请输入关键字
劳动和技能竞赛助力西气东输四线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
来源: 工人日报
时间: 2024-09-17
字号:

上万名参建职工通过深度参与,推动了大应变管线钢管等一批核心材料和技术国产化;一批新设备、新工艺、新工法、新技术、群众性技术革新及应用……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于2022年12月开始在西气东输四线(简称西四线)开展“建功西四线 奋进新征程”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体参建人员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据了解,西气东输四线(简称西四线)是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起于新疆乌恰,止于宁夏中卫,全长约3340公里,是连接中亚和中国的又一条能源战略大通道。本次开工的吐鲁番—中卫段是该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全长1745公里,2022年9月28日开工建设。竞赛启动以来,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引导职工参与长输管道工程群众性技术革新,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建设西四线,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拦路虎”,即沿线有7处共计3.4公里通过地震断裂带地段,对油气输送钢管在防止变形上提出更高要求。此前,直径1219毫米、厚度33毫米X80级大应变管线钢板的产品开发与应用在国内外尚属空白,成为制约复杂地区长输管道建设的难题。建设项目管理公司牵头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制造企业攻关,攻克国产该级别大应变钢焊接工艺匹配性难题。同时,56英寸全焊接球阀、24英寸干线调压装置等关键设备全面实现国产化,管道工程建设全工序实现技术标准、工艺工法的重点突破,带动国家钢铁冶炼、管材加工、装备制造水平的新进展新成效。

凝聚“群众性”合力 破解施工难题。双连管焊接技术俗称“二接一”,是利用移动式双连管设备将两根钢管焊接在一起,再将24米左右的钢管进行现场焊接的方式。推广这一工法可减少超长管材运输超限审批,便于道路运输。建设项目管理公司牵头立项课题,参建各方群策群力,研制出一套小型化的自行走式双连管预制装备,实现现场预制装备自行走流水作业,一次性投资少、重复利用率高,单公里节约焊接工期4天,综合工效提高约28.3%。竞赛期间,参建单位加大管理和技术创新、群众性技术革新及应用,断裂带穿越管道应力应变监测、“碳中和”站场及阀室的规模化等一批创新创效成果获得应用。

此外,建设西四线,面对的困难不仅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有管道沿线网络依托差。沿线经过河西走廊的雪山、戈壁和无人区,另有350公里伴行工程,有30%工地处于公共网络稀薄区及真空区;工地局域网稳定性差,波动、闪断频繁……针对这些导致全自动焊接部分数据规律性缺失的现象,建设项目管理公司组织厂家和施工单位经过大量实践后,采用全自动焊数据智能网关破解这一难题并实现数据标准化。生成自动焊接施工数据4.75亿条,生成超过20万条无损检测数据,为工程过程管理、质量溯源、远程业务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也为项目全数字化移交、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智能化运营奠定业务数据基础。(通讯员张青勇 闫慧彬 刘兰芳 记者徐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