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消息,2024年全国税务部门共查处高风险加油站2722户,查补税费款和加收滞纳金、罚款共计57.89亿元。国家税务总局同时公布三起加油站偷税案件的查处细节,案件涉及广东、新疆、云南等地。
这些案件不仅揭露了行业偷税手法的隐蔽性,也凸显出监管技术升级与多部门协作的必要性,为成品油流通行业敲响警钟。
“油老鼠”手段各异
上述三地案件均有不同的偷税手段,比如删减税控数据、更换加油机主板、使用个人微信收款等。
在云南省,涉案加油站通过利用个人微信收款、在账簿上少列收入等方式隐匿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少缴纳增值税等税费253万元。税务稽查部门对涉案加油站依法追缴少缴税费、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427万元。
在广东省,涉案加油站通过删减加油机税控数据,使用第三方收单平台收取加油款后结算至个人银行账户等手段隐匿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少缴增值税等税费681万元。税务稽查部门对涉案加油站依法追缴少缴税费、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52万元。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涉案加油加气站通过更换加油机主板、篡改销售数据、个人账户收款等方式隐匿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少缴增值税等税费533万元。税务稽查部门对涉案加油加气站依法追缴少缴税费、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793万元。
“隐匿收入‘瞒天过海’,偷税花样不断翻新,这些违法手段不仅涉及技术篡改,更形成‘账外经营、虚假申报、资金隐匿’的完整链条,反映出部分企业为牟利铤而走险的行径。”成品油流通行业资深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扭曲市场生态
此前,相关部门多次重拳整治加油站“偷油又偷税”行为,但由于该行为技术含量高且隐蔽性强,甚至形成复杂的黑灰产业链,监管执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发现难、取证难和固证难的困境,市场生态被扭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孙仁金表示,加油站偷税行为对行业生态的破坏不容轻视。“偷税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挤压合规企业生存空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此外,部分加油站为掩盖偷税行为,通过克扣油量、虚标价格等手段转嫁成本,直接侵害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权益受损。“量差虽然不明显,但损害了广大车主的利益,必须严惩。” 孙仁金说。
上述成品油流通行业资深人士指出,成品油零售是能源供应链的关键环节,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各类作弊方式层出不穷。偷税导致的“黑油”流通可能扰乱市场稳定,带来能源安全隐忧。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加油站是成品油流通的关键枢纽,也是稳定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要害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打击偷税不仅是税收问题,更是维护市场公平与消费者权益的必要举措。
“确实有不少加油站利用‘鬼秤’偷油偷税,冲击了成品油市场正常经营秩序。这种铤而走险只图眼前利益的行为走不长远,应该严打加油机违法行为。我们每一个民营加油站都应该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北京某民营加油站负责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
受访人士均表示,依法纳税应该成为每一个经营主体的“必修课”,而非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跨部门协作治理
业内人士表示,综合治理加油机作弊专项执法行动是一个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综合治理活动,不是依赖单一部门的单独行动,需要市场监管、公安、商务、税务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协调。
据了解,目前加油站计量监管采取强制检定与“双随机” 监管模式。加油站每半年向计量检定技术机构申请对加油机进行强制检定,由技术机构出具加油机计量性能检定合格证书,在检定有效期内加强计量主体责任,加强加油机的平时管理,采取定期自检等方式,保证加油机计量性能的准确。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计量监督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加油机的检查频率和力度,尤其是对过往存在作弊记录或消费者投诉较多的加油站,进行重点监控和突击检查。检查过程中,不仅要检查加油机的外观和铅封完整性,还要深入检查其内部电路、软件系统以及计量数据传输情况等,确保加油机无作弊行为。
此外,还应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防作弊技术,研发智能检测设备,提高对作弊行为的发现能力。
“还要建立多部门合作的模式,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防止作弊行为的反弹。”孙仁金说,“要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加油机作弊行为,维护市场计量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