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以下简称“‘两新’政策”)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深度协同,正成为推动能源体系变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这一政策组合既着眼于当前稳增长、扩内需的现实需求,更立足于长远能源结构优化与转型,为实现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两新”政策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我国推进能源革命的决心。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时期,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的协同推进,既通过产业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又借助消费转型优化终端用能结构。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系统性变革,“两新”政策为此提供了重要抓手。
这种协同效应在三个层面形成闭环。供给端,设备更新推动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需求端,以旧换新引导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循环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构建资源高效循环体系。三者相互促进,形成了“能源高效利用—绿色产品供给—资源循环再生”的良性发展格局。
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正成为提升能源效率的关键举措。钢铁行业通过淘汰落后机电设备、推广高效电机系统,实现吨钢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化工企业更新高效换热设备与余热回收系统,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在制造业领域,企业通过引入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能耗的精准管控。据调研,部分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改造,节能率达到30%以上。
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设备更新成效显著。电力行业加快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广超超临界机组;电网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风电、光伏等行业通过高效组件更新,持续提升发电效率。这些举措为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效促进终端用能结构的优化。在家电领域,一级能效产品市场占比显著提升,降低了居民生活用能强度。以空调为例,高效节能机型与传统产品相比,能效水平提升30%以上。在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置换需求持续释放,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22.8万辆,同比增长34.9%,其中置换需求贡献显著。
消费电子领域通过建立规范回收体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污染防控的协同推进。据测算,规范回收的废旧家电中,超过90%的材料可实现资源化利用,既缓解了资源约束压力,也降低了能源消耗。
“两新”政策的深入实施,推动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完善。在再制造领域,汽车发动机、工程机械等退役设备通过专业化修复改造,实现了资源价值再利用。在资源再生领域,从退役动力电池中回收有价元素、从废旧家电中提取金属材料等技术日益成熟,为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政策体系的协同配合为绿色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财政政策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奖励等方式,精准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金融政策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工具,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市场机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激发企业转型内生动力。
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能效标准的不断提升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绿色产品标准的建立健全规范市场秩序,循环利用标准的制定实施保障资源安全。政策激励与标准约束形成合力,推动绿色转型迈向规范化、长效化。
随着“两新”政策深入推进,其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下一步,需持续优化政策实施机制,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要注重政策推进的节奏和力度,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确保政策实施取得实效。
从长远看,这一协同发展模式将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肖宏伟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