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企业“传家宝”,致敬百年风华。
5月11日起,央视财经频道重磅上线百集微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由百年兴业以来,百家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亲自出镜,他们将各自企业的“传家宝”带到演播室现场,讲述信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追溯红色财经印记、探寻中国经济脉络。
今日为您讲述“改写油气运输历史的功勋管道”迭代征程的故事。
信物名称:“八三”管道
信物传承者:国家管网集团
信物年代:1970年
信物印迹:中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原油运输管道
信物讲述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张伟
国家管网集团是建设和运营全国主干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企业,今天带来的信物是一根管道。这根钢管直径达720毫米,截取自我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原油运输管道——“庆抚线”的一段,全长585公里,年输油量达2000万吨。这是一条功勋卓著的管道,由于它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大大缓解了我国石油运力不足的矛盾,由此改写了我国石油运输完全依赖铁路的历史。
197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老一辈石油铁人的艰苦奋斗下,大庆油田终于实现1000万吨的年产量。与此同时,挑战接踵而来,以每十七分钟一辆火车的运输速度,依旧无法应对这样的输油量。石油难以运出,全国多家大型厂矿, 因缺少燃料油而被迫停产。
1970年8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建设东北输油管道的通知》:决定先抢修出一条从大庆至抚顺的输油管线。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万建设大军,阔别家乡汇集到松辽平原。由于当时,我国长距离大口径的管道运输业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大家一边探索一边反复试验。
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是穿越嫩江。因为江水的浮力大,管道不能沉入江底,施工陷入困境。
此时,穿越嫩江迫在眉睫,一旦冬日抵达,河水上冻,将会导致整个工程滞后。他们想到了在原有的管道外再套上一层管。然后,往两层管中间的空隙中注入水泥增加重量,使管道沉入江底。11月5日,管线穿越一次成功,嫩江难题终于被他们攻克。
东北长达七个月的冬季紧临而至,零下40多度的严寒全然阻挡不住建设者们的热情。1.7吨重的钢管人拉肩扛,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凛冽的寒风吹过,冻得刺骨。“不见石油流,誓死不回头。”管道人用行动践行着铮铮誓言。
历经十三个月,1971年11月7日, 大庆的原油通过管道,在近600公里外的抚顺喷薄而出。刹那间, 欢呼声响彻山谷,我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建成通油。在那个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八三管道”每向前推进一米都极为困难,都要付出管道前辈们的心血和汗水。
在五年时间里,数万名管道建设大军连续奋战,相继建成了8条输油管线,长达2471公里,年输油量达4500万吨,累计输油量超过20亿吨,相当于4000多万个火车皮的运力。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及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油气供需求变化,对于油气的长距离运输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管道人赓续着八三优良传统,跨天堑,下五洋,迈戈壁,穿高原。越过世界屋脊,征战峡谷之巅。一寸寸延伸的管道书写着工程的奇迹。
新时代的管道人要在广袤的大地上,建起一张巨大的能源网。这是一个宏伟的构想,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2019年,国家管网集团在国家油气体制改革中应运而生,将纵横交错的管道,连成“全国一张网”,保证油气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如今,这条功勋管道虽已光荣退役,但“八三”优良传统却一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