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西气东输)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技术创新到零碳工厂,从绿色管道到生态协同,把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
打造“能效倍增器”
聚焦节能降耗,首先从源头抓管控。压缩机组作为长输管道的“心脏”,也是能耗“大户”。为此,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构建了由生产监视与应急指挥中心和所属各单位协同的“二级监视”机制,对机组能耗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做出工艺调整。

管控机组能耗
在国家管网西气东输生产监视与应急指挥中心的数智大屏上,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查看压缩机组的运行数据,AI助手实时跟踪分析能耗情况,及时调整机组匹配模式,拟合历史数据给出能耗管控建议。
据了解,在过去一年,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智能优化机组运行50余台次,节约燃动力费超1800万元,在管输商品量增加情况下,实现管输单耗下降16%。
除了能耗管控,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加速技术创新与工艺革新,有力推动了智能站、智慧管道建设,持续提升关键设备运行可靠性,通过综合实施设备提效、运行优化、低碳替代等措施,促进站场运行效率最大化。

基层站场绿色运营
织密“减污防护网”
把目光投向站场外。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管道建设与运营全过程。
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高标准推进绿色管道工程。在安徽省2200公里新建管道工程中,主动避让生态红线区,对皖南山区珍稀生态采用定向钻穿越等技术降损,建立生态修复数字化长效机制,实现皖南山区管道复绿率达100%、危废无害化处置率100%,生动诠释了能源动脉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

项目建设期间,全面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
积极推动绿色管廊运营是另一项具体实践。通过构建环境监测与风险防控体系,部署气体泄漏监测仪、水质监测传感器等专业设备,实时监控环境质量,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处置。管道周边生态和居民生活环境均得到了悉心保护,推动了管道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协同发展。

工程建设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
筑牢“控排防火墙”
减少甲烷排放是短期内限制全球变暖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长输管道进行改线、检修或设备调试等作业时,为确保维抢修作业安全,通常需要将管道内的天然气放空处理。直接排放的天然气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增加碳排放。那么,这部分天然气该“何去何从”?
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采取了有效回收措施,利用两台集成高效燃驱往复式压缩机组、智能控制系统的移动式放空回收车,将作业中需要放空的天然气回收至原管道内,实现能源再利用。
全新密闭天然气回收技术的应用不仅避免能源浪费,更带来显著环保效益。2024年以来,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利用该技术回收天然气超600万立方米,减排量达7.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天然气放空回收作业现场
此外,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深耕计量检定技术研究,在借助撬装式小型压缩机、隔膜压缩机进行回收的基础上,通过对压缩机回收系统工艺和仪表自控进行改造,进一步减少因流量计检定作业产生的天然气放空量。
目前,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制定了科学完善的甲烷排放量化统计方法,并实施多项甲烷排放管控措施,实现了2024年甲烷排放总量同比下降超六成的目标。

实现流量计检定用天然气余气回收
构建“零碳生态圈”
如今,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放空天然气被回收利用,在天然气加压输送过程中,未被充分利用的热能和压力资源也做到了“变废为宝”。
“本月回收热量42兆焦耳”,定远压气站技术人员指着实时数据说。据了解,该站通过余热利用每月可产出280万度绿电送入长三角的千家万户。自站场压缩机尾气余热发电项目投产以来,已累计发电超3.4亿度,直接减少近11万吨的标准煤耗,成为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有效实践。

查看余热利用设备状态
距离定远压气站400公里左右的海门站,是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在长三角区域内打造的首座“零碳工厂”示范站。据了解,该站余压发电示范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将于近期完全建成并投用,届时可将天然气分输过程中产生的压力能转化为电能,在满足站场自身用电需要的同时,通过电网传输,为周边企业或居民提供绿电供应。

海门站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