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场中的输配人、穿越山林沙漠的巡线员、随叫随到的抢修队……春节假期,有这样一群“管网人”,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确保第一时间排险情、除隐患、稳供应,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烟火气”。今年的《新春走基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陕西输油气分公司榆林作业区,听一听他们坚守岗位为沿线居民送“福气”的故事。
春节期间,全国气温再次骤降,居民的天然气用量迅速攀升,北京管道有限公司陕西输油气分公司榆林作业区值班室内灯火通明,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作台上,双层摆设着20个电脑显示器,每个屏幕上不停闪烁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这里任何参数的变化,都反映了陕京天然气管网的“脉动”,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温暖。
“站场以及阀室,还有一些我们所管理的线路的重点风险段,都可以通过上方的监控进行实时观测,这也是我的主要职责之一,我们需要24小时在岗,从压气站建立以来,生产也从来没有停息过,所以咱们这里还被誉为毛素沙漠中永不停息的管道心脏。”榆林作业区值班室值班员张志禄介绍说。
北京管道被誉为“首都供气生命线”,保障着首都及管道沿线1.2亿居民取暖和生活用气。一大早,代全利带上设备在占地面积200多亩的站场内,开启了值班巡检任务,专注的橙色身影在黄色的天然气管线间来回穿行,这样的巡检每天都要进行三次,一次需要一个多小时。最近,代全利加密了对站场设备的巡检维护,冬季较低的气温,需要重点关注保温部位,在一个个设备前,代全利一次次脱下手套感受温度,寒风中,即使“全副武装”,在反复“一脱一戴”的动作下,代全利的手还是会被冻僵。
“因为戴着手套摸到的温度,跟实际的温度还是有差别的。它是一个空间加热器,对这个阀门进行一个保温,防止这些管路发生冻堵,造成阀门无法动作,所以我们需要摘掉手套,来保证它的准确性。”榆林作业区自控与电气通信三级工程师代全利说。
零下20℃的天气,不仅考验着调压设备,也考验着巡检人员。为了避免因为冬季昼夜温差大,调压设备出现冻堵、压力不稳等情况,代全利每次巡检至少需要检查24个区域、67项内容,今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9个年头,一直坚守于站场巡检岗,这个春节他依然无法回家过年。
代全利继续说道:“我闺女六个月了,每次回去抱她时,就好像有点陌生人的感觉,有时候真的心里还是挺难受的,好在还能保障北京人民的正常用气、给首都人民送去温暖,觉得还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巡线员刘越和妻子韩萍芳已经穿上臃肿的冬衣,带上沉甸甸的计量工具,一步一个脚印,前往地形复杂的郊区开始巡检。每到一处,他们都细致入微,逐一检查管道和附属设施周边是否有可能造成损伤的施工、阀室和站场周边是否有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地下管道埋深是否符合标准等情况。
“我们每天在外面,特别是这种天气,我戴着帽子、戴着手套,也感觉到还是比较冷,特别是下雪的时候,我们在外面巡线,沙子和雪就会一起进到鞋子里面,那脚真的是冻得非常非常地难受。”榆林作业区管道工程师刘越如是说。
多年的徒步巡线经历,使得管道线路走向、三桩一牌等信息更像一个个清晰的坐标,深深地刻在了刘越的脑海,他们需要巡护的管道大多在荒漠中,很多地方车辆无法进入,只有靠双腿爬坡上洼,一天下来徒步5公里几乎是家常便饭。而像这样的巡线,他每天要走上一遍,无论风雨,无论年节,无一例外。
刘越说:“我从事管道线路保护已经六年了,可以说把这里也当成了自己的家,也是这份工作教会了我,凡事都要以安全为前提,教会我什么是责任,所以对于这份工作,我始终怀着敬重的态度,热爱着我的工作。”
天色渐渐暗下来,远处的烟花聚又散,春节的氛围浓厚,同事们的庆祝活动已经开始,刘越职业生涯中又一天的巡检顺利结束。站场内,4000余亿标方的数字,每隔10秒进行一次更新,这样的变化既代表了榆林作业区向北京管道完成的输送量,同时也是所有“管网人”坚守的一个见证。从千沟万壑到燕蓟之地,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管网铁军”步履铿锵,他们用脚步丈量管网安全,用专业技能排查安全“雷区”,守护“千家”烟火气,保障“万户”温暖。(记者 谢妮妮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