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央广网:匠心铸就管网工匠 “劳模效应”正升温
来源: 央广网
时间: 2023-05-05
字号:

央广网兰州5月4日消息(记者邸文炯 实习生魏晋雪 通讯员慕泽伟)2019年,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公司兰州输气分公司河口作业区成立知行创新工作室,在2020年获得西部管道公司劳模称号后,命名为王晓东劳模(先进)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以提高创新意识、提升专业技能为宗旨,从成立到现在,为兰州输气分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晓东带领成员设计制作专用工具(央广网发 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公司兰州输气分公司 供图)


让匠心在这里传承

从2019年到2023年,王晓东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创新技术、培养输送人才,为河口作业区实现压缩机组无故障运行12800小时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问到为什么热爱这份工作时,王晓东说道:“每天看见家家户户都能用上我们输送的天然气,用实际行动践行‘忠诚责任共担、油气正气同输’的理念,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就被激发出来了。”

坚守岗位15年,对于王晓东来说,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传承。“有一次在哈密作业区更换一台机组的干气密封时,需要拆卸轴头泵,因为一个温度探头无法卡到轴承里面,我的师傅黄伟(西部管道公司生产技术服务中心高级技师)在作业平台上一趴就是一个多小时,最终研制了一种专用拆卸工具,从下午三点作业到凌晨四点,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对我的触动特别大,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我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从那时起,王晓东便暗暗下定决心,要像师傅一样做一名好工匠。2020年,王晓东被评为西部管道公司劳模,2023年被评为国家管网集团“管网工匠”。为了确保机组安全平稳运行,王晓东遇到事情永远冲在最前面,一步一个脚印。他说:“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做这些工作是本分也是我的兴趣,主动去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对工作室成员来说是一种榜样。”

在王晓东的带领下,该工作室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并输送到公司的各个岗位。2021年,工作室4名成员顺利从W序列晋升为T序列,其中,曹永兴、常亮、姚斌斌在工作室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够在作业区自动化、计量、电气仪表自动化等工作上独当一面,保证了河口作业区的安全生产。

工作室成员参与机组大修作业(央广网发 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公司兰州输气分公司 供图)


让创新在这里汇聚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一个不起眼的小工具也许能改变很多事情。

“因为河口机组运行时间较长,索拉厂家提供的靠背轮工具比较笨重,而且价格高,我们当时花了不到2000块钱,做的工具通过了中海油索拉工程师的实际验证。以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浇热油,然后再往下拆卸,差不多要6个小时,有了自己设计的这个工具,大约5分钟就可以把靠背轮拆下来,这个工具节约了差不多13万元。”一项原本复杂的工作通过制作一个简单的工具就解决了难题,这便是创新带来的改变。

王晓东劳模(先进)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合西部管道公司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完成了对金牛星60机组进行现场解体的工装验证及制作。因为该项工作要求比较严格,每次现场解体工装,包括人员,都是从国外配备,费用较高,一次就得花费两三百万元。为此,工作室联合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制作了一套工装,2019年该设备通过现场验证。王晓东说:“国外的设备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也可以做到,这套工装的制作打破了机组大修现场解体要从国外租用工装、人员的困境。”

工作室按专业技术成立工作小组,解决了一些溢水装置的改造、优化备件库房吧台大功率暖风机等实际问题。同时,工作室搭建的实操平台,为公司技能鉴定和员工练兵提供了模拟操作的平台,推进核心业务自主运维与关键设备自主检修,为分公司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

正所谓“征途未尽马蹄尽”,创新不只是想法,更是善用已有资源,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王晓东带领他的团队,狠抓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突出电信仪、压缩机、计量等核心设备设施自主运维,坚决落实无备机管理要求,严控非计划停机。探索压缩机组预防维修、视情维修方式,开展2台燃气轮机返厂大修、1台压缩机抽芯大修,高质量完成空压机机头、关键阀门及执行机构检修,为实现作业区压缩机组平均无故障运行12800小时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劳模不只是个人,更是团队。如今,劳模精神渗入到团队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劳模效应”也正在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