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国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广西LNG外输管道复线(百色—文山)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启动仪式现场。工程起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百色首站,止于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砚山末站,全长346.8公里,设计压力10兆帕、年输量达10亿方。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广西和云南的资源引进能力,优化完善区域油气管网布局,促进沿线地区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为滇东南地区增加1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量,为沿线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和环境改善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有效解决广西和云南气源单一问题,有力支撑地方工业产业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促进西南地区区域协调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苏宁、罗明磊 文/图)
光明网讯(记者 张佳兴)据国家管网集团消息,近日,随着穿越秦岭的最后一条天然气长输管道专用隧道商山隧道贯通,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全线105条隧道全部贯通,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工程起自宁夏中卫联络压气站,途经宁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5省区,终至湖北枣阳联络压气站,全长1264.1公里,其中311公里管道线路经过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的秦岭腹地,处于我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国家管网集团采用隧道穿越的施工方式,最大限度避免破坏地表土质,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施工现场据介绍,隧道穿越历时24个月,掘进总长度达113公里,使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成为国内长输油气管道建设,隧道穿越数量最多的工程。秦岭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社会依托较差,山区天气多变,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同时,隧道施工与管道安装并行交叉作业,给工程建设周期和质量安全环保管控带来极大挑战。国家管网集团坚持“一隧一案”,将“环、水、保”相关要求融入日常管理,针对地质围岩复杂多变及小断面隧道的施工特点开展机械掘进和钻爆相结合工法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隧道掘进速度。本次贯通的商山隧道全长6.03公里,地处秦岭自然保护区,穿越陕西省商山森林公园,出口紧邻崖墓古迹及丹凤丹江国家湿地公园,是整个工程中距离最长的隧道。国家管网集团采用护盾式TBM(隧道掘进机)工法施工,具有安全性好、施工效率高、振动和噪声小等优点,在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将工期降至23个月,比传统钻爆隧道方式大幅节省工期,最大限度减少了隧道施工对大气、声、水环境的影响,有效保护了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穿越秦岭的最后一条天然气长输管道专用隧道——商山隧道贯通,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工程全线所有隧道全部贯通。这次贯通的商山隧道地处秦岭自然保护区,全长达6.03公里,是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中距离最长的隧道,也是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管道穿越秦岭的“咽喉”工程。商山隧道的贯通,标志着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工程全线105条隧道全部贯通,工程整体进度已完成80%。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党委副书记 李峰:隧道穿越历时24个月,掘进总长度达113公里,是国内长输油气管道隧道最多的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之后,又一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工程分三段建设。其中西段(新疆霍尔果斯—宁夏中卫)和东段(江西吉安—福建福州)已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建成投产。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到枣阳段工程总长度为1264.1km,设计压力10MPa,设计输气能力250亿立方米。中段建成后可进一步增强西部资源和东部天然气市场的联通。
伏天已至,热浪袭人。气象部门预计,今年盛夏,除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高温天气拉动用电负荷快速增加。7月2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51亿千瓦,为历史新高,相比去年最大负荷超1亿千瓦。目前已有17个省级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能源生产供应是电力保供的重要基础。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表示,今年上半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基础进一步夯实,统调电厂存煤达2亿吨以上,港口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产能释放:煤炭稳产保供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煤机飞速运转,源源不绝的乌金涌入输煤皮带。“最近很辛苦,但想到每天4.5万吨原煤送到全国各地,就有使不完的劲。”综采一队采煤机司机王瑞彬说。据了解,国家能源集团正加快推动煤炭储备,优化生产作业组织,确保自产煤保持月均5000万吨峰值水平。甘肃平凉,华能华亭煤业销售运输公司里,高峰期每隔7—8分钟就有一辆运煤车出发,将煤炭运往甘肃、陕西及周边地区,满足各地电厂、供热企业等下游用户的需要。“6月1日至7月31日煤炭产量达267万吨,外送煤炭量308万吨,同比增加了18%。”华能集团华亭煤业销售运输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宋军说。陕西榆林,中国中煤陕西公司大海则煤矿井下640米生产现场,采煤机滚筒上的截齿频频刺进煤层,开足马力采煤。一刀采出2200多吨煤,日均生产5.4万吨煤。今年以来,大海则煤矿加强生产组织,全力稳产增产,累计生产原煤1159.5万吨,商品煤1140.8万吨。截至7月31日,中国中煤2024年累计生产商品煤1.4亿吨,发电449.11亿千瓦时。进入迎峰度夏,电厂日耗大概率进入季节性上升通道,产业链各环节存煤都会得到消耗。主要煤炭企业正有序释放产能,为煤电保供备足原料。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煤炭日均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进口煤炭2.5亿吨,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同比增长12.5%。高效运输:增强电煤运力产得多也要运得出。朔黄铁路神池南站,平均每天有百万吨的煤炭从这里出发,穿行晋北高原,越过太行山脉,一路奔驰驶达位于渤海之滨的黄骅港站。作为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运输板块海拔位置最高、线路总里程最长、设备数量最多、车流量最大的车站,“我们为设备量身定制‘健康计划’,定期开展‘安全体检’,保障设备安全稳定,列车高位运行。”朔黄铁路神池南站党总支书记、站长罗宇介绍说。为有效应对高温天气,主要煤炭企业正加大巡查维护,全力确保设备稳定运行。7月下旬,新疆多地气温飙升,最高温度突破40℃,用电负荷持续攀升。中国中煤所属电力公司伊犁能源积极聚焦设备冷却、系统检查、滤网清理等关键环节,合理调配运输环节。据了解,该公司接卸的运煤车辆一天最高可达213辆,接卸燃煤达到7000吨左右。得益于智能燃料管理系统的投运,与物料智能管控平台之间的互通智联,运煤车辆在该公司“无障碍”通行,提高了接卸燃煤速度。铁路部门也优化运力保证电煤运输。我国“西煤东运”主要铁路运输通道——大秦铁路目前煤炭日运输量超过100万吨以上。今年5月份以来,大秦铁路累计运输电煤8000多万吨。据国家铁路集团统计,6月份,国家铁路煤炭日均装车8.4万车,同比增长5.6%,电煤日均装车5.9万车,同比增长3%,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供气保障:扩充调峰“口粮”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发电用气需求持续增长。为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燃气电厂用户用气稳定,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提前摸排今年夏季发电企业用气需求,统筹重点时段资源配置。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该公司将供应天然气约705亿立方米,同比增幅为7.7%。为保障群众生活和社会生产用能需求,国家管网集团探索建立气电敏捷响应协调机制、管网峰谷双向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保供机制,有效发挥了保供“稳定器”作用——一方面,LNG接收站保持高负荷外输工况。深圳LNG接收站继4月创下码头连续14天不间断接卸船舶新纪录后,5月接卸LNG船8艘、返装LNG船4艘,当月最大日外输量超4100万立方米。北海LNG接收站5月接收LNG船6艘,累计供应天然气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80%。另一方面,提量增输解决高峰用气需求。5月16日,乌鲁木齐—鄯善原油管道增输工程投产,3台大排量输油泵投入运行,有效保障“西油东送”稳定供应,满足鄯善、兰州等炼化企业生产需求。已建成投产的西湾里阀室开口项目成为迎峰度夏的重要输气“窗口”,每天向下游输气70万立方米,为湖州地区气电保供贡献力量。同时,为应对连日以来的强降雨天气和洪涝灾害,国家管网集团加强油气管网基础设施维护,紧盯穿越河流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防汛物资、应急抢险队伍24小时热备状态,全力保障西气东输等主干管网安全平稳运行。“针对西气东输下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沿线管道加密巡检,对部分管段加固防护,防止发生险情。”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管道部副经理姜永涛说。(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赵悦婧)
短叶假木贼(摄于2023年7月)。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西气东输四线工程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焊接施工(摄于2023年3月)。王 辉摄(人民视觉)核心阅读正在施工的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穿越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4.6公里。为了保护脆弱的荒漠生态,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工程通过科学选线、绿色施工、生态修复,让顺利施工与保护生态得以同步推进。年降水量仅4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200多毫米,即便在夏季,稀疏的灌木也鲜有绿意、普遍发黄……这里,是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以下简称“西四线”)必经之地。这里,生态异常脆弱,却有高等植物455种、脊椎动物210种、昆虫38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发菜,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普氏野马、雪豹、白唇鹿、金雕等。能源动脉须贯通,生态环境要保护。“通过科学选线、绿色施工和生态修复,西四线施工走出了一条‘生态路’。”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甘宁工程项目部酒泉分部经理王辉说。选线——为有效保护稀有植物和湿地,管线作业带做了两次微调出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城,西行约两小时,便进入保护区北片区。管护员仔细核对准入证、做好登记后,记者换上劳保鞋和工装,戴好安全帽,随施工人员前往工地。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6月,分南、北两片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交汇处。”保护区管护中心资源保护科负责人王亮说,这里的荒漠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四线贯穿保护区64.6公里,管道沿线水资源稀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我们与保护区管护中心签订《生态保护与管理协议》,依法合规取得施工许可。”现场施工单位中石化江汉油建工程有限公司西四线三标段负责人韩江平介绍,入场后,首先组织人员进行了踏勘。踏勘分两组,每组每天行进3公里左右,通过目测加无人机等方式,对作业带沿线的地质地貌、植被分布等做了详细勘察。“踏勘,为的是精准掌握管道沿线的生态细节,以便优化调整。”韩江平说,经过踏勘,与设计单位对接后,对管线做了两次微调。在桩号为BA035—037段,踏勘队员发现了一片裸果木。“裸果木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在古地中海、亚洲中部荒漠区内属比较稀少的荒漠残遗种和稀有种。”王亮说,其生于沙地、砾石质戈壁荒漠地带,是构成石质荒漠植被的重要建群种之一。“我们主动避让,管线作业带向西偏移80多米。”韩江平说。沿着西四线穿行,一泓清泉闯入眼帘,大片芦苇随风摇摆。王亮说,这是保护区内的大泉湿地,也是保护区内动物的生命源泉。“在这里,管线再次微调。”韩江平说,为保护湿地植被、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打扰,调整管线超6公里、偏离湿地40多米。同时,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降低车辆行驶速度,远离湿地加注油料,将噪声、扬尘和油污可能对湿地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准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培训,实现一体化绿色施工;保护区同步加大巡护力度在施工现场,一幅“进场施工须知”格外醒目,9种重点保护植物、9种重点保护动物都做了图文标注。“在工地,这是标配。”韩江平说,“保护区内施工,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边界感,什么不能碰、哪些不能动,必须心中有数。”早在施工准备阶段,项目部就组织专家对施工可能对保护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制定了详细的生态保护措施,经专家评审后报保护区备案,并邀请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了专项环保教育培训。“要让大家知道,在保护区内施工,生态必须优先。”王辉说。为缩短通勤时间,高效施工,减少对保护区的扰动,“经过现场踏勘,在红柳压气站南侧已有场地搭建起75间标准野营房,作为生活营地。”韩江平说,配套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装桶,生产、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后,再由专人运到附近柳园镇处理。“就连管道,保护区都是专门定制的。”王辉说,一般线路管道壁厚为18.4毫米,保护区内采用的是22毫米加厚钢管,“这意味着,强度设计系数提高一个等级”。同时,项目部利用无人机、机组布控球、驻地摄像头等进行监控,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施工举措及人为破坏及时纠正并制止,在保护区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绿色施工。施工单位能否守好生态红线,保护区管护中心有“绿色标尺”。西四线在保护区开工后,保护区管护中心抽调管护员专职负责巡护。“我们会定期、不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确保作业带不越‘生态线’。”柳园管护站副站长潘雪娇说。施工——车辆沿巡护道路行驶、严禁超范围碾压,竣工后及时进行生态修复走在覆盖砾石的作业带上,脚下是直径1219毫米的天然气管道。贯穿保护区的64.6公里管道,由5000多根长12米、重8吨的管道焊接而成。如此多的管道、这么长的距离,怎样才能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送抵施工点?“先要办理人员和车辆准入手续,经保护区管护中心批准同意后才能入场。”韩江平说,运输管材的半挂车辆进入保护区后,有专人引导,只能沿着管道巡护老路行驶,严禁超范围碾压。历经多年风雨和演化,荒漠区地表已“结痂”,“锁”住了地下的沙尘。倘若车辆不按指定路线前行,“结痂”的地表一旦被碾碎,荒漠的大风就会“撕”开地面,掀起沙尘。于是,施工时采用“钉边桩+绑红绳”方式,让车辆行驶在原有道路。“很多时候,作业带近在眼前,但运管车辆必须绕行。”韩江平说。布好管道,便是焊接。西四线采用全自动焊接,速度快、一次合格率高,为方便附近野生动物自由穿行,焊接后的管道架在高1.2米以上的管墩上。之后的管沟开挖,也是“极限”操作。“一般作业带设计宽度为28米。”韩江平说,在保护区内只批复了24米,这意味着挖出的土若全堆在管沟旁,堆土高度将超过规范要求,造成安全隐患;必须将多出的土方外运至指定区域堆放,用防尘网苫盖,固定的运输线路租用洒水车降尘,回填时再运回作业带。“虽降低了工效,但避免了超宽‘越界’。”韩江平说。眼下,管道建设正在收尾。“竣工后,将进行生态修复。”王辉介绍,地面植被稀少、质地以裸露石质为主的地段,将采用碎石覆盖;临时便道地表松软地段,将采取平整压实、洒水处理,使浮土迅速形成钙质和结皮,避免风蚀形成扬沙。同时,选择耐旱、耐盐碱的当地优良乡土植物,辅以人工补水等措施,让生态系统恢复如初。(本报记者 王锦涛)《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6日 第 15 版)
央视网消息: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时间已经过半,三名航天员迎来了“太空出差”的下半程;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加速建设……透过数据看中国经济多领域佳音频传。
上周,航天员对空间站内设备进行了维护检测,并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
太空“消防演练”测试烟火检测传感器在轨功能
上周,神十八乘组对空间站三舱舱内的烟火检测传感器进行了在轨功能测试。3名航天员利用专业工具触发舱内不同位置的差定温探测器和感烟探测器,进而触发舱内语音、灯光和仪表的火灾报警。
采集血液样本 供开展航天医学研究
三名航天员在轨完成了血液样本采集工作,这些血液样本将获得充分利用。除用于在轨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测外,部分血液样本在完成相关处理后,直接冷冻保存,后续将下行至地面,供科研人员开展航天医学实验领域的多项研究。意图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指标数据开发空间环境健康风险预警的预测模型,研究长期航天飞行中骨骼相关生理系统变化特征,以及失重环境下骨骼糖代谢和机体糖脂代谢变化规律等。
航天员生理指标在轨监控评估技术研究
此外,航天员利用血液样本在轨开展了生理指标监控评估技术研究。在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后,航天员使用分子探针光谱仪对血浆进行检测。这项研究主要用于验证基于分子探针和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对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进行在轨检测技术的可行性,验证分子探针光谱仪在轨检测试验流程与操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获得在轨条件下骨代谢生理效应标志物的指标参数。除在轨开展科学实(试)验,进行站内设备维护检测外,航天员还完成了动态心电血压测量、运动肺功能检查等多项医学检查,以及其他工作任务。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 中卫至枣阳段工程隧道全部贯通
记者8月4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随着穿越秦岭的最后一条天然气长输管道专用隧道——商山隧道贯通,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工程全线所有隧道全部贯通。
这次贯通的商山隧道地处秦岭自然保护区,全长达6.03公里,是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中距离最长的隧道,也是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管道穿越秦岭的“咽喉”工程。商山隧道地穿越陕西省商山森林公园,出口临近崖墓古迹及丹凤丹江国家湿地公园,给工程建设周期和质量安全环保管控带来极大挑战。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工程起自宁夏中卫联络压气站,全长1264.1km,其中311公里管道线路经过素有中国“国家中央公园”之称的秦岭腹地,技术人员采用隧道穿越的施工方式,最大限度避免破坏地表土质,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党委副书记 李峰:隧道穿越历时24个月,掘进总长度达113公里,是国内长输油气管道建设隧道穿越数量最多的工程。
商山隧道的贯通,标志着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工程全线105条隧道全部贯通。至此,工程整体进度已完成80%。
今年我国将新增主干管道里程超4000公里
近年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加速建设,2023年,全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总里程12.4万公里,较上年增加超4000公里,预计今年还将新增管道里程超4000公里。
在新疆,西气东输四线已完成吐鲁番至中卫段主体管道工程建设,今年投产后,西气东输年输气能力将提升15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川气东送二线、虎林到长春天然气管道等管道工程也已在加速推进。
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 杨安:今年将新增管道里程超4000公里。“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新投运管道里程近2万公里,不断扩大油气能源的供给量和覆盖面,加快构建布局优化、覆盖广泛、功能完备、外通内畅的“全国一张网”。
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我国能源供应与保障能力也进一步提升。我国里程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的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自投产至今已累计向全国供气超9600亿立方米。珠三角地区天然气加快发展,近年来,年用气量以近10%速度增长,日均用气量近5000万立方米。目前,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超10亿立方米。
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 杨安:我国天然气管网一次管输能力从2020年2230亿方立方米增至3290亿方立方米,增幅达48%。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储气能力进一步提升。随着“全国一张网”互联互通的逐步实现,我国天然气供应体系能够更加灵活地响应市场和用户需求。2023年新增储气能力达到76亿立方米,全国液化天然气总接收能力稳定在1.2亿吨/年左右。
8月2日,国内首次甲醇管输技术高端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是“管输新能·醇享未来”,16名嘉宾学者参与论坛并作报告,近300名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甲醇储运关键技术,旨在进一步加强甲醇行业的思想碰撞、技术交流,共同推动甲醇行业快速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全面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国家管网集团专注于油气管网建设与运营,推动全国管网互联,并运营调度。为响应“双碳”战略,集团启动“绿色发展转型”,旨在成为氢、醇、氨、CO2等新能源管输领军,原创技术引领者,促进产业联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国家管网集团研究总院介绍到,目前成品油管道输送甲醇是新能源管输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突破甲醇长距离管道运输技术难点,实现成品油与甲醇等绿色清洁能源的顺序运输,可降低绿色清洁能源的运输风险,推动绿色甲醇从西部产地到东部市场的管道输送,解决我国新能源空间供需错配的难题。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公司技术专家邱姝娟告诉记者,西部管道公司甲醇长距离管道运输中试试验正在进行,预计明年上半年结束试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表示,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我国能源的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从长远看,发展可再生能源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他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绿氢(由太阳能等无碳能源分解水制氢,制氢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及绿色液体燃料是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西部管道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赵赏鑫在论坛说,“甲醇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在新疆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甲醇管道输送、推动甲醇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多样化、可持续能源需求,也将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据悉,本次论坛由国家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新疆多介质管道安全输送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日报新疆站记者毛卫华|郭美琳)
7月31日15点,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二期项目三台国产化高压压缩机正式进入72小时试运行阶段。此次高压压缩机项目实现100%国产化,属国内领先水平。BOG(天然气蒸发气)的处理是LNG接收站的核心工艺,高压压缩机作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BOG处理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站内整个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转。此次高压压缩机投产完成后,天津LNG BOG总处理能力将达69t/h,新高压压缩机与新低压压缩机配合运行,输出至高压外输管线(高压段),可满足天津LNG二期项目后续三座22万方储罐投产后的BOG处理量。作为“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天津LNG二期项目一直将安全建设放在首位。随着高压压缩机试运行,天津LNG正式向二期项目全面投产迈进,为推动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贡献。(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郑晓华)
本报乌鲁木齐8月1日讯(记者耿丹丹)近日,在新疆喀什举办的中央企业产业兴疆推进会上,25家中央企业与新疆签约项目183个,计划2024年至2025年全面落地,到2028年底完成产业投资近9400亿元。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大力支持新疆发展,深入开展产业援疆。2021年以来,中央企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主动对接新疆发展需求,中国石化在疆建成“深地一号”工程,国家管网集团加快推进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国家电网持续推进“疆电外送”通道建设……中央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介绍,2021年以来,中央企业在疆培育了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加速了新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基础设施,夯实了新疆高质量发展根基;为新疆引入了一系列行业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提升了新疆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新疆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了新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去年底,中央企业累计完成投资5538亿元。
记者8月1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管道公司)获悉,近日,位于西气东输二三线新疆哈密段烟墩作业区的3台国产燃驱压缩机组,总运行时长突破10万小时,创下CGT25-D国产燃驱压缩机组运行时间最久、无故障运行时间最长的新纪录。天然气压缩机组被誉为长输管道的“心脏”,是保障天然气管网能源大动脉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装备。2015年12月,国内首台30兆瓦级国产燃驱压缩机组在烟墩作业区点火测试成功。国产燃驱压缩机组的成功研制,重点突破了燃气轮机高速动力涡轮、低排放燃烧室、控制系统、机带燃料、装置集成设计等技术,不仅解决了我国能源领域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急迫需求,还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依靠进口的历史。面对国产燃驱压缩机组运行基础相对较差、无先例、零经验等问题,西部管道公司在机组投产之初组成技术攻关小组,邀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专家将课堂搬到压缩机厂房,透彻分析国产机组运行故障问题,如实记录处理问题全过程,形成上千页国产燃驱机组运行记录,并建立国产燃驱机组各系统故障库。通过多次自主创新实践,总结提炼出《国产CGT25-D燃驱压缩机组运行规程》《国产燃气轮机大修质量验收标准手册》,不断增强国产机组运行稳定性、可靠性,逐步实现了自主开展检修和设备维护保养的能力。经过近9年的摸索运行、自主运维,技术攻关小组在国产机组振动、喘振、超温等方面共攻克93项技术难点,开展57项升级优化,且积累优化提升经验被推广应用到国内发电等领域。目前,烟墩作业区3台国产燃驱压缩机组总运行时间突破10万小时,其性能与可靠性再次得到充分验证。据了解,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以及“全国一张网”骨干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包含西气东输一、二、三线)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突破500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6.45亿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272万吨、粉尘3.62亿吨和二氧化碳7.31亿吨,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