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戴小河、黄晨发)国家管网集团17日宣布,加快推进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全面建设。这对“十四五”期间构建我国天然气骨干管网,实现区域内资源灵活调配具有重要意义。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全长2698公里,包括1条干线、2条联络线、3条支干线,供气范围覆盖湖北、安徽、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年设计输量140亿立方米。建成投产后,可将来自川气东送一线、二线川渝鄂段和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天然气输送至长江流域沿线,满足沿线省份天然气供应,实现川渝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液化天然气资源联通,提升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气保供能力。川气东送二线全长4269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共8个省市,全线按照西段(川渝鄂段)、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分期核准建设。其中西段已于2023年9月正式开工,目前一阶段已完成进度超70%。川气东送二线与川气东送、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苏皖管道等相连,联通西南气区、沿海LNG资源和中东部区域市场。全线贯通后,川气东送管道系统年输气能力可达260亿立方米,将有力保障四川盆地天然气外输通道畅通,助力解决中东部地区资源调峰需求,更好惠及沿线人民生活、促进沿线能源结构转型、服务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加速推进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产中俄东线、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至哈密段、漳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和储气设施,加速推进川气东送二线、虎林至长春管道等战略通道建设,“全国一张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预计2025年还将建成管道超2000公里,完成“十四五”规划的1.65万公里目标。
记者今天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国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东段工程全面推进建设。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这里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川气东送二线施工现场,随着川气东送二线管线最长的省份,安徽省首段管道的焊接完成,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工程在湖北、浙江、安徽三省全面加速建设。川气东送二线全长4269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等8省市,全线按照西段(川渝鄂段)、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分段建设。东段全长2698公里,包括1条干线、2条联络线和3条支干线,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年设计输量140亿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赵事:西段工程是在2023年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全力推动建设的是东段工程。西段工程截止到目前,威远到铜梁段已经完成焊接220公里,综合进度超70%,预计川气东送二线整个工程在2027年全线贯通。川气东送二线东段,途经湖北、河南、安徽等六省,管道沿线多以山区为主。建设过程中,通过广泛应用新技术,大规模使用国产设备,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赵事:施工中我们采取了山地柔性内焊机,提高山区管道施工的适应性和焊接工艺稳定性。在环保高敏感区域采取隧道、盾构等穿越技术,最大可能保护环境。川气东送二线全线贯通后,将与现有川气东送管道联合运行,可增加年输气量约140亿立方米,川气东送管道系统年输气能力可达260亿立方米,将有力保障四川盆地天然气外输通道畅通,对实现区域内资源灵活调配具有重要意义。数说川气出川新通道川气东送二线川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川渝地区富余气量逐年增大,川气东送二线将实现“川气自用、富气外送、内外互通”,建一条“川气出川”的新通道尤为重要。2000多年前,巴蜀人民就用“竹笕”输送天然气,2000多年后,川气东送二线管道发端于这个国内最具潜力的天然气勘探开发盆地之一,即将成为四川天然气外输通道的又一名得力干将。从四川出发,川二线一路跋山涉水,途经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沿着长江流域进行了一场4269公里的旅行,其长度相当于100个全程马拉松。用钢量达到216万吨,相当于再造20个北京鸟巢。最终,川二线与各位前辈成功握手,在我国内陆腹地构筑起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大动脉。大功告成后,川气东送管道系统将每年为长江经济带多提供超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可供上亿家庭使用,替代标煤2660万吨,能装满超266万辆卡车。“全国一张网”加速推进近年来,我国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互联互通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中俄东线、西气东输四线新疆段、漳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和储气设施建成投产,加速推进川气东送二线、虎林至长春管道等战略通道建设,“全国一张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2024年我国主干管网建设里程4015公里,新增一次管输能力650亿方,形成储气能力超8.5亿方。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赵事:预计2025年还将建成管道超2000公里,新增一次管输能力250亿方,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的1.65万公里目标。截至2024年底,全国天然气管网总里程约超12万公里,主干天然气管网超5.7万公里,预计到“十四五”末将形成“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的骨干管网格局。(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如约亚冬、奔赴亚冬。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开幕。这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我国承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国家管网集团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企业宗旨,全力向哈尔滨等地输送清洁能源,确保盛会用能安全,为“绿色亚冬、智慧亚冬”添能助力。未雨绸缪 开辟双线保供新通道自2024年11月进入供暖季,国家管网集团已向2025年亚冬会举办地——哈尔滨地区稳定输送天然气超3000万立方米。为保障亚冬会筹备和竞赛期间安全平稳用气,国家管网集团积极落实冬季保供举措,全力以赴保运行、保安全、保供应。“既保障民生用气,又为亚冬会输送清洁优质能源,扛起‘双料’保供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光荣使命。”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哈尔滨分公司有关负责人满怀激情地说。早在2020年10月,国家管网集团已在黑龙江境内建成投产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简称中俄东线)明水—哈尔滨支线,首次向哈尔滨及周边地区输送优质清洁能源。2023年11月,中俄东线大庆—哈尔滨支线顺利投产,国家管网集团建立起了向哈尔滨主城区“双线供气”的新模式。明水—哈尔滨支线、大庆—哈尔滨支线,蜿蜒地下的两条天然气管道聚首汇能于哈尔滨,开辟“双线供气”模式,向哈尔滨日均供气超70万立方米,为冰雪盛会源源不断输送优质清洁能源。增输上量 打造持续加压新动能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黑河—长岭) 正式投产通气,5年多来,天然气输量逐年递增,随着2024年中俄东线全线贯通,输气能力已达到最高水平,为我国天然气冬季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以来,坚决扛稳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职责使命,持续提升管道系统保供能力。通过优化增输工程建设工期、提前投产沿线压缩机组等举措,确保中俄东线连续4年在冬季保供高峰月提前增输,在保障冬季用气高峰资源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11月,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五大连池、肇源分输压气站增加备用压缩机组工程先后建成投产,为冬季保供、管道增输上量增添了新动能。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产业新升级2025年1月21日,暴雪过后,巡线车辆因积雪无法正常行驶,为管网员工日常巡线带来了极大困难。“亚冬会马上就要开幕了,必须保护管道线路安全,确保万无一失。”国家管网集团强化技防手段应用,以科技“慧眼”筑牢管道保护防线,实现了管道线路的第三方施工与地质灾害风险的准确识别。这是中俄东线科技赋能安全生产运行的一个缩影。光纤安全预警、视频智能识别、无人机智能巡检、智能阴保等技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管道巡护模式,打造“千里眼”“顺风耳”,实现管道线路风险由人工巡检的被动防护向全智能化主动管控的转变,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有效解决极寒环境下的管道全时全域安全保障难题。借力AR、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进智能站场、无人站场建设,实现智能运行。在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以运用智能单兵设备AR智能防爆眼镜与智能管理平台驾驶舱相结合的运检维AR新模式,让专业工程师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沉浸式”巡检,“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第一现场”指导操作。国家管网集团大力推进管网运行智能化,以我国首条智能管道中俄东线为“样板工程”,综合运用“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深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管道场景,形成了管体智能检测、线路智能巡护、站场智能运行、管网智能调控四大技术,全线压缩机组具备远程一键启停机功能,所有站场具备一键启停站功能,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的升级蜕变。爬冰卧雪,争做护航亚冬新贡献在极寒环境下维护、检修设备;冒着凛冽寒风,踏着厚厚积雪进行站场巡线……迎接和保障亚冬会期间,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深入开展“护航亚冬”油气长输管道百日攻坚活动,引导广大员工群策群力,立足本职争做护航先锋。冰封雪裹的东北大地上,管网人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在严寒条件下,迎风冒雪对站场、管线设备设施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在徒步巡线中逐一登记、完善解决“三桩一牌”标识缺失、桩体破损等问题,全面摸排、复核管道沿线地质灾害潜在风险,比对埋深管道测量数据变化,细致入微清除灾害隐患。既做徒步巡护者,又做亚冬会宣传员,管网员工利用巡线走村入户的有利时机,深入管道沿线村民家中,解读管道保护法,围绕亚冬会办赛理念,针对管道高后果区开展广泛宣传。截至目前,共入户宣传279家,发放亚冬会及管道安全宣传品2326件,营造了喜迎盛会、安宁祥和的浓厚氛围。勠力同心担使命,踔厉奋发逐梦行。管网人将枕戈待旦、不辱使命,保障油气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全力护航冰雪盛会。祝愿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如灵蛇矫健、勇创佳绩,祝愿本届亚冬会取得圆满成功。
如约亚冬、奔赴亚冬。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开幕。这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我国承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国家管网集团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企业宗旨,全力向哈尔滨等地输送清洁能源,确保盛会用能安全,为“绿色亚冬、智慧亚冬”添能助力。未雨绸缪 开辟双线保供新通道自2024年11月进入供暖季,国家管网集团已向2025年亚冬会举办地——哈尔滨地区稳定输送天然气超3000万立方米。为保障亚冬会筹备和竞赛期间安全平稳用气,国家管网集团积极落实冬季保供举措,全力以赴保运行、保安全、保供应。“既保障民生用气,又为亚冬会输送清洁优质能源,扛起‘双料’保供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光荣使命。”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哈尔滨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早在2020年10月,国家管网集团已在黑龙江境内建成投产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简称中俄东线)明水—哈尔滨支线,首次向哈尔滨及周边地区输送优质清洁能源。2023年11月,中俄东线大庆—哈尔滨支线顺利投产,国家管网集团建立起了向哈尔滨主城区“双线供气”的新模式。明水—哈尔滨支线、大庆—哈尔滨支线,蜿蜒地下的两条天然气管道聚首汇能于哈尔滨,开辟“双线供气”模式,向哈尔滨日均供气超70万立方米,为冰雪盛会源源不断输送优质清洁能源。增输上量 打造持续加压新动能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黑河—长岭) 正式投产通气,5年多来,天然气输量逐年递增,随着2024年中俄东线全线贯通,输气能力已达到最高水平,为我国天然气冬季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以来,坚决扛稳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职责使命,持续提升管道系统保供能力。通过优化增输工程建设工期、提前投产沿线压缩机组等举措,确保中俄东线连续4年在冬季保供高峰月提前增输,在保障冬季用气高峰资源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11月,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五大连池、肇源分输压气站增加备用压缩机组工程先后建成投产,为冬季保供、管道增输上量增添了新动能。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产业新升级2025年1月21日,暴雪过后,巡线车辆因积雪无法正常行驶,为管网员工日常巡线带来了极大困难。“亚冬会马上就要开幕了,必须保护管道线路安全,确保万无一失。”国家管网集团强化技防手段应用,以科技“慧眼”筑牢管道保护防线,实现了管道线路的第三方施工与地质灾害风险的准确识别。这是中俄东线科技赋能安全生产运行的一个缩影。光纤安全预警、视频智能识别、无人机智能巡检、智能阴保等技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管道巡护模式,打造“千里眼”“顺风耳”,实现管道线路风险由人工巡检的被动防护向全智能化主动管控的转变,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有效解决极寒环境下的管道全时全域安全保障难题。借力AR、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进智能站场、无人站场建设,实现智能运行。在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以运用智能单兵设备AR智能防爆眼镜与智能管理平台驾驶舱相结合的运检维AR新模式,让专业工程师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沉浸式”巡检,“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第一现场”指导操作。国家管网集团大力推进管网运行智能化,以我国首条智能管道中俄东线为“样板工程”,综合运用“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深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管道场景,形成了管体智能检测、线路智能巡护、站场智能运行、管网智能调控四大技术,全线压缩机组具备远程一键启停机功能,所有站场具备一键启停站功能,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的升级蜕变。爬冰卧雪 争做护航亚冬新贡献在极寒环境下维护、检修设备;冒着凛冽寒风,踏着厚厚积雪进行站场巡线……迎接和保障亚冬会期间,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深入开展“护航亚冬”油气长输管道百日攻坚活动,引导广大员工群策群力,立足本职争做护航先锋。冰封雪裹的东北大地上,管网人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在严寒条件下,迎风冒雪对站场、管线设备设施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在徒步巡线中逐一登记、完善解决“三桩一牌”标识缺失、桩体破损等问题,全面摸排、复核管道沿线地质灾害潜在风险,比对埋深管道测量数据变化,细致入微清除灾害隐患。既做徒步巡护者,又做亚冬会宣传员,管网员工利用巡线走村入户的有利时机,深入管道沿线村民家中,解读管道保护法,围绕亚冬会办赛理念,针对管道高后果区开展广泛宣传。截至目前,共入户宣传279家,发放亚冬会及管道安全宣传品2326件,营造了喜迎盛会、安宁祥和的浓厚氛围。勠力同心担使命,踔厉奋发逐梦行。管网人将枕戈待旦、不辱使命,保障油气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全力护航冰雪盛会。
今年春节期间,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全面加强生产运行调度、管道巡护和设备设施管理,在岗员工24小时值守在油气站场,保障油气资源平稳输送。1月28日至2月5日,西部管道公司平稳输送天然气14.38亿立方米、原油36万吨、成品油8.51万吨,保障千家万户屋暖灶热。在新疆这个冬季保供主战场,自去年10月启动供暖至2月5日,西部管道公司已为当地供应天然气29.43亿立方米,其中春节假期供气2.08亿立方米。玛纳斯作业区员工在春节期间开展巡检。李梦然摄(中经视觉)春节前,西部管道公司生产监视与应急指挥中心下发了春节期间安全生产管理相关调度令,要求分公司、作业区从冬防保温工作质量验证、现场关键设备实施巡检、输油站场积雪清扫、油气资源物性监测、异常信息汇报及应急准备方面做好应对寒潮天气的准备。2月2日早,乌鲁木齐维抢修中心踏勘小组工作人员在检查完装备后,冒着小雪向乌鲁木齐输油气分公司乌鲁木齐作业区出发,踏勘小组人员对保驾区域开展了预防性安全检查。这个作业区承担着新疆首府及周边城区、团场的天然气保供重任,年输送天然气约15亿立方米以上,占乌鲁木齐市60%供气量。在作业区站场内,踏勘小组人员与乌鲁木齐作业区员工对工艺区的阀门和易冰堵区域进行检查。踏勘小组王繁说:“在这种极寒的天气下,极易发生天然气管道冰堵,所以每年入冬前和节假日等关键节点,我们都要和作业区一起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和联合应急演练。”当日,王繁和同事还开展了应急抢险难点踏勘,对保驾区域内的管道线路抢险难点进行数据采集和进出路由踏勘,根据进出路由与抢险难点环境变化情况调整预案和数据建模。除夕夜,在独山子输油气分公司霍尔果斯作业区员工陈文杰和郝文强在站内巡检,认真检查每一台运转设备的工作状况,对设备重点防范部位及危险源进行全面细致检查。“10kV的主线接线图报警,显示快切装置告警。”大年初一,霍尔果斯作业区员工牛伟涛听到中控值班员的声音后,迅速奔向中控室,第一时间进行了处置。蛇年第一天,作业员压缩机班长刘旭带着班组成员给设备“体检”,一番“望、闻、问、切”,确保每台运行机组安安稳稳。霍尔果斯作业区是西气东输二线、三线首站,为确保春节期间天然气平稳输送,有23名员工坚守在岗位上,守护能源大动脉。(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
2月3日,来自俄罗斯的“埃琳娜”号LNG(液化天然气)船舶满载6.5万吨货源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码头顺利靠泊。当日是立春,天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迎来春节期间首船液化天然气,保障京津冀地区春节能源稳定供应。记者:李帅摄制:杜鹏辉
越是逢年过节,越要绷紧安全之弦、守牢安全底线。今年春节前,一股冷空气强势登场,上海各大能源企业开启强劲保供模式,以“满格”状态守护城市温暖过节。即便是除夕,远离喧嚣市区的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上海白鹤作业区依然忙碌。“喂,您好!这里是西气东输上海白鹤站。”“我是上海城市管网调度,我们目前管网压力偏低,请把分输量再调大一些。”“好的,我们将按站场当前最大分输能力向您分输保供,已调整到50万立方米/小时。”在用气晚高峰的上海白鹤站中控室,员工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生产大屏上的每一个生产数据,为第一时间响应下游用气需求时刻准备着。记者了解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通—甪直段投产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持续为上海地区天然气保供发力。每天约1250万立方米天然气源源不断地从西气东输公司上海境内各站场注入上海城市管网,占上海市日用气总量的近四成。在洋山能源岛,冬季保供高峰的关键时刻与反输加注工作“撞”了个满怀,船期紧、生产忙。自2024年11月15日至2025年1月26日,申能集团旗下上海LNG接卸LNG船19艘,天然气外输量约为13亿立方米。人潮叠加寒潮,今年春运对电力的需求猛增。春运期间,浦东国际机场的出发大厅人潮涌动。面对除夕当天的客流高峰,电力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移动作业终端“掌上管家”查看用户内部设备的负荷情况,重点关注前期梳理的塔台、导航设备、监控中心等末端敏感负荷,第一时间响应内部用电的异常情况。为保证新能源车主在春节期间出行无忧,国网上海长兴供电公司在长兴岛服务区投入使用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等设备。当充电位满员时,这些机器人可以为排队等候的新能源汽车补充电力,每台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容量为100千瓦时,最快可在半小时内将新能源汽车充电至80%。目前,上海有26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144个充电桩,节日期间的充电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去年春节期间,上海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总充电量达到1488.62万千瓦时,预计今年将同比增长30%。
“春节将至,你个头又长高了吧,我给你邮寄的新衣服、新书包和书籍,记着查收啊!”“你比我哥哥还疼我,不仅经济上帮助我们一家,还开导我,让我用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天,正确对待挫折……。”临近春节,相距1100公里的许佳宁和穆耶赛尔·图尔迪两人又一次看到了对方来信,这是一次跨越千里的信件,也是一份跨越千里的牵挂。对话者许佳宁是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王家沟作业区的一名青年党员,另一方是家住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恰塔格乡托克逊亚阔坦村的穆耶赛尔·图尔迪。在参加驻村工作时,穆耶赛尔·图尔迪就已经成为许佳宁心中的牵挂。图为1月18日,西部管道驻村工作队员为穆耶赛尔·图尔迪送来了许佳宁的新春礼物。宋建军 摄驻村种下温暖穆耶赛尔·图尔迪在一封写给许佳宁的信中说:虽然相隔1100多公里,但在自己的世界里,许佳宁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她前进的路。2022年初,许佳宁告别了父母、妻子和女儿到了托克逊亚阔坦村参加驻村工作,负责6小队的乡村振兴工作。驻村工作对许佳宁来说是全新挑战。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为了尽快熟悉农村生活,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走访入户时,许佳宁看到12岁的穆耶赛尔·图尔迪正在操持家务,照顾生病的母亲。从那双清澈的眼睛里许佳宁看到了深深的忧伤。而穆耶赛尔·图尔迪只比他女儿大3岁,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当时穆耶赛尔·图尔迪父亲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母亲图尔荪古丽·麦麦提尼亚孜患病常年卧床,放学后的穆耶赛尔·图尔迪总是先做饭,再写作业。图为穆耶赛尔·图尔迪写给许佳宁写的信。候佳佳 摄许佳宁觉得,只有想办法帮助图尔荪古丽·麦麦提尼亚孜恢复健康,这个家庭才能慢慢走出贫困。而肺部病灶切除手术需要花费数万元,他第一时间将了解的情况汇报给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为母女俩申请帮扶资金。隔三差五,许佳宁就要提着自己买的米面油前去探望,在辅导功课时许佳宁发现穆耶赛尔·图尔迪很喜欢语文,喜爱读书,就给她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的女儿》《呼啸山庄》《朝花夕拾》等课外书。慢慢地穆耶赛尔·图尔迪脸上有了笑容,还把日记给许佳宁看,小姑娘在日记中写到渴望得到关爱,看到小伙伴在玩耍她却要做家务,心里很难过。在村里磨砺青春6小队有327名村民,许佳宁来到村里,挨家挨户了解村民困难和诉求,对特别困难的家庭制订了专门的帮扶计划。他发动驻村工作队以及全体村民给穆耶赛尔母女捐款,还帮助她们申请了大额临时救助,一共筹集了2.8万元手术费。当许佳宁全力为穆耶赛尔·图尔迪母女奔忙时,他父亲因为第二次脑梗住院了,好在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生活自理能力大幅下降。许佳宁心急如焚,他的母亲和妻子总是说:你安心在村里工作,家里有我们。在各方努力下,图尔荪古丽·麦麦提尼亚孜住进了新疆胸科医院,“都要准备手术了,她突然感染了新冠病毒,无奈只能先进行保守治疗。”没能帮助图尔荪古丽·麦麦提尼亚孜进行手术让许佳宁非常遗憾。穆耶赛尔·图尔迪感受着许佳宁为她和母亲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变得开朗了许多。许佳宁时不时打电话向老师了解她的学习情况,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学习充实自己。驻村的两年时间,许佳宁不仅对6小队的孤弱群体给予了关爱,还依托工作队帮扶资金对村委会进行规划,打造文化大院,整合办公场所,推进合署办公,提升了驻村工作队基层服务水平。图为许佳宁(左戴眼镜者)离开驻村时与村民依依惜别(供图:许佳宁)当许佳宁结束驻村工作时,村民们依依不舍,穆耶赛尔·图尔迪和母亲更是不愿意与他分别,许佳宁拜托工作队的“战友”帕哈提·苏来曼多关注穆耶赛尔·图尔迪的成长。离开村里后,发微信、通视频、买衣物图书……许佳宁一直牵挂着穆耶赛尔的成长,长高了、上初中、父亲回家了……“谢谢您对我们一家的帮助,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穆耶赛尔·图尔迪在信中分享着生活中温暖的事,也坚定了生活的目标。(邵洪涛 张雪红 侯佳佳)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通讯员薛永鑫、王柯栩)1月16日,武汉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刘斌、主任严锦慧一行深入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分公司武汉计量研究中心(简称武汉计量研究中心)进行调研交流,并向该中心在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湖北赛区)中获奖的团队颁发证书。据了解,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湖北赛区)中,武汉计量研究中心首次参与竞逐,即通过《天然气水(烃)露点快速检测及核查装置研制与应用》及《提升天然气流量计检定台位系统效率研究》两个创新项目参与竞逐,一举获得二等奖、三等奖。现场,武汉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严锦慧为获奖团队颁发了证书。她表示,武汉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将继续做好大赛相关服务工作,充分帮助企业发挥创新方法在科技创新中的指导作用。座谈会上,武汉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武汉计量研究中心围绕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方法大赛及创新方法培训等工作的深入开展。武汉计量研究中心主任周雷介绍,该中心始终坚持“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的理念,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及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在天然气质量检测、流量计量等技术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中心积极鼓励员工组建团队,参与行业内外的各项创新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武汉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刘斌对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分公司武汉计量研究中心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武汉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将继续加大对该中心的支持力度,推动双方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周雷表示,武汉计量研究中心将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利用创新方法推动各层次的创新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提升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同时,该中心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深化创新机制建设,推出更多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勇攀科技高峰,为推动天然气计量领域的科技进步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节气大寒,新民市兴隆堡车屯村外,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沈阳压气站的4台压缩机组正平稳运行。据沈阳输油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年末执行冬季保供任务以来,截至目前,压气站已累计下载天然气3.78亿立方米。天然气压缩站的主要任务是将天然气进行压缩,在提高其储存和运输效率的前提下,做好调峰保供工作。沈阳压气站是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的沈阳作业区中心站,也是东北地区的天然气枢纽站场。站里负责4条天然气管道干线、1条天然气管道支线的生产运行工作,天然气日下载量443.8万立方米。目前,有14个天然气14个下载用户,服务920万辽沈地区居民。去年入冬后,除了保障南下天然气的输送工作外,沈阳压气站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辽沈地区的冬季保供任务。为了确保辽沈地区居民温暖过冬、工业生产安全平稳,东北公司开展了设施、设备全面检修保养工作。在压紧全员安全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加大外电线路巡护频次,并加快推进智能变电所建设,搭建一键顺控、智能辅控、智能巡视三大系统,实现“目标控制、无人值守、专业维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