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雄安8月14日电 (戴泽鑫)近日,从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获悉,河北省发改委已批复核准陕京管道雄安新区天然气供应专线工程项目,标志着该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正式迈入实施准备阶段。陕京管道雄安新区天然气供应专线项目位于河北省任丘市、雄安新区境内,计划于10月初开工建设。该管道的起点为陕京二线35#阀室,终点为雄安末站。工程依托陕京管道系统,汇聚中亚、俄罗斯、塔里木、长庆等多路优质气源,通过新建的雄安末站向雄安智慧能源、昆仑燃气进行供气,保障气源的稳定输送。在工程规模方面,新建管道全长5.8公里,其中任丘市境内管道长度4.97公里,雄安新区境内管道长度0.83公里。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管径610毫米,年设计输气量为31.6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为530万居民提供温暖。值得一提的是,该专线配备了雄安清管站和雄安末站两座“会思考”的站场,未来将实现无人化运行、智能化管理以及智慧化决策。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向雄安新区供气的第三气源,该项目是首条专为雄安新区建设的天然气供应管道,将显著提升区域供气保障能力。通过合理布局燃气管网,项目将为雄安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产业升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项目建成后,将为雄安新区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及集中供热提供清洁能源。专线每年可替代300万吨煤炭燃烧,减少700万吨碳排放,相当于种下4亿棵树,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北京管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合理布局燃气管网,项目将为雄安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产业升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未来,随着项目的全面实施,雄安新区将迎来更加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为打造“未来之城”注入新动能。
受降雨影响,11日,重庆等地高温消退,重庆连续20天的高温有所缓解。但在江南、华南等地,高温天气持续,浙江、江西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了37℃。预计未来几天,江南、华南等地高温日数多、湿度大,体感闷热。城市中,杭州、南昌本周高温持续,最低气温或将达到27℃,闷热感贯穿全天。14日起,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湿热空气将再次向北输送,闷热天气也将随之向北扩展,北方的华北、黄淮甚至东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又会迎来桑拿天,虽然不少地方最高气温可能达不到35℃高温线,但体感较为闷热,仍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水火风光储”形成合力全力保障电力供应高温下,全国用电负荷持续增长。今年以来,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已经连续四次创历史新高。面对激增的电力需求,相关部门动态调度,推动“水火风光储”等各类电源形成合力,全力以赴保障电力供应。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环保型火力发电厂——华能珞璜电厂,自6月以来,该厂累计发电量已超20亿千瓦时。在山东济南,供电部门加强电网调度运行,黄台电厂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持续高温,电厂提前强化煤炭储备,目前煤炭储量可用天数超过20天。国家能源集团发挥“煤电路港航、产运销储用”协同一体化核心优势,通过统筹推进煤炭稳产保供、电力安全运行等重点工作,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国家能源集团总调度室调度处经理 钱旺:6月份以来,国家能源集团自产煤超1.1亿吨,向全国29个省份供应煤炭1.45亿吨。当前,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机组整体在运率达95.8%,15个一体化区域中,12个省区机组全部在网运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 张琳:最高用电负荷可能达到15.2亿千瓦到15.7亿千瓦。截至2025年8月,纳入中电联燃料统计的燃煤电厂煤炭库存1.17亿吨,可用天数21.8天,电煤库存充足。清洁能源多点发力发电量稳步增长在煤电发挥保供压舱石作用的同时,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持续发力,发电量稳步增长,不仅成为能源电力保供的重要支撑,更以绿色动能为迎峰度夏注入动力。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六座水电站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高峰运行机组达108台,可同时点亮6.5亿盏100瓦的灯。在云南,当地电力企业全方位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将风电和光伏可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9.54%和99.97%,最大限度把光能、风能转化为电能。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 张琳:今年上半年,全国风光发电合计新增装机同比增长一倍,新能源发电量也快速增长,占全口径总发电量比重超四分之一,达到26.0%,对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下半年用电量增速将高于上半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6%。加密管道设备巡检频次保障安全畅通高温热浪下,不断增加的保供压力考验着管道设施的安全。面对持续攀升的压力,国家管网集团一线员工加密管道设备巡检频次,全力保障能源“大动脉”安全畅通。下午2点,河南周口气温达到37℃,国家管网集团周口作业区员工张国玺与苑松松背着工具包穿梭在设备间,他们须在2小时内完成4台变压器的隐患排查。国家管网周口作业区仪电工程师 张国玺:变压器关系到整座站场的电压稳定,高温容易让变压器绝缘油膨胀卡塞。一旦出现异常再处理就晚了。我们每天在高温时段开展隐患排查,能对设备运行情况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预防设备在高温下的故障发生。临近40℃的高温,头顶太阳的炙烤再配合上绝缘服里汗水的蒸煮,高空作业的每一分钟对于工程师们来讲都是考验。国家管网集团周口作业区仪电工程师 苑松松:绝缘手套不透气,戴一会儿手上都是汗,都给闷透了。周口作业区的淮阳分输压气站,是西气东输一线的关键中间站。7月以来,这里的天然气供气量较日常激增50%,输气量的攀升让管道“负荷”陡增。为应对持续高温红色预警,作业区紧急抽调骨干成立“高温特巡队”,加密专业巡检频次,确保设备“不中暑”。国家管网集团周口作业区管道保护工 李景昌:不管什么天气,我们始终保持着安全的巡检频次,像管道上这些桩牌,在暴晒之下容易老化、掉色,我们及时维护,确保管道的风险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周口作业区负责8座阀室和272.8公里管道的巡护任务。联合巡检一趟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高温“桑拿”加上精神高度紧张的仔细排查,身穿长袖工服的小伙子们后背上汗碱画的“地图”换了一张又一张。国家管网周口作业区党支部书记 汪世军:我们抽调各专业骨干人员成立“高温特巡队”,气温超过35℃立即开展专业巡检,重点关注电气自动化机柜、循环水、空压机、空冷油冷等设备的运行状态,接力为设备“降温”,保证设备平稳运行,天然气稳定输送。
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电力负荷持续走高,发电用气需求随之攀升,能源保供进入迎峰度夏关键期。国家管网集团扛牢保供政治责任,坚持“冬夏一体化”原则, 科学统筹调配资源,强化站管库协同保供,提速建设“全国一张网”,全力守护管网安全平稳运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筑牢坚实保障。科学统筹调配资源进入迎峰度夏保供关键时期以来,全国主干天然气管网最高日下载量达6.4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高出历史同期日极值1200万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坚持“全国一盘棋”,针对不同区域需求特点精准施策,科学统筹调配资源,充分利用迎峰度夏气电保供协调机制,推动气电协同高质量发展。在华北地区,陕京管道持续满负荷运行,今年以来累计输气超13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45%,有效保障北京及沿线1.2亿居民用气安全。在华东地区,依托“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迎峰度夏期间向上海、浙江日均供气量超6000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4%。在长三角、华南地区等天然气发电集中区域,尖峰日供气量分别超2.1亿立方米和1.1亿立方米。湖南公司员工在投产保供期间夜间巡检设备8月5日,湖南公司圆满完成湖南省首座调峰电厂投产保供任务,累计供应天然气超200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因流程差异可能导致的断供风险,实现了投产期间下游衡东县域民生用气稳定供应与大浦工业园工业用户生产用气“零减供”,成为企地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一次生动实践。油气调控中心开展压缩机组优化策略试验作为全国油气管网调控运行“神经中枢”,油气调控中心充分发挥“全国一张网”集中调控优势,科学精准调配“南气北上”“北气南下”管网运行,建立“一体化”调峰保供体系,结合管道仿真模拟、大数据融合分析等技术,动态优化区域管存分布,深度挖掘管网输送潜能,确保管网运行安全平稳、储备充足。强化站管库协同保供国家管网集团利用“全国一张网”优势,通过站管库协同,创新服务产品,因地制宜发挥各站地理优势,探索突破传统来液外输模式,打造特色服务品牌,确保资源“调得进、供得上、稳得住”,满足客户所需、实现高效保供。文23储气库落实“冬夏一体化”保供机制,开展第六轮注气8月7日,我国中东部最大地下储气库——国家管网集团文23储气库历经5个注采周期,累计注采气量突破237亿立方米。日前,正在进行第六轮注气周期,日均注气量保持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高位运行,注气量超11亿立方米,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华北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起到“压舱石”作用。天津LNG接收站创新“气液通”搭配“异站卸船”产品模式7月31日,“新奥普陀”号LNG加注船安全离泊,深圳LNG接收站创下迎峰度夏期间接卸11艘LNG运输船的保供新纪录,进一步保障了华南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同期,大连LNG成功完成首单新造LNG船冷舱加注,实现我国新造LNG运输船在北方冷舱加注“零的突破”。国家管网集团还创新推出“气液通”服务产品,截至7月底,天津LNG接收站已完成12次“气液通”服务竞拍,服务量达3.5亿立方米。提速建设“全国一张网”今年上半年,国家管网集团全面推进骨干管网、支线管网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为迎峰度夏夯实基础。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加速建设中6月26日,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至中卫段全线贯通投产,提升年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也将于近期贯通投产。同时,加快推动川气东送二线、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等战略性工程建设,推进长春—石家庄天然气管道工程、准东煤制气管道干线工程开工,进一步提升全国资源互供互保能力。7月15日,天津液化天然气(LNG)外输管道复线(河北段) 成功投产,图为北方管道公司维抢修队伍员工进行投产前作业截至目前,国家管网集团投产新增上下载点项目61项,新增输量95亿立方米,完成8个互联互通项目投产,2025年预计建成管道超2000公里,有效提升资源调配能力。保障设备设施运行安全面对高温雷雨天气叠加用电高峰的严峻挑战,国家管网集团强化“气象预警—负荷预测—方案调整”联动响应机制,全面优化管网设施维检修作业计划,提前完成160余项检修作业,最大限度减少作业对保供资源入网的影响,为保供赢得宝贵时间窗口。华南公司员工认真巡检设备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加大管网设备设施巡检维护力度,切实防控重大安全风险,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第一时间报告地震、洪涝等重大地质灾害,妥善处置影响供气安全稳定的风险隐患,全力保障管网安全平稳运行。7月30日,西气东输公司克服台风“竹节草”影响,正式向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的新增下游电力用户供气持续优化管网工艺流程、管存分布,充分发挥管道高峰时段冲峰能力及在洪涝灾害应急情况下的气量互济调节作用,释放LNG接收站和储气库的调峰和资源保障能力。北京管道公司员工雨后用无人机巡检,确保汛期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生产部、数字化部和北京智网数科公司共同研发推出灾害预警产品,精准推送台风、暴雨、雷击等气象灾害和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信息,全方位监测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对管道影响,助力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为保障管道安全运行筑牢坚实防线。
8月7日以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当务之急要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尽快恢复通讯和交通。国务院国资委统筹中央企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调集力量迅速支援,全力打好抗洪抢险攻坚战!打通救援通道,转移安置群众根据应急管理部门要求,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能建等中央企业工程抢险力量257人、56台套装备和8名抢险救援专家,中国安能救援力量230人、70台套装备,有序参与人员搜救、疏散转移等任务。此外,连日来,中央企业紧急调派抢险队伍,配备重型工程机械,昼夜不停清淤泄洪、抢修道路。10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山洪灾害灾毁公路全线抢通。中国安能派出侦测组赴马坡乡马莲滩村、旧沟村等重灾点开展现场踏勘,运用无人机、生命探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研判灾情。截至9日17时,中国安能救援队伍累计完成该水毁路段河道疏浚500米,成功抢通榆中县至马坡乡道路3公里,为后续救援力量及物资快速进入马坡乡受灾村镇提供了关键通道。中国安能工作人员勘察灾情截至8月9日12时,中国中铁累计投入140人、设备20台(套),在榆中县马坡乡元古堆村和兴隆山等地开展道路抢修、人员疏救等任务,130人、13台(套)设备原地备勤。8月8日上午,中国铁建迅速调集28名抢险队员、3台挖掘机、7辆装载机驰援一线,抵达现场后,按照当地政府的指令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截至8月9日下午4点20分,中国五矿与其他救援队伍合力完成2座便桥的搭建及8根涵管的铺设,每座便桥约16米宽,每座便桥下铺设4根涵管……中国中铁开展河道清淤作业灾情发生后,中央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灾情勘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中交集团共计派出9位专家,加入交通运输部甘肃榆中山洪灾害现场工作组,在道路疏通和桥梁加固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协助专家团队制定了保通方案。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三和数码集结9人、4架无人侦察机、1辆应急指挥车和1辆设备保障车赶赴榆中县重灾区开展救援。团队采用“全域扫描+重点侦察+精准喊话”的作业方案,采集灾区正射影像,标注积水淹没、道路中断、房屋损毁等160多点位;利用低空悬停拍摄与三维建模技术,实时回传桥梁冲毁细节、山体滑坡隐患区等关键信息,为指挥部研判灾情、规划救援路线提供了直观的空间数据支撑。中央企业派出专业消防、抢险、救援队伍,深入灾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国家管网集团兰州维抢修中心抢险队伍抵达后,迅速架设应急照明设备,点亮夜间救援通道;组织力量深入受灾区域,全力帮助群众清理淤泥,畅通道路。国家管网集团抢险队员正在帮助群众“一个都不能落下!”在陇南市五库镇,中国华电驻村帮扶工作队党员们积极协助村“两委”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及道路清理工作,挨家挨户宣传防汛知识,安抚群众情绪,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8日上午,中国华能电厂消防队接榆中县应急局调度,增援应对榆中县暴雨灾害,在小康营窑坡村转移被困人员4人,与县消防队联合在京兰水泥厂疏散被困人员84人。中国能建也派出多组干部职工,帮助居民完成杂物、积水、淤泥清理,和道路两侧清理。中国华能消防队员转移受灾群众恢复应急通信,形成保障合力保障通信网络畅通,就是守护生命线!8月8日,中国移动甘肃公司两支3人通信突击队背负基站设备和发电机,徒步向榆中县马莲滩村挺进。面对10多公里被洪水冲毁的道路,一支小队在涉险渡河未果后,转而攀爬3公里植被密布的山路,队员浑身浸透泥汗。下午1时,随着发电机轰鸣,首座退服基站恢复运行。3小时后,另一支小队成功开通背包基站。在洪灾肆虐后的村落,移动信号随着突击队员的脚步重新点亮。截至8月10日18时,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山洪受灾区域,中国移动因灾中断的基站已基本恢复通信。中国移动累计出动保障人员445人次,应急抢修车190辆次(含2辆大型应急通信车、4辆卫星通信车、1辆水陆两栖全地形车)、油机370台次、卫星电话6部、卫星背包基站6个。中国移动应急通信车进入灾区灾害发生后,中国联通甘肃联通兰州市分公司立即启动Ⅲ级应急响应,所有人员坚守岗位,24小时轮流值班,同时成立10支应急保障小组,出动89名抢修人员、20辆抢修车辆、27台油机及2部卫星电话,对受灾区域内的线路、基站进行全面巡检和应急保障。中国联通工作人员抢修通信线路中国电信甘肃公司紧急调配34辆应急通信车,累计出动应急抢修人员158余人次、发电机67台,迅速展开设备调试,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应急响应状态下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不出现重大云网安全事件。中国电信工作人员开展应急通信灾情发生后,中国铁塔火速集结117名抢修人员、34辆应急抢修车、180台发电机和1台发电车,队伍逆行挺进灾区,连夜抵达受灾最严重的马坡乡、小康营乡,对关键基站实施重点发电保障。同时对兴隆山游客中心、马坡乡石骨岔保障点等4个核心区域内的16个基站实施盯控保障。与电信央企紧密协同,优先对运营商传输节点、BBU池和星级站点的电力供应不间断提供保障,同时共享资源信息,联合开展故障定位和抢修工作。恢复灾区供电,稳定能源保供国家电网甘肃电力启动防汛抗洪三级应急响应,省市县三级联动组织11支队伍、330名抢修人员,派出抢险车辆73台、发电机42台、发电车3辆,投入应急抢险保供电行动,全力排查受损设备及线路,强化与交通、气象、通信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协同,统筹调配抢修人员、物资、装备、车辆等资源,快速恢复主网干线路及民生用电。截至8月9日21时,甘肃省榆中县受灾群众全部恢复供电,后续全面转入受损电网恢复建设阶段。国家电网甘肃电力全力排查受损设备及线路与此同时,发电央企、油气央企多措并举,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截至8月9日,中国华电完成发电量3661万千瓦时,安全生产局面整体可控在控,在迎峰度夏与防洪防汛的双重考验下,全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与生产系统安全平稳运行。中国华能生产一线党员干部职工闻令而动,对高边坡、落雨管、配电室及电子间、泵房、雨水井、生产建筑物排水管等关键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防汛无死角,认真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机制,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国家管网集团甘肃公司持续做好该地区油气供应,加强站场巡检频次。中国石油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兰州石化队紧急集结30名救援队员和6辆抢险救援车,携带200套救援物资及液压救援顶杆、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向榆中灾区紧急驰援。8月8日17时,兰州分公司8名党员组成“救援先锋队”,携5吨油品及矿泉水、方便面等应急物资,驰援灾区。“救援先锋队”克服重重阻碍,历时7个小时后,将第一批油品成功送到了救援现场,并立即为抢险救援车辆、机械和发电机等设备加注燃油,争分夺秒助力打通抢险救灾生命线。中国石油紧急驰援受灾地区中国石化甘肃石油对重点关注的33个站点,做好安全排查、油品供应、减灾救援等事宜,全力保障地方政府应急救援。截至目前,甘肃石油在榆中县4座加能站均平稳运营,1座受灾站点经抢险后已恢复营业。9日上午,甘肃石油调运10吨0号柴油赶往受灾最严重的榆中县马坡乡,免费为抢险救援车辆、机械等进行现场流动加注。同时,继续加强对灾区周边加能站防汛准备工作,增派现场服务人员,全力保障应急保供用油。中国石化加强对受灾地区加油站的油品保供8月7日至8月9日中午12时,中国航油甘肃分公司中川航加站共加油3208.47吨,共加油546架次,其中保障防汛救灾飞机1架次(上海—兰州—张掖)。中国航油保障救灾用油物资火速驰援,保障群众需求抢险救灾一线,物资供应就是生命保障。中国大唐甘肃公司迅速集结党、团员突击队,统筹协调物资、组建救援队伍,全方位投身防汛救灾工作。目前,首批购置的救援物资,已由党团员应急救援队连夜安全运抵灾区。中国大唐青年志愿者运送捐赠物资国药集团迅速响应榆中县医疗机构紧急订单,包括注射类抗生素药品需求1600余支,开通绿色通道在1小时内将药品顺利交付院方。国药太极捐赠3000盒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1200瓶藿香小可乐、1200瓶矿泉水等急需物资,通过甘肃建投集团和榆中县红十字会第一时间送达一线。国药集团向受灾地区紧急运送药物
时已入秋,暑热未散。全国多地持续高温,不断给生产生活带来新“烤”验。从戈壁到中原,从新疆到岭南,管网铁军坚守一线,扎实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各项工作,坚决打赢高温下国家管网安全生产持久战。油品稳供确保夏日长江两岸用油安全在江苏扬州,烈日下的长江两岸犹如蒸笼,热气不断升腾。东部原油储运公司仪征输油站员工加密巡检频次,确保夏日能源稳定供应。仪征输油站是我国东部最大的原油枢纽站,年输送油品3500万吨,支撑沿江炼化企业85%以上的产能。户外持续高温给输油生产设备安全带来考验。巡检人员对占地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的仪征输油站,15个重点区域93项内容进行逐项检查确认,确保仪长管道向下游供油安全。加密巡检守护沙漠腹地管网设备安全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轮南,下午4时的户外温度超过40摄氏度。西部管道公司轮南作业区员工带着红外热像仪和气体检测仪,对输气设备设施开展巡检。轮南压气站是西气东输一线和轮吐支干线的首站,年输气量超240亿立方米,在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高温天气对设备电子元器件影响较大。轮南作业区员工通过加强现场巡检维护,检查设备连接部位密封性,测量电子元器件温度,及时处置设备故障,确保输气生产安全平稳运行。科技赋能助力高温下高效开展巡检在山东德州,户外温度最高超39摄氏度,大量农户顶着烈日在管道附近作业。山东公司员工带着无人机和管道巡检终端等设备,对冀宁线管道线路开展巡检。山东公司构建“科学技防+精英人防”的巡护模式,借助无人机热成像摄像头,清晰捕捉管道上方人员活动及周边环境变化,护航高温下管道安全。一次无人机飞行可覆盖10公里管线,20分钟就能完成过去一个人2小时的工作量,有效减少人员户外作业时间。加快建设全力推进重点工程按期投产在宁夏海原,烈日炙烤着戈壁,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正加速推进。作为实现西气东输三线与二线高效互联互通、提升天然气“全国一张网”调配能力的关键联络站,海原压气站现场运维人员正在为管道顺利投产做最后的准备。西北公司动态调整高温时段施工计划,避免人员长时间在高温下作业,现场增设降温设备,配齐配足防暑降温物资,加强现场施工人员健康监测,确保新建设备调试工作正常进行,全力以赴保障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如期建成投产。互联互通保障民生工业用气安全在广西崇左,高温天气已持续多日。国家管网集团南宁—凭祥支线(南宁—崇左段)管道顺利投产,为崇左市30万居民和冶金、建材、糖业等重点工业用户提供保用气障,至此广西14个地级市全部接入“全国一张网”。投产期间,广西公司将焊接、吊装等露天作业调整至清晨时段,搭建移动式遮阳棚,使用大功率雾炮设备降温,建立防暑应急响应机制,确保顺利投产,为夏季用气高峰提供保障。
时已入秋,暑热未散,全国多地持续高温不断给生产生活带来新“烤”验。从戈壁到中原,从新疆到岭南,管网铁军坚守一线,扎实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各项工作,坚决打赢高温下国家管网安全生产持久战。油品稳供 确保夏日长江两岸用油安全在江苏扬州,烈日下的长江两岸犹如蒸笼,热气不断升腾。东部原油储运公司仪征输油站员工加密巡检频次,确保夏日能源稳定供应。仪征输油站是我国东部最大的原油枢纽站,年输送油品3500万吨,支撑沿江炼化企业85%以上的产能。户外持续高温给输油生产设备安全带来考验。巡检人员对占地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的仪征输油站,15个重点区域93项内容进行逐项检查确认,确保仪长管道向下游供油安全。加密巡检 守护沙漠腹地管网设备安全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轮南,下午4时的户外温度超过40摄氏度。西部管道公司轮南作业区员工带着红外热像仪和气体检测仪,对输气设备设施开展巡检。轮南压气站是西气东输一线和轮吐支干线的首站,年输气量超240亿立方米,在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高温天气对设备电子元器件影响较大。轮南作业区员工通过加强现场巡检维护,检查设备连接部位密封性,测量电子元器件温度,及时处置设备故障,确保输气生产安全平稳运行。科技赋能 助力高温下高效开展巡检在山东德州,户外温度最高超39摄氏度,大量农户顶着烈日在管道附近作业。山东公司员工带着无人机和管道巡检终端等设备,对冀宁线管道线路开展巡检。山东公司构建“科学技防+精英人防”的巡护模式,借助无人机热成像摄像头,清晰捕捉管道上方人员活动及周边环境变化,护航高温下管道安全。一次无人机飞行可覆盖10公里管线,20分钟就能完成过去一个人2小时的工作量,有效减少人员户外作业时间。加快建设 全力推进重点工程按期投产在宁夏海原,烈日炙烤着戈壁,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正加速推进。作为实现西气东输三线与二线高效互联互通、提升天然气“全国一张网”调配能力的关键联络站,海原压气站现场运维人员正在为管道顺利投产做最后的准备。西北公司动态调整高温时段施工计划,避免人员长时间在高温下作业,现场增设降温设备,配齐配足防暑降温物资,加强现场施工人员健康监测,确保新建设备调试工作正常进行,全力以赴保障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如期建成投产。互联互通 保障民生工业用气安全在广西崇左,高温天气已持续多日。国家管网集团南宁—凭祥支线(南宁—崇左段)管道顺利投产,为崇左市30万居民和冶金、建材、糖业等重点工业用户提供保用气障,至此广西14个地级市全部接入“全国一张网”。投产期间,广西公司将焊接、吊装等露天作业调整至清晨时段,搭建移动式遮阳棚,使用大功率雾炮设备降温,建立防暑应急响应机制,确保顺利投产,为夏季用气高峰提供保障。
央视网消息:今天是立秋节气,不过,现在仍然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暑热并没有立即结束。高温天气下,能源需求也持续保持高位。从内陆的油田到深海中的气田、从戈壁管道到沿海枢纽,高温中的能源保供是如何进行的?跟着记者去看看。新疆吐鲁番地区,位于火焰山下的吐哈油田是世界海拔最低超深稠油油田。中国石油吐哈油田鲁克沁采油管理区执行董事 邹成林:这里的极热天气在为油田生产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稠油生产节能降耗带来了机遇。我们巧妙利用地热替代原有的地面加热流程, 在有效提原油脱水效率的同时,年减少用电1700万度以上。在四川盆地,西南油气田公司日高峰供气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为川渝两地天然气发电项目顶峰兜底助力。在宁夏海原,烈日炙烤着戈壁,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正加速推进。国家管网集团西北公司银川分公司海原作业区主任 王刚: 我们动态调整高温时段施工计划,确保新建设备调试工作正常进行,全力以赴保障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如期建成投产。在大庆油田, 面对高温烤验,油田采用无人机和鹰眼雷达24小时轮班巡检,确保安全生产。大庆油田采油三厂第三作业区注采302班副班长 李德好:我们提前清理高压注水电机,帮冷却器焕新,给设备降温的同时,故障率也跟着降了不少。在福建,湄洲湾“绿能港”接收站现有6座1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和372千米长输天然气管线,承担福建省70%以上的天然气供应及电网调峰职责。面对高温天气,接收站正以每小时100万立方米的峰值外输量稳定供应天然气。中国海油湄洲湾“绿能港”接收站运行部倒班班长 何鸿儒:每艘运输船装载的LNG相当于5.4亿度电的能源储备,是名副其实的移动“能源银行”。6月以来,我们已经接卸了13船LNG,相当于发电70多亿度。从陆地到深海,能源保供的触角不断延伸。作为华南地区“由海向陆”保供主力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提前开展关键设备检修,有序做好用能高峰期的天然气开采、处理和外输工作。目前,气田所辖23口深水气井均处于高产稳产运行状态,油气总产量超过计划预期。中国海油“深海一号”气田总监 宋金龙:“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后,大气田的最高日产能超过1500万立方米,平台的生产处理设备进入高负荷运行状态。根据配产需求变化主动调整平台生产工艺、优化运行参数,高质量完成新增天然气压缩机调试工作,确保深海天然气产能科学释放,努力为民众夏季用气用电提供更多的支持。
日前,由国家管网集团工程技术创新有限公司工会牵头,华东设计院承办,技术创新管理部、数智技术中心协办的第三届“创新杯”暨“智建创新·AI赋能”劳动竞赛决赛圆满落幕。43支团队、400余人次,经过初、复赛的智慧碰撞,最终18支队伍在决赛巅峰对决,以创新思维与AI技术融合的解决方案,展现了AI赋能油气储运行业的硬核实力。竞赛紧扣“比业务、赛AI技术水平;比创新、赛AI创造能力;比效率、赛AI综合素养”的核心,在五大赛道同步发力。经过两轮专题辅导,参赛方案得以层层打磨、持续升级,最终涌现出一批AI与业务融合的硬核成果。例如,“油气储运站场智能化设计”提升设计效率80%,“数据消费驱动科研管理提质增效”实现跨平台数据融合、“全国天然气管网决策支持平台”打造行业首款智能化规划分析作业平台,“项目制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多场景应用,“用地慧控系统”形成慧答数据智能体……这些优秀案例,诠释了AI赋能油气储运行业的潜力。竞赛不仅是技术擂台,更是全员成长的加速器。这场覆盖三大业务线的智慧盛宴,形成了全员“学AI、用AI、赛AI”的浓厚氛围。这场全员参与、全业务域覆盖的劳动竞赛体现了“以人为本创业创新”的精神内涵,更为该公司AI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经评审,竞赛产生一等奖5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这些具备落地潜力的方案,将成为驱动公司业务发展的强劲新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刘静 通讯员颜非非 潘育瑾)
当前,正值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关键期和“七上八下”防汛关键期,用电负荷不断攀升。“迎峰度夏期间,如果发生多区域同热,全国用电负荷预计可能突破15.5亿千瓦。”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刘明阳近期在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8月上旬,还将有高温天气过程,如出现极端气候、大范围连续高温天气,电力供应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高温和汛期双重压力下,当前,能源行业加大能源保供力度,做好汛期检查工作,保障各地用电需求,守护夏日清凉。在内蒙古华能扎煤公司百米矿井下,采煤机上锋利的截齿向前滚动,一刀能“割”下2500多吨煤炭;在北京,国家管网油气调控中心提前协调资源增加入网气量,提升液化天然气气化外输能力和储气库采气量,确保天然气“调得进、供得上、稳得住”……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火电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要确保电煤、天然气供应充足。“6月份以来,我们已向全国29个省份供应煤炭超1.3亿吨,重点电厂存煤可用天数稳定在18天以上安全线;火电发电量1652亿千瓦时,同比增幅1.4%。”国家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迎峰度夏期间,先后投产具备宽负荷灵活调峰功能机组共计装机容量366万千瓦。“我们运用先进的管道仿真模拟、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开展生产运行动态优化,每日精准管理全网管存提升管网精细化调控水平,实现资源灵活高效调配,做好天然气保供工作。”国家管网油气调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原煤和油气生产平稳增长,规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5.4%,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5.8%;全国新增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超2亿千瓦,其中新增水电、气电、煤电等支撑调节性电源3000万千瓦。“入夏以来,各类支撑调节性电源应开尽开,电煤、天然气等一次燃料供应充足,全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经受住了今年入夏以来的首轮高温大负荷考验。”刘明阳说。在火电为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奠定基础的同时,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也“火力全开”。截至目前,国家能源集团国内在运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1.5亿千瓦,迎峰度夏期间单日发电量超11亿千瓦时,可满足超36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三峡能源在运新能源项目356个,累计并网容量超4900万千瓦,为全国能源电力保供提供支撑。为弥补风电和光伏发电波动性和间歇性给电网调峰和消纳带来的压力,各地正大力发展储能电站。在江苏盐城滨海港,全国规模最大的组串式储能电站——三峡滨海200兆瓦/400兆瓦时独立储能电站,日均充放电约1.5次,最大可释放出8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40万居民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介绍,7月份以来,江苏、山东、云南先后开展全省新型储能电站用电高峰期间集中调用,最大放电功率分别达714万千瓦、804万千瓦、474万千瓦,调用同时率达到95%以上,发挥了重要的顶峰保供作用。与此同时,在迎峰度夏能源保供进入关键期,能源企业不仅要发更多电,还要保障电力更加高效传输。今年上半年,陇东—山东、哈密—重庆、宁夏—湖南跨省区输电通道,以及贵州二郎电厂灵活转接工程投产,迎峰度夏期间有效发挥了电力保供作用;利用跨省跨区通道送电能力和各地富余电力资源,错时、错峰开展省间市场化交易互济,上半年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的建立,意味着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网上电力商城’,实现了电力资源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上自由流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表示,随着更多跨经营区输电通道项目落地,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助力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正值“七上八下”防汛关键期,电力行业正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确保供电可靠性。近日,广东多地遭遇强降雨,电力设备受到影响。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于8月5日将防风防汛应急响应调整至Ⅱ级,全力开展抢修复电,实现水退、人进、电通。截至8月5日19时,受强降雨影响停电的34.7万户用户中超7成已恢复供电。“目前,全国电力系统和国家能源局监管范围内702座水电站大坝运行平稳。”刘明阳表示,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密切跟踪灾害天气过程,指导电力行业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通过加强提前预警、设备升级、应急响应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极端天气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