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2025.10
日供气量可满足6500万户家庭需求 文23储气库完成扩能

记者今天(10月31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国家管网集团文23储气库顺利完成扩能,日调峰供气能力达3650万立方米,整体储气调峰能力提升22%,对保障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的民生用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23储气库位于河南濮阳,是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储气设施,本次投运的二期扩能工程新建注采井24口、扩建现有注采站、新增4台注气压缩机,以及配套建设4座丛式井场和相应的采气集输支干线。随着扩能工程的完成,文23储气库新增工作气量5.2亿立方米,日调峰供气能力增加650万立方米。在冬季天然气供应高峰期,文23储气库的日供气量可满足6500万户家庭的用气需求。文23储气库扩能工程大力推进国产化装备、智能化技术应用,通过自主创新与国产化改造,实现压缩机组、三甘醇脱水装置等关键设备国产化,同时运用激光甲烷遥测云台、压缩机远程在线监测等技术,实现了远程工艺调整切换、压缩机一键启停等操作的智能化。作为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储气库,文23储气库设计总库容超100亿立方米,自投运以来已历经“六注五采”,累计注采气超240亿立方米。“十四五”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加快LNG接收站和地下储气库建设,建成投运漳州LNG接收站、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完成金坛储气库、刘庄、文23储气库等扩能达产项目,新增储气能力近50亿立方米,为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 张伟)

31
2025.10
“十四五”福建天然气供应超95亿立方米 减排2800万吨

“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10月31日电(记者 黄伉玎)31日,为助力福建绿色低碳发展,国家管网集团福建公司在福州举办“进管网、看站场、亮品牌”媒体公众开放活动。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国家管网集团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智慧管网”建设、服务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嘉宾们在现场参观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石。与煤炭、石油相比,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显著更低,用于供暖或工业领域时,同等热值下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减少25%至30%,比煤炭减少40%至50%;若用于发电,其碳排放量较煤炭降低约60%,清洁替代效益明显。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管网集团持续加大福建地区天然气供应力度,累计输送天然气超95亿立方米。据测算,可替代标准煤约 1250万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80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4180万公顷,为福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能源基础。活动中,参观来宾实地参观了国家管网集团首个实现“分布式光伏+余电上网”的“零碳”场站示范项目。该场站充分利用约2000平方米的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约17万千瓦时。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在满足站内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将富余电能反馈至公共电网,有效降低场站运行能耗与碳排放,探索出油气基础设施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工作人员演示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同时,为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国家管网福建公司深度融入福建省“智转数改”战略布局,全力推进“智慧管网”建设。在福州作业区,激光云台可燃气体泄漏监测系统、履带式机器人、无人机巡检、光纤预警数据AI感知分析等一批先进智能巡检技术集中亮相,吸引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面向未来,国家管网集团福建公司表示将持续融入福建省能源发展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管网覆盖范围。预计到“十五五”末,年输气规模将提升至60亿立方米,届时每年可助力减排二氧化碳约1750万吨,为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福建能源体系持续贡献管网力量。

27
2025.10
央视新闻:[第一时间]寒潮吹热“暖”经济 煤炭天然气企业加大保供力度 保障民生供...

27
2025.10
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打造高效畅通能源动脉 保能源安全促绿色发展

10月24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在株洲作业区举办“看管网、进站场、亮品牌”媒体公众开放日活动,展示国家管网在保障能源安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作为和成效。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10月24日举办“看管网、进站场、亮品牌”媒体公众开放日活动。(受访单位供图)启动仪式上,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介绍了其在省网融合、管网建设、保供攻坚、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共管理运营20条油气管道,“十四五”期间天然气输送量达230亿立方米,成品油输送量2200万吨,为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10月24日举办“看管网、进站场、亮品牌”媒体公众开放日活动。(受访单位供图)活动现场展播了国家管网集团及湖南公司的宣传片,与会人员参观了株洲作业区醴陵压气站的工艺区、站控室等生产区域,实地了解了管网输气流程、智能化监控系统及安全运维保障措施等,深化了对国家管网集团“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培育创新成长新生态”战略目标的认识。据悉,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管理运营的油气管道主要途径长沙、岳阳、株洲等11个市州,投产以来累计向湖南地区输送天然气500亿立方米、成品油6850万吨。今冬明春,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将从气源储备充足、管网运维升级、民生保障兜底、应急响应高效等维度协同发力,扎实做好能源冬季保供。未来,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将全力推进“气化湖南”工程,打造以东西向遵义-吉安管道和南北向新气管道两条干线为基础、覆盖潇湘大地高效畅通的油气管网体系,持续提升油气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形成普惠均衡的油气供应服务格局,为湖南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管网力量。(田璐)

27
2025.10
央视新闻:[经济信息联播]煤炭天然气企业加大保供力度 保障民生供暖

24
2025.10
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公司:科技创新“加速”油气输送

8200余公里输油气管道和110座工艺站场,智能“中枢神经”平台的搭建对其实现了远程调控与集中监视;智慧站场、油库及变电所的建设,塑造出智慧能源枢纽……近年来,聚焦智能化、低碳化关键领域,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公司”)持续发力,推动油气能源输送的安全高效,保障区域能源稳定供应。“数智”引擎驱动油气管网升级压缩机组数智引领是推动管道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山东公司打造了智能化监视中心,该平台如同“中枢神经”,对巡检、作业、安防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实时跟踪关键设备运行参数。目前,已成功集成36万点生产数据,覆盖山东省内8200余公里输油气管道和110座工艺站场,实现对场站重点作业的远程实时监视。黄岛油库作为山东公司智慧化建设的标杆,成果显著。2025年3月,全面启用智慧运营系统,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实时数据融合和AI智能分析等技术,黄岛油库构建起六大核心模块智慧运营体系。技术突破赋能绿色转型今年3月11日,山东公司联合5家单位完成首台套天然气余压发电设备全速试验,突破膨胀机精密制造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方案。该设备预计年发电量约300万千瓦时,可满足约2000户三口之家1年使用量,并减排二氧化碳1700余吨。据了解,天然气“余压发电”是利用管道天然气的压力差,通过透平膨胀机将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所发绿电可直接并入国家电网。余压发电技术是山东公司探索绿色转型中的有益尝试。在枣庄奥德支线余压发电项目上,山东公司回收天然气输送余压转化为电能,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5年,山东公司科创部门完成了“基于DAS技术的通讯光纤定位技术与装备研究”“国产天然气放空回收装置技术提升研究”等项目的开题论证,并对2024年延续项目“新型储罐防腐保温材料研制”“油溶性隔离塞技术研究”按计划有序实施。夯实科技发展根基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山东公司聚焦油气储运智能化、管道安全预警等核心领域,整合36项业务需求,构建“全员参与-服务基层-产学研协同”创新闭环,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深度对接。在科研管理上,山东公司实施“两级管理”模式和“三个一”思路,立项周期从60天缩至30天,知识产权申请效率提升50%,激发了基层创新活力。在科研队伍建设上,“1+1”架构持续完善,“1+X+23”人才培养体系成效显著。近两年来开展30余场“订单式”培训,培训人次达900余人。山东公司还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多所高校联合组建实验室,围绕关键技术难题协同攻关。参建的山东省“油气与新能源储运安全重点实验室”,聚焦油气与新能源储运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系统研究和应用开发,相关研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战略导向、业务驱动、服务发展、引领未来。”山东公司在“科技攻坚”与“数智赋能”的道路上,不断刷新“成绩单”,探索更多前沿技术。(完)

24
2025.10
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公司举办媒体公众开放活动

10月23日,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公司(简称“山东公司”)在黄岛油库举办“看管网、进站场、亮品牌”媒体公众开放活动。活动以“质焕新生绿动齐鲁 管通山海能泽万家”为主题,集中展示山东公司在改革创新、绿色低碳、能源保供与市场服务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媒体公众开放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公司2023年2月注册成立(前身是山东运维中心)。成立以来,年均输送天然气占山东市场份额70%以上。作为能源管输领域的改革先行者,山东公司推进省公司—作业区“两级管理”改革,通过管控模式区域化、组织架构扁平化、运营方式制程化等“十一化”运营机制建设,构建起适配现代企业治理的新模式,解决了管理交叉重叠问题。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公司实现工作流程、内容、行为与模式的全面数字化重塑,让基层站场真正做到“有数可看、有数可比、有数可考、有数可用”。目前已建成5座智慧变电所、9条管线45座智慧站场,构建起“正常无需干预、异常快捷处置”的智能化运维体系,让“无人值守”从设想变为现实。以“绿色管道”建设为抓手,矢志践行“绿动齐鲁”使命。在节能降碳方面,山东公司大力推广天然气余压发电技术,集团首台套枣庄作业区天然气余压发电设备年发电量可达300万千瓦时,将管道输送中浪费的压力转化为清洁电能。同时,创新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管道巡护新范式,通过光纤预警、视频监控、无人机系统联动,构建全方位无死角防护网络,从源头上防控打孔盗油等违法行为。在工程建设中,无论是东营输油站迁建,还是济南泉脉保护,均实现了油气管道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目前,省内油气管道与全国骨干管网高效联通,海、陆气源互保互供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形成。此外,山东公司以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为目标,让更多经营主体共享管网资源,截至目前,山东省内注册托运商已经突破100家。同时,在黄岛海关的大力帮助下,推出保税仓储服务,为能源市场注入更多活力。黄岛油库航拍本次活动主办地黄岛油库拥有50余年历史,自主攻关的“大型枢纽油库智慧运营技术”应用已成功运用,推动黄岛油库从传统运营向“目标控制、无人值守、专业维护”转型,累计输转原油5亿吨,让老油库在智慧赋能下焕发新生。媒体公众开放活动参观现场山东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管输公司,充分发挥“X+1+X”油气市场体系中“1”的核心枢纽作用,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征程中勇毅前行,为民生用能保障注入更多能源动力,书写“管通山海、能泽万家”的新篇章。

23
2025.10
2025·雄安高价值专利大赛评出35个获奖项目

本报讯(记者马彦铭)10月22日,由河北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天津市知识产权局与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联合主办的推进京津冀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暨2025·雄安高价值专利大赛颁奖活动在雄安新区举行。大赛设置多维度评审环节,全方位考察参赛项目的专利价值、技术创新性、产业化潜力与市场竞争力。经层层遴选,评选出金奖项目5个、银奖项目10个、优秀奖项目20个。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的滑环装置、偏航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强韧免热处理压铸铝合金,北京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的一种基于比例阀的霍尔电推进氩气系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的面向高功率低损耗芯片的半导体超薄衬底厚膜外延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的管道一键启停技术等5个高价值专利项目获得金奖。2025·雄安高价值专利大赛以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创新为导向,共吸引三地182个优质项目参赛。参赛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技术创新前沿。大赛以高价值专利选拔和运营为切入点,遴选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促进技术、资本、人才、政策等要素高效聚合,吸引优质专利项目在雄安落地转化。当天,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与雄安集团智慧能源公司,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河北雄安睿德天芯科技有限公司,东超全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签署意向合作协议,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京津冀三地知识产权部门签署《人工智能促进专利转化框架合作协议》,推动三地从技术共享、平台共建,向制度创新、模式突破全面升级。京津冀相关单位签署《人工智能促进专利转化服务协议》,进一步整合专利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加速专利转化运用。近年来,河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取得丰硕成果。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同比增长22.39%。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99件,同比增长12.72%。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专利转化许可达2.8万次,质押融资131.21亿元,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前十。

23
2025.10
国家管网集团托运商数量突破1000家

近日,国家管网集团托运商数量突破1000家大关。这一数字相较于成立初期的5家,实现200倍跨越式增长,彰显了我国油气体制和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的显著成效,推动我国能源市场开放格局进一步升级。发挥管网的价值和作用,基础在互联互通,根本在公平开放。自成立以来,国家管网集团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加快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平开放,创新实施市场化改革,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推进“一票制”模式、搭建公平开放交易平台等举措,为符合条件的托运商提供公平无歧视的能源基础设施服务,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国家管网集团新增托运商226家。在册总数达1009家。其中中小托运商管输量占比已超10%,多元共生、良性竞争的市场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从煤制气企业到LNG接收站、从城镇燃气企业到电厂和大型工业用户、从国内油田到国际资源商,多元化的市场供应主体通过“全国一张网”实现高效互联互通,逐步构建起“生产-运输-消费”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这种公平共享的开放模式,打破了行业壁垒,进一步激发了油气市场活力,推动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突破4200亿立方米,促进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通过资源统一调配管理,我国天然气跨省管输价格较五年前下降5%,平均运距连年下降,每年节约社会用能成本120亿元,国家管网基础设施的共享红利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托运商群体不断扩大,国家管网集团创新开发“管网通”“气液通”“一站通”等“四通八达”的新产品新服务,强化客户服务能力,通过全天候商务值班和客户服务热线,为托运商提供从准入申请到订单生成再到服务完成的全链路支持,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同时持续优化管网调度运行,让每一方气都能及时高效地输送到各类用气主体。

22
2025.10
冰雪中的“保供卫士” 他们为四亿人守护温暖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2日电(记者孙晓宇)“冬季保供重于千钧,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疏忽!”22日上午8时,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黑河作业区主任马宁在早班会上得知,站内电伴热系统全面检测完毕后,仍有一处管线存在异常情况。“咱们再从头到尾捋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坚决不让隐患过冬。”马宁说。此时,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黑河,最低气温已达到零下7℃。作为“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的国门首站,黑河作业区日均输气量达1.09亿立方米,关系着下游四亿多居民的冷暖。为保障冬季能源稳定供应,一场全站排查随即展开。从管线到阀门,从仪表到伴热带……马宁带领同事迎着凛冽寒风,反复检测设备工作情况,直到将管道运行隐患彻底排除。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压缩机运行情况。新华社发压缩机是输气系统的“心脏”,更是冬季保供的重器。工程师李志远守在屏幕前,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各项数据,准备第四次启机测试。连续奋战近7小时,直到看到屏幕上的异常数据终于回落到安全区间。“这下心里有底了。”他如释重负地说道。作业区压缩机房里,国产20兆瓦级离心式压缩机运行平稳、高速同步电机运行平顺,变频器精准控速……正是一次次实验和一组组数据,交出了我国首条长输天然气管道核心设备100%国产化、安全平稳运行近2200天的“保供答卷”。这个冬天,黑河作业区又多了一件“御寒利器”——由职工创新工作室研发的仪表保温箱。在黑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仪表液晶屏常被“冻僵”,影响数据读取。为解决这一问题,作业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展开实验、多次方案革新,最终研制出适用于极寒地区的仪表保温箱,可提高箱内温度10℃以上,该保温箱已获专利,有效保障了室外仪表设备的稳定运行。“咱们自己动手,解决了自己的难题,心里特别踏实。”工作室带头人谢一辉笑着说。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正在开展技术研讨。新华社发在黑河遇到冬季大雪天气,车辆常常寸步难行,管道巡检只能依靠双脚。“下大雪时,我们顶风冒雪巡检管线,每一步都得踩实,不然就容易陷进雪窝。”管道工程师王佳良说,他和同事揣着灌满滚烫姜茶的保温壶上路,可没等喝上几口,寒意就已浸透壶壁,有时因为降雪行进艰难,近3公里的巡检路程,需要3个多小时才能走完。以上工作场景是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黑河作业区冬季保供工作的缩影。马宁说:在极寒冰雪中,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守护万家烟火。

1 2 3 4 5 末页
页数:1/10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