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01
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平安管道”助力贵州绿色发展

黔南州天然气“县县通”福泉末站顺利向黔南裕能投产供气。 (贵州省管网公司供图)工作人员进行投产前的安全检查。 (贵州省管网公司供图)2013年10月,作为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的中缅天然气管道、中贵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两条管线在贵阳连接后呈“T”字形贯通贵州境内。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主要负责中缅、中贵天然气主干管道(贵州段)运营管理,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在西南天然气运输枢纽,承担南气北上、北气南下、海气西进重要任务。投产以来,两条管线累计向贵州输送天然气超过100亿方,转供天然气超600亿方,供气范围覆盖贵州省全部9个市州中心区域,占贵州省天然气使用量的75%以上,为贵州省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贵阳输油气分公司所辖管道沿线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灾害频发,管道运营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高,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贵阳输油气分公司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每年组织开展全员HSE履职能力评估和安全管理人员取证,按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第一时间配备特种设备安全总监和安全员;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二级达标认证。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全员“一岗一清单”,开展流程推广运营,推动安全环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编制《岗位工作指南》,组织开展学习培训,鼓励员工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提升安全队伍水平。建立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综合监督检查、“四不两直”现场检查,强化问题整改,建立问题追根溯源和长效整改机制,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和“举一反三”,让重复问题得到彻底消除;及时修订分公司总体、综合、专项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和应急处置卡,全力推进维抢修队伍“一省一中心”建设,每年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政企联动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企地联防机制,提升应急管理水平。近年来,贵州省天然气下载量每年平均以25%的增幅在增长,同时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在西南天然气运输枢纽,为扛稳安全保供主体责任,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建立“春冬互补、全年覆盖、重点突出”的预防性维护模式,保障设备完好,确保天然气供应“一刻不停”;深化设备自主维保,自主完成通信自动化年检,受检率100%;完成管道光缆精准定位,并形成数字化档案;强化工艺过程安全管理,提出八方面冬季保供管理措施,提高冬季保供措施标准化、程序化。开展水工及附属设施的预防性维护,对横坡敷设全面升级管理,严控地质灾害风险,地灾水毁逐年大幅度减少;开展管道巡护精细化管理,对1000多公里管道沿线巡检路由摸排及管廊带打通。联合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站场、阀室、大型跨越等重点风险点的安保防恐工作实现全覆盖,持续提升管道安全管理。2023年分公司被公安厅评为长输道安保工作先进集体。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作为贵州省向国家应急部推荐的唯一一家“工业互联网”试点企业,通过采集管道安全生产数据,深化安全生产管理。设置站场、阀室及管道沿线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实现分公司辖区内高风险区域24小时全方位监控。在高后果区设置声光报警装置,升级高后果区视频监控功能,形成视频监控与声光预警的联动。在地灾监测现场设置监测平台,显著提升管道风险管控水平。应用雷电预警平台、110KV架空线路防直击雷技术,外电线路遭雷击的频次明显下降,有效提升压缩机组可靠运行。全面应用站场智能巡检系统,进一步提升管理新效能。落实智能场站建设,完成试点智能站白云站改造,建成激光云台,实现核心工艺和激光云台数据集中监视。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加快推进以“六网会战”为中心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加快管道和储气能力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贵阳输油气分公司积极落实黔南州六条支线建设、上下载开口投产工作。贵阳输油气分公司积极践行央企职责,参与黔南州天然气“县县通”六条支线过程监管、管线巡护和土地外协等工作,攻坚克难,助力管道顺利施工建成,完成了独山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福泉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100多公里管道的顺利投产。主动对接服务下游用户,开拓市场,做好开口相关工作,推进天然气进社区、进园区、进院落,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企业宗旨。

10
2024.01
新疆首个“氢能储运工程研究中心”落地西部管道公司

中新网新疆新闻1月10日电(陈海艳 王柏盛 冯春辉)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2023年度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的批复》,西部管道公司申报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氢能储运工程研究中心”获自治区发改委批复认定。这是西部管道公司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的首次突破,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助推西部管道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体现。技术人员在国内首个多介质、多材质、多尺寸输氢管道试验测试平台开展巡检。杨有为 摄工程研究中心作为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绿色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西部管道公司依托已有成熟的能源运输发展基础、完备的实验和工业化测试平台,立足新疆区位优势,聚焦纯氢管道输送、在役管道混氢输送、老旧管道改输氢气适用性等瓶颈问题,整合高校和先进企业优势资源,申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氢能储运工程研究中心”,旨在为氢能储运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提供强有力支撑。西部管道公司鄯乌天然气管道改输氢中试平台试验项目安装现场。李牛牛 摄据悉,新疆自治区氢能储运工程研究中心将紧密结合氢能技术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布局技术发展顶层规划,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产学研”作用,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为推动新疆氢能储运产业全链条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西部管道公司申报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油气管道储运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也获得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筹建,该中心为国内首个聚焦油气管道储运行业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09
2024.01
国产油气管道焊丝 一次焊接合格率超98%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1月8日,记者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获悉,由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申报的“X65/X70油气长输管道用气保实心焊丝国产化及工程应用”项目近日通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成果评价。评价认为,该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管网建设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初,该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潮州-27阀室段)工程及天津液化天然气(LNG)外输管道复线项目,焊接完成284道焊口/3.7公里,一次焊接合格率达到98%以上。2021年初,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牵头,组织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焊材研发优势企业,组成产学研用联合团队。联合团队通过“科学问题—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全链条系统攻关,先后解决了“高钢级熔化极气体保护焊丝的强韧化机理”和“焊缝CTOD断裂韧性控制的物理冶金学原理”两大科学问题。此外,该团队还突破了4项关键技术,解决了目前油气长输管道用气保实心焊丝4大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X65/X70油气长输管道用气保实心焊丝产品。X65/X70气保实心焊丝的国产化应用,使我国油气管网建设企业掌握了气保实心焊丝核心技术和完全知识产权,并解决了进口焊材供货周期长、生产过程中沟通和监管困难、价格贵等难题,可提高管道本质安全水平。同时,该项目还带动原材料制备技术、关键制造技术、标准评价体系等的发展和装备升级,并形成行业辐射,推动国内冶金、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预计,该焊丝国产化产生的经济效益有望在“十四五”末期达到亿元以上。

09
2024.01
电力、煤炭、天然气等供应平稳有序

每年冬季,中国北方地区进入采暖季,南方地区居民取暖用电需求攀升,能源保供进入关键时期。这个供暖季,全国能源供应保障情况如何?煤、电、气等主要能源供应能否满足居民需求?电力供应总体稳定最强寒潮来袭——入冬以来,国内多地出现大范围强雨雪天气。气温走低,对能源电力供应和保暖保供带来较大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介绍,2023年12月17日,全国最高用电负荷12.42亿千瓦、用气量14.23亿立方米,分别比上一年供暖季峰值高出8300万千瓦、1.08亿立方米,创下供暖季历史新高。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预计,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但西北、华东、西南、南方区域的部分省份保供压力较大,其中云南存在一定电量缺口,内蒙古西部局部时段存在一定电力缺口,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电力供应较为紧张。面对极端天气挑战,能源企业加强电网运行检修,确保民生用能稳定。2023年12月15日夜间,冀北地区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为应对强雨雪天气,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运用卫星预警、无人机作业、人工特巡等立体化巡检模式,对500千伏北京环网、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等输电大通道开展全天候、不间断跟踪巡护。往南走,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桂林兴安供电局白石供电所工作人员最近忙着对10千伏漠长洲线路机关农村台区配电变压器实施消缺轮换,以确保冬春季用电高峰期间可靠供电。南方电网有关负责人介绍,迎峰度冬期间,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用电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南方电网统调最高负荷预计将达2.17亿千瓦,同比增长9.5%。“为确保做好迎峰度冬电力保供工作,我们‘早启动、早布置、早落实’。2023年12月中旬出现大范围寒潮以来,密切跟踪气候变化和供需形势变化,积极采取煤电增发、增供天然气、水电短时增发、省间互济支援等措施,全力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电力可靠供应。同时,做好供电服务工作,主动服务重大项目、产业园区用电需要,最大限度保证产业链供应链、重点行业、重要用户用电稳定,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电。”南方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为应对迎峰度冬期间电力负荷增长趋势,国家能源局着力强化供需预警与研判,推动化解局部地区供应紧张风险。杜忠明介绍,国家能源局按照“一省一策”指导电力供应紧张和偏紧地区做好供应保障工作;保障煤炭产量维持高位;推动电源电网项目加快建设;督促电网企业充分发挥电网统筹配置功能;督促各地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优化有序用电预案并开展实战演练,确保民生和重点用户用电。煤炭保供量足价稳迎峰度冬期间稳定的电力供应,离不开煤炭作为“压舱石”的重要保障作用。在宁夏灵武,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130205综放工作面,随着采煤机徐徐开转,大块煤炭滚落在“煤溜子”上,乘着运输皮带奔向煤仓。“2023年12月以来,宁夏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我们加大马力保煤炭生产。这个工作面每天能生产9130吨原煤,产出的煤再运往发电企业和供暖企业。”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副矿长梅晓虎说。在山西朔州,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国内首台无人值守的大型露天矿用钻机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天完成超1200米进尺。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总工程师邵宾介绍,截至目前,东露天矿单日最高原煤产量已突破11万吨。煤炭生产马不停蹄,保运输也刻不容缓。在河北沧州,大量煤炭在黄骅港港口卸车装船,一派繁忙。2023年12月13日,黄骅港煤炭年下水量较上一年提前9天完成20024万吨,连续4年突破2亿吨大关。“进入供暖季以来,全国煤炭产量保持高位,日均发电量25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李超说,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可用26天。全国煤电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容量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国内煤炭生产供应有序推进的同时,煤炭进口量大幅增加,也为保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份,全国生产原煤3.9亿吨,同比增长3.8%,增速比9月份加快3.4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254万吨;进口煤炭3599万吨,同比增长23.3%。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刘涛表示,目前,煤炭供需形势总体稳定,迎峰度冬期间煤炭价格处于合理区间,电煤库存保持历史高位。下一步,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和新疆煤炭绿色转型供应保障基地,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推动煤炭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煤炭产量保持高位;拓展与煤炭资源大国合作,稳定煤炭进口;紧盯东北、两湖一江、西南等区域,有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区域性煤炭供应偏紧局面。清洁供暖大显身手不仅要确保温暖过冬,还要保障“清洁过冬”“绿色过冬”。作为清洁取暖的重要能源,天然气的供应情况备受关注。在山东,国家管网山东省公司针对烟台威海地区强冷流降雪天气,扎实做好冬防保温各项工作,严防寒冷天气导致设备发生冰堵、冻胀,确保能源动脉安全平稳运行。仅在一周内,累计向烟台威海地区输送天然气1794万立方米,守护沿线群众温暖度过极端天气。整个供暖季期间,进入国家管网集团天然气管网输送的资源总量预计将超1000亿立方米,进口管道气、国产气、液化天然气(LNG)外输、储气库采气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将全力保障高峰时段顶峰供应充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天然气生产保持平稳,进口增速加快。2023年1—10月份,全国生产天然气189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1%。进口天然气9651万吨,同比增长8.8%。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司长刘红表示,预计供暖季期间天然气供应形势总体平稳,国产气持续较快增长,进口气稳中有增,全国天然气资源量总体充足,能够保障市场用气需求。除了常见的天然气供暖,近些年,核能供热、“光伏供暖”等清洁取暖模式在中国多地推广开来。全球最大规模燃机烟气余热利用项目近日在中国华能集团北京热电厂投产。该项目新增零碳供热面积750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省天然气8000万立方米,可满足9万多户家庭供热需求。在河北,地下高温水的“热”被提取出来,作为热源供冬季取暖利用。相较传统烧煤等取暖手段,这种用地热能供暖的方式不仅环保效益高,也经济实惠不少。“地热能是一种存在于地球内部岩土体、流体和岩浆体中,可为人类开发利用的热能。根据埋藏深度,地热能通常分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这种能源不仅能实现冬季取暖,还能用于夏季制冷。”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天津、陕西等11个省份的百万余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服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从供暖季能源保供总体形势看,入冬以来全国能源保供总体形势良好,各项工作平稳有序,群众用能需要得到较好保障。”李超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做好供暖季能源保供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本报记者 廖睿灵《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1月09日第 07 版)

08
2024.01
西气东输四线核心段主体焊接完成

本报乌鲁木齐1月7日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于江艳从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目前,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吐鲁番—中卫段全线主体线路已焊接完工,为2024年底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西气东输四线是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吐鲁番—中卫段是西气东输四线核心组成部分,管道全长1745公里,起自吐鲁番联络站,经过哈密,止于中卫联络站,途经新疆、甘肃、宁夏3省区所辖共计17市县。新疆段管道沿线地貌主要以戈壁、荒漠为主,人烟稀少,交通条件、社会依托较差。自2022年9月28日开工以来,国家管网集团组织参建队伍根据沿线区域季节特点、风险和隐患情况,提前做好大风、沙尘、高温等多种极端恶劣天气分析和预判,结合现场实际倒排工期计划,强化现场组织,合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工程建设。截至目前,西气东输吐鲁番—中卫段整体进度已超80%,已累计焊接8.5万道焊口,创下连续焊接646道焊口无返修焊口纪录。西气东输四线建成后将与西气东输二线、三线联合运行,进一步完善我国西北能源战略通道,提升我国天然气管网系统的管输能力,提高能源输送的抗风险能力。

07
2024.01
国家管网去年向海南输送天然气27亿立方米 创历史新高

本报讯(记者邵长春 通讯员王望林)海南日报记者日前从国家管网集团海南省管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管网公司)获悉,2023年,该公司向海南省输送天然气达2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0%,创历史新高。据悉,海南管网公司是海南省天然气保供的主体单位,先后建成三亚—东方输气管道、东方—洋浦—海口输气管道、海口—文昌输气管道、文昌—琼海—三亚输气管道,形成环岛O字形天然气主干管网,管道全长899公里。并建有14座工艺站场、42座阀室,途经海口、三亚等14个市县,主要向燃气发电厂、工业用户和城市燃气等客户供气。同时,海南管网公司紧盯省内居民及重要工业用气需求,充分发挥管网在“X1X”油气市场体系中“1”的集中调控优势,统筹协调上下游资源,加大“管家式”服务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强劲动能。据悉,自1996年6月首条输气管道投产以来,海南管网公司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300亿立方米,折合可替代煤炭3993万吨,相当于减少2177万吨粉尘、4389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05
2024.01
2023年度盘点:国企足迹

04
2024.01
2023年国家管网向海南输送天然气27亿立方米

新华社客户端海口1月4日电(记者陈子薇)记者1月4日从国家管网集团海南管网获悉,2023年该公司向海南省输送天然气达27亿立方米,较同期增长50%,创历史新高。国家管网集团海南管网全称为国家管网集团海南省管网有限公司,是海南省天然气保供的主体单位。其先后建成三亚-东方输气管道、东方-洋浦-海口输气管道、海口-文昌输气管道、文昌-琼海-三亚输气管道,形成环岛O字形天然气主干管网,管道全长899公里,建有14座工艺站场、42座阀室,途经海口、三亚等14个市县,主要向燃气发电厂、工业用户和城市燃气等客户供气。据悉,自1996年首条输气管道在海南投产以来,该公司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300亿立方米,折合可替代煤炭3993万吨,相当于减少2177万吨粉尘、4389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03
2024.01
中央企业,保暖保供在行动

山西运城市,国家电网应急抢修人员在110千伏金石线抢修现场组立新铁塔。宋 昱摄入冬以来,多地供电和供暖需求持续攀升,能源保供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压实责任,细化防范措施,完善应急预案,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全力做好突发险情应对处置,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中央企业勇毅担当,带头做好冬春季节保暖保供工作,以扎实有力的举措,全力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转。上产量,能源供应安全稳定煤炭,是迎峰度冬时期能源保障的“压舱石”。山西朔州市,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国内首台无人值守的大型露天矿用钻机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天完成超1200米进尺。截至目前,东露天矿单日最高原煤产量超过11万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国华能伊敏露天矿,煤炭全流程一体化管控平台大屏上,数据快速跳动,原煤生产争分夺秒。2023年12月4日,中国华能2023年煤炭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陕西榆林市,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大柳塔煤矿内,综采工作面机声隆隆,一块块煤炭从煤壁上剥离下来,经过洗选加工等环节,乘坐运煤专列驶往河北黄骅港。截至2023年12月20日,神东煤炭年产量完成超过1.87亿吨。入冬以来,中央企业加大力度稳产保供,煤炭先进产能有序释放。截至2023年12月24日,中央企业年累计产煤11.1亿吨,同比增长4.5%。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2亿吨以上的历史高位。“2023年以来煤炭供需形势总体稳定。”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紧盯东北、“两湖一江”、西南等区域,密切关注产运需走势,提前研判并有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区域性煤炭供应偏紧局面,全力做好煤炭保供各项工作。煤炭“压舱石”稳稳当当,油气供应同样给力。主力油气田加大增储上产。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年产天然气量突破400亿立方米,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首口开发水平井累计产量突破4亿立方米、创全国页岩气单井累产最高纪录,中国海油渤海油田油气日产量首破10万吨油当量。各大储气库应采尽采。在东北,辽河油田储气库群准备就绪、“有令即采”。在新疆,塔里木油田首座储气库——柯克亚储气库开井采气,预计冬季整体采气量将超过1亿立方米。多方筹措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资源。中国石油所属河北唐山、江苏如东两座LNG接收站协调船期,优化LNG库存,开启最高外输量,单日冲锋外输量均可达3900万立方米以上。国家管网集团统筹安排7座LNG接收站超100个窗口期,维持罐存合理高位运行,确保“接得进船、储得下液、输得出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4日,中央企业年累计销售天然气3451.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9%。“当前,国产气持续较快增长,进口气稳中有增,全国天然气资源量总体充足,能够保障市场用气需求。”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加大力度保障资源供应的同时,全国电力机组做好运维等工作,电源工程加快建设进度,全力保障发电顶峰能力。火力发电全力以赴。大唐国际京津冀蒙区域53台火电机组全部并网运行,创近年冬季日发电量最高水平。2023年12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单日发电42.8亿千瓦时,刷新该公司日发电量纪录。截至2023年12月24日,中央企业年累计发电量占全国60.8%。新能源成为“生力军”。2023年11月29日,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三峡集团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12月10日,中国广核集团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成为我国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保运量,能源通道顺畅高效2023年12月15日夜晚,冀北地区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电网运行怎么样,有无隐患?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运用卫星预警、无人机作业、人工特巡等方式,对输电大通道开展全天候、不间断跟踪巡护,确保电网运行不受强雨雪天气影响。2023年12月16日凌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势高处,气温已降至近零下4摄氏度。覆冰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20千伏乌威线覆冰厚度达到20毫米。为保障线路安全运行,当地供电部门迅速对线路开展直流融冰工作。“直流融冰装置通过输出大电流,使导线发热融化掉输电线路的冰块,能够大幅提升融冰效率。”南方电网输配电部高级经理樊灵孟介绍,目前南方电网通过研制观冰装置和融除冰装置等工作,已经形成了立体化应急防冰管理体系。入冬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统筹做好运力安排,强化煤炭铁路、公路、水路运输衔接协同高效顺畅;统筹抓好电网、管网安全运行,确保电力和油气安全稳定输送。保障电煤运输。看西煤东运,大秦铁路2023年累计运送煤炭4.22亿吨,同比增长6.4%。看北煤南运,全长1813.5公里的浩吉铁路列车往来呼啸,2023年累计发运电煤超6300万吨,同比增长10%。看疆煤外运,2023年累计运送煤炭6022.7万吨,同比增长9.5%。畅通输气管网。2023年12月2日,正值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4周年,该管道累计输气量突破500亿立方米,大幅提升了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天然气保供能力。2023年以来,国家管网集团通过新建主干管道和已建设施扩容“双管齐下”,提升冲峰能力。本轮供暖季,进入天然气管网输送的天然气总量预计将超1000亿立方米。2023年12月13日,我国主干天然气管网日输气量突破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拓渠道,积极探索清洁供暖冬季供暖,中央企业还在积极探索地热能、核能、工业余热等清洁供暖新方式。核能供暖,绿色高效。2023年11月25日,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运。海阳核电在给山东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将供暖区域扩大到威海乳山市,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这个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将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冬季保供期间,国家电投发挥清洁能源项目保供作用,2023年12月1日至24日,累计发电超484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47%。生物质发电,温暖便捷。在国家电投黑龙江齐齐哈尔梅里斯生物质电厂,打包好的秸秆整齐码放在料场。这些农林废弃物经过破碎处理后,将作为燃料送入炉膛,为周边近3万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热源。“为应对近期寒潮,我们加大秸秆收储力度,现在已储备50余万吨秸秆,在极端天气下仍可满足70多天的供暖需求。”电厂总经理李权介绍,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处理量大、秸秆收获期与采暖期吻合、利用效果好等优点,不仅能够提供稳定热量,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地热能供暖,清洁低碳。地热能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地热资源量约占全球1/6,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这个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天津、陕西等11个省份的百万余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服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约163亿平方米,较2016年增加94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76%左右,较2016年提高约42个百分点。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督促指导中央企业积极主动作为,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加强机组设备检修、维护管理,确保机组顶峰发电时发得出、顶得上,同时强化风险排查,以安全生产良好局面服务保供稳定大局。

21
2023.12
稳!陇青震区天然气管道设备运行正常

央广网兰州12月19日消息(记者逯文婕 通讯员慕泽伟)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甘肃兰州、定西等地震感强烈。震后,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输气分公司所辖各作业区(站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并相继启动三级预警。阀室设备巡检(央广网发 马荣华 摄)收到地震突发消息后,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输气分公司上下保持高度警惕,第一时间安排相关部门、作业区开展震后排查。在切实做好个人、车辆安全防护各项工作的前提下,要求距离震中较近的临夏作业区、兰州作业区、河口作业区、西宁作业区人员立即排查场站、线路、阀室设备运行情况,并要求应急值班人员密切监控管道运行压力。员工用激光探测仪检测天然气管道(央广网发 马荣华 摄)同时,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输气分公司实时关注基层应对地震情况,指导各作业区(站、队)值班人员正确应对地震,要求值班人员认真履行值班职责,在岗人员开展特殊巡检,重点对两兰支线、刘化支线、甘西南支线等支线管道险工险段用激光探测仪进行排查,全员严格落实应急管理要求,确保思想重视到位、行动排查到位、防控措施到位,做到预防有效、设防有力,保障冬季保供、应急防控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震后特殊巡检(央广网发 马荣华 摄)截至19日01时51分,经过近两个多小时的持续奋战,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输气分公司所辖作业区(站)特殊巡检全部完成,站内设备设施运行正常,未发现异常情况,下游用户用气均未受影响。此外,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输气分公司组织各职能部门做好信息上报,同步向地方政府应急、发改、工信等职能部门做好报备,甘肃地区各作业区(站)到所辖的高后果区管道进行排查,物资供应站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兰州维抢修队伍保持人员战备、设备热备。

首页 25 2627 28 29 末页
页数:27/9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