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20日获悉,由工程技术创新公司承建的国家管网集团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高质量通过审查,标志着以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油气储运行业设计新生态加速形成。
该平台由设计管理、线路设计、站场设计、估概算智能编制、工程数字化交付5个子系统组成,共计54个功能模块,涵盖1949个功能点,累计投资超2.7亿元,平台可同步满足油气储运行业工程设计和管理需求,是国内油气领域首个行业级平台,更是首个覆盖全部参与方,统一用户连接、统一业务服务、统一数字化运营的平台工具。
该平台变革了管理流程,助力管网数字化转型破除设计管理行业壁垒。平台实现全参与方线上协同,统一标准、一贯到底,作业流程化、流程数据化、成果模板化,打造从可研立项到施工图交付的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聚焦设计管理质效提升。平台实现流程变革和数据融合贯通,通过内置规则库、模板库和算法库,实现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设计;实现设计数据自动累积,确保数据“一次录入、全局使用、数出一家、量出一门”,将数据标准化,实现设计数据从采购到施工阶段的有效传递,实现设计数据与采购数据、施工数据全面整合,实现数据资产共享利用。
此外,平台打破行业传统,引领业态创新大升级。创新打造“业主、咨询商、设计服务商”一站式平台化服务,实现设计标准统一推送、设计过程实时管控、设计数据深化应用、设计资源统筹优化。平台作为各参与方的共同设计工具,摒弃行业各自为战、知识难以共享和传递、发展缓慢的态势,吸收各设计服务商所长,将工程设计领域的最佳实践固化到平台中,实现知识的快速平台化应用,化竞争为合作,加速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平台始终坚持开放透明、共享互利,致力于构建数字化设计新生态。国家管网集团将以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为载体,聚焦价值创造,持续为参与方提供稳定的发展基础,通过不断扩大朋友圈,共同提升数字能力,全面赋能产业集群,引领油气储运行业工程设计从同质竞争走向融合协同创新生态。(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15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实现我国天然气管网“五纵五横”新格局的关键一步,也是川渝地区千亿立方米大气田和百亿立方米储气库的输送通道。
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受访者供图
“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为沿线地区输送天然气超200亿立方米,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罗志立表示。
据介绍,川气东送二线全长4269公里,包括1条干线、多条支干线,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八省市,与川气东送一线、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苏皖管道联通,串接起西南气区、沿海LNG资源和中东部市场,在我国内陆腹地构筑起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大动脉。
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该工程全线按照川渝鄂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分期核准建设。此次率先开工建设的川渝鄂段由1条干线及12条支干线组成,全长1576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3省市。
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项目建成后,川气东送管道系统年输送能力将增加至350亿立方米,与用煤相比,每年增输的200亿立方米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926万吨、二氧化硫63.9万吨、氮氧化物18.64万吨、粉尘1451万吨。推动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对于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管道沿线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罗志立说。
9月15日,国家管网集团华中公司在武汉市江岸区堤边路开展武信管道成品油泄漏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据介绍,武信管道武汉城区段管道途经江岸区,自东向西沿堤边路敷设,全长2.6公里。管道周边200米范围内小区、工厂较多,日常居住人口约3.2万人,本次演练活动就是模拟该管道因第三方挖掘机违规施工破坏,导致柴油向外喷射并蔓延的场景。
本次演练由省能源局、省公安厅、武汉市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图为应急救援人员在“事故现场”抢修管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彭一苇摄)
9月15日,我国“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国家管网集团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是实现我国天然气管网“五纵五横”新格局的关键一步,也是川渝地区千亿立方米大气田和百亿立方米储气库的战略输送通道。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为沿线地区输送天然气超200亿立方米,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川气东送二线全长4269公里,包括1条干线、多条支干线,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八省市,与川气东送一线、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苏皖管道联通,串接起西南气区、沿海LNG资源和中东部市场,在我国内陆腹地构筑起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大动脉。
川气东送二线全线按照川渝鄂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分期核准建设。此次率先开工建设的川渝鄂段由1条干线及12条支干线组成,全长1576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3省市。
在川气东送二线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将全面推广山区全自动焊技术,通过柔性内焊机和加长热煨弯管技术应用,实现直管—热煨弯管全自动焊接。全面推广站场撬装化、模块化建设,推动集约化采购与机械化施工,大幅提升工艺装置集成度。开展管理标准化、行为标准化、作业标准化、环境标准化和智能工地建设,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受控,提升管道本质安全水平。同时,国家管网集团加强建设全过程生态保护,通过优化路径,缩窄施工作业带,减少树木砍伐,在环保高敏感区域采取隧道、盾构等穿越技术,实现绿色施工。
项目建成后,川气东送管道系统年输送能力将增加至350亿立方米,每年增输的200亿立方米与用煤相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926万吨、二氧化硫63.9万吨、氮氧化物18.64万吨、粉尘1451万吨。推动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对于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管道沿线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国家管网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部署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总结第一批主题教育做法成效,部署第二批主题教育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第二批主题教育科学谋划好、精心组织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落实集团“五个坚持”总体方略和党建工作“五个狠下功夫”总体部署,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实现管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央主题教育第四十九指导组、中央第二十二巡回指导组到会指导。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作动员部署讲话。
会议指出,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主题教育的重大部署,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推动第一批主题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坚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深悟透中擦亮“最讲政治、最有信仰”标签。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全力推动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难题。坚持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管网事业高质量发展,在迎战“五场大考”中加快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坚决瞄准问题靶向发力,用“问题整改不到位、主题教育不收兵”的劲头推进整改整治。坚决把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一盘棋谋划、一表式推进、一体化落实”统筹推动第一批主题教育取得实效走在前列。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大武装、思想大淬炼和精神大洗礼,进一步增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
会议指出,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要坚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坚持好、运用好第一批主题教育的宝贵经验,精心组织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要更加注重把准主题教育目标要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突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确保实现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的目标。要更加注重把理论学习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干,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效。要更加注重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标准,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刀刃向内的精神抓好问题检视整改,以解决重点问题为突破口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员工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要更加注重让员工群众得实惠,坚持开门搞教育,用心用情为员工群众办实事,组织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开展好“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要更加注重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规定动作”做好,把调查研究做实,严防“低级红”“高级黑”,确保主题教育的政治性和严肃性。
会议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坚决层层压实组织领导责任,强化责任落实、强化严督实导、强化宣传引导,以最有力的行动最扎实的措施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实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会议要求,就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要准确把握目标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借鉴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的成功经验,把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始终,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确保取得实效。要更加注重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对象,因地制宜作出安排,突出抓好关键少数,切实增强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认真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紧盯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坚持求解优解思维,找准切入点发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要切实抓好统筹协调,坚持不懈抓好问题整改,上下同心,共同直面问题、破解问题。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抓好规定动作,以严实作风确保主题教育的政治性、严肃性。
会议以“现场+视频”形式召开。集团党组成员,集团总经理助理,集团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题教育巡回督导组成员,总部各部门副总监级以上党员干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集团所属单位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关键岗位党员干部、员工代表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2023年9月15日,国家管网集团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管道全长4269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八省市,建成后,每年将为沿线地区输送天然气超200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实现天然气管网“五纵五横”新格局的关键一步,也是川渝地区千亿立方米大气田和百亿立方米储气库的战略输送通道,与川气东送一线、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苏皖管道联通,串接起西南气区、沿海液化天然气资源和中东部市场,在我国内陆腹地又构筑起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大动脉。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园园)记者9月11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国家管网集团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广西支干线(衡阳—桂林)工程日前顺利投产。我国“南气北上”通道得到进一步拓展,年输气能力新增25亿立方米。
广西支干线起自湖南衡阳分输站,止于广西桂林输气站,线路全长447公里,管径813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途经两省(区)三市,设计年输量25亿立方米。该工程有助于改善中东部地区能源结构,为该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增添“绿色动力”。
“该工程的顺利投产,将进一步盘活广西液化天然气(LNG)存量,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对所经地区的经济转型和民生福祉具有促进作用。”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经理陈飞说。
据介绍,包括广西支干线在内的潜江—韶关输气管道以及广西液化天然气(LNG)配套外输管道共同构成“南气北上”新通道。该通道年输气能力约60亿立方米,与西气东输二线、川气东送等主干管道相连,具备进一步增输潜力,有助于促进管道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保护,并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动力。
9月7日,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实施焊接作业前,工人正在扫二维码。贾然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通讯员 闫慧彬
你可能想不到,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现场,工人不扫二维码就没办法施工。
9月7日,记者从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了解到,按照“智慧管道”建设要求,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要形成可追溯记录,因此每一根管道从生产到运输再到施工焊接,以及材料和施工全过程都要先扫描二维码并记载在二维码里。
其中,管道建设工程最核心部分的焊接施工,涉及热焊、根焊等20多道工序,在实施焊接作业时,电流、电压、送丝速度等20多项参数及实施作业人员信息,将永久记载在二维码相应“抽屉”里。待全部管道工程建设完成后,就能形成一条数字孪生管道,与实体管道工程一起交付。
3月13日,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实施机械化防腐作业。贾然摄
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高级工程师王鹏宇介绍,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要实现“大三全”和“小三全”建设目标。所谓“大三全”是指全数字化移交、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智能化运营;“小三全”是指全自动化焊接、全数字化检测、全机械化防腐补口。
“全数字化交付的孪生管道,在电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今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撑依据。”王鹏宇解释。
我国第一条全部实现全自动化焊接的管道工程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在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中,西一线有少量路段是全自动焊接,西二线和三线有一部分实现全自动焊接。相比人工焊接,全自动焊接工程合格率更高、质量更好。
此前,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二线、三线不能实现全自动焊接,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工艺还不成熟,特别是坡度比较大的路段,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中,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总结形成了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工况地形的施工技艺和标准。
“新疆段地形大多数地方一马平川,非常有利于实施全自动化焊接作业。”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新疆工程项目部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人苏雪瑞说。
8月8日,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在实施沟下全自动化焊接作业。贾然摄
不过,新疆的大风天气、沙尘天气和高温天气,对“小三全”也是很大挑战。为此,施工过程中抢在风期淡季,率先完成了百里风区路段焊接工程。
截至目前,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吐鲁番—中卫段,已累计完成线路焊接1627公里,管道一次焊接合格率98%以上。其中全长583公里的新疆段已累计完成线路焊接561公里,新疆段总体工程进度已达71.5%。
新华社记者陈雨峥、张卓文、魏梦佳
餐厅后厨的油污残渣变身清洁环保的生物柴油,建筑垃圾演变为透水砖石,竹子成为生产生活用品的原材料……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处处盎然的“绿意”吸引了参展者的目光。
随着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的实践在各地生根发芽,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零碳”产业园等绿色城市建设项目在多个城市开启试点,从减排、减塑、污染防治等多角度探索城市低碳、清洁发展的新模式。
9月2日,在国家体育馆举行的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上,观众拍摄厨余垃圾、餐厨废弃物处理流程。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GDP增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4.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全球发展不断面临环境挑战,中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实践具有全球性意义。
在本届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区,北京朝阳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展示了建筑垃圾经处理后制作出的多种再生砖石。其中,再生路面砖已开始成为北京的市政道路建材,而具有良好渗水性能的再生透水砖还将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北京朝阳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皮猛说:“城市废弃物处理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可以说消纳的是垃圾,生产的是绿色低碳产品。”
如今,绿色生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国际竹藤组织展台,琳琅满目的竹制品吸引了诸多消费者驻足,现场扫码下单不断。
四川一家新材料公司在展台上为消费者展示数种以竹为原料的竹纤维纸质品。该公司企划负责人黄蔓淇介绍,企业通过将咖啡渣与竹纤维混合,制造成新型材料,变废为宝,生产出可降解餐具、餐巾纸等,实现减碳。
国际竹藤组织全球政策官员艾博哈表示,竹子具有生长快、再生能力强的特点,竹制品不仅能替代一次性塑料,在生活用品中广泛运用,还能替代混凝土、铝、钢等高碳材料,应用到建筑中,从根源上减少污染和碳排放。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推进‘以竹代塑’。通过本次展会,我们希望向更多消费者传达绿色环保理念,让竹制品更多应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艾博哈说。
9月2日,观众在服贸会上体验竹制鼠标键盘。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在国家管网集团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集团西部管道公司霍尔果斯作业区是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的国门首站,站内共有8台30兆瓦功率的燃气压缩机组,利用压缩机排放的尾气余热加热蒸汽,带动汽轮机发电。项目投产至今,已累计发出“绿电”7.59亿千瓦时,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力量。
服贸会期间,业界众多专家学者还在多个论坛上,围绕双碳赋能产业发展、碳交易、“无废城市”建设等课题开展研讨。多位专家指出,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口快速增长、环境压力大等诸多挑战,要推进“双碳”引领城市绿色发展,仍需在未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环境质量,加大环保技术及材料的应用,同时也要着力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认为,应系统、科学地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例如,在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固体废物的精准处置,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在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应从源头考虑固体废物的消纳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于江艳报道)9月5日,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在哈密市的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成功组织实施国内首次X80钢级、D1422x38.5毫米(直径1422毫米、管道壁厚38.5毫米)的厚壁管低温爆破试验。
这是开展低温爆破试验前的管道。尚臣 摄
本次钢管低温爆破试验是西部管道公司重点科研项目《D1422x38.5毫米钢管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要现场试验内容。试验目的在于通过全尺寸低温爆破试验验证最新研制的X80钢级、D1422x38.5毫米厚壁管韧脆转变特性,并形成相关落锤撕裂试验技术指标。
“增加管道壁厚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西部管道公司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工艺所所长杨明介绍,目前,国内X80钢级、D1422管材的工程应用最大壁厚为32.1毫米。
这是实施低温爆破试验后的管道。尚臣 摄
为满足未来我国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天然气管道穿越人口密集地区的安全需求,西部管道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提高钢管安全系数、增加钢管壁厚等方面协同攻关,通过D1422x38.5毫米钢管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出该型号管材并形成相应环焊工艺和技术,为将来天然气管道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储备。
此次开展试验的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位于哈密市无人区,占地3000余亩,是世界第三座、亚洲唯一的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平台。“本次试验目的是通过全尺寸试验来检验最新研发的厚壁钢管低温状态下的止裂韧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杨明表示。
此次钢管低温爆破试验是西部管道公司科研项目中最后一项大型现场试验,相关试验成果将为今后高钢级大口径长输管道工程安全运行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