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苏北输气分公司获悉,2020年西气东输向苏北地区供气约62.18亿立方米。自2006年西气东输苏北地区天然气管道投产以来,14年间西气东输已累计向苏北地区供气超365亿立方米,促进天然气利用由民用、公共服务、电厂向制造业、化工、交通(公交、出租车)等多个领域的拓展,推动苏北地区天然气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与发展。目前,西气东输苏北输气分公司管理运营着江苏省长江以北893公里天然气管道,为苏北地区7个地级市、42家下游用户提供天然气管输服务。随着青宁管线的接管运营,西气东输苏北输气分公司将构建形成“三干五支”供气网络,为苏北地区打造碧水蓝天工程、创新绿色发展,源源不断输送“福气”。位于南通市的江苏华电通州热电有限公司以“西气”为燃料,在满足市场电力需求的同时,从汽轮器中抽出部分蒸汽对外供热,实现对燃料热电能的阶梯利用和综合利用,极大满足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家热用户日益增长的热负荷需求。目前,西气东输每天向江苏华电通州热电供气约103万立方米,累计供气近13.1亿立方米。自西向东、由北向南,由19座分输站场、1座压气站场、37座截断阀室和天然气管道组成的893公里西气东输苏北输气管网,将苏北地区7个地级市、34个县区的能源需求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不可能的清洁能源天堑变为通途。2020年,广汇启东LNG天然气管道并网进气,年最大供气能力达40亿立方米,为苏北地区冬季供暖再添“底气”。到2023年,随着中俄东线南段建成投产,届时西气东输苏北输气分公司“四干五支”的供气管网将大幅提升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保供能力,对推动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崔莲娜)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张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河北永清—上海)(以下简称中俄东线南段)全面开工暨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启动会今天以视频连线方式在北京、江苏两地同时举行。竞赛由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与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从2021年1月开始,至2025年6月结束,贯穿中俄东线南段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俄东线南段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首个围绕重大工程项目开展的竞赛。竞赛将重点赛安全环保、赛工程质量、赛创新创效、赛计划进度、赛阳光工程,通过竞赛致力于提升质量管控、安全环境、数字化应用和进度控制管理水平,培养作风优良、有竞争力的专业工程建设队伍,选树政治素质好、技术本领高、创新能力强的先进典型。据介绍,中俄东线南段管道所经地区人口稠密,水网交织,建设面临很大挑战。主办方以此次劳动和技能竞赛为契机,坚持“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调动广大建设者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助力中俄东线南段工程高质量建成。作为构建我国四大能源通道的战略工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按照北、中、南三段分段分期建设。2018年4月,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建功中俄能源通道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劳动和技能竞赛,极大激发了参建人员劳动热情,工程建设全面提质提速,北段(黑河—长岭)、中段(长岭—永清)已先后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进气投产。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刘羊旸)记者从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永清-上海)江苏段线路第七标段6日正式开工,标志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段沿线各省线路工程全部进入建设阶段。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段自北向南途经河北、山东、江苏、上海,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届时,俄气将直通上海,实现“北气南下”,投产后日输气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比现有输送能力提升近三倍。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我国境内途经9个省区市,境内段新建管道3371公里,利用已建管道1740公里,按照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设。北段(黑河-长岭)、中段(长岭-永清)已投产通气。
本报讯(记者 孙杰)记者昨天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河北永清-上海)(简称中俄东线南段)江苏段线路第七标段正式开工,标志着中俄东线南段沿线各省线路工程全部进入建设阶段。中俄东线南段工程将打通俄气入沪主通道,全面联通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起于黑龙江省黑河市中俄边境,终点是上海,全长5111公里,分为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设。其中,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已分别于2019年、2020年底投产通气。南段工程起自河北永清联络压气站,自北向南途经河北、山东、江苏、上海,终点为西气东输一线白鹤末站,管道全长1509公里,新建管道1243公里,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届时,俄气将直通上海,实现“北气南下”,同时该管段联通已建成的东北管网、华北管网及华东管网,投产后日输气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比现有输送能力提升近三倍,将打破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天然气输送能力瓶颈,进一步提高油气管网的应急保供能力。中俄东线南段工程所经4省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网密布,施工技术复杂、安全环保要求高。在中俄东线南段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优化路由设计,近五分之一的线路管道采用非开挖穿越方式,最大程度保护生态自然原貌,既维护了“绿水青山”,又在工程质量、科技、安全、环保等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据了解,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后,每年可输送俄罗斯天然气380亿立方米,与燃煤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378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84万吨,对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量,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月6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河北永清-上海)(下简称中俄东线南段)江苏段线路第七标段正式开工,标志着中俄东线南段沿线各省线路工程全部进入建设阶段,将打通俄气入沪主通道,全面联通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起于黑龙江省黑河市中俄边境,终点上海,全长5111公里,分为北、中、南三段核准,分期建设。其中,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已分别于2019年、2020年底投产通气。南段工程起自河北永清联络压气站,自北向南途经河北、山东、江苏、上海,终点为西气东输一线白鹤末站,管道全长1509公里,新建管道1243公里,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届时,俄气将直通上海,实现“北气南下”,同时该管段联通已建成的东北管网、华北管网及华东管网,投产后日输气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比现有输送能力提升近三倍,将打破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天然气输送能力瓶颈,进一步提高油气管网的应急保供能力。中俄东线南段工程所经4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网密布。全线大中型河流穿跨越94处,穿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环境敏感点46处,文物遗址2处,生态保护红线区83处,施工技术复杂、安全环保要求高。国家管网集团在中俄东线南段建设过程中,始终牢记打造“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的政治嘱托,优化路由设计,近1/5的线路管道采用非开挖穿越方式,最大程度保护生态自然原貌,既维护了“绿水青山”,又在工程质量、科技、安全、环保等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被视为俄气入沪最后的“卡脖子”工程的长江盾构穿越项目,是目前世界油气管道领域单次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直径最大的管道穿江盾构工程,国家管网集团坚持安全环保、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吸收中俄东线过境段和北段、西气东输等管道的建设经验,组织专家进行了10个专项技术课题研究,确定了安全环保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于2020年7月顺利开工。中俄东线南段将全面聚焦“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按照“端+数据平台+运维应用”模式构建远程运维服务体系,以本质安全为导向,以质量管控为中心,以“重应用、重效果、重安全”为原则,重点开展数字化设计、数字化采购、智慧工地建设和数字化孪生体的构建工作。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后,每年可输送俄罗斯天然气380亿立方米,与燃煤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亿637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84万吨,对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量,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吴莉)
大河网讯(记者 刘晓明)12月29日,大河网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郑州输气分公司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新疆庆华煤制气以及山西压缩机天然气集团等多家气源单位通过西气东输管道为河南省供应天然气。2020年,河南地区天然气用气需求较往年有较大提升。截至12月28日,西气东输郑州输气分公司今年已累计为河南供应天然气63.35亿立方米,全年有望达到64.4亿立方米,较去年高出7.6%。据郑州输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分公司在做好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提升了部分客户管道的运行压力,以避免由于冰堵造成输气中断。同时,全面实施生产作业升级管理,实行作业方案升级审批和作业票升级签发,确保施工、作业安全受控。分公司还开展阀室气液联动阀误关断应急演练和客户供气中断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并组织所辖各站场员工细致开展冬防保温、隐患排查和联合巡检等工作,全力确保冬季保供期间管道运行安全平稳。此外,在构建“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X+1+X”油气市场体系上,郑州输气分公司先后帮助5家托运商及10家用气单位进行管道设施剩余能力复核,帮助华润加快推进薛店站已建分输口的投产,进一步提升管网天然气调配能力。今年,郑州输气分公司已在11月24日成功实现中海油天津LNG日均140万立方米天然气在郑州分输压气站、中牟分输站下载;12月1日,已实现中石化深圳LNG日均260万立方米天然气在中牟分输站、薛店分输联络站下载;12月8日,实现了新疆庆华能源集团日均20万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在洛阳下载;12月19日,实现了山西压缩机天然气集团公司50万立方米天然气在博爱分输站、薛店分输联络站下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四大气源进入河南市场,进一步保障了冬季天然气供应,标志着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郑州输气分公司多气源供应格局的初步形成,进一步巩固了河南省天然气市场的稳定供应。
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黑河-长岭段)顺利投产。侯宇是中俄东线项目部安全副总监、第一分部副经理,他全过程参与中俄东线试验段一期、二期和北段(黑河-长岭)工程建设,是我国油气管道工程向国际高端转型与升级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建设过程中,他坚守初心使命,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全力抓好工程建设,倾尽全力,用匠心保障这条能源动脉建设,铸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管口长短轴之差缩短了2.5毫米黑龙江的冬天总是异常寒冷,-40℃的气温有时甚至会冻裂手机屏幕。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把一根根10吨重的管道“巨无霸”连接成一条完美的管线,焊接前的组对精度是质量控制的第一关,这个难题不破,工程质量控制就无从谈起。2016年10月,侯宇受组织安排,来到中俄东线试验段,担任技术负责人。他到现场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虽然供应到现场的钢管全部符合制管规范要求,但现场使用难度非常大,单单一个组对环节就要花费一两个小时。钢管的管口不是正圆型,通常情况下,像直径1422毫米的管口是一个长、短轴之差最大不能超过8.5毫米的椭圆。有什么好办法能将两个这样的椭圆形管口快速拼接在一起,误差还不能超过一枚硬币的厚度?做不到这一点,焊接合格率、效率就上不去。针对这个难题,侯宇组织焊接专家、项目管理团队、8家管材生产商和总工程师及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逐一进行分析。依照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他提出,对运抵施工现场的管材,在不影响焊接质量的前提下,将错边从2毫米放宽到2.5毫米。这微小的0.5毫米极大降低了组对难度,提高了组对效率。在后续管材制造环节,经过科学计算验证,侯宇组织团队将管口长短轴之差从8.5毫米缩小到6毫米。不要小看这2.5毫米,它是在突破极限,不仅使我国的超大口径钢管管口变得更圆,保证了焊接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改写了以往的生产技术规范——将钢管管口椭圆度从0.6D%提高到0.42D%,将我国自主研发、自行生产的大壁厚螺旋管制管工艺的标准提高了一大截,向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迈出一大步!20公斤焊丝自动填充“死口”在长距离管道施工中,管道的封闭连接,俗称碰死口或连头,是管道环焊缝的最大质量风险控制点。中俄东线的管径是1422毫米、壁厚21.4毫米,每道焊口需要填充5.5公斤焊丝,每道连头口则需要填充20公斤焊丝。如果使用传统的“手工焊打底+半自动焊填盖”焊接工艺,需要两名焊工连续工作一整天,才能将20公斤金属准确地填满焊缝,不仅对焊工的技术要求高,而且耗时长。连头口受施工难度大的影响,及工艺条件的制约,是管道环焊缝的最大质量风险点。而且根据国外经验,壁厚超过16毫米时,使用半自动焊焊接工艺时风险大为提高。随着工程的进展,新的课题摆在侯宇的面前:中俄东线最薄的壁厚是21.4毫米,最大的壁厚达到33.8毫米。连头口怎么办?采用半自动焊,不仅效率低,而且没法保证质量。采用全自动焊,又没有相应的连头焊接工艺保障。研发新的连头焊接工艺势在必行。侯宇下定了决心,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始了将半自动焊升级为全自动焊、大壁厚连头工艺的研究与试验。4个月的时间里,侯宇他们经历了数十次失败,进行了多轮参数调整、试焊、缺陷分析、性能试验等,终于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国内外多种焊机、多种壁厚的国内首个大壁厚自动焊填盖连头工艺,从根本上克服了原工艺的短板。采用这一工艺,20公斤焊丝通过自动焊设备自动填充到“死口”,施工效率、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100%应用的自动焊施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施工方面有一大创举,那便是100%采用全自动焊接设备。全自动焊机组的优势是生产的环焊缝质量稳定,焊接效率高,但缺点是设备众多,机组搬迁难度大,且耗时费力。怎样克服自动焊设备搬迁的缺点是摆在侯宇面前的难题。为此,他带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技术支持单位,在图纸上一处一处分析,一处一处现场踏勘,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自动焊机组的连续施工,全面落实“优先采用弹性敷设、其次冷弯管沟上焊,第三尽量减少冷弯,附以沉管下沟”的施工要求。与此同时,侯宇带来团队逐一与施工单位讨论弹性敷设施工工法,分析提炼各单位的最优提案,形成了弹性敷设段焊接工法和下沟工法。通过这些努力,中俄东线试验段二期计划留头数量减少85%,环焊缝质量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平原线路段采用自动焊连续作业简单快捷,那么山区段施工如何保证?这也是制约工期的最大难题。侯宇带领技术团队逐个破解施工难题,取得了一个个创新成果:在山区石方段首次采取机械化与标准化施工手段相结合的松动爆破方案,石方管沟一次爆破成形,达到了设计要求;通过反复进行15度、20度、25度坡度外焊自动焊工艺试验,确定了新的排焊工艺,并不断优化工艺参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焊缝成形良好,无损检测合格;针对山区陡坡段具有高落差、作业带狭窄、大型施工设备使用受限、运布管和下沟难等问题,创新采用了坡顶预制、滑撬顺管法完成80吨的“六接一”管线下沟作业等,这些都为山区段大口径长输管线全面应用全自动焊焊接工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宝贵经验。有人问侯宇,中俄东线都有什么创新?他曾自豪地说,1422毫米超大口径、21.4-33.8毫米大壁厚、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的管道,世界上都没有人建设过,所以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创新!能够参与这条举世瞩目的国家能源通道建设,能够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用创新为工程建设破解一个个难题,推动工程安全优质投产,侯宇深感自豪。谈起令他最自豪地事,就是能够光荣地说:“中俄东线建设,有我的一份功劳。”
20年前,天然气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事物。如今,作为一种清洁、实惠的燃料,天然气已“花开”寻常百姓家。近5亿人口告别了煤气、液化气罐,享受着绿色能源天然气带来的便捷生活。20年来,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从天山脚下到长江两岸,西气东输工程,唤醒了人们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的意识,全面推进了中国天然气利用时代的到来。上海宝钢特钢厂:西气东输圆了我们绿色之梦上海宝钢集团特钢分公司,曾经多年利用煤气炼钢,一年要产生2585吨二氧化硫、340吨粉尘及二氧化碳,曾经是上海污染的老大,居民整天投诉。西气东输管道2004年元旦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后,这家钢厂作为上海市第一家用上“西气”的企业,一举拆掉了149座煤气炉,彻底消除了煤制气异味,污染物排放逐渐变为零,周围居民不再投诉了,连周边房价都跟着涨了不少!2004年,特钢分公司开始实施工业炉窑改造项目。2005年9月完成了改造任务并同步关停煤气发生炉。2006年5月31日,特钢厂对煤气车间实施爆破。随着一根根大烟囱轰然倒地,历时40多年的厂区煤制气彻底退出舞台。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至1046吨,削减率59.5%;烟尘排放量削减至246吨,削减率26.8%。每月的大气降尘量由每平方公里20.45吨下降到15.39吨;大气降尘指标降低24.7%。宝钢特钢分公司仅仅是上海市“西气”用户中的一个代表。上海市以西气东输工程为契机,加快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煤的步伐,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减少了20%。江苏:全国用气量最大受益也最大江苏省作为西气东输供气量最大的省份,天然气用量从2003年的79万立方米增至2019年的287亿立方米,居全国之首。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西气东输为江苏省实施“气化江苏” 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节能电厂典范、环保电厂楷模”的苏州蓝天燃气热电厂,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内。该厂以西气东输天然气作为唯一燃料,在满足市场对电力需求的同时,从汽轮器中抽出部分蒸汽对外供热,形成对燃料热电能的阶梯利用和综合利用,整个热能利用率高达68%,极大满足了苏州工业园区70余家热用户日益增长的热负荷需求。南京港华燃气,是西气东输首批下游用户。该公司将西气东输提供的富余天然气进行综合利用,为其周边工业园区提供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三联供的天然气供应。夏天用天然气自发电,“顺便”解决了空调能耗问题。冬天集中供热比单户用地暖形式更节约用气,缓解了冬季天然气的保供压力。冷热电三联供方式实现综合能源利用效率80%以上。常州戚墅堰发电公司,90年代初建成了2台220兆瓦燃煤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9.75万千瓦,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公司发展举步维艰。得知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启建后,他们立即推动燃气发电项目,成为西气东输第一批天然气利用配套项目。2005年两套39万千瓦级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建成投产,2011年关停拆除2台220兆瓦燃煤机组,扩建2台E级燃机热电联产机组并投入商业运行。在西气东输助力下,这家企业实现了从传统燃煤电厂向城市环保电站的转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广东:西气一来,平湖“黑雨”不再2012年以前,深圳市龙岗区西北部,距香港特别行政区25公里、距深圳市区19公里的平湖街道,经常下起“黑雨”。深圳市人大代表黄翔对这一现象最有发言权。“早在2007年‘两会’期间,我们就提出对平湖钰湖电厂坚决搬迁或彻底改造的建议。当时许多居民群众向我们投诉,说电厂一直使用重油发电,晚上露天停车,第二天车身表面就有一层黑色油污。”这一切,2012年5月10日开始改变。那一天,来自万里之遥的中亚天然气,通过8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二线抵达深圳。钰湖电厂改烧天然气不排烟尘,成为西气东输深圳首家油改气电厂。从此,清洁环保的天然气源源不断通过管道送到电厂,强大稳定的电力从电网送到千家万户。如今的钰湖电厂,已看不到烟尘漫天的景象,60米高的烟囱冒出的是白烟。厂区里地面也比较干净,绿树、青草在厂区内亦郁郁葱葱。实现低氮燃烧后,目前电厂二氧化硫和粉尘已实现零排放。氮氧化物从原来烧油每立方米400mg降到了20mg,远远低于省的环境排放标准(50mg)。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减排77万吨,相当于减少了20万辆小汽车的排放量,大大改善了大气环境。安徽:天然气,新能源。惠城市,泽沿线“天然气,新能源。长管道,越山川。自西来,到庐州。惠城市,泽沿线。” 49岁的章女士1991年到合肥工作,婚后一直住在市北郊的集体宿舍,周围是一些工业用户,烧煤的大烟囱落下大量粉尘,家里根本不敢开窗。自从2005年企业和居民慢慢用上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后,这种状况才得以好转。章女士感叹道:是天然气的到来让我们有了一个干净的家。现在合肥市已经普及使用天然气,小区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空气环境越来越好了。合肥的商业用户也因为“西气”到来得到突飞猛进发展。餐饮行业比较出名的“同庆楼集团”、“蜀王集团”等不管是热水、蒸汽还是大灶都用天然气用燃料。大师傅张社会掂着大勺对记者说:“以前用煤、用柴油做菜,火越大越呛人。还是天然气好,热值高,火头旺,炒出菜来都香。”著名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当年也正是看中合肥优惠的政策和充足的天然气资源,才毅然从上海举厂搬迁到合肥。此外,合肥市的天然气汽车也越来越多。江淮汽车公司的谢国龙告诉记者,CNG汽车比烧油车省了不少燃料钱,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都非常可观。河南:“西气”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西气”进入河南,主要运用于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焦作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来每年生产电解铝产品要消耗掉近3000吨原煤,不但污染周围环境,也使产品质量受到一定影响。用上“西气”,让企业开始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河南境内像焦作这样由黑变绿的情况不在少数,扭亏为盈的企业也很多见,西气东输给沿线工业用户带来了诸多实惠。2014年2月,河南林州市桂林镇南屯村村民王九青感叹,“农村也发达了,没想到农村会安天然气。安上以后,现在使用很方便。”家住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小区的窦燕家,从2003年开始用西气,整整17年过去了,她的满意溢于言表:“用上天然后气,做饭方便了很多,不用在楼上楼下换煤气罐了。现在,家里用的淋浴器、冬天用的地暖也是天然气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天然气了。”香港:气润香江 让东方明珠更加璀璨夺目2012年12月19日,西气东输二线香港支线建成投产,具备向香港供气条件。8年来,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通过西气东输香港支线输往香江,让东方明珠更叫璀璨夺目。中华电力龙鼓滩发电厂是香港第一家环保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厂,向香港八成的人口供应电力。西气东输的管道天然气,就是从深圳大铲岛输气站,经由20公里的海底输气管道输入这家电厂。总长20.8公里的西气东输香港支线,从大铲岛站经大铲岛隧道,到达入海点,经海底管道至香港的龙鼓滩输气站。其中,陆上段线路长0.8公里,海底管道20公里。这段海底管道是目前我国管径最大、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条海底管道。海底管道所经的海域是世界第三繁忙海域,在不足100平方公里的海域内,每天有200多艘施工船舶、2000多艘船只穿梭往来。海底管道所经的大铲航道、铜鼓航道和龙鼓航道又是深圳、香港地区通往内水和外海的咽喉要道。为做好海底管道的巡护管理工作,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先后编制完成《海底管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海底管道管理作业指导书》、《海底管道管护工作日志》等文件,创新海底管道巡护模式,对过往或作业船舶进行宣传、检查、劝离、驱离,防止船舶在管道上方抛锚,在管道附近挖沙、爆破等,实现了管道“零抛锚、零伤害、零泄漏”目标,确保了海底管道迄今为止一直保持安全平稳运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