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洋浦6月13日电(记者林书喜 通讯员麦彦礼)6月12日,在洋浦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高效协助下,国内建造的11万吨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华山”号在洋浦顺利首航出境,前往澳大利亚。“华山”号总长295米,型宽45米,由国内知名造船企业建造,与先前交付的“少林”号、“武当”号等运输船共同构成了我国LNG海上运输阵营,极大提升了中国船队的LNG运力,为我国LNG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华山”号靠泊在位于洋浦石化功能区的国家管网集团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接收站码头,进行船舶冷舱作业,以满足出境前往澳大利亚装货的条件。海南LNG接收站是国家管网海上能源通道南中国海的第一站,同时也是全国业务模式最多的LNG接收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出境当天,洋浦边检站提前与码头运营方及代理公司进行了协调,全面掌握了船舶基本情况、随船出境人员信息以及停靠泊位位置等关键信息,为“华山”号量身定制了“一船一策”的精细化专项查验方案,确保LNG船顺利启航出境。
本报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冉永平、丁怡婷)记者6月14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超过500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6.45亿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272万吨、粉尘3.62亿吨、二氧化碳7.31亿吨。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包含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总里程超2万公里。我国干线天然气管网的一次入网量每年超过22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输量约占50%,对国产气资源开发、进口气入网量增加和下游清洁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西气东输管道系统途经长三角地区30个地市,供气量约占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4,超2亿人口从中受益。围绕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管网集团加速推进管网互联互通。随着油气管道“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长三角地区能源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5日 第 01 版)
6月6日,国家管网集团内蒙古输油气分公司托克托作业区的工作人员对天然气压缩机仪表进行维护操作。该公司负责对内蒙古境内709.1公里的输气管线进行常态化的安全生产检查,实现了2000多天安全无事故运行。本报记者 王磊 摄
5月31日,从国家管网中原储气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储气库——文23储气库安全运行1963天,累计注入天然气量突破132亿立方米,采出天然气量突破64亿立方米,库容总量超80亿立方米。今年4月7日以来,文23储气库新一轮注气量达到10亿立方米,最高日注气量达2225万立方米,实现“应注尽注”,为今冬明春天然气调峰保供蓄积能量,增强“底气”。自2019年投运以来,文23储气库秉承着冬季保供“国之重器”的“硬核担当”,在每年度季节调峰和冬季保供的主战场,高效完成了天然气冬季调峰保供、应急供气的任务,切实发挥天然气“气脉仓廪”作用。为确保安全平稳注气,中原储气库有限责任公司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加快组织注采流程转化作业,推进“三位一体”完整性管控,结合气藏地质情况,合理优化调整注气计划,加强注采井动态分析,确保各区块的地层压力平稳上升,为达容达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组织开展关键设备设施可靠性提升专项工作,实施压缩机优化改造,加密开展重点井、关键设备及管道巡检运维管理,全力保障注气动力充沛、通道畅通和安全管控。随着文23储气库二期工程新增4台压缩机组和4座丛式井场试运行,首次16台压缩机组开足马力,80口注采井全力注气,连续14天日注气量超2000万立方米,创历年以来投运机组最多、注气开井率最高、注气进度最快的新“动能”纪录。据了解,本轮文23储气库注气量将突破25.8亿立方米,新建24口注采井将于今年正式加入冬季保供队列,采气规模力争实现3400万立方米/日,预计为今冬明春保供调峰供应超26亿立方米天然气,将实现同比大幅度增长,实现全国一张网天然气调峰应急能力、注采效率“能效双升”。(马红梅 何现波)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童丁伟)6月9日,国家管网集团华中公司武汉输油处大冶输油站配合第三方检测单位完成阳新县境内仪长原油管道穿越菖湖渠管段的检测工作,进一步强化汛期管道风险防控。仪长原油管道途径黄石市境内114.5公里,其中阳新县境内11公里,管道穿越大中型河流沟渠9处。由于水流冲刷、河流清淤、采砂、地质变化等因素影响,管道穿越河流管段容易出现管道露管、悬空、水工保护设施破损等风险,危及管道安全运行。大冶输油站在前期洪水地灾排查的基础上,此次检测重点对3处采用大开挖直埋方式穿越河流的管段。检测采用“电磁—声波”组合式检测方法,主要检测河流穿越段管道位置、埋深、水深及覆土层厚度、防腐层破损点、阴极保护有效性等数据和内容。在检测过程中,大冶输油站组织人员全程参与,并与检测单位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探讨,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此次检测,大冶输油站能够及时掌握管道穿越河流管段埋深、水深、防腐层破损等状况,为下一步汛前、汛中、汛后管道各项数据对比、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提供准确依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管道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
5月28日,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梧州作业区临港输气站投产圆满成功,进入试运行阶段。图为梧州作业区鸟瞰图5月28日,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梧州作业区临港输气站投产圆满成功,进入试运行阶段。作为广西公司全面深化“四化”改革下的首个投产项目,临港输气站投产后每年将新增输气量3000-5000万标方,碳排放量比煤减少53.5%,对优化当地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党建引领,群团合力攻坚。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成立临港输气站投产党员先锋队,以“党建带团建”实现项目投产与支部工作的无缝对接。工程建设现场,党员先锋勇当排头兵,置换、升压、稳压、分输等流程操作一气呵成,实现了“投产即运行”的目标。图为作业区员工在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流程驱动,加速专业管理。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各类业务顺利开展,梧州作业区履行“管理者+执行者”职责,梳理完成综合维修、安全管理、管道保护、党建监督等各类业务清单,实现流程适配和能岗匹配;开展角色匹配和流程试跑,开展“桌面+实战”的多维推演,确保操作准确无误,稳步推进投产作业各环节逐一落实。数字赋能,对齐标准作业。梧州作业区坚持“数字赋能”和“标准作业”双轮驱动,综合应用多维表格和零代码平台,实现工作任务闭环管理和问题分类统计分析,将现场能量隔离、气体检测等记录全部实行线上审批、线上流转,有效推进作业现场管控数字化;除作业工器具准备外,提前编制安全切断阀、气液联动阀等关键设备操作规程,实施标准化作业,确保投产作业现场安全高效规范操作。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持续做好新投产分输站场的运营管理工作,为临港经济区内的贵金属回收处置、陶瓷制造、钢铁制造、再生铝等16家下游工业用户提供稳定气源,践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的企业宗旨。
工人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张猛 张东华 张露 记者徐新星 今年3月初,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再次组织3批次12名新入职员工分赴中国石油廊坊管道局设计院、西南分公司及中国石化东营胜利设计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见习锻炼,目前这批新员工即将结束见习重新回到岗位。这只是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实施职场“萌新”三年基础培养计划的一个缩影。近两年,该公司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140多名,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7%。从2022年入职毕业生开始,公司实施以“青年成长工程”为主的人才发展战略,制定入职新员工见习培养管理制度,提升专业化素质,加速“萌新”认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团队,适应企业环境,加速成长成才。“精养”代替“散养”王正鸿、闫骁瑾和许亚樵是2022年同期毕业进入建设项目管理公司的硕士研究生,与以前靠个人努力获得成长的毕业生相比,他们获得了单位“量身定制”的系统培训机会。他们在统一参加入职培训后分批次参与项目现场、监视指挥中心、设计院等为期一年的轮岗见习。目前,闫骁瑾被安排到陕西项目部工程管理岗,许亚樵在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川渝鄂段,先后在物资采办、铜梁分部安全管理和工程管理岗位历练,王正鸿则被安排在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安全管理岗顶岗。按照“一人一策”原则,每名毕业生被逐个确定轮岗路径,每名毕业生轮岗数量不少于3个,每个岗位锻炼期限不少于3个月,总体时间不少于1年。新员工的培训过程就是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实施的“青年成长工程”。2020年3月组建以来,公司业务发展迅速,管道焊接里程从2020年的1024公里上升到2023年的2300公里,建设管理的国家重点工程从最初的几个增长到目前的79个。发展机遇面前,工程管理难度加大、综合管理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突显,安全压力陡增。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党委围绕打造“工程建设管理铁军”品牌追求,引导员工“一专多能”,推进人才队伍精干高效。一系列新员工培训制度因此相继推出。“三个三”专业化培养像所有新员工一样,闫骁瑾在东营胜利设计院的见习按照“三个三”开展,即学习三个专业,以项目为中心,重点学习项目管理流程与体系、本专业设计流程、大概了解相似专业工作内容;紧跟三个导师,跟着人力资源导师学习职业素养,跟着项目管理导师学习设计管理,跟着专业导师学习基础设计;形成三个成果,见习锻炼结束后,要会画一张简单的图纸,会写一份简单的报告,学懂一项专业标准。油气管道线路工程点多、面广、线长,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闫骁瑾从设计的角度对长输管道的质量及安全控制、保障环焊缝焊接质量等重点环节进行了系统学习,补充了相关理论知识。期间,他就如何解决站场络合铁脱硫工艺等问题,以及科研中遇到的困惑与业务导师一起交流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见习期间,每名新员工通过见习和自学补上专业知识的空缺、补上实践环节,系统地了解工程管理全流程。“量身定制”代替“自然成长”见习期间,许亚樵正赶上川二线川渝鄂段这样的A类项目首次试点扫线施工图。3个月时间里,他跟随设计团队深度参与扫线施工图的绘制,并系统梳理了线路工程站场各专业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王正鸿则在见习期内对建立采购、设计、施工三方最高效的反馈机制形成认识,“作为业主方,只有及时有效的沟通及团队配合才能发挥最高的效率。”在设计院的见习经历为新员工适应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见习结束后,这些新员工均能够迅速顶岗,并在所在项目成为业务骨干。目前,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党委除了推行新员工基础培养计划、抓牢基础培养外,还建立起新员工跟踪培养机制和轮岗锻炼机制,让青年人在成长“花期”充分获取养分。
5月29日,国家管网甘肃公司酒泉输油气分公司又一条天然气分输支线——西气东输二线嘉峪关压气站嘉峪关昆仑(新)分输支线正式投产运行。这是继2011年9月嘉峪关昆仑分输支线投产后,迎来的第二条来自西气东输主管道的能源“福气”,这对于嘉峪关市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酒泉输油气分公司所辖油气管道途经河西走廊,不仅承担着油气能源战略通道承上启下的重大责任,也肩负着“气化”河西走廊造福沿线百姓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酒泉输油气分公司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加快推进天然气下载点项目实施。截至目前,酒泉输油气分公司所辖天然气分输支线供应已惠及河西走廊酒泉、玉门、高台等6个县市区,该公司将借助“全国一张网”形成惠及酒泉、嘉峪关、张掖三市共9条天然气分输支线格局,把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河西走廊的千家万户,全力保障管道沿线经济社会用能和人民群众生活用气。
央视网消息 5月27日,随着漳州LNG接收站出站阀的缓慢打开,漳州LNG联络线工程正式开始进气,22时00分,纯天然气气头到达3阀室。至此,国家管网集团福建公司首条天然气管道顺利进气。国家管网集团福建公司首条天然气管道顺利进气据悉,漳州LNG资源将打通“海气登陆”之后继续北上的通道,进一步提升国家管网供气稳定性和可靠性,强化福建省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为江西、湖南等周边地区提供调峰和应急保供气源,缓解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优化能源结构,对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漳州LNG联络线工程建设期间实况为确保本次进气顺利进行,福建公司提前开展试运投产方案的编制等准备工作。针对LNG气源的特点持续优化方案,设计有效回收BOG的方案,减少能源浪费。同时组织“青年投产突击队”参与预检查问题整改与销项,对于影响投产的重大问题,按照“一项一表”原则,严格落实销项整改工作。开展仿真模拟演练,对照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可优化措施,完善了投产实施细则和操作票内容。工作人员现场设备检查5月26日至27日,福建公司正式实施进气投产工作。指挥部总指挥现场坐镇,各岗位人员严格按照投产方案要求完成工艺流程操作,按计划完成天然气置换、设备巡检等各项工作。线路组克服山区地形阻碍,徒步对全线管道进行激光甲烷遥测仪扫射检查,运动量是平原地区的好几倍。阀室值守人员顶着高温和阴雨天气24小时坚守现场,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每一次操作,确保准确无误。协调组和投产保驾人员每天在各站场阀室间奔波,积极协调厂家和建设单位处理发现的各类问题。通气现场工作人员检查线路福建公司通过本次进气投产,进一步磨合国家管网在闽机构间的工作机制,实战化锻炼了人员队伍,提高了运行保障水平,以零失误的安全环保业绩,擦亮了国家管网品牌,为公司打好打赢立企、强企之战,更好服务和融入福建省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日报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刘园园)记者22日获悉,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国家管网集团金坛储气库JK8-3井日前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日采气能力达27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年工作气量达10.54亿立方米,突破10亿立方米大关。“作为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管网的重要配套设施,金坛储气库投用至今已累计建成投产40口注采气井,先后开展注采作业72轮次,采气规模近57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标准煤7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00万吨。为优化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江苏储气库分公司副经理余国平介绍。盐穴储气库是利用盐矿开采后留下的空腔,或者在地下盐岩中溶出的“天然溶洞”,用于天然气储存具有“随注随采”的独特优势,能够在极寒天气或突发事件导致用气量陡增的关键时期快速响应、采气保供。金坛储气库每年可进行4至7轮注采气,具有工作气量比例高、注采灵活和短期吞吐量大等特点,在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和应急调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介绍,国家管网集团聚焦打造盐穴储气技术策源地目标,不断推进复杂多夹层层状盐岩条件下储气库建库技术研发。在金坛储气库建设运营过程中,项目团队克服国内盐层薄、夹层多、杂质含量高、建库条件差、造腔设计难度大等难题,建立完善了适合国内地质条件下的盐穴储气库建库技术体系,研发出老腔改建储气库技术、气体阻溶造腔技术、光纤实时监测垫层界面系统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装备,同时还自主开发了系列建设运营管理数字化工具。与首批投产腔体相比,目前金坛储气库单腔平均体积提升37.2%,单位厚度盐层利用率提升27.9%,在复杂多夹层盐岩溶腔建库技术领域达到领先水平。“按照国家储气能力建设规划,国家管网集团在‘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和地下储气库建设,新增储气能力超100亿立方米,为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总经理宋明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