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大寒,新民市兴隆堡车屯村外,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沈阳压气站的4台压缩机组正平稳运行。据沈阳输油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年末执行冬季保供任务以来,截至目前,压气站已累计下载天然气3.78亿立方米。天然气压缩站的主要任务是将天然气进行压缩,在提高其储存和运输效率的前提下,做好调峰保供工作。沈阳压气站是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的沈阳作业区中心站,也是东北地区的天然气枢纽站场。站里负责4条天然气管道干线、1条天然气管道支线的生产运行工作,天然气日下载量443.8万立方米。目前,有14个天然气14个下载用户,服务920万辽沈地区居民。去年入冬后,除了保障南下天然气的输送工作外,沈阳压气站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辽沈地区的冬季保供任务。为了确保辽沈地区居民温暖过冬、工业生产安全平稳,东北公司开展了设施、设备全面检修保养工作。在压紧全员安全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加大外电线路巡护频次,并加快推进智能变电所建设,搭建一键顺控、智能辅控、智能巡视三大系统,实现“目标控制、无人值守、专业维护”目标。
今天(1月5日),我国“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一一川气东送二线川渝鄂段(铜梁-潜江)工程开工建设。记者 李慧: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川气东送二线川渝鄂段(铜梁-潜江)工程的潜江施工现场,本次开工的线路途经重庆4个区,在湖北省境内途经恩施、宜昌、荆州、潜江,线路全长约855公里,在湖北境内达到500多公里。川气东送二线全长4269公里,包括1条干线、多条支干线,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八省市,全线按照川渝鄂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分期核准建设。今天开工建设的是川渝鄂段二阶段工程(铜梁-潜江),起自铜梁/合川界,止于潜江分输压气站。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西南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 王鹏宇:设计压力10兆帕,年输量202亿立方米,日输气能力7150万立方米。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湖北省天然气供需矛盾。川气东送二线建成后,国家管网在湖北省境内天然气长输管道数量将达到20条,管道里程增至4462公里,天然气年管输能力约900亿方,相当于湖北全省天然气消费量的十倍以上。国家管网集团华中公司生产部经理 艾虎:进一步完善国家管网在湖北省境内天然气的“一张网”格局,形成了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南气北上、海气登陆、互联互通、互保互供的多气源供应格局。(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慧 宋杰 通讯员 柴华 李森)
2025年1月2日,国家管网广西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二期工程第二阶段TK-05储罐投产。投产后,国家管网集团北海LNG接收站储存能力由64万立方米增至84万立方米,增强广西及周边区域天然气供应和应急调峰能力、缓解今冬明春冬季保供压力,在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和能源结构优化、改善大气环境、减少污染排放等方面发挥作用。该项目于2022年4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内容为增加2座20万立方米储罐、1台45t/h封闭式地面火炬、1台BOG压缩机及配套设施。此前,北海LNG接收站已有4座16万立方米储罐投用运行。据介绍,国家管网集团北海LNG接收站是西南地区唯一一座大型LNG接收站,以北海LNG接收站为中心,经中缅线、广西支干线、粤西支线等关键国家管网路径,可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的天然气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补充,也可在冬季保供期间承担南气北上保供任务。
1月3日,秦皇岛市海港区的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秦皇岛联络压气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增输工程(秦皇岛分输清管站增加压缩机组)施工完成,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该工程将中俄东线秦皇岛分输清管站扩建为秦皇岛联络压气站,提高京津冀区域供气保障程度,确保供气安全。(摄影报道 赵杰 曹建雄)1月3日,秦皇岛市海港区的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秦皇岛联络压气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1月3日,秦皇岛市海港区的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秦皇岛联络压气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1月3日,秦皇岛市海港区的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秦皇岛联络压气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1月3日,秦皇岛市海港区的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秦皇岛联络压气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
人民网天津1月3日电 (记者孙一凡)1月3日,LNG船舶“希腊”籍“红岩”轮在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码头顺利完成接卸作业。这是该码头2025年接卸的“首船”,从该轮上卸载的6.1万吨液化天然气,将用于京津冀地区今冬的输气供暖。对此,天津边检总站南疆边检站开辟“护航暖冬”专用通道,以优质高效的通关服务确保重要能源物资“随到随卸”。据了解,自2013年12月该码头正式对外开放并投入运营以来,该站助力辖区接卸外输液化天然气总量已突破400亿立方米,为京津冀地区人民温暖过冬蓄足“底气”。相比燃煤,LNG可减排二氧化碳1.1亿吨、二氧化硫77万吨、氮氧化物820万吨、烟尘38万吨,为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LNG船舶“希腊”籍“红岩”轮在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码头顺利完成接卸作业。南疆边检站供图南疆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毕琳琳表示,为确保今年首船LNG顺利接卸,南疆边检站将窗口前移、手续前置,现场与船舶代理和码头作业人员进行对接,提前对申报信息进行网上预检审核,并主动会同海关等部门成立工作组,“一次性”完成登轮检查,“一站式”提供行政许可审批,各项通关联检手续高效便捷,船舶到港后即可对接管道开展天然气的外输作业。南疆边检站执勤三队队长孙超介绍,结合LNG码头安防等级高的特点,南疆边检站进一步深化“警企协作”机制,时刻保持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在港区作业现场设立了边检调处中心,民警常驻港区警务室,加强船舶在港期间的登轮作业人员监管,优化登轮、登陆等各类行政许可审批流程,确保LNG码头安全顺利完成输气保供任务。
新华社天津1月3日电(记者梁姊)记者从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获悉,截至3日,该站累计向京津冀地区外输天然气突破400亿立方米,为地区冬季供暖需求提供坚实能源保障。2024年9月,作为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工程的重点推动项目,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投产后,该站供气能力达1200万吨/年,储气能力达近10亿立方米,气化外输能力达7000万立方米/天,是国家管网单日气化能力最强的LNG接收站。同日,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完成2025年首艘LNG船舶接卸,共接卸6.1万吨LNG。本次接卸后,该站将满库应对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关键期。(完)
中新网新疆新闻1月2日电(田玉 郭子毅 普拉提·尼亚孜)元旦假期里,在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输油气分公司烟墩压气站里,为了确保新投入运行的西气东输四线工程输送天然气资源的安全运行,现场工作人员在元旦假期扎实开展巡检,时刻关注重点工艺参数,及时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全力保障设备设施平稳高效运行。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管道之后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战略通道,全长1745公里,年设计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其中新疆段管道长度583公里,起自新疆吐鲁番压气站,终至烟墩压气站。烟墩压气站作为西气东输四线干线新疆段最后的一座增压站,自2024年9月30日投入运行以来,输送能力稳步提升,1月1日当天输送能力达到了4500万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输油气分公司烟墩作业区安全生产副主任李朝伟告诉记者,在生产运行这一块,通过现场的巡检,他们每天会安排日综合巡检和日常规巡检,来排查我们现场工艺区域,通过上位机,他们有监控的画面能够实时地显示工艺区的设备,包括工艺管线运行的这些参数,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地通知维修人员到现场进行查看处理。李朝伟和同事们通过智能化监控系统,发现远处阀室运行不太稳定,他立即穿上厚厚的棉衣到达现场进行实地检查,他们一丝不苟地查看支线阀室气液联动阀储气罐的充气情况。如果出现气体泄漏,则要通过阀室气液联动阀的关闭,并对这段管线进行放空,以确保管线的安全。因此定期对储气罐里的气体压力情况进行检查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沿线以戈壁、荒漠为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在建设期间多项创新先进技术得到了应用,为后期运行创造了条件。李朝伟在巡检过程中,重点分析设备运行参数,及时分析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精准操作。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的建成投产以来,进一步畅通了西部天然气资源后路,实现新疆资源优势转化,提升了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整体输气能力。通过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向沿线地区稳定供应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资源,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和推动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输油气分公司烟墩作业区安全生产副主任李朝伟告诉记者,2025年他们还是继续按照公司和分公司的生产运行的计划,保证西四线整个运行满负荷安全运行,输量按照目前二三四线联合运行每天1.4亿方,他们预估西四线大概每天输送天然气4500万方。
正常情况下,人眨眼一次需要0.2秒—0.4秒。眨眼间的工夫,在西气东输霍尔果斯首站,就能输出450立方米天然气,约可满足1个家庭900天使用。在轮南西气东输第一站,眨眼间可输出290立方米天然气,大约可满足1个家庭580天使用。这就是西气东输工程,推动着滚滚气流,由西向东“奔跑”,连续7305天从未停息。回顾历史,2004年12月30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胜利建成并成功运营,到2024年12月30日,西气东输工程运营20年。20年来累计建成4条管线,输出天然气近1万亿立方米,供气范围逐渐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惠及近5亿人。西气东输20年,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西气为何要东输从西到东,跨越山河,穿越时空。西气东输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资源调配。我们为何要不惜一切,将天然气进行“乾坤大挪移”?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彼时亚洲金融风暴刚刚平息,我国GDP仍以近8%的速度迅猛增长,为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煤炭消费占比达70%左右。生活在城市的老一辈居民,一定还记得家家户户做蜂窝煤、扛煤气罐的场景,还有工业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等也几乎全依赖燃煤,高耸的黑色烟囱直接向大气排放废气,浓烟滚滚如同黑云压城。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直接变化是,一些城市下的白雪很快变成黑雪,还有一些城市出现雾霾、酸雨等,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严峻挑战。该怎么办?专家们开始思考,寻找可替代的清洁能源。恰在此时,新疆南天山脚下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1998年9月,塔里木油田钻出克拉2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由此发现当时我国最大整装气田——克拉2气田。克拉2气田的横空出世,推动国家研究讨论西气东输工程。2000年2月,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西气东输工程方案论证汇报,对资源储量、市场前景和经济可行做了研究,肯定这项工程将把新疆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经过反复论证和严格比选,国家有关部门最终确定西气东输工程实施方案,第一期工程每年输气120亿立方米,建设投资1400亿元。管道干线西起新疆轮台县轮南镇,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苏,最终抵达上海青浦区白鹤镇,规划全长约4200公里。2002年7月4日,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启动建设。“如果没有克拉2气田的发现,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或许要再等若干年。”曾在塔里木油田工作、推动发现克拉2气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说。从西北荒漠到东海之滨,这条横贯我国东西的能源大动脉,承载的不仅仅是清洁能源,更是对沿线居民和企业的能源充足供应和可靠保障。“西气东输工程是一项宏伟的天然气输送工程。”贾承造表示,它不仅为东部人民送去期盼已久的“福气”,更为东部工业生产注入了新鲜“血液”。西气东输难在哪西气东输难度超乎想象。从工程建设来看,西气东输管道敷设,并非“平铺直叙”,沿途要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淮河、长江。如此复杂的施工地质条件,世界罕见。中油(新疆)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油建分公司管道事业部施工处副处长刘艳龙,参与过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建设。西气东输一线建设时,在陕西省子长市,刘艳龙经历过山体滑坡,刚运上山的钢管被冲进河里;西气东输二线建设时,在吐鲁番火焰山下,焊机热到无法工作,在百里风区帐篷被大风掀翻……工程建设技术难度巨大。首次在长江和黄河上完成长距离、高难度、大口径的盾构、顶管及定向钻穿越是西气东输一线的创举。数据显示,西气东输一线3次穿越黄河,其中2次均从河床底下30米深处穿越。施工初期,不少外国专家认为成功可能性很小。面对质疑,国内工程技术人员憋了一口气,他们尝试顶管技术法,先在河底打沉井,然后用液压千斤顶将混凝土管顶进河底,形成地下廊道,钢管从廊道穿越,如同在河底“穿针引线”。管道是西气东输工程“血脉”,压缩机则是西气东输工程“心脏”。西气东输一线建设时,不仅管材、压缩机进口,焊枪、焊接技术也是国外的。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西气东输二线建设时,用上了国产钢管,压缩机组国产化也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服务中心高级技师黄伟记得,2012年7月,在西气东输二线即将投运时,霍尔果斯一台压缩机干气密封出现泄漏,联系外国专家维修,没想到对方开出天价维修费。“难道离开他们,设备就不转了?”黄伟咬咬牙,决定自己带着团队上。经过20余天艰难摸索,终于将压缩机修好,自此黄伟带着团队走上压缩机维修技术攻关之路。如今,该团队已掌握9项核心技术,完成11个国内管输压缩机“第一次”自主维修。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人在西气东输项目上长了志气、硬了底气。西气东输三线建设,焊接装备全面国产化。西气东输四线建设,用上数字化技术,施工全程扫描二维码采集数据。“焊接是管道建设核心部分,扫二维码施工可生成焊口‘数字身份证’。”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新疆段工程管理负责人赵浩鸿说,西气东输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一条数字孪生管道,与实体管道工程一起交付。目前,由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组成的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已超2万公里。其中,在霍尔果斯首站,西气东输二线、三线与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衔接,共同构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能源大动脉。挺起民族脊梁,中国人建成世界瞩目大国工程。西气东输改变了啥截至今年9月底,西气东输累计输送天然气超98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4.33亿吨、粉尘7.11亿吨。上海2004年用上西气东输天然气,加快实施“气代煤”步伐,到2015年,结束人工煤气使用历史。西气东输二线贯通后,深圳钰湖电力有限公司成为深圳市第一家使用西气东输天然气的发电厂,彻底解决烟尘排放“下黑雨”问题。经测试,二氧化硫排放由2500吨/年降至近零排放。江苏省是西气东输天然气使用大户,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以约6亿立方米天然气为原料,打造出产值近200亿元的石化企业;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用上西气东输天然气后,企业每年节约近亿元成本,此外还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440吨、氮氧化物600吨。“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能源消费区域之一,也是西气东输工程最重要服务主体。”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党委书记司刚强说。据统计,西气东输管道途经长三角地区30个城市,日均分输量超1.3亿立方米,最高日分输量超2亿立方米,供气量约占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四分之三。以安徽为例,西气东输20年,下游用户增长33倍,年输气量增长2600多倍。新疆是西气东输“龙头”,更从中受益。作为第一个受惠于西气东输二线的城市,乌鲁木齐于2009年用上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开始实施“蓝天工程”。截至2012年10月,乌鲁木齐90%城市天然气供应来自西气东输二线,供暖全部用上天然气,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40万吨。由此,乌鲁木齐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气化的省会城市。加快全疆天然气“一张网”建设,在南疆,西气东输已与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互联互通、互输互补。近年来,环塔里木盆地供配气调控能力持续提升。通过西气东输二线下载的中亚天然气,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将其作为工业“粮食”,年产65万吨合成氨、120万吨尿素,成为全国最大氮肥生产基地之一;新疆中昆新材料有限公司“吞”进天然气后,吐出来短纤、长丝,打通“一方气”到“一块布”中间链条,实现新疆化工与纺织服装产业耦合。西气东输不仅输送新疆和中亚天然气,还输出新疆煤制气。伊犁河谷两家煤制气企业,通过西气东输三线将煤制气托运销售到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将新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西气如何持续东输铸起大国工程不朽丰碑,资源必须充分靠实。贾承造表示,为保障西气东输持续稳定输送,发现克拉2气田后,塔里木油田落实资源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可保障稳定输气20余年。至今,克拉2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1400多亿立方米。继克拉2气田后,塔里木油田又在库车坳陷北部发现大气区,先后落实开发克拉—克深、博孜—大北两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成功开发出中国陆上最深的克深9气田、中国陆上压力最高的克深13气田等19座大中型气田。塔里木盆地钻井不断向地球深部挺进。2019年,塔里木油田钻出轮探1井,完钻井深8882米;2023年,塔里木油田钻出果勒3C井,完钻井深9396米;随后,西北油田钻出“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完钻井深9432米;2024年3月,塔里木油田钻出亚洲首口万米直井——深地塔科1井。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新疆油田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取得实质性进展,呼图壁构造带第一个千亿立方米气区正探明建设,呼探1井区3井长期试采效果好,扩边评价井呼103井试获工业油气流,下组合首次提交整装探明储量;在南缘东湾构造带第二个千亿立方米气区正实现规模增储,清北1井、天湾2井在清水河组钻遇厚层高压裂隙体,预计可提交非常可观的天然气预测储量。11月,新疆油田部署在东湾构造带上的清北1井,完钻井深9056米,成为准噶尔盆地第一深井,标志着在南缘挺进特深层实现新突破。加快“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紧抓煤制气项目落地,今年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煤制气项目——新疆天池能源、国家能源集团、新疆新业集团项目获得赋码,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预审通过。为煤制气外输做好准备,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正谋划煤制气管道建设,将准东煤制气上载进西气东输四线。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新疆将不断推动天然气增储上产,为西气东输提供更加可靠的资源保证,全力打造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于江艳)
近日,漳州LNG接收站成功完成首次单日1800万立方米/天气态外输能力测试,小时最大流量达到75万立方米,创下2024年5月投运以来单日气化外输和小时最大外输的最高纪录。这是漳州LNG至今最大外输能力测试,也是应对冬季保供任务的一次重要演练。据悉,为确保测试顺利进行,漳州LNG精心编制最大外输能力测试方案并对其进行论证,公司各部门提前落实最大外输能力测试前各项准备工作,保证设备运行稳定。测试当日上午10时,接到油气调控中心的调度指令后,漳州LNG的3条高压气化线陆续启动,至中午12时达到最大外输流量77万立方米/小时。次日凌晨4时20分,漳州LNG接收站成功实现1800万立方米/天的气态外输目标。(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周彬 王静怡)
近日,依附于海底管道的空气潜水进人多元检修干式作业舱在江苏连云港附近海域完成深水海底试验。该作业舱由国家管网东部原油储运公司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联合研制。海试现场负责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生郭进介绍,此次试验在国内首次实现海底管道干式舱空气潜水进人安全操作。相关技术创新可提升海底管缆在复杂水下环境中的可维护性和操作精度,解决潜水员在浑浊水域只能用手摸探作业的窘境。2022年4月,受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委托,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技术与装备团队启动依附于海底管道的干式舱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课题研究。“这项研究要重点解决水浑流急海况条件下,受潮流影响的常规海底管道检修蛙人水下作业时效性差、海底管道检修限制性多、检修功能单一且质量难以控制等现实工程技术难题。”该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陈家旺介绍。历经20个月的技术攻关和装备试验研究,海底管道多元检修干式作业舱完成研制,随后在浙江东海实验室保障基地开展了70天的水池试验。研究工作涉及对海底管道位移及应力应变监测系统、三维激光扫描高精快速测绘系统、焊缝超声相控阵无损实时检测系统、复合材料缠绕修复系统、海管防腐涂层水射流清理系统等模块化系统的迭代升级,以及围绕潜水员水下安全进舱作业相关的舱内气压保持技术、干式舱抗流技术、全系统安全电压供电技术、潜水员进舱出舱路径优化技术、潜水员应急逃生技术的攻关。“海底管道干式作业舱可以理解为搬到了海底的陆上管道多功能检修车间。该装置可实现海底管道原位检修质量与陆上一致,并大幅降低常规海底管道施工检修成本和作业时间,为海底管道检修提供了新范式,可提升我国海底管道运维和能源安全的技术保障能力,也为进一步提升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新技术。”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兆强说。据了解,依附于海底管道的空气潜水可进人多元检修干式作业舱可适用空气潜水50米以内、管径711—1016毫米(0—15度弯曲角度)的海底管道精准缺陷检修,几乎可覆盖国内浅近海海底管道。“接下来,团队将进一步丰富完善基于海底管道干式舱的智能检修功能,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海底管缆安全运维保驾护航,进一步推动海洋技术与装备发展。”陈家旺说。(本报记者 江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