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24.12
燃气轮机“大医生”的进阶之路

“航改型燃气轮机结构精密而复杂,零部件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高转速的恶劣状态,损伤情况复杂,维修工艺及其严格……”国家管网压缩机组维检修分公司(以下简称压检分公司)零件修理车间里,经理黄兆亮正俯下身子,一边仔细观察机器状况,一边将维修知识耐心传授给年轻同志。工作14年以来,黄兆亮始终扎根一线,深耕燃气轮机维修技术开发及应用,勇挑重担,创新不倦,在进口燃机自主维修的漫长道路上不断探索,打破了多年的国外行业垄断,先后荣获河北省国资委“优秀青年”、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身边的大国工匠”等称号,2024年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千锤百炼——燃机“大医生”成长记2009年,刚刚毕业的黄兆亮,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进口轻型燃气轮机。“我清晰地记得,当时仅仅因为一个接头出现划痕,外方公司就要求我们报废整根管路,不仅耽误时间,而且还要花费好几万。”燃气轮机是压缩机的动力源,是输气管道的心脏。“这种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滋味特别不好受。”从那一刻起,他就暗下决心,立志要成为一名燃机维修领域的“大医生”,用实力实现燃气轮机自主维修,“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从那以后,每到夜深人静,在安静的车间里,总能看到黄兆亮认真学习钻研的身影。他说:“白天工作繁杂,等大家都下班了,静悄悄的车间环境,学习思考的效率更高一些。”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兆亮以持之以恒的学习、钻研和坚守,稳扎稳打地提升自己理论和技能水平。他在反复淬炼中成长,逐渐成为行家里手。作为“黄兆亮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多方摸索,对标零件材料、功能和工况,在2020年编制完成两型燃气轮机自主零件检查手册,形成国内首创的自有零部件检查标准,完全掌握1300多类零部件的检查工艺。2022年,“黄兆亮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河北省劳模和工作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国家管网集团公司创新工作室”。精准把脉——燃机“大医生”炼成记“人都有三病两痛的时候,燃机也是如此,机器‘生病’了,就需要维修工来把它‘医’好……”黄兆亮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就是大量的“医书”和机器零部件。在他看来,研究透每个零部件的作用和原理,才能当一名合格的“医生”。多年来,他带领团队逐项梳理制造流程、工艺技术难点,逐步积累研发经验,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开发某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维修技术时,自主设计制造专用工装4套,攻克10多项技术难题,编写分解、清洗、无损检测、喷涂等60多个工艺步骤,在国内首次掌握大直径薄壁零件环焊缝焊接工艺,达到燃机维修领域国际先进水平。在开发某燃机压气机空气管修理技术时,用时4个月、经过近30次试验,将聚酰亚胺带粘接胶层厚度从毫米级逐步降低到百分之一毫米,优于国外技术水准。……截至目前,黄兆亮和他的团队已成功突破涡轮叶片、燃烧室等核心零部件维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近700余项,基本实现燃气轮机国内自主维修,维修费用平均降低30%,近4年节省生产维修成本约超2000万元。“涡轮叶片、燃烧室等燃机核心零部件修理技术不再是神秘的‘黑匣子’。”黄兆亮自豪地说。勇攀高峰——燃机“大医生”蝶变记全面实现国内维修后,黄兆亮又开始向新的高地攀登——建立厂内维修能力、持续降低维修成本。“只要国家需要,新技术研发就不能停顿歇脚。”黄兆亮不断挑战,突破创新,实现了维修能力和维修成本“一升一降”。他带领创新工作室先后开展了燃气轮机滚动轴承油封工艺改进、燃机附件测试平台研制、压气机3-9级毂耐磨涂层修复等366项创新项目攻关,解决技术难题1100多项,创效3700多万元。其中,“10-16级转子叶片磨削工装的设计制作”项目,实现自动磨削和测量,加工精度可达到微米级,工作效率提高330%。而“高压涡轮二级转叶保持环尺寸恢复”项目,则实现零件由“报废”到“可用”翻天覆地的逆转,可为每台燃气轮机节省维修成本46万元,同时该技术在其他镍基合金高温零件维修上进行了推广应用,每年可节约300余万元。通过一项一项技术的打磨、一点点经验的积累,目前黄兆亮团队已完全掌握银基高温钎焊技术、铝漆叶片振动光饰技术、高温合金薄壁件焊接技术、蜂窝真空钎焊、动力涡轮导向叶片修复等深度修理工艺,实现734项零部件厂内自主维修,占维修零部件总数的93%,跻身行业领先方阵。“对比建厂初期的等备件、等邮件、等技术确认……我们现在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还开始接到大量的国外咨询业务,市场订单也越来越多。”黄兆亮团队通过多年艰苦努力,实现燃气轮机自主维修的跨越式提升黄兆亮团队以奋斗为笔书写燃气轮机维修人生,以创新为墨描绘技术突破之路,在实现管输天然气关键设备的自主维修的征程上勇攀高峰。

23
2024.12
冷空气接连来袭 能源保供开足马力

图为近日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作业区,堆取料机在翻堆煤炭。该港依托堆取料机、翻车机等自动化设备,不断提升煤炭运输效率,优化和保障冬季煤炭供应。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近期,冷空气频繁来袭,我国多地刷新立冬后的气温新低,供电和供暖需求显著增加,能源保供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记者了解到,当前煤电、油气企业开足马力增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增添绿色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2024年,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煤电油气”开足马力作为国内大型民生供热央企,中国华电拥有128家供热单位,供热装机9881万千瓦,供热面积突破8亿平方米,进入12月份以来,集团公司居民采暖供热量4150万吉焦。让老百姓温暖过冬,煤炭的充足供应至关重要。华电煤业公司成立电煤保供专班,建立煤炭主产省份与主要消费地区的协同保供机制,千方百计保障重点区域燃煤需求。截至目前,华电煤业全年煤炭产量5970万吨,完成电煤保供超4257万吨,保供运输辐射距离2500余公里,日均外运量达12万吨。《经济参考报》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获悉,2024年以来,我国持续推动煤炭稳产稳供,全年全国煤炭产量约47.6亿吨。近期全国统调电厂存煤2亿吨以上,可用天数超过30天,迎峰度冬电煤供应充足。“国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2025年宏观经济持续企稳回升,拉动煤炭消费需求增加。预计2025年煤炭市场继续保持基本平衡、时段性波动的发展趋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张宏表示。今年采暖季,通过增加国产气、进口管道气、进口液化天然气、储气库采气量等多方面举措,我国天然气保供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原油产量连续6年回升,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在西南,涪陵页岩气田新增1213.56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至此,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提交探明地质储量达10188.8亿立方米,成为中国石化首个万亿立方米页岩气田。目前,涪陵页岩气田已累计生产页岩气超700亿方,约占我国页岩气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在东部,我国单管输气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增至380亿立方米,实现了“北气南下”直抵上海,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联通,进一步覆盖浙江、安徽等地。预计2025年,通过中俄东线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将进一步增加近50亿立方米,届时总量可达当前国家管网集团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的五分之一。清洁能源助阵“风光好”煤电、油气支撑能源供应的同时,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正为迎峰度冬注入新动力。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发电能力近2100万千瓦,四川省内最大水库雅砻江两河口水库已于10月下旬首次蓄满。雅砻江流域拥有四川省内前三大水库,当前可调水量133亿立方米,梯级联合运行蓄能约262亿千瓦时,国投雅砻江公司通过发挥“一条江”联合调度优势,可为迎峰度冬提供有力支撑。11月29日,三峡能源山西神池100兆瓦光伏项目实现并网发电;12月2日,三峡能源安徽阜阳阜南300兆瓦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12月3日,三峡集团浙江分公司丽水市松阳5.45兆瓦分布式渔光互补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一个又一个风电和光伏项目投产,不断充实能源保供新力量。今年以来,我国清洁能源电力建设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全国发电总装机约33.2亿千瓦,发电量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亿千瓦以上,占新增装机的85%以上;风电光伏总装机13.5亿千瓦。据透露,2025年,国家能源局将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开发利用,全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2亿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超过11亿吨标煤。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极端雨雪冰冻天气是冬季用能的较大不确定因素。近期,受冷空气影响,南方地区多地大幅降温,南方电网公司供电范围的贵州、云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发生电力线路覆冰。连日来,南方电网公司累计出动近2000人次开展防冰抗冰保供电,累计实施融除冰线路50多条,全力保障电网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波动性、不确定性增多,提升调峰和储能能力也至关重要。近日全容量并网发电的中国广核集团山东莱州土山600兆瓦“盐光互补”项目按照40.7%的比例,即244.2兆瓦/488.4兆瓦时配建独立储能,具备独立储能的全部功能。后续储能系统不仅可用于调节光伏发电的电力供应,还将参与市场化交易,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中广核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光明表示,中广核新能源将大力推进在鲁新型能源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千万千瓦“风光渔盐储”海上新能源产业集群。抽水蓄能也成为保供的重要“稳定器”“调节器”“平衡器”。随着陕西省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日前全面投产,国家电网在运抽水蓄能机组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达4026万千瓦,占到全国在运抽水蓄能电站约70%,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预计到2035年,国家电网在运抽水蓄能电站规模将突破1亿千瓦。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解决安全稳定、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等问题。在电源侧上,进一步提升煤电运行灵活性,并积极探索清洁能源联营的绿电稳定供应模式。在电网侧上,着力优化电网主网,提高新能源外送比例,创新电网调度模式,推动配网高质量发展。在负荷侧上,探索绿电聚合供应新模式,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在储能侧,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应用与市场化运营以及车、桩、站、网融合互动模式。(记者 王璐)

23
2024.12
别怕数九寒天 咱家“福气”满满!

昨天(12月21日)是冬至节气,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今冬供暖期,我国天然气行业积极应对,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我国天然气供应稳步增强多措并举保障冬季能源安全在新疆,来自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通过霍尔果斯压气首站,输往下游管道沿线27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自2009年投产以来,累计输气量已突破5000亿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霍尔果斯作业区主任 金耀辉:我们坚持做好压缩机组等关键设备的高质量维保,保障了西气东输二三线的安全平稳运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输送了370亿立方米。在青海,我国海拔最高气田——青海油田涩北气田,开展挖潜342井次,日增产气234万立方米,目前气田累计天然气产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我国西北地区首座储气库群——吐哈油田温吉桑储气库群加大供气量,日采气量增加20万立方米,今冬明春储气库群日供气量最高可超300万立方米。在天津,大港储气库群11座地下储气库开足马力生产,供暖以来200余口气井满负荷生产,日采气量维持在2700万立方米之上。江苏地区最大的天然气转供枢纽站,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后,每天的天然气分输转供量已超过5300万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 杨安:预计今冬明春管网整体冲峰能力将达每天11.1亿立方米,较去冬今春冲峰能力提升10%以上。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日供气量达9.07亿立方米。今冬明春计划筹措天然气资源量同比增幅4.7%。为应对冬季天然气需求高峰做好了充分准备。新闻特写:冬供战线上的“娘子军”在黑龙江大庆,有一支由9名平均年龄40岁的女性组成的“娘子军”班组,她们不畏严寒,坚守岗位,为15万户家庭守护着天然气供应的生命线。班长韩媛在晨会上部署了女工们一天的巡检任务。她们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计量站的管道与设备,在这片冰封的世界里,为确保设备稳定运行,最近巡检频次从2小时1次加密至1小时1次。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东风输气班东风计量间班长 韩媛:我们这个小站虽小,但是担负着为十多万用户供气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马虎。韩媛告诉我们,有些地方还要摘下手套、用手摸、仔细看,才能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隐患。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东风输气班东风计量间输气工 赵勋:这是法兰螺栓,我们用锡箔纸把它包裹起来,这样可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还可以有效防止螺栓锈蚀。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东风输气班东风计量间输气工 曹雪玉:我家就在这附近,每次一回到家,家里暖暖的。一想到这一份温暖有自己的功劳,也挺有成就感的。(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新疆台)

20
2024.12
储气库领域,重要突破!

近日,国家管网集团在“中国盐穴储气第一库”——金坛储气库成功完成自主研制的国产化声纳测腔装备现场试验。此次试验天然气环境最大测距达70米,卤水环境最大测距达240米,探测性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中国盐穴储气第一库——金坛储气库储气库是季节调峰、应急供气和保障天然气供需平衡的重要设施。其中,盐穴型储气库具有注采灵活、单井吞吐量大、储气无泄漏、工作气量比例高等优势特点,已成为高效储气调峰的理想选择。声纳测腔装备可用于探测盐穴储气库造腔形状,是盐穴储气库建造和运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设备。国产化声纳测腔装备亮相第四届中国储气库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国际学术论坛针对储气库腔体形状检测量大、检测精度和可靠性要求高等生产需求,国家管网集团联合国内优势研发力量,历经三年多时间,攻克了高温高压超宽带收发换能器设计、多频宽带线性功率发射、井中装置姿态稳定性控制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设计制造了盐穴储气库声纳测腔设备样机,完成了盐穴卤水腔和带压天然气腔体的实测验证,获取了完整的盐穴腔体三维结构,设备性能满足盐穴储气库测腔需求。本次声纳测腔装备的成功研制,满足了我国大型复杂储气腔体对高精度、高可靠性测腔技术的迫切需求,为盐穴储气库建设运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对推动我国储气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我国储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0
2024.12
88亿立方米天然气供湖北

湖北日报讯 (记者彭一苇、通讯员李森)12月9日从国家管网集团华中公司获悉,在去年向湖北省输送天然气82余亿立方米的基础上,考虑到湖北地区日益增长的用气需求,公司进一步落实天然气保供资源,今年预计可向湖北省输送天然气88亿立方米,占湖北天然气市场的97.7%,可保障今冬湖北民生用气和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管网华中公司目前管理油气管网里程达到5461公里,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油气管网运营企业。其中,天然气管道20条,天然气年供应能力400余亿立方米,在湖北拥有下游直供用户63家,市场占有率超过97%,冬季保供责任重大。为保障冬季湖北用气,该公司在入冬前对86000余台(套)设备开展全面秋检,确保设备设施稳定入冬。同时,优化运行管控保稳定,加强站场温度、压力等关键运行参数监视,严密监控管道运行状况。

10
2024.12
西南管道江津作业区累计上载天然气超370亿方

12月6日,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公司在西南管道重庆输油气分公司江津作业区举办“看管网、进站场、亮品牌”活动,邀请公众走进管网基层站场和保供一线,近距离了解西南管道能源枢纽助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勇担能源保供的管网故事。

12月6日,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公司在西南管道重庆输油气分公司江津作业区举办“看管网、进站场、亮品牌”活动。(供图)

据了解,江津作业区由西南管道重庆输油气分公司管理,主要负责重庆市境内中贵天然气管道干线、重燃支坪支线和贵渝川成品油管道江津段的运营管理,辖区管道总里程近400公里,作为“南气北送”“北气南下”“川渝气入网”的枢纽节点,拥有磨铜线、江纳线、相国寺储气库三大上载气源,具备“五进七出”的功能,大大缓解了川渝页岩气产销矛盾。

截至12月6日,江津作业区平稳运行11年,始终扛稳扛牢“上载主力、保供先锋”的责任担当,累计上载天然气超370亿立方米,将产自重庆地区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注入到“全国一张网”,成为国家管网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的一扇窗口。

西南管道重庆输油气分公司管理江津作业区,负责管理重庆市境内中贵天然气管道干线、重燃支坪支线和贵渝川成品油管道江津段的运营。该作业区辖区管道总里程近400公里,作为“南气北送”“北气南下”“川渝气入网”的重要枢纽节点,拥有磨铜线、江纳线、相国寺储气库等三大上载气源,具备“五进七出”的功能,大大缓解了川渝页岩气产销矛盾。


江津输气站。(供图)

川渝盆地是国内天然气主力产区之一,随着千亿方级大气区加快建设,将有力带动区域天然气产业的持续发展。西南管道公司所辖川气东送管道、中贵管道、重庆管道等,途经一系列重要产气区,包括南川、涪陵、忠县、江津、铜梁等,可有效推进破解川渝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外输这一历史性难题,并一举提升重庆当地天然气资源普及水平和利用率,以清洁能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绿水青山,着力发挥能源高速公路的作用,构筑重庆天然气输供新格局。


汛期演练。(供图)

当前,国家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天然气增储上产、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战略,将持续拉动能源需求增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速,为管网事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西南管道将持续落实川渝地区关于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部署,主动融入区域规划建设发展,持续加大重庆市场开发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川气东送二线建设,积极推动潼南电厂、大唐电厂等支专线管道投产,助力重庆不断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为重庆经济腾飞贡献更多更大管网价值和力量,为沿线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源源不断提供能源动力。


中缅天然气管道北盘江跨越。(供图)

今年以来,西南管道大力打通干线管道互联互通堵点,完成普光首站正反输流程改造项目主体工作,成功打通了能源动脉双向通道,持续提升管道互联互通水平,在气源调配方面有了更强劲的支撑,为提升保供能力增添了新底气。同时,川气东送二线管道工程已于2023年正式开工建设,施工进度条快速刷新,重庆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全国一张网”能源保供体系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攀升。

西南管道公司表示,将充分发挥驻渝单位职能,做好服务重庆各项工作,精细挖掘重庆区域市场潜力,梳理项目与客户需求匹配情况,提前统筹布局可供接入上下载点,推广应用“管网通、气液通、一站通”等新产品,以更具科技含量的运营、更加优质的新服务模式,打通供需堵点、创造惊喜体验,实现企业增输上量和地方发展互惠双赢。(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

10
2024.12
西部管道为天然气冬供『加温』

乌鲁木齐输油气分公司王家沟作业区,工作人员胡艳萍在查看西二线19#阀室截断阀压力表数值。(通讯员吕娟平摄)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李宁艳)12月9日9时,在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管道公司”)乌鲁木齐输油气分公司乌鲁木齐作业区,工作人员吕官龙交班后,仔细地在站控室查看了夜间的各项数据,确定设备运行一切正常,他才放心地走出站控室。  经过一夜风雪,站场内有了积雪,早晨上班后,作业区及时组织员工清扫工艺区巡检路线上的积雪,确保巡检道路畅通。为了减少积雪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常规巡检之外又增加了特殊巡检,尤其对分输调压撬等易发生冻堵的重点部位加密巡检次数,还开展了“拉网式”冬防保温“回头看”,对设备设施保温、消防管网、关键设备等进行了全面摸排。  入冬以来,西部管道公司各站场全力保冬保供加大设备设施巡检和防冻堵处置。  乌鲁木齐作业区主任杨绪龙介绍,进入11月,针对分输支路冻堵等重点区域应急保供,以及管道异常事件典型应急场景,乌鲁木齐作业区开展了多次针对性的专项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同时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应急保驾24小时值班值守。  作为乌鲁木齐天然气主力保供单位,西部管道公司位于乌鲁木齐县的乌鲁木齐作业区负责向乌鲁木齐输送天然气。  12月8日,乌鲁木齐作业区向乌鲁木齐输气超过856万立方米,比前一天增加了46万立方米,随着气温大幅度下降,输气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与此同时,西部管道公司也拉开了冬季训练,为低温环境下运行应急处置做好人员、设备应急准备。  西部管道公司乌鲁木齐维抢修中心负责紧急应对各类运行突发事故。  “抢修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测试,还开展了制氮车操作专项培训。”乌鲁木齐维抢修中心抢修队班长何爱民说,作为综合性的维抢修保障设备,制氮车结构复杂,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抢修队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讲解制氮设备操作,为做好冬季保供筑起安全防线。

04
2024.12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

光明日报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温源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单管输气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以下简称“中俄东线”)2日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增至380亿立方米,达到最高水平。来自西伯利亚的清洁能源,自黑龙江黑河一路南下输送至我国东部地区,最终直抵上海,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注入强劲动能。中俄东线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我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境天然气长输管道,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中东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东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途经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5111公里,分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南段(河北永清—上海)三段核准建设。自2019年12月2日北段率先投产通气以来,中俄东线吉林长岭至江苏泰兴各段先后投产通气,输送的天然气从首年的50亿立方米逐年攀升至2024年的超300亿立方米。本次投产通气的南通—甪直段,是中俄东线南段最后一段新建管道,标志着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实现“北气南下”直抵上海,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连通,进一步覆盖浙江、安徽等地。全线贯通的同时,中俄东线实现380亿立方米/年满负荷运行,并与东北管网、陕京管道系统、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沿海多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实现互联互通,将有效增强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应急调峰保障能力,对“十四五”期间构建我国天然气管网“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新格局、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12月北段投产通气以来,中俄东线累计输气量突破800亿立方米,不仅形成了新的全国供气格局,使天然气供应渠道更加多元,还带动了沿线产业转型升级,惠及沿线4.5亿人口。全线贯通后,中俄东线供应沿线的天然气资源将更加充足、更有保障。预计2025年,通过中俄东线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将进一步增加近50亿立方米,届时总量约占当前国家管网集团向长三角地区输气量的五分之一,有效提升区域天然气供应能力和调峰应急保障能力。据测算,中俄东线每年向沿线地区供应的天然气资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光明日报》(2024年12月03日10版)

03
2024.12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戴小河)国家管网集团2日宣布,我国单管输气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增至380亿立方米,达到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东部能源战略通道全面建成。来自西伯利亚的清洁能源,自黑龙江黑河一路南下输送至华东地区,最终直抵上海,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注入强劲动能。中俄东线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我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境天然气长输管道,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东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全长5111公里,分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南段(河北永清—上海)三段建设。自2019年12月北段率先投产通气以来,中俄东线吉林长岭至江苏泰兴各段先后投产通气,年输气量从投产之初的50亿立方米提至目前380亿立方米的最高水平。本次投产通气的南通—甪直段,是中俄东线南段最后一段新建管道,标志着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实现“北气南下”直抵上海,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联通,进一步覆盖浙江、安徽等地。全线贯通的同时,中俄东线与东北管网、陕京管道系统、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沿海多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实现互联互通,有效增强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应急调峰保障能力,对“十四五”期间构建我国天然气管网“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新格局、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东线天然气市场覆盖我国东三省、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自2019年12月北段投产通气以来,中俄东线累计输气量突破800亿立方米,不仅形成了新的全国供气格局,使天然气供应渠道更加多元,还带动了沿线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完)

03
2024.12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今天全线贯通

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12月2日,我国单管输气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增至380亿立方米,达到最高水平。


中俄东线北段施工


黑河作业区国产压缩机组


中俄东线首站黑河作业区

中俄东线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中东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途经9个省份,全长5111公里,分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南段(河北永清—上海)三段核准建设。自2019年12月2日北段率先投产通气以来,中俄东线吉林长岭至江苏泰兴各段先后投产通气,输送的天然气从首年的50亿立方米逐年攀升至2024年的300亿立方米。

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后,实现“北气南下”直抵上海,并与东北管网、陕京管道系统、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沿海多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实现互联互通,有效增强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应急调峰保障能力。预计2025年,通过中俄东线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将进一步增加近50亿立方米,届时总量将占当前国家管网集团向长三角地区输气量的约五分之一。


中俄东线永清站


图为中俄东线中段建设场景


图为北段建设场景


图为南段建设场景

据悉,自2019年12月北段投产通气以来,中俄东线累计输气量突破8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5亿人口。据测算,中俄东线每年向沿线地区供应的天然气资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

作为我国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标志性工程,中俄东线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也是我国油气储运史上第一条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实现国产化的管道,首次应用了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补口等先进技术和国产化施工设备,推动管道装备制造能力的升级换代。(丁怡婷)

首页 19 2021 22 23 末页
页数:21/10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