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管网集团积极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整合各省数万公里油气管道资源,撬动油气市场体系由“3+X”向“X+1+X”转变,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的输配体系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的历史性机遇,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人民需要”的企业宗旨,充分发挥所辖天然气管网统筹调配作用,以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安全供应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强化使命担当 筑牢区域发展根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19年12月9日,国家管网集团在改革中应运而生,标志着我国油气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以来,始终立足全国油气管网分布特点,坚持“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中游管输环节的关键纽带作用,聚焦“标准不统一、运营碎片化”等深层次问题,积极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整合各省数万公里油气管道资源,撬动油气市场体系由“3+X”向“X+1+X”转变,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的输配体系。作为国家管网集团的骨干企业,西气东输公司牢记“保民生、保供应”责任使命,勇挑保障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供应、推动区域发展重担,积极发挥资源调配、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等综合优势,动态适配区域能源供给结构与发展需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速长三角区域管网建设与互联互通进程,累计向长三角地区供气超5500亿立方米,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支撑。坚持底线思维 强化区域能源保障随着绿色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天然气消费需求持续攀升。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年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7.3%,预计2025年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约2%~3%。面对日益增长的用能需求,西气东输公司通过三方面重点工作,持续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的抗冲击能力。强化资源调配韧性。在“全国一张网”的战略布局下,西气东输公司突破传统“点状布局、线性输送”局限,持续强化主干管网与区域支线的互联互通能力。积极推动青宁管道、苏皖管道等互联互通项目建成投用,“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管道里程超2200公里,进一步织牢长三角地区紧密相连、高效协同的天然气能源动脉。通过迭代升级关键节点基础设施,深化市场协同和应急响应机制,逐步构建覆盖上下游企业的能源保障“朋友圈”,推动保供模式从传统“压非保民”向民生保暖与社会用能“两不误、两保障”加快转变,全方位服务区域能源供应和行业发展。夯实能源保供基础。能源保供关乎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西气东输公司深刻把握能源保供的民生属性,针对冬夏用能峰谷差加剧、极端气候应对等挑战,打破传统季节性保供模式,创新实施“冬夏一体化”保供机制。通过科学制定重点区域保供方案、深化多方协同机制、高效统筹资源调配,提前研判区域用能变化和用气峰值,推动能源供给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御”转型。同时,健全维抢修体系布局,完善企地联动响应机制,实施运检维一体化管理,深化智能运维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有力推动生产运维体系向“本质安全可控”目标迈进。抓牢重大风险防控。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西气东输公司坚决践行“三管三必须”要求,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开展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始终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牢安全生产“生命线”。坚持将安全生产摆在“三个一切”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事前再被动也是主动,事后再主动也是被动”的理念,以遏制事故事件发生为首要目标,强化关口前移措施,健全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全面推广HSE岗位责任“一岗一清单、一岗一培训、一岗一考核”工作机制,严抓承包商和高风险作业管理,持续夯实能源安全根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甪直联络站旋风分离器装置(2025年8月22日摄) 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供图践行绿色发展 培育区域发展动能西气东输公司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设计建设中,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转型。加快促进清洁能源供应。西气东输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天然气产业链“链主”作用,大力发展天然气管输业务,推动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围绕提高区域能源自主供给能力,动态跟踪电厂、光伏、玻璃等高耗能产业用能需求,重点关注管网电网联动等新模式,推动天然气管输业务与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深入优化区域管网运行效率,降低管输能耗成本,摸排园区企业“煤改气”“电改气”改造条件与转型意愿,推动清洁能源持续向终端用户延伸。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立足区域需求与产业趋势,西气东输公司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国外技术垄断难题,整合“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共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能源管输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创新实施天然气长输管道线路放空回收示范工程,投用一年来累计回收天然气超600万标方,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7万吨。大力推进压缩机组余压发电项目,将天然气分输过程中产生的压力能转化为电能,为周边企业和居民提供绿电供应,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零碳工厂”示范站场。积极配合国家管网集团建设绿色管输服务体系,探索开展长输管道掺氢天然气计量技术攻关,打造管输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管网铁军的核心价值观。西气东输公司深刻认识到,推动创新发展,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国家管网集团党组的重要部署,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司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建设,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数据恢复等前沿技术,统筹推进动力涡轮、气质分析、SCADA系统国产化替代,破解进口依赖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依托国家管网集团通用大模型,大力推动人工智能WeAgent平台与智能体开发,试点应用“空天地”一体化管道巡护新模式。深耕油气计量、管道维抢修等特色领域,推动量子通信与测量、光纤资源利用、高端精密仪器研发,着力打造管输特色技术高地。(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党委)
 
				中新网宁夏新闻9月28日电 (记者 杨迪 谢宇)9月28日,“看管网、进站场、亮品牌”媒体公众开放活动在国家管网集团西北公司银川作业区举办。多家主流媒体、地方政府代表、客户代表走进银川作业区,通过实地参观、展板讲解、视频解说,互动问答等形式,零距离感受国家管网集团在安全生产、能源保供、数智创新、绿色发展领域的硬核实力,见证西北公司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央企担当。活动现场。杨迪 摄“自1998年投产至今,我们已创下近一万天安全稳定运行纪录,保持零伤害、零事故、零污染。”银川作业区负责人介绍,银川作业区不仅是数字上的“安全标兵”,更是守护塞上民生的“能源卫士”。截至目前,该作业区累计输气近3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标准煤3700万吨,为“塞上江南”蓝天保卫战减污降碳提供强劲支撑,更精准契合银川“五八”强首府战略中“生态强市”的发展需求。在产品成果展示阶段,嘉宾们集体观看了国家管网集团创新服务产品视频,了解西北公司在科技赋能管道巡护、智能站场建设,积极推进智慧管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从保障民生冷暖的“能源动脉”,到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国家管网集团西北公司始终以央企担当锚定国家战略,用智慧管网串联起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的双重使命。未来,西北公司将继续以创新攻坚、以实干筑基,让油气输送网络成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幸福线”,为中国式现代化管网图景增添更多塞上江南的亮丽色彩。(完)
原标题:天然气管道工程领域两项竞赛总结暨劳模宣讲会召开9月19日,“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南段工程和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总结暨劳模宣讲会在安徽芜湖市召开。会上总结竞赛成果经验,通报先进集体和个人,对深入开展竞赛提出要求。4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劳模代表宣讲了先进事迹。会后,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安徽省总工会、国家管网集团工会在川气东送二线施工现场看望慰问了一线职工。“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天然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中东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管道全长5111公里,途经9个省(区、市),分北段、中段、南段三段核准建设。北段于2019年12月2日建成投产通气、中段于2020年12月3日正式投产运营,南段工程于2021年1月开工建设,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和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在工程建设中同步启动了“建功中俄能源通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竞赛以“赛安全环保、赛工程质量、赛创新创效、赛计划进度、赛阳光工程”为内容,助力工程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连接中亚和中国又一条能源大通道。工程管道全长约3340公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3个省(区),核心部分吐鲁番至中卫段全长1745公里,于2022年9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和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在工程建设中启动了“建功西四线 奋进新征程”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竞赛以“比党建引领、比安全环保、比质量进度、比创新创效、创国优工程”为内容,助力工程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两项竞赛启动以来,累计百余家参建单位和两万余名建设者积极投身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竞赛热潮中,努力营造学技术、提素质、争先进的浓厚氛围,确保“天然气管道建到哪里、劳动竞赛就赛到哪里”,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促练、以赛促建,工程质量、安全环保、数字化应用、进度控制等综合水平有效提升,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好、技术本领高、创新能力强,敢打硬仗、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唱响了新时代“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强音,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据了解,在竞赛助推下,“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提前7个月于2024年12月2日实现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提至380亿立方米,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注入强劲动能;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于2025年6月26日如期投产通气,年输气量超过150亿立方米,有效增强了能源供给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确保了我国西部地区气源的输送安全。活动期间,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安徽省总工会、国家管网集团在芜湖职业技术大学联合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点亮青春匠心梦”活动,新疆、甘肃、山东、江苏省(区)总工会以及芜湖市人大、市总工会负责同志参加。(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记者 王冬梅)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杜燕飞)国家管网集团发布消息,国家天然气储气库重点建设项目——金坛储气库地面设施扩能工程22日正式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了储气库调峰能力。金坛储气库完成扩能改造。受访者供图据介绍,金坛储气库扩能工程投产后,日注气能力从820万立方米提高至1320万立方米,增幅60%;日调峰采气能力从600万立方米提升至1800万立方米,增长2倍;日应急采气能力由1500万立方米提高至2700万立方米,应急保障能力提升80%。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本次扩能工程,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内天然气行业首台套一缸两段式电驱离心式压缩机组,提升了我国关键核心设备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建成2套三甘醇脱水处理装置,日处理规模达1200万立方米,实现注采气一体化高效运行。“作为全国首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通过此次扩能实现了运行效能的跨越式提升,增强了注采吞吐能力,为长三角地区能源供给注入新动能,对提升区域天然气调峰与应急保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管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今天(9月21日),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完成扩能,实现了运行效能的跨越式提升,显著增强了注采吞吐能力,对提升区域天然气调峰与应急保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金坛储气库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是区域能源保供的关键“粮仓”。本次扩能将该储气库日注气能力从820万立方米提高至1320万立方米,增幅60%;日调峰采气能力从600万立方米大幅提升至1800万立方米,增长2倍。工作人员表示,扩能工程充分释放了金坛储气库深地盐穴空间储气调峰潜力,工程投运后金坛储气库应急保障能力提升80%,显著增强了储气库在冬季天然气保供和极端天气应急调峰中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金坛储气库已累计注采气量150亿立方米,按照规划,金坛储气库将加快推进二期、三期等项目建设,到“十五五”末,整个储气库储气能力将达到14亿立方米,可满足8000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气需求。(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 张伟)
 
				内蒙古秋天的清晨,有三个穿橘色工装的背影比太阳醒来更早。来自国家管网集团储运技术公司的工程师李东昕、芦思宇、孔佑健,开始对570多公里的长呼原油管道“做体检”。长呼原油管道是国内第一条长距离保温原油管道,西起陕西,冬至呼和浩特,途中穿越或跨越黄河等大中型河流20处、铁路7处、高速公路6处。长呼原油管道的建成投产,将来自鄂尔多斯盆地的原油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内蒙古,对陕西和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巴特尔,蒙语里意为“守护草原的勇士”。三位工程师对记者笑称自己是“管道巴特尔”——弯腰听诊、抬头看天,一脚沙一脚泥,守护着草原上的管道安全。尽管日复一日的巡检,像一场与风沙、寂寞和未知对峙的“马拉松”,但李东昕、芦思宇、孔佑健却时常保持乐观心态,采访中不断抛出的“段子”让记者捧腹大笑。一滴汗,落进沙;万千车轮,托举人间烟火。守护,从未宕机;致敬,正在路上。记者:王晖摄像:蔺子贤(实习)鸣谢:国家管网集团储运技术公司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