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国家管网集团党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工作要求,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原原本本研读《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等内容,示范带动集团公司广大党员干部转作风、树新风,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管网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伟作开班动员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学细悟强党性,在读原文中淬炼忠诚品格。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与党的作风建设的辩证关系,深刻领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作风建设的政治智慧和方法论,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要以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锤炼党性,真正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学深悟透,使之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更好知边界、明底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绝对忠诚。会议强调,要对标对表找差距,在悟原理中锻造过硬作风。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扎实开展“党性体检”,对标对表深刻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提升狠抓落实执行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剖析,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切实把问题找准找实,为整改落实提供精准靶向,以学习教育破解发展难题。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查找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履职尽责、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注重听取意见建议,深入基层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倾听员工群众评价和期盼,从中发现问题。要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深入分析思想认识、制度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原因,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会议强调,要知行合一抓整改,在重实践中展现管网担当。要切实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在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中不断强化创造力、执行力、战斗力。要抓好问题整改,坚持立行立改、即知即改,聚焦干部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解决,持续跟踪问效,确保整改到位。要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把学习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结合起来,同完成全年生产经营工作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要注重实干实绩实效,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本次读书班安排3天,采用专题辅导、研读原文、集中研讨和书面交流等方式开展。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总部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读书班。
今年以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也加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昨天(10日),记者从中国国际管道会议暨技术装备展上获悉,多项管道核心技术获突破,我国能源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我国管道关键技术获多项突破焊接机器人、无人机巡检等众多创新装备在展会集中展示。这套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油气管道全自动焊接检测机器人,可以实现从33毫米到1422毫米全部钢管口径的焊接,山地、沼泽、沙漠等全地形作业,直管与弯管组合的全类型焊口的焊接,以及全自动焊超声波检测。中国石油管道局一级工程师 王亮:这套系统彻底改变了国内80%依赖手工焊的现状,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更是突破国内外30度大坡度山地全自动焊连续焊接瓶颈,也填补了诸多行业技术空白。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这套为1422毫米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配备的内检测装备,可以较好识别管道本体损伤及应力状态,为超大口径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提供技术保障。这台大口径油气管道柔性内焊接机器人,具备一键式智能化焊接、长距离管内自主行走、山区地形连续作业等功能,可大幅提升焊接质量和效率。国家管网集团示范项目课题负责人 王学军:这台柔性内焊机器人可以解决大口径内部焊接盲区难题,也适用于山地管道等人工难以进入的复杂环境,实现远程操控焊接。目前已经在西气东输三线、川气东输二线等重大工程示范应用。智能化转型开启油气管网新时代从“钢铁巨龙”到“智慧脉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重塑能源运输体系。本届展会上,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成为焦点,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正重塑能源运输体系,为能源安全注入“智慧基因”。这个大型长输天然气管网在线仿真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区增量迭代法”算法,覆盖全国3万公里天然气管网,可以实时模拟运行状态,为能源调度提供“智慧大脑”。国家管网集团研究总院院长 张对红:在线仿真系统的核心算法实现从底层架构到应用层全链条可控,它可以把我们整个管网的实时运行数据进行集中加工,预判出我们整个管网未来的各个节点的运行参数,为我们调度运行制定最详尽的方案。记者在现场看到,全球首座火山岩储气库通过动态模拟系统与智能控制系统,破解了火山岩断层多、密封性差的难题。系统实时调节压缩机参数,确保3000米深“地宫”高效储气。杰瑞天然气技术负责人 杨树茂:火山岩储层就像布满漏洞的“筛子”,我们的动态模拟系统就像“智能大脑”,指挥压缩机组协同作业,将注入效率提升30%以上,年调峰能力达到60亿立方米。目前,我国在油气管网巡检方面,“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巡护已全面应用,“管网大模型”以人工智能赋能10万公里油气管网建设和资源配置优化,西气东输四线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3000公里管道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油气管网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2025年我国将新建油气管道2000公里记者从中国国际管道会议上获悉,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稳步推进,2025年我国将新建管道超2000公里。今年以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加速建设。虎林至长春天然气管道干线工程主体焊接完成、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工程全面推进、福建与广东天然气管网联通工程开工建设。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万劲松:截至2024年,中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已达19.5万公里,布局优化、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的“全国一张网”日臻完善,实现了管网设施高质量公平开放,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与灵活性日益增强。目前,我国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7%,管网90%以上技术对标全球达到领跑和并跑水平。我国一次管输能力攀升至3940亿方,新建储气能力35亿方,基础设施保供能力硬瓶颈基本消除。2025年我国新建油气管道将达2000公里。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维和:油气管道是我们国家能源运输的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从未来发展来看,就是适应能源的结构性调整,和新能源有效融合,更加有利于应用AI和数字化技术,来构建我们新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安全运行水平。(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张伟 唐志坚)
本报天津4月10日电 (记者靳博)近日,由天津市计量监督检测科学研究院与国家管网集团研究总院联合共建的天津市碳计量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天津市在碳计量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服务创新领域迈出关键步伐。作为中央企业科研机构与地方技术力量深度合作的探索平台,双方将整合国家管网集团在油气储运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天津计量院的地方资源优势,重点突破能源行业碳计量关键技术。中心将构建“政府—行业—产品”三维服务网络,打造“量碳—降碳—零碳”全链条应用场景。在石油天然气生产行业先行先试,开发空地一体化的甲烷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勘探、开采、储运全流程的二氧化碳监测网络,实现从核算到实测的跨越,为京津冀地区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提供精准计量服务。同时,中心已研发行业唯一的油气储运温室气体排放核算量化方法,确保了“双碳”数据可追溯、可验证。《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1日第13版)
近日,国家管网集团党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工作要求,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原原本本研读《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等内容,示范带动集团公司广大党员干部转作风、树新风,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管网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深学细悟强党性,在读原文中淬炼忠诚品格。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悟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与党的作风建设的辩证关系,深刻领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作风建设的政治智慧和方法论,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要以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凝心铸魂,以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锤炼党性,真正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学深悟透,使之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更好知边界、明底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绝对忠诚。对标对表找差距,在悟原理中锻造过硬作风。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扎实开展“党性体检”,对标对表深刻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提升狠抓落实执行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剖析,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切实把问题找准找实,为整改落实提供精准靶向,以学习教育破解发展难题。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查找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履职尽责、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注重听取意见建议,深入基层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倾听员工群众评价和期盼,从中发现问题。要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深入分析思想认识、制度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原因,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知行合一抓整改,在重实践中展现管网担当。要切实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在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中不断强化创造力、执行力、战斗力。要抓好问题整改,坚持立行立改、即知即改,聚焦干部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解决,持续跟踪问效,确保整改到位。要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把学习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结合起来,同完成全年生产经营工作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要注重实干实绩实效,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本次读书班安排3天,采用专题辅导、研读原文、集中研讨和书面交流等方式开展。
4月9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议以“绿色、智能、融合、发展”为主题,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全方位加强管道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我国能源管输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加快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规模化应用,促进以科技创新支撑能源管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管网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张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管道已成为全球能源运输的核心基础设施,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能源安全已超越国界,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同行,方为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由之路。历经七届沉淀,中国国际管道会议已成为全球能源管道行业的思想高地,成为引领行业潮流、推动创新突破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平台。他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能源储运基础设施运营商,国家管网集团愿与各国同仁一道打造好这一平台,健全常态化国际交流机制,共筑技术创新联盟、共建绿色发展生态、共拓全球市场蓝海,让能源脉搏跳动得更加强劲、让发展纽带联结得更加紧密,为推动世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幸福美好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国家管网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何仲文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两年一届的行业盛会已成功举办七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是全球油气管道行业深化交流合作、展示创新成果、共谋发展未来的国际性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在推动我国管道技术进步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设置能源管输战略与发展、管道建设、材料与装备、输送与储存、安全与维护、数字化与智能化、低碳与新能源、青年论坛等8个专题论坛。来自33个国家的3500余名会议代表参加会议,187位国内外院士、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作主旨及专题报告,共同研讨绿色管道建设、智慧管道运维、人工智能及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为能源管输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国产油气管道重大装备亮相盛会大会设置技术装备与成果展区域,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近500家企业参展。国家管网集团研发的1422毫米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内检测装备、大型天然气管网仿真系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暨技术装备与成果展上首次亮相。大型长输天然气管网在线仿真系统破解了制约我国大型油气管网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管网仿真工业产品的空白,保障了能源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为智能管网建设和能源转型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已在3万公里天然气管道上线运行,各项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422毫米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内检测装备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管道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新突破,经中试试验验证,可较好识别管道本体损伤及应力状态,为超大口径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新华网北京4月9日电(石海平)4月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举行开幕式。国家管网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张伟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眺望未来,科技创新依然是推动管道行业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张伟指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管道行业惟有加快从“运输工具”向“多能枢纽”跃迁,从“钢铁身躯”向“智慧生命体”进化,方能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张伟强调,能源安全已超越国界,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团结协作、携手同行,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必由之路。人类一直在探索更安全、更高效、更具价值的能源运输方式,从秦汉时期的中国使用竹笕输送天然气算起,迄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管道已成为全球能源运输的核心基础设施,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管道行业如何走得更远?张伟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的突破,都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在张伟看来,管道行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回望过去,全球管道人坚持以创新驱动行业变革,为世界能源转型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张伟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眺望未来,科技创新依然是推动行业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韧劲、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谱写好能源管道行业新的篇章。”在大会的技术装备与成果展区域,国家管网集团研发的1422毫米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内检测装备、大型天然气管网仿真系统首次亮相,展现了国家管网集团在科技创新上的最新突破。作为全球油气管道行业深化交流合作、展示创新成果、共谋发展未来的国际性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平台,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张伟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化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国家管网集团愿与各国同仁一道打造好这一平台,健全常态化国际交流机制,共筑技术创新联盟、共建绿色发展生态、共拓全球市场蓝海,让能源脉搏跳动得更加强劲、让发展纽带联结得更加紧密,为推动世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幸福美好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据了解,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设置能源管输战略与发展、管道建设、青年论坛等8个专题论坛。来自33个国家的3500余名会议代表参加会议,187位国内外院士、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作主旨及专题报告。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4月7日电(记者 王默玲)随着气温回升,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为期120余天的冬季保供工作圆满收官。冬供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运营管理的文23、金坛、刘庄3座储气库充分发挥季节调峰、战略储备、应急保供和市场调节四大功能,累计采出天然气达18.85亿立方米。采出的天然气量可满足约628万户家庭清洁用能需求,相当于替代标煤226万吨,减少约5万吨二氧化硫、约0.6万吨粉尘和约192万吨二氧化碳酸性气体排放,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自然环境、保障民生温暖过冬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介绍,面对正式接管运营后的首次冬季储气调峰保供任务,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成立生产运行、工程物资、HSE监督、综合保障、保供宣传等专项工作小组,提前对设备设施进行排查维护,制定“初期稳采、中期高采、末期尽采”采气策略。在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濮阳基地,开展运营元年规模最大、最贴近实战的大型井喷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其中,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文留镇的文23储气库,是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地下储气库,库容最大、工作气量最高、调峰能力最强,承担着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建设工程的重任,肩负着区域天然气应急调峰和市场保供的重要使命。在本轮采气过程中,文23储气库单日最高开井86口,连续26天单日采气量超过1800万方,采气量累计超12亿方,日最高冲峰能力达3253万方,较上一周期增长141万方,以强大的调峰保供能力为中东部地区能源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的金坛储气库,作为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被誉为“中国盐穴储气第一库”,也是国家管网系统内唯一的盐穴储气库,具备独特的“随注随采”功能。本轮保供期间,金坛储气库注采气工况转换4次,连续7天满负荷采气,共计27天日采气量超过1000万方,保供采气量创历史新高。此外,位于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的刘庄储气库,是我国长三角地区首座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在本次冬季保供中,刘庄储气库顺利完成扩容工程,实现注气期连续无间断注气,注气量高达9450万立方米,刷新了历年注气量记录。
中国能源新闻网讯(卜乾)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为期120余天的冬季保供工作圆满收官。冬季保供期间,储能技术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管网集团战略部署,勇挑重担,砥砺奋进,充分发挥运营管理的3座在役储气库独特优势,全力保障天然气供应,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人民温暖过冬提供坚实保障。强化组织领导 夯实保供根基 自组建运营以来,储能技术公司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以安全环保风险管控为主线,以HSE一体化平台为抓手,狠抓作业过程管控和应急能力建设,推动安全环保流程数字化落地,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在开局之年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总体平稳,荣获集团公司2024年度安全生产先进企业。面对正式接管运营后的首次冬季储气调峰保供任务,公司切实扛起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冬季保供各项管控措施,成立生产运行、工程物资、HSE监督、综合保障、保供宣传等专项工作小组,提前对设备设施进行排查维护,制定“初期稳采、中期高采、末期尽采”采气策略。在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濮阳基地,开展运营元年规模最大、最贴近实战的大型井喷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强化各部门联动协作机制,锻炼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为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冬季保供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库联动发力 保障能源供应 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文留镇的文23储气库,是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地下储气库,库容最大、工作气量最高、调峰能力最强,承担着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建设工程的重任,肩负着区域天然气应急调峰和市场保供的重要使命。文23储气库秉持“上一个保供期结束就是下一个保供期开始”工作理念,仅用3天便顺利完成采气转注气切换工作。在本轮采气过程中,单日最高开井86口,连续26天单日采气量超过1800万方,采气量累计超12亿方,日最高冲峰能力达3253万方,较上一周期增长141万方,以强大的调峰保供能力为中东部地区能源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的金坛储气库,作为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被誉为“中国盐穴储气第一库”,也是国家管网系统内唯一的盐穴储气库,具备独特的“随注随采” 功能。本轮保供期间,金坛储气库注采气工况转换4次,连续7天满负荷采气,共计27天日采气量超过1000万方,保供采气量创历史新高。面对17条总长28.58千米、连接40座井场的复杂集输管线巡护环境,金坛储气库引入无人机巡查,每日3条航线各飞行一次,实现辖区天然气管线巡查全覆盖,有效弥补了人工巡护的短板,确保了输气安全。位于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的刘庄储气库,是我国长三角地区首座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在本次冬季保供中,刘庄储气库顺利完成扩容工程JH15、JH16井注采完井作业,实现注气期连续无间断注气,注气量高达9450万立方米,刷新了历年注气量记录,刘庄作业区荣获国家管网集团2024年度生产运维先进基层单位称号。保供成效显著 助力绿色发展 冬供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运营管理的文 23、金坛、刘庄3座储气库充分发挥季节调峰、战略储备、应急保供和市场调节四大功能,累计采出天然气达18.85亿立方米。采出的天然气量可满足约628万户家庭清洁用能需求,相当于替代标煤226万吨,减少约5万吨二氧化硫、约0.6万吨粉尘和约192万吨二氧化碳酸性气体排放,相当于种植阔叶林8万公顷,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自然环境、保障民生温暖过冬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社会责任担当。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提升储气能力建设水平,在保障区域能源供应的征程中接续奋斗,以实际行动诠释管网储能铁军的使命与担当,为国家管网能源事业蓬勃发展再立新功。
春风浩荡,大地回暖。随着各地供暖陆续结束,国家管网集团天然气冬季保供工作再次圆满收官。这是又一场“硬仗”。刚刚结束的供暖季,国家管网集团科学制定全国和各重点区域保供方案,协同内外部资源高效紧密配合,多次成功应对冷空气降温过程,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特别是2025年春节期间,成功应对寒潮天气,天然气管网日均输量7.45亿立方米,较上年春节假期日均增输1.62亿立方米、增幅27.8%,供气量再创历史新高,为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交出亮眼答卷。管网铁军践行保供承诺2024年11月,国家管网集团召开天然气冬季保供誓师大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伟发出号令,万里管道沿线管网铁军庄严承诺:“保供有我,使命必达!请党放心,请人民放心!”,吹响天然气冬季保供冲锋号。集团公司上下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将誓师大会的庄严承诺转化为冬季保供中的行动自觉,形成全员参与、上下同欲的强大保供合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在保供一线开花结果。各级党组织在关键站场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队,推动党建与冬季保供深度融合,在冬季保供中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零下15摄氏度的果子沟,西部管道公司霍尔果斯作业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员工群众带着馕和水,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沿着管道巡线,一走就是一整天;在大雪纷飞的西气东输公司邳州作业区党支部,“保供先锋队”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员工们冒雪检查设备,确保极端天气下设备设施不出现冻堵……基层党组织成为冬季保供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化管网公平开放去冬今春,192家天然气管输托运商参与到保供中,较上一供暖季增加35家,这是国家管网集团深化油气体制改革和管网运行机制改革、推进公平开放的重要成果。咨询服务常态化、申请流程信息化、准入规则透明化,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提高准入效率,国家管网集团用心用情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在稳定传统资源输送的同时,扩充煤制气和煤层气等气源,新增15个国产资源上载点和3个LNG接收站资源上载点,上载量实现有效增长。发挥商务一张网运营优势,持续优化升级交易平台,做强做优管网运营数据库,创新天然气管输容量受理模式,提升营销灵活度,推进市场多元化保供格局加速形成。构建资源保障共同体“保供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团作战。”国家管网集团深化多方协同机制,高效统筹资源调配,确保冬季保供万无一失。保供期间,在每周召开的部际协调会上,各有关保供骨干单位齐聚管网,这种“保供联席会议”已从各方默契成为一项机制。在部际协调机制指导下,工作人员积极走访地方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主管部门,全面把握资源供需的最新动态;国家气候中心对供暖季气候形势进行深入分析,提供精准天气预报及寒潮预警信息,为提前研判各重点区域天然气市场变化、用气峰值以及资源筹措提供了有力保障。坚持“冬夏一体化"保供未雨绸缪,“冬夏一体化”的保供智慧,再次结出硕果。在上季保供期结束后,国家管网集团立即系统总结经验,全盘谋划新一年保供工作。创新编制14种场景管道应急预案,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风险防控网。全力推动冲峰能力项目建设,为高月高日供气提供坚实保障。提前1个月实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满负荷运行,完成中俄东线秦皇岛站增加压缩机组等15个增压项目,顺利投产天津LNG接收站4座储罐及配套设施、漳州LNG接收站及配套外输管道等重点项目,有效提升管网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应急调峰保障能力。入冬前,新增管网LNG接收站罐容120万立方米(液),与管网相连的18座储气库累计注气162亿立方米,管网日冲峰能力超11亿立方米,较上一供暖季每日增加1.1亿立方米,为全国天然气保供筑牢坚实基础。筑牢安全运行“铜墙铁壁”国家管网集团通过实施设备精益管理和精准维护、强化智能巡检、升级应急响应等组合措施,全面筑牢冬季保供安全防线。充分利用资源方检修窗口期,高效完成管道改线、换管、互联互通等大型作业。创新推行压缩机“机长制”管理模式,推动维保力量下沉前移,入冬前完成400余台压缩机组深度保养,设备可靠性显著提升。大力加强智能运维,运用综合预警模型对压缩机组实施全天候健康诊断,提前预警关键参数异常,加强设备巡检,实现管道本体与关键设备零故障运行。科技赋能让安全生产运行如臂使指。在2025年亚冬会开幕前,国家管网集团利用光纤安全预警、视频智能识别、无人机智能巡检、智能阴保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管道巡护模式,打造“千里眼”“顺风耳”,以科技“慧眼”筑牢管网安全防线。应急抢修体系展现“管网速度”。针对30座枢纽站场制定“一站一策”专项预案,建立全天候监测预警机制。重大节假日及保供高峰期实施值班管理升级,抢修队伍24小时待命,提高应急响应速度。一个保供季结束,新一个保供季即将开启,管网铁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默默坚守,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征途上,书写新的答卷,让“管网温度”温暖千家万户。
央视网消息:记者3月30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南方地区天然气管网联通工程——福建与广东天然气管网联通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我国天然气“全国一张网”进一步织密。福建天然气管网与广东天然气管网联通工程全长23.46公里,起自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分输站,终至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分输站,设计压力10兆帕,设计年输气能力10.58亿立方米。据工作人员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打通福建省与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运营断点,完成海西管网与广东省天然气主干管网互联互通,满足闽南地区LNG液化天然气资源反输粤东地区功能,实现闽南和粤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双向输送。互联互通全面发挥“全国一张网”作用“十四五”以来,我国油气管网全面进入物理互联互通、服务公平开放的发展新阶段,联通东西、贯通南北的“全国一张网”正在加速形成。随着国家“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的推进,我国全面提速天然气干线通道、管网互联互通、储气调峰重点项目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满负荷运行,川气东送二线等战略性工程提速建设,广东、浙江、甘肃、福建、海南等省级管网融入“全国一张网”,油气基础设施保供能力硬瓶颈已基本消除,国家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管网集团持续加强天然气稳定供应的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天然气储运设施互联互通工程,不断构建多元化的天然气供应体系和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五年来,天然气一次管输能力增幅达到76%,互联互通转供能力增长74%。目前,我国主干油气管网总里程超10万公里,输气能力从2020年2230亿立方米增长到目前的3940亿立方米,增幅达76%。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将更加完善,建成“五纵五横”的天然气干线管网格局,将进一步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