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17日电(记者 林艳华)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开幕,国家管网集团首次亮相。国家管网首次亮相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本届东博会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吸引东盟各国及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约3200家企业、机构参展。首次亮相东博会,国家管网集团聚焦“数智管网联东盟,共享能源新未来”,围绕“数智化交易平台”“智能调控技术”“管网服务新生态”“智能技术与设备”等内容,通过沙盘模型、视频动画、图文展板、交易签约、现场互动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其向“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目标迈进的实践成果。展会现场,国家管网集团展区的“天地江海”管道AI巡防系统成为中央展区“人气焦点”。该系统通过“空、天、地”三个维度设备协同,结合智能技术打造高效、全域、自动化巡护监测模式,打破单一维度监测局限,构建起“全域感知、智能分析、快速响应”的巡护体系。借助光纤预警、视频监控和无人机等技术,系统可实现“第一时间现场溯源”,显著提升管道防护核心能力。除这一系统外,国家管网集团展台的数智化开放服务及交易平台同样备受合作伙伴青睐。该平台构建标准化业务体系,提供油气管输全流程一站式采购服务,实现业务受理透明化与服务效能集约化升级。展会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积极深化区域产业协同与国际能源合作,与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扶绥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围绕能源服务网络优化,就下载点接入与应急抢修服务业务签订合作协议,完善区域能源保障体系。与国家管网集团储运技术公司签署检测技术合作协议,以技术赋能提升能源储运安全与效率。期间与越南石油天然气公司就跨境能源合作展开洽谈,凝聚合作共识,为中越能源领域务实合作与区域能源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资料图:处理安全切断阀故障“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是能源基础设施向海发展的天然桥梁。此次首秀东博会,既是展示中国油气管网技术实力的窗口,更是深化与东盟合作的起点,未来将开启驶入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油气管道信息技术互联互通的快车道,为深化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和加快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注入‘管网力量’。”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负责人表示。自成立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致力于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培育创新成长新生态,持续向国际能源界传递“深化开放共享”的中国声音。
国家管网集团“非凡‘十四五’ 奋发向前行”主题优秀故事暨AIGC创意作品展播——《这根线,与你有关》从北疆黑河到黄浦江畔,一条改变中国能源版图的“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连接你我,在冷暖之间,这根线将灯火里的中国绘成星空下最璀璨的画卷。
近日,国家管网集团自主攻关的“大型枢纽油库智慧运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顺利通过权威鉴定。该成果中多源融合智慧运营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油气储运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该科技成果以山东公司黄岛智慧油库项目为依托,于2025年3月15日在黄岛油库全面使用。截至目前,已平稳完成107次油品移动,其中4次库内转油作业、39次卸船作业以及64次外输作业,均为一键生成调度令和操作票。智能诊断系统报警及提示数量超1.3万次,智能确认率达90%以上。各系统运行状态与成果预期指标高度契合,充分验证了该技术在效率、安全及经济方面的显著优势,可在同类油库中推广,并进一步拓展至油气储运、化工等领域,助力行业智能化转型。黄岛油库始建于1973年,占地面积约76.6万平方米,库容210万立方米,集原油接卸、存储、转输、装船功能于一体,是国家管网集团自有资产规模最大的油库。库区内工艺流程体系复杂、设备繁多,数据采集量大、系统整合难度高、流程逻辑复杂。为破解传统油库管理难题,国家管网集团将黄岛油库列为智慧油库建设试点,聚焦生产运行监控与作业流程管控两大核心领域,运用高精度三维建模、实时数据融合、动态仿真推演等技术工具,秉持“运、检、维”一体化理念,深度融合AI模型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黄岛油库实施全面智慧化升级,构建起涵盖智能运行、智能巡检、智能诊断、智能安防、智能应急、智能报警的六大核心模块智慧运营体系。相较于传统油库管理模式,智慧油库通过减少作业区人员在现场暴露频率,实现了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运营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管理模式从“局部优化”向“全局协同”的三大转型,推动库区管理迈向“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国家管网集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按照“分类试点、集成示范”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化“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推广”模式,从储罐全生命周期安全诊断、工艺系统异常诊断、智能巡检全面推行等多个维度,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推动模型数据与机理融合驱动,全力推进黄岛智慧油库二期项目建设,为油气行业智能化发展贡献更多实践经验。
今天(27日),位于新疆伊犁的西部油气能源大通道,西气东输果子沟管道控制性工程的首条山岭隧道将贯通,工程创多项行业纪录,我国长输管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设能力实现新的突破。果子沟地处西天山腹地,是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穿越天山山脉的必经之路,由于该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对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平稳运行构成挑战。据了解,西气东输二三线果子沟管道工程预计2027年9月全线投产。截至目前,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管道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5570亿立方米,惠及了管道沿线5亿人口。创多项行业纪录为能源大动脉加“双保险”被誉为“伊犁第一景”的果子沟,这里是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穿越天山山脉,抵达广东深圳、福建福州的必经之路,现在,正在建设的西二三线果子沟管道工程正在为此处加上“双保险”。这项管道工程线路全长32公里,控制性工程由4条长距离山岭隧道组成。4条隧道自西向东,经过持续爬升,总长23.16公里,首尾落差达到668米,相当于1.5个小蛮腰的高度,是目前国内油气管道领域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单次掘进长度最长(6612米)、断面尺寸最大(6870mm)、海拔最高(2005米)、高差最大(324米)和正洞坡度最大(10.61%)的山岭隧道,也是该领域首次穿越地震活动断裂带的隧道项目。隧道掘进采用目前油气行业直径最大、施工距离最长的双护盾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保证了平均每月450米的安全平稳掘进。工程建成后将与现役管道联合运行、互为备用,对实现西部油气能源大通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张伟 新疆台)
8月27日,位于新疆伊犁的西气东输二三线果子沟管道控制性工程首条山岭隧道贯通,工程创多项行业纪录,西部油气能源大通道获关键突破。果子沟地处西天山腹地,是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穿越天山山脉的必经之路。由于该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对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平稳运行构成挑战。2023年10月15日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三线果子沟管道工程,推动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抗风险能力提升。该工程是国家重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管道总长32公里,设计年输量600亿立方米。图为西气东输二三线果子沟管道工程隧道掘进开工现场项目控制性工程由4条长距离山岭隧道组成,是目前国内油气管道领域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单次掘进长度最长(6612米)、断面尺寸最大(6870mm)、海拔最高(2005米)、高差最大(324米)和正洞坡度最大(10.61%)的山岭隧道,也是该领域首次穿越地震活动断裂带的隧道项目。图为工作人员在隧道内作业隧道群总长23.16公里,采用双管同沟铺设,此次贯通的1号隧道于2024年8月开始掘进,平均每月掘进450米,历经一年攻坚完成近6公里的山体穿越。项目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穿越地震活动断裂带、节理密集带、高地应力、突涌水、浅埋、大变形等不良地质段,软弱围岩占比80%以上。项目沿线存在突涌水、涌泥、掌子面坍塌、冒顶等施工及卡机风险,对现场安全、质量、进度管控形成巨大挑战。经科学论证,项目采用目前油气行业直径最大、施工距离最长的双护盾硬岩掘进机,可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等挑战。图为在工程现场的“平安号”双护盾隧道掘进机国家管网集团聚力打造安全、环保、创新项目,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工程建设现场搭建工地智慧大厅,通过三维全景展示、视频监控、劳务管理、环境监测、人员定位等模块信息,为项目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系统运行至今,累计分析施工数据90余万条,自动触发超限预警300余次,纠偏率达98%。果子沟森林覆盖率53%,有陆栖脊椎动物146种,既是连接赛里木湖与伊犁河谷的生态走廊,也是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国家管网集团通过优化选线设计、创新技术应用,尽力保护植被,减少对地表的打扰。项目投用隧道排水处理系统,采取全过程除尘降尘措施,对渣土全部实施综合利用,努力实现能源动脉与自然生态的和睦共存,打造“生态友好型”工程。截至目前,隧道整体施工已完成整体进度的49%,工程建成后,可与现役管道联合运行、互为备用,将显著提升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整体安全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骨干管网、支线管网、储气调峰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我国天然气管网“五纵五横”的新格局正加速构建。随着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到中卫段贯通投产,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干线完成主体焊接,川气东送二线首段投产进气,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目前,我国天然气一次管输能力突破4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赵事:2025年还将新建成管道超2000公里,新增一次管输能力250亿立方米,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的1.65万公里目标。织网扩网步伐的加快,推动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同步跃升。“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建成油气管道超1.3万公里,油气管道总里程已突破19万公里,“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提升到11.1亿立方米。目前,我国将基本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
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8月27日,位于新疆伊犁的西气东输二三线果子沟管道控制性工程首条山岭隧道贯通,工程创多项行业纪录。这意味着,西部油气能源大通道获重要突破。西气东输二三线果子沟管道控制性工程首条山岭隧道贯通。果子沟地处西天山腹地,是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穿越天山山脉的必经之路。由于该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对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平稳运行构成挑战。西气东输二三线果子沟管道工程自2023年10月开工建设,有利于推动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抗风险能力提升。该工程是国家重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设计年输气量600亿立方米。“新建管道里程长32公里,采用双管同沟铺设。管道建成后与在役管道联合运行,互为备用,可提高西气东输二三线管道系统整体安全性。”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果子沟段项目执行经理于士春介绍。西气东输二三线果子沟管道控制性工程首条山岭隧道贯通。记者了解到,项目控制性工程由4条长距离山岭隧道组成,是目前国内油气管道领域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单次掘进长度最长(6612米)、断面尺寸最大(6870毫米)、海拔最高(2005米)、高差最大(324米)和正洞坡度最大(10.61%)的山岭隧道,也是该领域首次穿越地震活动断裂带的隧道项目。项目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穿越地震活动断裂带、节理密集带、高地应力、突涌水、浅埋、大变形等不良地质段,对现场安全、质量、进度管控形成巨大挑战。经科学论证,项目采用目前油气行业直径最大、施工距离最长的双护盾硬岩掘进机,可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等挑战。项目采用目前油气行业直径最大、施工距离最长的双护盾硬岩掘进机。据介绍,果子沟森林覆盖率53%,有陆栖脊椎动物146种,既是连接赛里木湖与伊犁河谷的生态走廊,也是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为保护管道沿线生态环境,国家管网集团通过优化选线设计、创新技术应用,尽力减少对地表植被的影响。项目采用隧道排水处理系统,采取全过程除尘降尘措施,对渣土全部实施综合利用,努力打造能源动脉与自然生态和睦共存的“生态友好型”工程。(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国家管网集团供图)
8月25日,国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简称川气东送二线)安岳气田上载点—铜梁压气站段顺利进气投产,每年新增输送天然气近30亿立方米,标志着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川气东送二线作为“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骨干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管道总长约4269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福建等8省市,按照西段(川渝鄂段)、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分期核准建设。全线建成投产后,年输气能力达200亿立方米,可实现与全国主要干线管网互联互通,有力保障四川盆地天然气外输,解决中东部地区资源调峰需求,促进沿线能源结构转型,对于服务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起着关键作用。此次投产的管道是川气东送二线的首个投产段,起自距离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60公里处的安岳气田上载点,止于重庆市铜梁区铜梁压气站,全长56.15公里。投产后,西南油气田安岳气田高石梯区块的天然气,可通过铜梁压气站接入中贵天然气管道,汇入“全国一张网”,为川渝天然气资源外输增添了新通道,每年新增输送量近30亿立方米,将有力保障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加快建设,提升重庆及管道沿线天然气资源利用率。四川盆地是国内天然气主力产区之一,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3万亿立方米,川气东送管道、中贵天然气管道等能源通道途经南川、涪陵、忠县、江津、铜梁等重要产气区,承担着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外输重任。近年来,国家管网集团着力打通西南地区干线管道互联互通堵点,完成普光首站正反输流程改造,成功打通能源动脉双向通道,持续提升管道互联互通水平,在气源调配方面发挥了更强劲支撑作用。同时,国家管网集团不断加大川渝地区市场开发力度,积极推动潼南电厂、大唐电厂等支线专线管道建设,助力西南区域能源结构改善优化,持续推广“管网通、气液通、一站通”等产品,不断提升天然气保供和应急调峰能力,为沿线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