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4.10
国庆假期国家管网海南管网向海南输送天然气4771万立方米

新华社客户端海口10月9日电(记者陈子薇)国庆期间,国家管网集团海南省管网有限公司累计向海南输送天然气4771万立方米,全省天然气能源供应安全平稳。企业按照“早计划、早准备、早组织、早动手、早落实”的工作思路,制订国庆期间保供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与政府相关部门、上下游企业建立常态化天然气保供工作机制,提前组织开展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海南环岛天然气管网全线899公里管道、14座站场、42座阀室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问题隐患297项,确保所有关键设备完好运行,为管网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节日期间,企业全面落实安全升级管理措施,严格实行领导带班制,增加管网设施巡检频率,重点做好工艺管线、电气设备等巡检工作,400余名保供人员坚守岗位,生产调控体系24小时不间断运转,30余名应急抢修人员和40余部生产抢险车辆随时待命,以应对突发事件,做到准确、快速处置,最大限度确保管网供应能力。

08
2024.10
油气电全国网络正越织越密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境内的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西气东输第一站。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近日,国网安徽省芜湖供电公司与国网安徽省送变电公司联合组织电力工人对直流500千伏宜华线路开展检修工作,保障“西电东送”能源大动脉安全稳定运行。图为电力作业人员对直流500千伏宜华I、II线进行带电更换绝缘子工作。肖本祥摄(人民视觉)今天,在中国的版图上,长江黄河奔流不息、河湖水系密布。与此同时,一条条特高压输电通道、油气管网就像大江大河,跨越数千里,源源不断输送着电力、油气,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最近,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为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加快建设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的能源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大范围远距离输送能力。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油气电全国网络正越织越密,能源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西电东送”:输电能力约3亿千瓦,支撑东中部约1/5用电需求只需约0.01秒,就能将西北丰沛的电能,瞬间送到2000多公里以外的东部沿海省份——这就是特高压输电工程。西起甘肃武威,东至浙江绍兴,全长2370公里,途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浙江六省区——7月29日,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将为中国“西电东送”再添一条大动脉。这是一条互利共赢的电力“高速路”:对甘肃而言,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有了更多出路。目前甘肃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5700万千瓦,工程投运后将汇集新能源电源1120万千瓦。“甘肃至浙江特高压输电工程接入配套风电、光伏等新能源1120万千瓦,将有力推动甘肃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实现更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陈振寰说。对浙江而言,大电网稳定运行有了更强保障。浙江约1/3的用电为外来电,工程投运后将使全省外来电接纳能力提升约20%。“2023年,浙江全社会用电量达6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8%,面临保供、转型双重压力,亟须加快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接受区外清洁电能。”国家电网有关负责人介绍,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投产后,每年可向浙江输电超360亿千瓦时,实践多能源互补、集约式开发、规模化输送、大范围消纳的新型能源供给模式。中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不均。实施西电东送跨省跨区输电,是中国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银线飞架,纵横神州,作为远距离电力输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特高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穿行数千公里,成为跨越天堑的电力通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建成特高压交流线路19条、特高压直流线路20条;特高压线路的输电长度超过4万公里,建成以来,总输送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成为当今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的输电工程。据介绍,目前中国形成“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的跨省跨区输电格局,西电东送输电能力约3亿千瓦,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全国一张网”: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公里,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互保水平显著提升5月3日,位于江苏南通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关键控制性工程——长江盾构穿越工程完成管道敷设,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随着长江盾构项目的加速推进,中俄东线南段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提前实现全面贯通。目前,中俄东线黑龙江黑河至江苏泰兴各段管道均已相继投产,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互联互通,实现“北气南下”抵达上海。9月9日,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天津LNG接收站二期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天津LNG接收站总供气能力达到1200万吨/年,成为国内单日气化能力最大的LNG接收站。项目投产后,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液态外输基地和千万吨级接收站,天津LNG接收站将成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保供的重要能源储备和调峰基地。此外,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建成投产,川气东送二线、虎林到长春天然气管道等管道工程也在稳步推进。近年来,中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加速建设,2023年,全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较上年增加超4000公里,预计今年还将新增管道里程超4000公里。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管网集团加速推进管网互联互通,推动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在长三角地区与中俄东线、苏皖管道等互联互通,织“线”成“网”,形成了“西气东输、俄气南下、南气北上、川气东送、海气登陆、灵活调配、全面保障”的供气格局。随着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能源供应能力持续提升。目前,我国主干油气管网输气能力从2020年2230亿立方米增加到3290亿立方米,增幅达48%,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超10亿立方米。“‘全国一张网’互联互通,按照市场和用户需求灵活调运,保供形势稳中向好。”近日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4)》显示。一条条管道,让能源通道不断延伸拓展。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基本形成油气“全国一张网”,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互保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公里,其中原油管道3.3万公里、成品油管道3.3万公里、天然气管道12.4万公里。互联互通:仍是能源管网未来建设的重点从西电东送到西气东输,从打通“大动脉”到畅通“毛细血管”,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仍是能源领域未来建设的重点。据监测,今年上半年,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7%。“这既充分反映能源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说。随着一项项重点工程项目建成投产,能源管网加速互联互通,带来多方面利好。——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13年至2023年,西电东送累计输送电量超过9万亿千瓦时。国家管网集团6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包含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已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突破5000亿立方米,供气量约占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4,超2亿人口从中受益。——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全国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超过55%,实现了西部清洁能源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干线天然气管网的一次入网量每年超过22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输量约占其中50%,对下游清洁能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推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西电东送跨省跨区输电、西气东输、南气北上等增进了区域能源合作,有力推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例如,中国基本掌握了特高压核心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技术,依托西电东送跨省跨区输电工程建设,一大批电力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有力促进了发电和输电技术进步。未来,油气电全国网络还将不断织密。电力方面,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介绍,将持续完善电网主干网架,推进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和配电网升级改造,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跨省跨区输电容量将达到3.6亿千瓦,配电网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的充电桩接入能力,电网对电力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配置能力将显著提升。油气方面,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将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同时建成“五纵五横”的天然气干线管网,进一步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记者 李 婕)《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08日第 11 版)

02
2024.10
加“油”争“气” 风帆正劲

图为中国石化古雷石化。图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泸208H3钻井平台。图为中国石化“深地一号”钻井现场。图为中国石化加氢站。图为中国海油锦州25-1南油气田上,我国海上首座“五星连珠”平台。石油天然气产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经济运行的“血脉”。2023年,我国原油年产量2.09亿吨,比1949年增长1740.9倍;天然气产量达2300亿立方米,连续7年保持百亿立方米增产,国内油气产量当量超过3.9亿吨,年均增幅达1170万吨油当量。在不断挖掘勘探开发潜力的同时,油气行业大力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管网集输、互联互通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油气行业和着祖国铿锵前行的脚步和飞速发展的足迹,成绩斐然。75年来,我国油气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飞速发展,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和第二石化大国。75年来,我国油气工业滚石上山、闯关夺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75年来,油气工业伴随祖国一同成长,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的奇迹。能源安全,油气安全是重中之重。从“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油气行业将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挺起能源发展脊梁,蓄足发展底气,奏响跨越发展最强音。 端牢能源饭碗,推进增储上产1960年3月,一场大规模会战在大庆揭开序幕。到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648万吨,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基本自给。同年,四川巴渝输气管道建成,拉开我国天然气管道工程发展的序幕。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1978年,中国原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并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天然气进入快速增长期,产量增至138亿立方米。这一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站在了新的起点,油气工业呈现油气并重的特点,进入稳油增气新时期。此后,油气产量持续攀升,原油产量年均增长10.6%。油气工业规模实力呈现跨越式提升,油气产能建设快速增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我国最大油气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累计生产油气当量历史性突破10亿吨。此外,海上油田上产势头强劲,石油增产量占全国增量的一半以上。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成为支撑我国能源自给、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又一“定海神针”。叩问万米,油气进一步掘进深地。放眼祖国西部,在我国陆上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上,超深层油气产量和储量位居全国首位,钻机轰鸣声不断向地下钻进。在这里,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进军超深油气,勇攀深地领域“珠穆朗玛峰”,开启了我国深地钻探“万米时代”;在这里,中国石化“深地工程”重点油气项目——“深地一号”聚焦深地勘探开发,在“生命禁区”探索勘探奇迹;在这里,塔里木油田扛起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和南疆保供首要气源地的职责使命,让滚滚“福气”惠及西气东输沿线及下游4亿多居民和南疆800万各族群众。海南岛东南部陵水海域,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开发项目“深海一号”二期项目作业水深近千米。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开发钻完井项目副经理马传华表示,通过自主创新,中国海油建立了深水高压井钻完井核心技术体系,为气田的顺利投产打下良好基础。在非常规油气领域,2023年12月,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焦页6-2HF井,累计产量突破4亿立方米,创全国页岩气单井累产最高纪录。与此同时,煤层气稳步推进中浅层滚动勘探开发,深层实现重大突破,全年生产煤层气超过110亿立方米。从陆上油田开发到海上油气探索,从国内增储上产到海外多点开花,从常规油气攻破到非常规提产增效,从油气中浅层深耕向深层不断挺进,书写新时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答卷,油气行业责无旁贷。锻造大国重器,储运设施托底油气勘探区块日益复杂,开发难度加大,对油气技术提出了向精细化、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更高要求。多年来,油气勘探理论和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拓展。进一步丰富油气勘探理论,提高油气勘探技术水平,不断夯实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基础十分重要。西北荒原戈壁上,“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在金色的胡杨林间傲然耸立。该井井深9432米,需要穿越9个地层才能将深埋地下的油气开采出来。为解决开发难题,中国石化创新发展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及装备,推开了超深层油气宝库大门。陆上油气装备研发能力大幅提升,海洋油气“大国重器”持续“上新”。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攻克13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向1500米超深水跨越;深水、浅水水下采油树和海洋拖缆、海底节点地震勘探采集装备均实现国产化自主研发。从万米深井打造“中国深度”,到发现我国首个亿吨级深水深层大油田;从煤层气突破深度禁区发现我国首个千亿方深煤层气田,到页岩气发展向深层跨越,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为保障油气资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助力深层超深层、海洋深水、非常规油气成为增储上产新阵地。油气要采得出,更要送出去且储得住。近年来,我国油气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其中,国内油气管道从零起步到初步形成“全国一张网”,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初步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输气能力从2020年的2230亿立方米增加到3290亿立方米,增幅达48%,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超10亿立方米。中亚油气管道、中俄油气管道(东、西双线)、中缅油气管道、海上进口四大油气进口通道进一步巩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作为重要储气设施,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地下储气库和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日益完善,储气能力大幅提升。国家管网集团与相关部委、上下游企业建立常态化天然气保供工作机制,构建“足量入网资源为基础、充裕调峰能力为补充、适度应急储备为托底”的多重防线,推动“全国一张网”供气能力增至超10亿立方米/日。“引进来”“走出去”,合作互利共赢油气保供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活力逐渐迸发,离不开油气市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油气市场化改革是推进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探索创新,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有序放开,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取得关键进展。改革奋进,油气行业一直在路上。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蹚出一条新路”,1978年—1988年,我国石油工业通过率先采取产量包干政策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中国石油工业走上自我壮大的轨道。2013年后,我国油气领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油气行业着力推动形成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X+1+X”油气市场体系。仅看成品油终端市场,我国加油站行业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共同竞争的格局。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的加油站加速被市场淘汰;外资跑步入场,抢占市场份额;民营加油站网络进一步出现外资化、品牌化的特征,出现新型连锁模式,经营水平有较大跃升。市场化改革极大促进了油气事业发展。油气企业在深耕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放眼海外,实现了海外勘探开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1993年,我国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部署,开启了国内油气公司“走出去”的步伐。同年,中国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油田7区,迈出了“走出去”实质性一步,海外事业由此“启航”。从零起步,30年来,我国油气公司勘探开发活动已遍布全球,覆盖陆上、深水、常规和非常规等各个领域。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石化加快打造规模化、效益型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在境外23个国家拥有44个勘探开发项目,近十年,累计完成权益油气当量产量近4亿吨。坚持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与境外80多个国家开展油气贸易。2023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原油贸易超2.3亿吨、LNG贸易超600万吨,开放条件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持续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石油企业全方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油气合作,在国际合作中充分发挥能源先行的前锋作用,构筑起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能源纽带。油气央企先后在20多个国家开展了60多个油气合作项目。2018年,哈萨克斯坦的卡沙甘油田、巴西的里贝拉油田、俄罗斯的亚马尔LNG等大型项目进展顺利;与卡塔尔签署LNG供应大单,完成哈萨克斯坦2座炼厂现代化升级改造。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不断增长,国际合作开出油气繁花。转型全面提速,乘“新”而上谋突破石油和天然气是能源发展的脊梁,是保障能源持续供应的基石和“粮仓”。在能源转型大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油气行业正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发生巨大变革,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重要议题,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油气行业更好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使命的战略途径和现实选择,油气行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立足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油气开发企业在切实做好稳油增气、提升油气资源自主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加快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步伐,在推动传统油气生产向综合能源开发利用和新材料制造基地转型发展,持续推动能源、生产供应结构转型升级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亮点成果。天山脚下,近55万块光伏板相连成片,宛如蓝色的海洋,向戈壁深处不断延伸。这是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已平稳运行超400天,生产的绿氢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附近的塔河炼化,助力炼化企业降碳增绿。辽阔海上,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全部用于油田群生产,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年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平台工作海域距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作出积极探索。“老牌”油田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建成油气领域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系统。立足油田清洁用能需求,建立包含清洁供能体系、多源互联电网、柔性生产负荷、多元储能系统在内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已建430兆瓦光伏、4.2亿千瓦时自发绿电全量消纳,有效支撑胜利油田生产用电绿电占比突破17%,年节约标煤29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73万吨,开启了全产业链“控能、降本、增绿、减碳、提效”新实践。此外,中国石油吐哈油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投运。围绕油田绿电需求,依托油区太阳能资源,大力开展清洁替代,利用油田电网建成120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每年为油田提供清洁电能2.27亿千瓦时,全部自行消纳,将油田总用能中新能源占比提高到21%,年节约标煤6.9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3.1万吨,探索构建油气光电储深度融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绿色转型步伐走得很快,从几大石油公司的战略定位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业务布局转向综合能源。不仅发展传统的石油天然气业务,还往氢能、绿电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说。新时代、新征程,油气行业正奔驰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上。七十五载长歌奋进,赓续前行再奏华章。未来油气行业将不断创新,积极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要求,夯实硬实力,锻造“新”技能,继续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稳健前行。(记者 渠沛然 吴莉)《中国能源报》(2024年09月30日 第 03 版)

01
2024.10
我国油气主干管网总里程超10万公里

今年以来,我国大力推动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加速建设、顺利投产,目前,我国油气主干管网总里程超10万公里,天然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到哈密段正式投产,投产后与现有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联合运行,提升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生产部经理 王新生:目前,西北地区形成以塔里木国产气、中亚进口气、伊宁煤制气等国产气、进口气相互补充、较为完备的多气源供气格局。西四线投产后,将和西二线、西三线联合运行,进一步完善我国西北能源通道。今年以来, “全国一张网”建设持续推进,川气东送二线管道西段、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百色至文山天然气管道全面开工建设,我国天然气管网“五纵五横”新格局加速构建。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西北中心负责人 任涛:国家管网集团加快“全国一张网”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西气东输系统、陕京系统、中俄东线、川气东送、中缅、中贵等为主干管道,横跨东西、纵贯南北、与连接海外的天然气管道形成“全国一张网”总体布局。“十四五”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全面提速干线通道、管网互联互通、储气调峰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建成管道里程超1.3万公里,天然气管网保供能力进一步加强。

01
2024.10
西气东输“新成员”上线 年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

9月29日,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建成投产,进一步促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助力管道沿线绿色低碳转型。

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管道之后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战略通道,全长1745公里,管径1219毫米,设计压力12兆帕,年设计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其中新疆段管道长度583公里,起自新疆吐鲁番压气站,终至烟墩压气站,沿线设置4座合建站场和18座阀室,穿越大中型河流12处,穿越铁路和二级以上公路15处。

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沿线以戈壁、荒漠为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社会依托较差。管道穿越火焰山下的吐鲁番市高昌区和鄯善县,夏季温度最高达47.8摄氏度;途经“百里风区”,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近140天,局部地段阵风超过12级。此外,管道与已建的西部原油管道、西部成品油管道、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4条管道并行敷设,部分管段穿越地形起伏较大的雅丹地貌区,所经石方段等级高,管沟开挖难度极大。


西气东输四线大规模应用18米加长管

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创新应用诸多先进技术克服重重困难。在沿线7处地震断裂带,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首次采用管径1219毫米、厚度33毫米、X80高钢级的大应变钢管,有效提高大输量长输管道在复杂地区应对地震变形的能力;首次大规模推广应用18米加长管,与使用常规钢管相比,减少焊口5000余道,环焊缝数量减少约三分之一,提升管道本质安全水平。

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全部站场和阀室均推广应用光伏发电系统,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超36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362吨。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员工在西四线吐鲁番站进行投产前检查

该管道的建成投产,助力新疆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进一步畅通西部天然气资源后路,实现新疆资源优势转化,提升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整体输气能力。同时,通过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向沿线地区稳定供应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资源,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和推动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9
2024.09
12年输油4200万吨 管道成内蒙古油气输送新动脉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29日电 新华网从国家管网呼和浩特输油气分公司组织的媒体公众开放日活动上获悉,长呼原油管道建成12年来,累计安全输油4200万吨。据了解,本次活动特邀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呼和浩特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多家主流媒体,以及呼和浩特作业区上下游用户及管道沿线群众走进呼和浩特作业区,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实地参观、互动问答等方式,向公众多维度展示输油管理、主要工艺设备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呼和浩特作业区是一座原油和成品油的合建站,是长呼原油管道的末站,呼包鄂成品油管道的首站,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具有油品接收、原油计量化验、成品油增压外输、清管器收发等功能,负责管理169.8公里管道,是呼和浩特分公司管辖的最大一座场站。呼和浩特输油气分公司党委书记冯毅介绍,随着2012年10月长庆油田—呼和浩特石化原油管道(长呼原油管道)、2014年6月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成品油管道(呼包鄂成品油管道)的建成投产,管道输送成为内蒙古油气输送的重要方式,结束了建厂以来成品油一直依赖火车、汽车出厂的历史。“以前,在内蒙古地区大范围降雪后,铁路、公路的运输就会严重受阻,导致用户柴油需求告急,同时上游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又面临着憋库风险。”冯毅说,如今12年的油品输送,保障了呼和浩特石化油源,缓解了铁路、公路负担,对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呼和浩特作业区逐步实现电气、仪表、通信自主运维,开展输油泵、泄压阀自主维护保养和故障处理,实现关键设备完好率100%。与此同时,投产12年来,呼和浩特作业区坚持管道与环境双重保护,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推进低碳技改,加速低碳替代,本着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综合运用管理、技术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防治,实现“输油不见油”的清洁生产,努力打造绿色管道。

29
2024.09
管网铁军“三个服务”保能源安全

8月29日12时58分,中贵天然气管线55#阀室上下载管道联通工程临时下载项目投产成功。 田玉 摄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员工在遵义市遵义作业区巡检。 欧湖川 摄贵州输油部安顺作业区员工在北盘江悬索跨巡查管线。 李林杰 摄国家管网集团贵州省管网有限公司、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输油部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充分发扬“管网铁军”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宗旨,加快构建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X+1+X”油气市场体系新格局,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特别是2019年油气体制改革、管网运营机制改革、油气市场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化以来,贵州区域天然气干线通道提速、省级管网互联互通取得巨大成就,输油管道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能源动力,油气管网安全不断夯实,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勇于承担贵州能源保供大任。2013年以来,中缅、中贵天然气管道累计向贵州输送天然气超过100亿立方米,下载量年均增长25%;成品油累计下载约5364万吨、年均下载量约400多万吨;累计转供天然气297亿立方米。贵州省管网公司:以改革促发展 “福气”送进千家万户2024年8月29日12时58分,中贵天然气管线55#阀室上下载管道联通工程临时下载项目投产成功。项目投产运营后,预计平均输气量能达到20万标准立方米/天。该项目是贵州省管网公司落实“三个服务”,大力实施国家管网集团“五个坚持”总体方略的具体体现,本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最大程度满足黔北仁怀、习水地区天然气供应保障,同时将国家管网集团中贵线管道与温水至习水天然气输气管道进行联通,进一步推动贵州省网融入国网以及全省“一张网”建设进程。今年以来,贵州省管网公司一手抓存量市场拓潜增效、一手抓新增项目投产上量,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服务客户本领、服务市场意识,在新增上下载项目投产、规划编制、市场洞察、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省网合作等方面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后投产贵定分输站、昌明分输站、中缅线45#阀室-贵定-福泉天然气支线管道福泉末站等,持续增强管网市场覆盖率,助力地区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中缅、中贵管道天然气贵州服务终端,贵州省管网公司自2012年9月成立以来,以合资经营模式主导地方天然气管道支线建设和管理,致力于打通天然气供应“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省网融入的“西南模式”。尤其是近年来结合下游客户用气新需求,先后开展了和平输气站扩容改造项目、遵义南站增输改造项目、孟关站和白腊冲站分输改造项目以及安顺站增输改造项目,成功解决了仁怀地区、遵义地区、贵阳地区和安顺地区高峰时段用气不均衡问题。与此同时,将仁怀支线扩容改造,日均输气量增加26.2%。对清镇站贵燃支路换管改造,日分输能力增加50%,为实现地方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该公司对贵州累计输气量达114.53亿立方米,占贵州天然气市场供应量的80%,累计纳税2亿余元。随着“x+1+x”油气市场体系的深入推进,贵州省管网公司充分做好“1”的解读和利用,发展并促进上游端X的各类资源进入贵州,于2020年在全国首次成功运作了三桶油“同期入黔”,实现了贵州省管道天然气的多气源供应格局。与此同时,贵州省管网公司与三大油企和下游用户建立了紧密联络机制,确保天然气管输运行计划制定准确、反馈及时,使供气资源、销售计划、资源应急调整等方面信息有效沟通,让每一立方米天然气都能顺利输送至贵州千家万户。贵州省管网公司负责人表示,将按照国家管网集团深化改革安排部署,保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定力,一以贯之落实“三个服务”企业宗旨,加快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现代化标杆企业。持续推进省网融入,按照《贵州省城镇燃气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全力抢抓天然气产业发展新机遇,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大力实施降本增效,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天然气。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平安管道”助推贵州绿色发展9月28日,随着黔南州“县县通”三都天然气支线工程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标志着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公司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实施的三都支线进气调试一次成功。这是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在黔南州建成投产的第5条天然气支线管道,投产后将为黔南州地区的居民、商业、工业用户供气,对改善能源结构,推进黔南州地区各县市节能减排工作,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实施的黔南州天然气“县县通”工程规划6条支线,也是贵州省“十三五”油气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项目。自规划建设项目实施以来,贵阳输油气分公司积极践行央企职责,攻坚克难完成了黔南州5条支线180多公里管道的顺利进气调试,为地方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西南地区管网保供能力。成立10余年来,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在西南天然气运输枢纽,先后完成贵州省内管道沿线16个分输下载口的投产运行、遵义和贵阳压气站反输改造等任务,承担了南气北上、北气南下、海气西进重要任务,供气范围覆盖贵州全省市(州)和贵安新区中心区域,天然气惠及居民200余万户,累计为贵州输送天然气超过100亿立方米,占贵州省天然气使用量的70%以上,为贵州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面对天然气管道贵州段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贵阳输油气分公司聚焦安全服务发挥大西南枢纽作用,在上级部门和贵州省相关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践行“三个服务”,狠抓安全管理,消除风险隐患,着力打造平安管道。为发挥能源输送稳定功效,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开展“春冬互补、全年覆盖、重点突出”的预防性维护模式,开展压缩机抗晃电技术攻关,完成“天幕”防直击雷装置应用、变频器抗晃电技术改造,极大降低晃电停机风险,落实编制实施冬防保温“一站一策”管理方案,切实保障压缩机安全、平稳、高效运行。持续落实“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典型场景运用,催生“作业区‘四化’管理探索”“电驱压缩机工艺气冷却系统一体化辅助风机研制”“天然气管道山火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特级动火作业+活动+39步法”等累累硕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管网铁军”能源供应的忠诚与担当。此外,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坚持改革立企强企,以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8月7日,为落实国家管网集团公司“四化改革”工作要求,基于业务类型、主干管线和地域划分,贵州输油部遵义作业区与贵阳输油气分公司遵义作业区进行区域整合,由贵阳输油气分公司统一管理。整合后的作业区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和智能场站建设为基础,实现区域市场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推行远程调控、区域运维、智能监视、预防维修、运检维一体化先进管理模式,油气场站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人员素质提升,初步形成“一专多能”人才队伍,达到了精简高效运营的目的。贵阳输油气分公司负责人表示,将瞄准世界一流油气管道企业,坚持政治引领,狠抓精细执行,强化夯基固本,为国家管网集团公司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贵阳铁军力量。贵州输油部:能源大动脉注入强劲动力“此时本该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刻,但是作为管网的一线员工,我们必须坚守在工作岗位,做好日常生产运维,确保管道安全平稳。”中秋节,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贵州输油部黔南作业区职工王文龙因坚守岗位只能对家人作出承诺。中秋节期间,很多像王文龙一样的贵州输油部职工坚守岗位,确保917公里的输油管道全线安全运行。贵州输油部管理贵州境内两条输油管线,全长917公里,其中西南管线贵州段全长555公里,贵渝管线贵州段全长362公里。多年来,两条深埋地下的能源大动脉横贯全省,担当起服务一方的能源重任,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强劲能源动力。2006年初,西南成品油管道一期工程建成投运,解决了贵州油品运输困难、油品安全运输和保护环境、降低成品油运输成本等难题。然而,2008年初,贵州遭遇罕见凝冻灾害天气,冰雪封路,供电中断,油品告急,年轻的西南成品油管道面临严峻考验。危急关头,贵州输油部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抗冰救灾,严防死守保证管道正常运行,为贵州省抗凝冻应急救灾提供能源保障,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好评。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品油需求量不断提高。2016年初,贵渝成品油管道正式通油投运,极大改善和保障了黔北地区成品油供应。长期以来,为确保“能源大动脉”安全,贵州输油部充分发挥管道保护主体作用,在贵州省能源、公安、应急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建立了“政企警民”四位一体的管道安全保护工作长效机制,搭建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管道联防体系,构建了省、市(州)、库站三级应急体系,全方位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形成了地方政府对管道周边项目规划建设与管道企业协商审批、公安部门对管道周边工程建设爆破审批许可等机制,严厉打击打孔盗油以及破坏管道和附属设施的涉油刑事犯罪活动。“十三五”以来,贵州输油部全面实施国家管网集团“全生命周期、全覆盖、全管网”的完整性管道管理模式,实现贵州省内管道内外检测常态化,完成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建设,研发应用无人机巡查、管道光纤振动报警、智能化巡检系统、泄漏监控系统等技术,实现空地一体化巡查,管道安全防控管理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7月,贵州输油部参与研发的国内首创智能余压透平发电装置在贵阳输油站投入使用,实现了能耗高效回收。2020年初,国内首套成品油管道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在贵州输油部站场投入使用,所有主输泵、调节阀能耗及余压发电功率等数据实现在线可视化监测,年均节电1100万千瓦时。在贵州输油部贵阳站、都匀站、独山站、盘州站实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年发电量25万千瓦时,年节省电费15万元,成为输油管道绿色技术应用、用能结构转型的一大亮点。贵州输油部负责人表示,将以全面打造“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为目标,有效管控安全环保风险隐患,切实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守护贵州管道沿线的碧水蓝天。(刘坤伦 田玉 李林杰)

29
2024.09
奋进复兴路 扬帆新征程丨筑梦改革发展新征程

28
2024.09
国家管网黄石作业区:企企携手共护安全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童丁伟)9月26日至27日,国家管网集团华中公司黄石作业区与铁路部门人员一同开展节前安全巡查及宣传活动,及时发现、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提升管道、铁路沿线居民群众的安全意识。黄石作业区所辖原油、天然气以及成品油管道共计289.81公里,其中途经阳新县境内23公里,与多处铁路运输线路存在交叉、并行情况。随着国庆佳节的临近,为确保节日期间油气管道运行安全和铁路运输安全,双方人员节前联合开展安全巡查活动,重点检查管道与铁路交叉部位桩牌标识设置情况、交叉部位地貌情况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完好情况,并就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如何应急处置以及对信息互通机制现场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巡查活动中,双方人员还深入周边居民群众开展安全知识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讲解等形式,向居民群众普及油气管道和铁路安全知识,讲解管道、铁路安全法规以及实施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引导居民群众自觉遵守管道和铁路安全规定,共同维护管道和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此次联合巡查宣传活动,不仅加强了管道企业与铁路部门双方之间的工作联系,增进了业务交流,更提升了公众的安全保护意识,为管道运行和铁路运输共同营造了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

28
2024.09
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公司 党建生产融合成为万里管线畅通新动力

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公司轮南作业区党支部实施“党建+生产”工程,创新“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微党课”工作机制,实现党建生产紧密融合,天然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为万里管线畅通提供新动力。截至9月26日,轮南作业区今年已经为下游15个省区市、12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4亿居民累计输送天然气176.8亿立方米。图为轮南作业区党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开展年度流量计检定工作。安阳摄国庆前夕,轮南作业区党支部将主题鲜明、贴合实际的“微党课”搬到维检修作业现场,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提升党员身份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万里管线畅通提供了新活力。“将‘微党课’搬到维检修作业现场,目的就是让党员在关键时刻‘看得出、站得出、豁得出’,形成党员‘领跑’群众‘跟跑’的氛围。”轮南作业区党支部书记杨坤深有感触。图为轮南作业区党支部通过党员责任区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安阳摄多年来,轮南作业区党支部按照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的原则划分党员责任区,制定覆盖全员的“履责清单”,实现2023年三次特级动火作业累计操作阀门1071台次,未发生一次误操作,增输1.2亿立方米。以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示范、亮学习、亮服务为措施打造“党员示范岗”,7名青年党员仅用5天时间高质量完成2024年首次站控系统国产化升级改造项目,比预期缩短时间30%。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轮南作业区党支部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入手,成立“党员突击队”,在中国石化一期注入天然气项目中,突击队员战高温,斗酷暑,沙尘天气每天坚守岗位超过12小时;“90后”青年党员李柏成带领工艺处置小组对作业方案进行了“无数次”流程试跑,确保作业区77个阀门隔离锁定点,9处阀门阀腔引流点,20处气体检测点精确无误,提前一个月完成中国石化天然气注入,实现国家管网西北能源战略通道上游天然气多主体多渠道供应“1”的突破。图为轮南作业区党支部党员在异常极端天气进行设备检查。安阳摄与此同时,轮南作业区党支部与西部管道公司生产运行部党支部聚焦压缩机管理提升开展上下联动共建,打造安全运行提升“聚能环”;与库尔勒维抢修中心党支部左右联动共建,实现轮南西一线“功勋”压缩机组从“门外汉”到“尝试干”再到“自己干”的经历;在7.5万小时作业检修现场,从模块改型替换、程序优化升级等方面入手,多次的现场席地而坐小会研讨,钻在设备底部制作引压管,实现了机组的成功备用,为2025年开展国内首台套离心式大功率压缩机的10万小时检修作业奠定了基础;并与上游塔里木油田西气东输第一站党支部内外联动共建,破解西气东输一线集中特级动火作业难题。(安阳)

首页 2 34 5 6 末页
页数:4/8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