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冬季保供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为保障贵州省冬季能源供应,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坚决扛稳扛牢冬季保供责任,为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管网贡献。2024年冬季保供以来,贵阳输油气分公司累计向贵州输送天然气超10亿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管网铁军“保供有我、使命必达”的决心使命。未雨绸缪,强化组织保障面对冬季天然气需求的激增,贵阳输油气分公司超前谋划、提前行动、靠前准备,确保冬季保供工作的顺利推进。为了夯实安全基础,分公司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冬夏一体化”工作要求,落实运检维一体化各项措施,扎实开展各类设备设施的秋检和冬防保温工作,确保冬季管道运行安全、平稳、受控。12月3日,随着贵阳作业区3#压缩机组冬季维保完成投入运行,分公司所辖天然气管道及压气站设备设施全部完成冬季保养,设备状态良好,为凝冻降温天气和春节温暖过冬再添底气。设备维护保养。此外,分公司分析研判保供形势,细化编制《2024—2025年度冬季保供生产运维工作方案》,严格落实人员队伍保障,岗位员工驻守站场、坚守岗位,主管领导带头值班带班,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生产运行人员24小时值守待命,应急抢修工器具配备完善,备品备件储备充足,站场、阀室日常巡检率100%,确保“全时待战、随时能战”,坚决扛稳扛牢天然气保供政治责任。精细管理,确保安全运行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天然气管道长1800公里,主要有中缅天然气管道和中贵天然气管道两条“大动脉”组成,还有分接到下游用户的互联互通支线管道,像血管一样连接着上下游千家用户,复杂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必须紧密高效运行。在风险防控方面,分公司充分识别风险,排查安全隐患,细化工作方案,在冬季保供期间组织了桌面推演,上下联动全面检验生产运行流程运转的高效与可靠,确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雪天站场巡检。在生产运行方面,分公司全面分析天然气供需与管输能力适配关系,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所辖各作业区结合运行实际,制定了低温恶劣天气生产运行风险管控措施,细化冬季保供各项应对措施,精细化、标准化执行每一次调度令及每一步操作,“2025年2月10日14点34分,贵阳作业区报告,接国调27#调度令,将中贵转供中缅下游流程切换为中贵转供中缅上游流程,启动两台压缩机组,贵阳作业区双机组运行”,得益于各作业区的精益求精,天然气源源不断地沿着管道奔涌向前,温暖千家万户。超前谋划,提升保供能力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冬季保供接近后半程,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已全面启动2025年的工作计划,开展新一轮设备设施春季全面检查维保,扎实开展项目建设,为来年保供再续力量。凝冻天气巡线。当前,贵州省经济增速持续向好,下游用户需求大,为增输上量创造了有利条件。贵阳输油气分公司所辖天然气管道是南气北上、北气南下、海气西进三大能源通道的重要枢纽,为满足区域天然气用气需求,分公司在加快新增上下载项目建设投产上持续发力,多个互联互通支线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持续提升迎峰保供能力。在随后的冬季保供征程中,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将继续秉承“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的企业宗旨,坚决扛稳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确保设备设施安全平稳运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持续平稳为沿线群众供气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图/文 吕振作、李林杰)
2月25日清晨,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管道公司)霍尔果斯作业区副主任刘鑫利用压缩机智能监屏模块。只见他轻点几下鼠标,短短5秒钟,就精准完成对6372个点位的一次趋势巡检,效率比过去人工趋势巡检提升360倍。图为西部管道公司霍尔果斯作业区员工正在应用“智能调运”模块开展数据计量比对。刘鑫 摄亲身见证霍尔果斯作业区数字化从无到有全过程的刘鑫感慨道:“如今,数字化工具就像不知疲倦的得力助手,时刻坚守岗位,替员工分担繁重任务。数字化系统更是深度优化了我们的运行模式,不仅实现了业务高效运转,更极大地提升了风险管控能力。”数字化转型,本质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技术与业务壁垒,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近三年来,西部管道公司紧紧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探索创新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坚持制程、数据、IT、大模型一体推进,充分挖掘油气管道生产现场应用场景丰富这一独特优势,持续加强数据赋能,进一步深化数字化系统应用,不仅取得众多成果,也让一线员工切实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聚焦基层减负·推动PPS数据直采率大幅提升》《引入新质生产力·跑出基层数字化创新加速度》《数字赋能智场慧站建设·打造安全管理新模式》这3个数字化应用案例,紧紧围绕数据直采、基层减负、提质增效、管理创新等关键议题,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图为2024年7月,电子智能锁具管理站落户西部管道公司乌鲁木齐作业区。王凯明 摄2024年,西部管道公司数字化转型成果硕果累累。2月,凭借卓越的数字化实践,成功入选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单位,按照试点任务要求,正在全力打造“油气管道安全风险智能监视预警中心”和“生产数据智能诊断分析中心”;4月,携手国家管网集团智网数科等公司,共同梳理适用于国家管网的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指标,旨在为行业数字化发展提供科学量化的参考标准;7月,在国家管网集团数字化产品创新大赛中取得佳绩,一举斩获11个奖项。此外,西部管道公司还积极投身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案例征集等多项赛事活动,荣获“西部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实践单位”、“鼎新杯”优秀案例、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最具价值奖等多个奖项,彰显了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显著成效。如今,西部管道公司正以数字化为强劲引擎,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为保障国家能源输送安全、推动行业数字化变革贡献着西部管网力量。未来,西部管道公司还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在数字化浪潮中乘风破浪,创造更多佳绩。(邵洪涛 孙国强)
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虎林至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干线工程日前完成全部主体焊接,为年底前全面建成投产奠定基础。2月22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虎林至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干线工程日前完成全部主体焊接,为年底前全面建成投产奠定基础。此次焊接完成的管道工程全长2073公里,包括1条干线、8条支线。其中,干线起自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止于吉林省长春市,途经黑龙江、吉林两省,长度795公里,设计压力10兆帕。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北方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 王海洋:该项目自2024年1月26日工程开工以来,历经12个月,顺利实现干线工程主体焊接完工,焊接一次合格率超98%。虎林至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建成后将接入天然气“全国一张网”,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和东北地区天然气管网实现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我国东部能源通道保供能力。科技赋能管道建设 打造绿色管道工程虎林至长春天然气管道途经东北平原和长白山附近丘陵地带,沿线地形复杂,冬季寒冷,给管道建设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技术人员依托“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通过科学选址绿色施工,打造平安绿色管道工程。王海洋表示,工程中运用了自主研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现场采用作业面智能监控全覆盖、无人机飞行直播、人员实时视频监视,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虎林至长春天然气管道在平原地区,通过规模化应用18米加长钢管,大幅减少线路段焊口7360道,缩短管道安装周期。在连续起伏、坡度变化频繁的丘陵地区时,则通过试验使用柔性内焊机,提高焊接效率和质量。此外,管道线路超80%地区途经素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黑土地,在水土保持及地力水平恢复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工程人员通过严控施工过程中的作业带宽度、分层分类堆放、土工布隔离等保护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对黑土地的扰动。数说虎林至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虎林,满语意为沙鸥。长春,塞北冰雪天地一座满含春意的城市,因为一条管道的渊源,将两座相距千里的城市连接在一起。虎林至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量,替代标煤1463万吨,能装满约222万节火车,实现碳排减量约550万吨,相当于每年再造三分之一大兴安岭。进一步完善东北、环渤海地区的能源运输通道,助力我国清洁能源利用率不断上升,促进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自治区能源局获悉:今年内蒙古将从加大油气、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强化油气管网设施建设等方面着力推进油气增储上产,进一步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一方面,内蒙古将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巴彦油田上产,推进苏里格、大牛地、东胜等气田稳产,争取全年原油产量稳定在310万吨左右,天然气产量稳定在310亿立方米左右。另一方面,内蒙古将加快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推进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地加快勘探开发利用煤层气,重点在二连盆地和海拉尔盆地开展煤层气勘查评价,力争全年煤层气产量达到400万立方米以上;强化油气管网设施建设,推进五原-乌拉特中旗、通辽-兴安盟等输气管道开工建设,支持长春-石家庄输气管道开工建设,推动固阳-白云鄂博、查日苏-义隆永输气管道建成投运,支持自治区重点企业与国家管网集团开展合资合作,加快推进国家干线管网与区内管网互联互通。据悉,2024年,自治区原油、天然气、煤制油产能稳定,产量小幅增长,煤制气产量增幅超30%。 (记者 康丽娜)
新春伊始,我国航空航天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各地基础设施、能源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春伊始 航空航天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新春伊始,国家多个航空航天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一批新研飞机多地开展试飞取证,多型新研运载火箭将陆续首飞,低轨卫星互联网正加速组网。这几天,在黑龙江,多用途直升机AC332正在开展高寒试飞,未来它将成为航空应急救援的重要装备。在陕西,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正在为取得型号合格证做准备。在上海,执飞国产大飞机C919的飞行员正加紧培训,今年,C919的产能预计将达到50架。从蔚蓝天空到浩瀚太空,我国航天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新高度。新春伊始,在位于天津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中一派繁忙景象,长征五号等多型火箭正在这里制造、总装。今年,中国空间站将迎来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的到访,继续开展多领域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今年,多型新火箭将全力推进研制,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和首飞,可重复使用火箭的试验也将持续推进,低轨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今年,我国还将开启探索小行星与彗星的新征程,天问二号计划今年启程,对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伴飞、取样返回。从载人航天到深空探测,中国航天将越走越稳、越飞越高。各地重大工程加紧建设当前,各地基础设施、能源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眼下,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的三大枢纽都已进入混凝土浇筑高峰期。在控制性工程企石枢纽建设现场,2000多名建设者、300多台套机械设备协同作业,加紧对船闸主体等进行施工。日前,枢纽船闸上闸首中墩的输水廊道完成封顶。在海南自贸港机场群建设先导性项目——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的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新建的钢结构屋顶上忙碌,项目利用5G、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建设的精度和效率。目前,T3航站楼屋盖钢结构初步成型,预计今年底项目完工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的保障需求,有利于海南加快国际航空区域枢纽建设。日前,陕北革命老区首条高铁西延高铁全线隧道顺利贯通,进入到无砟轨道大规模施工阶段。目前,该高铁桥梁工程已完成设计总量的95%。新春伊始,各地能源项目加紧建设。在辽宁,东北振兴战略规划重点项目——盘锦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建设现场,近5000名建设者抢抓春季施工黄金期,加快设备安装、钢结构安装等工作。目前,工程已完成总体进度近60%,预计今年9月机械竣工,建成投产后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在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开足马力进行新能源部分的施工建设,作为国内最大的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制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减碳排放约65万吨。在重庆,“疆电入渝”建设项目哈密至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渝北换流站的施工现场,电气安装工作全面推进,“疆电入渝”工程计划今年建成投运,届时每年可向重庆输送电力超360亿千瓦时。多地调整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日前,北京、长沙、厦门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住房公积金优化调整政策,提高贷款额度、支持异地购房、优化租房提取、支持灵活就业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等是各地政策调整优化的亮点。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建设加速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十四五”重大能源项目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工程在鄂、浙、皖全面提速。该工程全长4269公里,预计2027年贯通,设计年输量200亿立方米,建成后将与现有管道联合输气,增强供气能力。1月份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集装箱运量同比增长12.25%记者从南京海关获悉,1月份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完成集装箱运量5.87万标箱,同比增长12.25%。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自2015年建立以来,截至今年1月底,累计完成物流量3.32亿吨,物流业主营收入206.26亿元。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通勤机场升级为支线机场项目开工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通勤机场升级为支线机场项目2月15日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7亿元,预计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后,机场将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00吨的需求。
光明网讯(记者张佳兴)据国家管网集团消息,2月16日,国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全面推进,对于我国构建天然气骨干管网、灵活调配资源意义重大。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全长2698公里,覆盖湖北、安徽、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年设计输量140亿立方米。投产后,能把来自川气东送一线、二线川渝鄂段和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的天然气输送到长江流域沿线,不仅满足沿线省份的用气需求,还能联通川渝与长三角地区液化天然气资源,提升东部地区天然气供应的保障能力。在建设过程中,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工程亮点十足。大量采用国产装备设备与新技术,全面提高了工程的质量、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例如,钨极氩弧自动焊技术让施工效率提升约1.5倍;应用山地柔性内焊机增强了山区施工的适应性;反井钻穿越技术穿越山区岩质陡崖,缩短了施工工期;在穿越公路段采用装配式波纹钢涵,降低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工程注重环保,通过优化路径、缩小作业带、减少树木砍伐,在环保高敏感区域采用隧道、盾构等穿越技术,实现绿色施工和全过程生态保护。川气东送二线全长4269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8个省市,全线按照西段(川渝鄂段)、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分期核准建设。其中西段已于2023年9月正式开工,目前一阶段已完成进度超70%。川气东送二线与川气东送、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苏皖管道等相连,联通西南气区、沿海LNG资源和中东部区域市场。全线贯通后,川气东送管道系统年输气能力可达260亿立方米,将有力保障四川盆地天然气外输通道畅通,助力解决中东部地区资源调峰需求,更好惠及沿线人民生活、促进沿线能源结构转型、服务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加速推进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产中俄东线、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至哈密段、漳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和储气设施,加速推进川气东送二线、虎林至长春管道等战略通道建设,“全国一张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预计2025年还将建成管道超2000公里,新增一次管输能力250亿立方米,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的1.65万公里目标。
前几天,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被誉为“冰城”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落下帷幕。作为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中国承办的又一国际冰雪盛事,本届亚冬会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为办赛理念,不仅是一场亚洲体育健儿们竞技的狂欢,更成为清洁能源应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典范。改造后的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速度滑冰馆。郭晓龙、郭俊峰摄第九届亚冬会上使用的电动浇冰车。郭晓龙、郭俊峰摄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游览。新华社记者 张 涛摄本届赛事在亚冬会历史上首次实现了100%绿色电力供应,并通过清洁能源、低碳改造及智能化管理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书写了国际大型赛事低碳转型的新篇章,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绿色新动能,书写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答卷。绿电全覆盖,点亮冰雪赛场“本届亚冬会首次实现了赛事期间100%绿色电力供应,这是亚冬会历史上的里程碑!”亚冬会执委会环保专班负责人刘庆辉介绍,依托黑龙江省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赛事期间所有场馆及配套设施用电均来自可再生能源。亚冬会的“绿色基因”始于能源结构的转型。自2024年7月首批绿电交易达成以来,黑龙江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累计组织亚冬会绿电交易11次,总交易电量达5676万千瓦时,覆盖赛事筹备期及正赛阶段全部用电需求。亚冬会期间,通过“绿电交易+绿证购买”双轨模式,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运动员村等17个场馆及配套设施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亚冬会绿电交易是黑龙江在电力市场改革中的一次创新实践,未来将推动更多企业和机构加入绿电消费行列。”黑龙江电力交易中心总经理王宁表示。为确保绿电安全可靠、不间断地输送到每一座赛事场馆,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投资超8亿元实施170项电网补强工程,包括输电线路升级、智能变电站建设等,构建了“双电源、双回路”的高可靠性供电网络,还对核心区实行24小时电力监测,确保赛事用电万无一失。为确保绿电高效利用,赛事场馆还引入了数字传感技术,精准控制能耗。在亚布力滑雪场,“空气源热泵+电锅炉+蓄热”组合供暖系统替代了传统燃煤锅炉,冬季供暖期可减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冰雪盛会的能源需求不仅限于电力。国家管网集团通过天然气管道,向哈尔滨日均输送超70万立方米清洁天然气,为场馆供暖、制冰及城市用能提供坚实保障。自2024年11月供暖季启动以来,累计输气量突破3000万立方米。“我们既保民生,又为亚冬会输送清洁能源,这是双重使命。”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光纤安全预警、视频智能识别、无人机智能巡检……为应对极寒环境,国家管网集团还创新应用了“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巡检系统。通过光纤预警、无人机巡航和AR智能眼镜,实现管道风险实时监控。在暴雪封路时,以科技“慧眼”替代人工巡检,确保能源输送“零中断”。老场馆焕新,贯穿低碳理念积极推行装配式建筑工艺、全面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场馆是第九届亚冬会赛事的主要载体,也是体现绿色低碳办赛的重要板块。本届亚冬会场馆建设以“利旧焕新”为原则,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简约但不简单。其中,冰上项目的5个场馆全部利用原有场馆及设施升级改造,场馆制冷、除湿、照明等功能全面提升,亚布力雪上项目赛区也实现了全域清洁取暖。“在场馆的改造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了铆钉结构或拼接结构,不使用胶黏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刘庆辉说。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改造工程中,绿色能源的应用更加精细化。场馆采用了“空气源热泵+立体绿化”技术,通过气密性优化降低能耗,如同为建筑装上“会呼吸的肺”。亚布力赛区还引入了智能窗帘和低辐射膜材料,减少照明能耗。“改造不仅要满足赛事需求,更要让赛后的场馆成为市民共享的绿色运动空间。”现场工作人员说。此外,运动员村全面采用清洁能源供暖、餐具均使用可降解材料、火炬传递车队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这些细节彰显了“低碳办赛”理念,也为赛后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承担多项冰上比赛的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速度滑冰馆始建于1995年,已经有30年的历史。在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时候,这里就曾经举办过速度滑冰的比赛项目。在这所老场馆的改造中,建筑团队采用了新型铝镁锰材质替换老化玻璃顶棚,既保留自然光又提升了保温性能。“改造后的场馆像穿了一件‘智能保温衣’,既保留历史记忆,又具备未来感。”场馆设计师如此比喻。与此同时,制冰系统采用天然气驱动,水温精准控制在零下9摄氏度至零下7摄氏度。“除此之外,我们还选用环保型制冷剂,碳排放量降低了30%以上。”场馆工作人员秦绪林介绍,场馆还集成了海绵城市技术,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5%。环保的细节不仅体现在场馆的改造上,还贯穿于运营全过程。“过去靠老师傅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场馆运维工程师王振国感慨。高科技赋能,绘就节能画卷在亚布力滑雪场,80万立方米人工造雪采用智能温控系统,通过气象数据实时调整造雪参数,节水率达20%;哈尔滨体育学院滑冰馆引入AI视觉识别浇冰车,可精准控制冰面温度,误差不超过0.5摄氏度;开幕式上的“雪花穹顶”,选用的也是可降解发光材料,赛后将回收制成文创产品……从场馆改造到能源供给,从赛事运营到文化呈现,哈尔滨正以科技之力为“绿色亚冬”注入澎湃动能。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350辆醇氢电混汽车成为赛事官方指定用车,这也是醇氢电混汽车首次大规模服务国际性体育赛事。这种新能源车辆,不仅碳排放量较传统燃油车大为减少,低温环境下的续航里程也完全够用。醇氢电混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标志着在哈尔滨冬季严寒的自然条件下,它的可靠性与适用性获得组委会认可,并且意味着中国在极寒地区绿色交通领域取得新突破。此外,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周边还建设轻轨绿色环线,鼓励观众使用低碳交通工具,兼顾环保与实用性的同时,也为未来大型赛事提供了借鉴。作为本届亚冬会开幕式分会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也呈现了多项高校的科研成果,为亚冬会助力的同时,也为冰雪经济的绿色发展注入了科技新动能。在这里,一处由玫瑰花提取色素制作而成的紫色冰雕惊艳世界。据介绍,目前国际上使用彩色冰雪雕的国家非常少,即使有,也主要使用工业色素,易掉色而且不环保。而这项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研发的植物彩色冰技术,首次将天然色素应用于大型冰建。“传统工业色素易褪色、污染环境,而我们从蝶豆花、茶叶中提取色素,冰融后还可滋养土壤。”研发团队中的陈文帅教授捧起一块蓝色冰砖,阳光下冰晶通透如玉。科技不仅有“色彩”,还有“温度”。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景观的建造工期不到一个月,如何将从松花江采出的不规则“毛冰”高效地切割成符合使用标准的“冰砌块”,成为一项大难题。以往切冰师傅们得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挥汗如雨”,而现在他们有了新“帮手”。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研制的中国首台自动化“型冰机”,能将不规则毛冰切割成标准冰砌块的效率提升数十倍。“过去15人10天的工作量,现在3台机器1天就能完成。”项目负责人任秉银教授说,传统切冰就像用菜刀雕玉,全凭老师傅的技术,而这台机器里的智能传感器能识别冰体裂纹,确保每块冰砖承载力达标。绿色亚冬,点亮未来。第九届亚冬会以清洁能源为笔,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与“冰天雪地”交相辉映的生态画卷。从100%绿电到科技赋能的场馆,从新能源交通到智慧赛事,这场盛会不仅探索出一条大型赛事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赢的路径,展现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更让世界看到冰雪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完美融合。未来,黑龙江将以亚冬会为起点,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让“绿色动能”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引擎。这片黑土地,正以冰雪为媒,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全新答卷。(记者 郭晓龙)《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18日 第 08 版)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戴小河、黄晨发)国家管网集团17日宣布,加快推进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全面建设。这对“十四五”期间构建我国天然气骨干管网,实现区域内资源灵活调配具有重要意义。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全长2698公里,包括1条干线、2条联络线、3条支干线,供气范围覆盖湖北、安徽、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年设计输量140亿立方米。建成投产后,可将来自川气东送一线、二线川渝鄂段和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天然气输送至长江流域沿线,满足沿线省份天然气供应,实现川渝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液化天然气资源联通,提升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气保供能力。川气东送二线全长4269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共8个省市,全线按照西段(川渝鄂段)、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分期核准建设。其中西段已于2023年9月正式开工,目前一阶段已完成进度超70%。川气东送二线与川气东送、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苏皖管道等相连,联通西南气区、沿海LNG资源和中东部区域市场。全线贯通后,川气东送管道系统年输气能力可达260亿立方米,将有力保障四川盆地天然气外输通道畅通,助力解决中东部地区资源调峰需求,更好惠及沿线人民生活、促进沿线能源结构转型、服务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加速推进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产中俄东线、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至哈密段、漳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和储气设施,加速推进川气东送二线、虎林至长春管道等战略通道建设,“全国一张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预计2025年还将建成管道超2000公里,完成“十四五”规划的1.65万公里目标。
记者今天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国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东段工程全面推进建设。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这里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川气东送二线施工现场,随着川气东送二线管线最长的省份,安徽省首段管道的焊接完成,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工程在湖北、浙江、安徽三省全面加速建设。川气东送二线全长4269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等8省市,全线按照西段(川渝鄂段)、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分段建设。东段全长2698公里,包括1条干线、2条联络线和3条支干线,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年设计输量140亿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赵事:西段工程是在2023年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全力推动建设的是东段工程。西段工程截止到目前,威远到铜梁段已经完成焊接220公里,综合进度超70%,预计川气东送二线整个工程在2027年全线贯通。川气东送二线东段,途经湖北、河南、安徽等六省,管道沿线多以山区为主。建设过程中,通过广泛应用新技术,大规模使用国产设备,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赵事:施工中我们采取了山地柔性内焊机,提高山区管道施工的适应性和焊接工艺稳定性。在环保高敏感区域采取隧道、盾构等穿越技术,最大可能保护环境。川气东送二线全线贯通后,将与现有川气东送管道联合运行,可增加年输气量约140亿立方米,川气东送管道系统年输气能力可达260亿立方米,将有力保障四川盆地天然气外输通道畅通,对实现区域内资源灵活调配具有重要意义。数说川气出川新通道川气东送二线川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川渝地区富余气量逐年增大,川气东送二线将实现“川气自用、富气外送、内外互通”,建一条“川气出川”的新通道尤为重要。2000多年前,巴蜀人民就用“竹笕”输送天然气,2000多年后,川气东送二线管道发端于这个国内最具潜力的天然气勘探开发盆地之一,即将成为四川天然气外输通道的又一名得力干将。从四川出发,川二线一路跋山涉水,途经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沿着长江流域进行了一场4269公里的旅行,其长度相当于100个全程马拉松。用钢量达到216万吨,相当于再造20个北京鸟巢。最终,川二线与各位前辈成功握手,在我国内陆腹地构筑起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大动脉。大功告成后,川气东送管道系统将每年为长江经济带多提供超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可供上亿家庭使用,替代标煤2660万吨,能装满超266万辆卡车。“全国一张网”加速推进近年来,我国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互联互通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中俄东线、西气东输四线新疆段、漳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和储气设施建成投产,加速推进川气东送二线、虎林至长春管道等战略通道建设,“全国一张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2024年我国主干管网建设里程4015公里,新增一次管输能力650亿方,形成储气能力超8.5亿方。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赵事:预计2025年还将建成管道超2000公里,新增一次管输能力250亿方,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的1.65万公里目标。截至2024年底,全国天然气管网总里程约超12万公里,主干天然气管网超5.7万公里,预计到“十四五”末将形成“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的骨干管网格局。(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如约亚冬、奔赴亚冬。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开幕。这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我国承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国家管网集团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企业宗旨,全力向哈尔滨等地输送清洁能源,确保盛会用能安全,为“绿色亚冬、智慧亚冬”添能助力。未雨绸缪 开辟双线保供新通道自2024年11月进入供暖季,国家管网集团已向2025年亚冬会举办地——哈尔滨地区稳定输送天然气超3000万立方米。为保障亚冬会筹备和竞赛期间安全平稳用气,国家管网集团积极落实冬季保供举措,全力以赴保运行、保安全、保供应。“既保障民生用气,又为亚冬会输送清洁优质能源,扛起‘双料’保供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光荣使命。”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哈尔滨分公司有关负责人满怀激情地说。早在2020年10月,国家管网集团已在黑龙江境内建成投产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简称中俄东线)明水—哈尔滨支线,首次向哈尔滨及周边地区输送优质清洁能源。2023年11月,中俄东线大庆—哈尔滨支线顺利投产,国家管网集团建立起了向哈尔滨主城区“双线供气”的新模式。明水—哈尔滨支线、大庆—哈尔滨支线,蜿蜒地下的两条天然气管道聚首汇能于哈尔滨,开辟“双线供气”模式,向哈尔滨日均供气超70万立方米,为冰雪盛会源源不断输送优质清洁能源。增输上量 打造持续加压新动能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黑河—长岭) 正式投产通气,5年多来,天然气输量逐年递增,随着2024年中俄东线全线贯通,输气能力已达到最高水平,为我国天然气冬季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以来,坚决扛稳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职责使命,持续提升管道系统保供能力。通过优化增输工程建设工期、提前投产沿线压缩机组等举措,确保中俄东线连续4年在冬季保供高峰月提前增输,在保障冬季用气高峰资源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11月,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五大连池、肇源分输压气站增加备用压缩机组工程先后建成投产,为冬季保供、管道增输上量增添了新动能。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产业新升级2025年1月21日,暴雪过后,巡线车辆因积雪无法正常行驶,为管网员工日常巡线带来了极大困难。“亚冬会马上就要开幕了,必须保护管道线路安全,确保万无一失。”国家管网集团强化技防手段应用,以科技“慧眼”筑牢管道保护防线,实现了管道线路的第三方施工与地质灾害风险的准确识别。这是中俄东线科技赋能安全生产运行的一个缩影。光纤安全预警、视频智能识别、无人机智能巡检、智能阴保等技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管道巡护模式,打造“千里眼”“顺风耳”,实现管道线路风险由人工巡检的被动防护向全智能化主动管控的转变,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有效解决极寒环境下的管道全时全域安全保障难题。借力AR、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进智能站场、无人站场建设,实现智能运行。在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以运用智能单兵设备AR智能防爆眼镜与智能管理平台驾驶舱相结合的运检维AR新模式,让专业工程师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沉浸式”巡检,“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第一现场”指导操作。国家管网集团大力推进管网运行智能化,以我国首条智能管道中俄东线为“样板工程”,综合运用“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深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管道场景,形成了管体智能检测、线路智能巡护、站场智能运行、管网智能调控四大技术,全线压缩机组具备远程一键启停机功能,所有站场具备一键启停站功能,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的升级蜕变。爬冰卧雪,争做护航亚冬新贡献在极寒环境下维护、检修设备;冒着凛冽寒风,踏着厚厚积雪进行站场巡线……迎接和保障亚冬会期间,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深入开展“护航亚冬”油气长输管道百日攻坚活动,引导广大员工群策群力,立足本职争做护航先锋。冰封雪裹的东北大地上,管网人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在严寒条件下,迎风冒雪对站场、管线设备设施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在徒步巡线中逐一登记、完善解决“三桩一牌”标识缺失、桩体破损等问题,全面摸排、复核管道沿线地质灾害潜在风险,比对埋深管道测量数据变化,细致入微清除灾害隐患。既做徒步巡护者,又做亚冬会宣传员,管网员工利用巡线走村入户的有利时机,深入管道沿线村民家中,解读管道保护法,围绕亚冬会办赛理念,针对管道高后果区开展广泛宣传。截至目前,共入户宣传279家,发放亚冬会及管道安全宣传品2326件,营造了喜迎盛会、安宁祥和的浓厚氛围。勠力同心担使命,踔厉奋发逐梦行。管网人将枕戈待旦、不辱使命,保障油气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全力护航冰雪盛会。祝愿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如灵蛇矫健、勇创佳绩,祝愿本届亚冬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