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然气管道工程领域两项竞赛总结暨劳模宣讲会召开9月19日,“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南段工程和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总结暨劳模宣讲会在安徽芜湖市召开。会上总结竞赛成果经验,通报先进集体和个人,对深入开展竞赛提出要求。4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劳模代表宣讲了先进事迹。会后,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安徽省总工会、国家管网集团工会在川气东送二线施工现场看望慰问了一线职工。“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天然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中东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管道全长5111公里,途经9个省(区、市),分北段、中段、南段三段核准建设。北段于2019年12月2日建成投产通气、中段于2020年12月3日正式投产运营,南段工程于2021年1月开工建设,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和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在工程建设中同步启动了“建功中俄能源通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竞赛以“赛安全环保、赛工程质量、赛创新创效、赛计划进度、赛阳光工程”为内容,助力工程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连接中亚和中国又一条能源大通道。工程管道全长约3340公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3个省(区),核心部分吐鲁番至中卫段全长1745公里,于2022年9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和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在工程建设中启动了“建功西四线 奋进新征程”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竞赛以“比党建引领、比安全环保、比质量进度、比创新创效、创国优工程”为内容,助力工程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两项竞赛启动以来,累计百余家参建单位和两万余名建设者积极投身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竞赛热潮中,努力营造学技术、提素质、争先进的浓厚氛围,确保“天然气管道建到哪里、劳动竞赛就赛到哪里”,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促练、以赛促建,工程质量、安全环保、数字化应用、进度控制等综合水平有效提升,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好、技术本领高、创新能力强,敢打硬仗、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唱响了新时代“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强音,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据了解,在竞赛助推下,“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提前7个月于2024年12月2日实现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提至380亿立方米,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注入强劲动能;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于2025年6月26日如期投产通气,年输气量超过150亿立方米,有效增强了能源供给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确保了我国西部地区气源的输送安全。活动期间,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安徽省总工会、国家管网集团在芜湖职业技术大学联合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点亮青春匠心梦”活动,新疆、甘肃、山东、江苏省(区)总工会以及芜湖市人大、市总工会负责同志参加。(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记者 王冬梅)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杜燕飞)国家管网集团发布消息,国家天然气储气库重点建设项目——金坛储气库地面设施扩能工程22日正式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了储气库调峰能力。金坛储气库完成扩能改造。受访者供图据介绍,金坛储气库扩能工程投产后,日注气能力从820万立方米提高至1320万立方米,增幅60%;日调峰采气能力从600万立方米提升至1800万立方米,增长2倍;日应急采气能力由1500万立方米提高至2700万立方米,应急保障能力提升80%。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本次扩能工程,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内天然气行业首台套一缸两段式电驱离心式压缩机组,提升了我国关键核心设备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建成2套三甘醇脱水处理装置,日处理规模达1200万立方米,实现注采气一体化高效运行。“作为全国首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通过此次扩能实现了运行效能的跨越式提升,增强了注采吞吐能力,为长三角地区能源供给注入新动能,对提升区域天然气调峰与应急保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管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今天(9月21日),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完成扩能,实现了运行效能的跨越式提升,显著增强了注采吞吐能力,对提升区域天然气调峰与应急保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金坛储气库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是区域能源保供的关键“粮仓”。本次扩能将该储气库日注气能力从820万立方米提高至1320万立方米,增幅60%;日调峰采气能力从600万立方米大幅提升至1800万立方米,增长2倍。工作人员表示,扩能工程充分释放了金坛储气库深地盐穴空间储气调峰潜力,工程投运后金坛储气库应急保障能力提升80%,显著增强了储气库在冬季天然气保供和极端天气应急调峰中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金坛储气库已累计注采气量150亿立方米,按照规划,金坛储气库将加快推进二期、三期等项目建设,到“十五五”末,整个储气库储气能力将达到14亿立方米,可满足8000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气需求。(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 张伟)
内蒙古秋天的清晨,有三个穿橘色工装的背影比太阳醒来更早。来自国家管网集团储运技术公司的工程师李东昕、芦思宇、孔佑健,开始对570多公里的长呼原油管道“做体检”。长呼原油管道是国内第一条长距离保温原油管道,西起陕西,冬至呼和浩特,途中穿越或跨越黄河等大中型河流20处、铁路7处、高速公路6处。长呼原油管道的建成投产,将来自鄂尔多斯盆地的原油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内蒙古,对陕西和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巴特尔,蒙语里意为“守护草原的勇士”。三位工程师对记者笑称自己是“管道巴特尔”——弯腰听诊、抬头看天,一脚沙一脚泥,守护着草原上的管道安全。尽管日复一日的巡检,像一场与风沙、寂寞和未知对峙的“马拉松”,但李东昕、芦思宇、孔佑健却时常保持乐观心态,采访中不断抛出的“段子”让记者捧腹大笑。一滴汗,落进沙;万千车轮,托举人间烟火。守护,从未宕机;致敬,正在路上。记者:王晖摄像:蔺子贤(实习)鸣谢:国家管网集团储运技术公司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17日电(记者 林艳华)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开幕,国家管网集团首次亮相。国家管网首次亮相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本届东博会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吸引东盟各国及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约3200家企业、机构参展。首次亮相东博会,国家管网集团聚焦“数智管网联东盟,共享能源新未来”,围绕“数智化交易平台”“智能调控技术”“管网服务新生态”“智能技术与设备”等内容,通过沙盘模型、视频动画、图文展板、交易签约、现场互动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其向“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目标迈进的实践成果。展会现场,国家管网集团展区的“天地江海”管道AI巡防系统成为中央展区“人气焦点”。该系统通过“空、天、地”三个维度设备协同,结合智能技术打造高效、全域、自动化巡护监测模式,打破单一维度监测局限,构建起“全域感知、智能分析、快速响应”的巡护体系。借助光纤预警、视频监控和无人机等技术,系统可实现“第一时间现场溯源”,显著提升管道防护核心能力。除这一系统外,国家管网集团展台的数智化开放服务及交易平台同样备受合作伙伴青睐。该平台构建标准化业务体系,提供油气管输全流程一站式采购服务,实现业务受理透明化与服务效能集约化升级。展会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积极深化区域产业协同与国际能源合作,与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扶绥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围绕能源服务网络优化,就下载点接入与应急抢修服务业务签订合作协议,完善区域能源保障体系。与国家管网集团储运技术公司签署检测技术合作协议,以技术赋能提升能源储运安全与效率。期间与越南石油天然气公司就跨境能源合作展开洽谈,凝聚合作共识,为中越能源领域务实合作与区域能源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资料图:处理安全切断阀故障“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是能源基础设施向海发展的天然桥梁。此次首秀东博会,既是展示中国油气管网技术实力的窗口,更是深化与东盟合作的起点,未来将开启驶入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油气管道信息技术互联互通的快车道,为深化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和加快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注入‘管网力量’。”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负责人表示。自成立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致力于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培育创新成长新生态,持续向国际能源界传递“深化开放共享”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