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11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傅雨)天气渐冷,湖南人今冬用气有保障吗?国务院日前召开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中央企业提出了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要求。记者26日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获悉,作为湖南省天然气冬季保供调度协调主体单位,该公司目前已正式进入战斗状态,确保湖南地区天然气平稳供应、人民群众温暖度冬。冬季保供,有备无患。“我们坚持多措并举,夯实安全生产根基,铸牢天然气分输铜墙铁壁。”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冬季气温极低,做好输气站防冰堵、防冻胀至关重要,公司提前做好了站场电气设备检查维护、自动化系统升级维护、设备设施冬防保温,部署防冰堵、防冻胀措施以及备品备件物资储备,提前落实冬季保供期间可靠的注氮、大型机械、无损检测等资源,确保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迅速到位。在多气源供应上,长沙输气分公司主动调研冬季保供资源和市场情况,摸清“三桶油”采暖季气价政策,掌握客户冬供用气缺口,积极探寻零散气托运商入湘,为上下游客户合理搭建资源匹配通道,争取增输上量;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促进二级用户与托运商“直供”,创建“三赢”良好局面,累计增加管输量3000万立方米。在对接二级用气需求时,成功引进晋气、川气优质托运商资源入湘,为湖南新增非采暖季管输量1000万立方米,补齐需求缺口。此外,积极促进“液态上岸”,引导省内LNG及其他气源贸易企业办理托运商准入,帮助客户打通准入堵点,新增管输托运商客户5家。通过深挖客户潜在需求,助推社会用能需求高效响应,保障能源市场供应稳定。
本报讯(记者董晴晴 通讯员李磊 颜文婷)“嗡……”随着地面操作民警下发指令任务,无人机飞向天空,遥控器画面里同时出现了无人机实时传输的管线上方影像。11月22日,为完善辖区输油管线的日常管理,确保辖区输油管线畅通,市公安局临淄分局警务保障室联合无人机中队、国家管网齐鲁站点开展无人机巡查输油管线安全检查。据了解,相比于传统人巡方式,无人机巡检拓宽了巡检范围,提高了巡检效率,已成为管道巡检的“得力干将”。利用其高空视角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可单次覆盖大面积管线网络,将人不能到达的地方纳入巡检范围,发现并识别潜在问题及隐患。夜间还可利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及时发现破坏输油管线和盗油行为,并作现场取证。此次无人机巡检是市公安局临淄分局不断深化“无人机+”实战警务理念的现实应用,无人机管线巡检使巡护更加智能化,切实提高了隐患监控质量和巡护效率,加强了辖区输油管线的安全管理。
近期,强冷空气频频来袭,多地气温大幅下降,供暖供电需求攀升。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国家管网、中国石化等央企积极行动,加大煤、电、气等资源保障力度,全力保障平稳应对寒潮。11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专题会,督促指导中央企业采取更有力措施,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会议要求,各中央企业要加强机组设备检修、维护管理,确保机组顶峰发电时发得出、顶得上。要完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动调峰电源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加强能源联保联供,补强薄弱环节,夯实保供基础。对遭受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地区,督促各地抓紧修复受损的能源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用能服务。做好煤炭、天然气、电力稳定可靠供应。据悉,为保障存量清洁供暖设施持续稳定运行,国家能源局推动将已改造的清洁供暖设施纳入当地政府供暖管理体系统一管理,建立清洁取暖信息平台,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组织有关企业做好检查、维修工作,安排专门抢修队伍和应急物资。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国家电网公司近期召开会议,部署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智刚表示,要抓好电力供应保障,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强化电源增发稳供,用足用好通道能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做好负荷精益管理。要把确保民生用电和群众温暖过冬作为重中之重,守住民生用电底线,持续提升服务质效。今年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加速“全国一张网”织网组网,安排14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新建主干管道和已建设施扩容“双管齐下”,消除输送瓶颈,提升冲峰能力。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天津LNG接收站外输管道于近期成功投产,实现与中俄东线等多条天然气主干管道互联互通。今冬明春供暖季,进入国家管网集团天然气管网输送的资源总量预计将超1000亿立方米,全力保障高峰时段顶峰供应充足。地热供暖更智能。11月15日,中国石化全面启动今冬地热供暖服务,900余座换热站陆续投入运行。本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11个省市的百万余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服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聚焦供热生产“数智化”,通过自主开发新能源智慧化生产运维管理平台,将738座地热余热站信息化数据接入平台,推动节能降耗、质量提升。核能供暖技术也迎来新突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推动下,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11月25日正式投运,海阳核电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开启核能“双城”供热新阶段。本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在“暖核一号”两期工程顺利推进实施和4个供暖季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不断开展核能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和新场景拓展,发挥核能供热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建成世界最大单台核电机组抽汽供热项目,投运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实现了核能零碳供热的创新式跨越式发展,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 王轶辰 周 雷
近日,国务院召开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央企提出了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要求。11月23日,记者了解到,作为湖南省天然气冬季保供调度协调主体单位,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已经正式进入冬季保供阶段,确保湖南地区天然气平稳供应、人民群众温暖度冬。在运行管控上,长沙输气分公司细化基层场站巡检和值班值守要求、强化站场工艺设备运行参数监测,做好安沙、湘潭转供场站天然气气质监测,监控各关键设备设施运行状况;提前做好电气设备检查维护、自动化系统升级维护、设备设施冬防保温,部署防冰堵、防冻胀措施以及备品备件物资储备,提前落实冬季保供期间可靠的注氮、大型机械、无损检测、注醇等社会依托资源,确保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迅速到位。主动调研冬季保供资源和市场情况,掌握客户冬供用气缺口,积极探寻零散气托运商入湘,为上下游客户合理搭建资源匹配通道,争取增输上量;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促进二级用户与托运商“直供”,累计增加管输量3000万方。成功引进晋气、川气优质托运商资源入湘,为湖南新增非采暖季管输量1000万方,补齐需求缺口。此外,引导省内LNG及其他气源贸易企业办理托运商准入;新增管输托运商客户5家,另有3家在湘LNG资源商正在持续对接。长沙输气分公司还组织基层站队针对管线冰堵、分输失效、低压运行等情形开展实战演练,参加了2023年湖南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演练。通过以演练促提升,强化队伍在极端天气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应急预案熟练程度以及政企协作配合能力。据悉,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2022年冬季保供期间为全省供气超16.8亿立方米,日均供气量最高超1700万立方米,实现输气量连续18年增长。记者还了解到,今年11月-2024年3月,长沙输气分公司预计要向湖南地区供应天然气超20亿立方,确保百姓温暖过冬,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用能保障。
受新一轮强冷空气影响,暴雪、寒潮、大风纷纷来袭,多地气温断崖式下跌,供暖供电需求攀升,能源供应迎来“大考”。
为做好能源保供,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提早谋划部署,要求加大资源保障力度,确保煤、电、气稳定供应。
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
11月10日,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变电修试所工作人员在110千伏太平哨变电站进行融冰电缆搭接及升流试验工作。(徐志杰 摄)
初冬的福建沿海,碧波万顷,海风劲掠。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福建莆田南日海上风电场的100台风机,迎风转动,满负荷状态下每天可发电960万千瓦时,源源不断送往千家万户。
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张星表示,迎峰度冬期间,预计全国用电最高负荷较去年同期增加1.4亿千瓦,增幅较大。我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局部面临一定压力。
国家电网结合东北雨雪冰冻导致用户停电等情况,制定7方面25项重点举措,全面梳理各级电网薄弱环节,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在公司总部,成立电力保供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所属各单位成立工作专班,按照“一区一案、一省一策”落实保供措施,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力,确保各类电源“应并尽并”,深挖跨区跨省通道送电潜力,做好省间精准错峰余缺互济,最大限度保障电力电量平衡。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冰雪凝冻天气,南方电网结合冰区分布图,实施231项配网防冰加固项目改造升级,对3.8万余处冰区通道隐患进行整治,提前做好防冰、抗冰准备。面对南方区域近期来水偏枯局面,南方电网及时开启西部检修结束的火电机组,加大统筹全网资源调配力度,持续做好网间优化调剂。
张星说,目前来看,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但部分省份电力保供压力较大,其中云南存在电量缺口,内蒙古西部存在电力缺口。此外,极端天气、主要流域来水、部分地区燃料保障存在不确定性。
电厂存煤处历史高位
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生产现场俯瞰图。(崔龙 摄)
煤炭是迎峰度冬时期能源保障的“压舱石”。
11月2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矿区里,电铲昼夜不息、卡车轰鸣,一列列运煤专列鸣笛出发奔赴大江南北。
截至11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10月份以来累计生产煤炭8742.6万吨,同比增加140.4万吨,自产煤连续25个月保持5000万吨峰值水平。
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镇,中国中煤所属母杜柴登煤矿产出的原煤经洗选后整装待发。一列列满载“保供煤”的“万吨大列”缓缓驶出,每列编组105节,每节车厢装载煤炭80吨,抵达曹妃甸港口后再通过水路运往南方电厂。
今年以来,中国中煤累计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1.48亿吨、占自产动力煤比重90%,创历史新高。1至10月,电煤中长期合同100%安排,为冬季保供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生供热企业,中国华能供热面积已突破10.2亿平方米。在酷寒的呼伦贝尔,其所属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员工浴“雪”奋战。他们在确保东北和蒙东地区能源保供情况下,还肩负着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各单位和周边8000余户牧民的用煤保供。
全长653公里的“西煤东运”大动脉大秦铁路西起山西大同,东至河北秦皇岛,承担着全国铁路煤炭总运量的近五分之一。
10月下旬,大秦铁路完成秋季集中修施工,为电煤保供夯实基础。随着集中修施工结束,大秦铁路日运量快速回升至120万吨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运输得到有力保障,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可用33天,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清洁供暖“绿色”过冬
北方地区进入采暖季后,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期。如何既让千家万户“温暖过冬”,又能让“蓝天常在”?能源行业不断探索清洁供暖的新方式。
11月15日,装载2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阿尔达夫那号”轮从卡塔尔驶来,停靠进曹妃甸港区中国石油所属接收站码头。目前接收站液化天然气储罐总存储量居于高液位,开启为期5个月的高负荷送暖模式,最高日外输量达4200万立方米。
作为国内首个500亿立方米大气区,今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已开展气井增产措施6.5万井次,增产气25亿立方米以上,累计生产天然气421.88亿立方米,日产量提升至1.46亿立方米。
截至11月9日,中国石油储气库注气量达171.4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5.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今年注气目标,为天然气保供攒足“底气”。
国家管网集团的输气管道犹如通达千家万户的血脉。当前,管网系统马力全开,确保不短供、不断供。今冬明春供暖季,进入国家管网集团天然气管网输送的资源量预计超1000亿立方米,进口管道气、国产气、LNG外输、储气库采气均有增长。
中国石化也启动地热供暖,900余座换热站陆续投入运行。今冬明春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天津、陕西等11个省市62个市县的百万余户居民清洁供暖,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强化电力供需监测和分析,保障煤炭产量维持高位,推动电源电网项目加快建设。”张星表示,还要充分发挥大电网统筹配置能力,指导电力企业优化水库蓄水,做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确保民生和重点用户用电。(记者戴小河、王希)
近日,国务院召开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中央企业提出了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要求。作为湖南省天然气冬季保供调度协调主体单位,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于11月中旬正式进入战斗状态,确保湖南地区天然气平稳供应、人民群众温暖度冬。强化安全运维,提升管控能力长沙输气分公司坚持多措并举,夯实安全生产根基,铸牢天然气分输铜墙铁壁。在运行管控上,细化基层场站巡检和值班值守要求、强化站场工艺设备运行参数监测,扎实做好安沙、湘潭转供场站天然气气质监测,严密监控各关键设备设施运行状况;在运维管控上,提前做好电气设备检查维护、自动化系统升级维护、设备设施冬防保温,部署防冰堵、防冻胀措施以及备品备件物资储备,提前落实冬季保供期间可靠的注氮、大型机械、无损检测、注醇等社会依托资源,确保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迅速到位;在资源保障上,紧盯管输计划执行,强化上下信息畅通,加强客户服务和协调保障,通过降低高负荷分输支路、管线运行压力等举措,保证场站天然气分输可靠运行;在管道安全上,聚焦管道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在巡护、布控、宣传、监护及安保防恐等5个方面全面升级管理措施,筑牢管道安全运行防线。图为场站值班员在日常巡检中查看生活自用气撬(单位供图)深化客户服务,拓展多气源供应做好能源保供工作,更要抓牢靠实管输资源。今年以来,长沙输气分公司坚持以“一站式”服务温暖客户,采用“线下走访电话回访”形式开展客户拜访近百次,不断跟踪客户需求,解决客户急难愁盼问题百余次,获得客户一致认可。主动调研冬季保供资源和市场情况,摸清“三桶油”采暖季气价政策,掌握客户冬供用气缺口,积极探寻零散气托运商入湘,为上下游客户合理搭建资源匹配通道,争取增输上量;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促进二级用户与托运商“直供”,创建“三赢”良好局面,累计增加管输量3000万方。在对接二级用气需求时,成功引进晋气、川气优质托运商资源入湘,为湖南新增非采暖季管输量1000万方,补齐需求缺口。此外,积极促进“液态上岸”,引导省内LNG及其他气源贸易企业办理托运商准入,帮助客户打通准入堵点,新增管输托运商客户5家,另有3家在湘LNG资源商正在持续对接。通过深挖客户潜在需求,助推社会用能需求高效响应,保障能源市场供应稳定。图为分公司员工严格落实集团公司高风险作业安全管理细则对现场作业进行“双监护”管理(黄马甲是作业监护人,红马甲是外来单位作业监护人)(单位供图)深化应急管理,筑牢安全用气防线长沙输气分公司坚持以练促备。在冬季保供前,组织基层站队针对管线冰堵、分输失效、低压运行等情形开展实战演练,同时积极参加2023年湖南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演练。通过以演练促提升,融合各方应急抢修机制,锻炼与其他单位应急队伍通力协作应急抢险能力,持续强化队伍在极端天气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应急预案熟练程度以及政企协作配合能力。提前修订完善天然气保供预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升级管理方案和高风险作业专项安全管控方案,确保包保责任制在冬季保供期间全面落实,基层管理人员坚守项目实施现场带班作业,进一步强化作业安全管控,筑牢工业和民生安全平稳用气防线。图为作业区员工集中对场站阀门执行机构进行全面“体检”和维护(单位供图)据悉,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去年冬季保供期间为全省供气超16.8亿立方米,日均供气量最高超1700万立方米,实现输气量连续18年增长。长沙输气分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提供优质、稳定的天然气供应,确保百姓温暖过冬,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用能保障。(傅雨)
昆仑山脉,巍峨磅礴,万仞巅峰竞天高。广阔的天地间,有几个小小的身影正沿着一条管道行进,不时停下来记录、检查。他们是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德令哈作业区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日常巡检工作。强化设备巡检质量和效率(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供图)这条天然气管道绵延千里,是西部大开发十大重点工程中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工程,作为甘青两省重要的能源战略通道,源源不断把发展的动力东输。德令哈作业区就矗立在这条管线的关键节点上,管辖着2座压气站、1座分输站、23座阀室和666公里的管道。在平均海拔3100米的高原上,高原管网人在这里用青春与热血守望着国家能源安全。德令哈作业区管辖着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输气站,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顶着沙漠的烈日、冒着高原的狂风、踩着戈壁的碎石,沿着管道进行着每日的管道维护工作。管道标识桩二维码实际测试(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供图)高原地区最危险的便是缺氧,有些工作人员刚来的时候因为缺氧连路都走不动,整晚整晚头疼得睡不着觉。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他们的皮肤也被镀上了一层“黑膜”。技术的应用减轻了工作负担,但是原始数据采集的背后有着更多的辛酸。整整三年,为了落实辖区管道里程数据测量工作,工作人员采集近百万条数据。管道班工作人员测量时,与平常的巡线不一样,他们必须一米一米、一步一步用脚步去丈量,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夏天多雨,高原的蚊子又大又狠,叮得人奇痒无比;冬天大雪,管道班人员为了防止积雪湿了鞋子而冻脚,将塑料袋套在鞋上,半天时间就要用四、五个。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手工记录的原始数据汇聚成13本近一尺厚的工作记录,为天然气管道的运行维护奠定了数据基础,用汗水诠释了管网人的履职担当。党员团员联合开展徒步巡线 用脚步丈量责任(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供图)“百面红旗迎风飘,红旗飘飘我最高……”德令哈作业区被这里的员工亲切地称为“红旗大院”。作为他们的高原之家,建成投产至今,德令哈作业区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基层建设百面红旗单位”“新时期十大标杆集体”国家管网集团“思想文化教育基地”等荣誉。这些荣誉,是驻扎在“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高原保供第一线的员工用坚守换成的,凝结成“高原奉献精神”,飘扬在高原之上。“我们这每个人都想上‘光荣榜’,当标兵,当先进。”一名工作人员说。创业易,守业难。如何保证天然气管道维护的安全运行?如何帮助员工成长?是德令哈作业区一直关注的方向。为此,德令哈作业区持续以研究机组安全运行、场站各类设备安全运行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为契机,通过以干代练提高大家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朝着一专多能方向培养员工,实现运行人员由操作运行向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端技术人员的转变,推动核心业务自主运维和关键设备自主检修。2023年,德令哈作业区组织自主完成了乌兰站1#压缩机组30K检修和压缩机50K大修,完成6台机组“健康体检”和全年春秋季两次共计完成场站及阀室697台阀门维护保养工作,自主完成各类过滤器维护保养共计44台、发电机5台,空压机12台,确保了设备设施安全平稳过冬。缺氧不能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亘古不变的昆仑依旧挺立,大地上多了一些足迹,浅显而又深刻,随着一条管道指向东方。(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 任旭江 供稿)
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针对第二批主题教育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巡回督导中,坚持用好“三个抓手”,用活“五项机制”,践行“四下基层”,以高质量巡回督导推动主题教育检视整改上下联动见到实效。用好“三个抓手”切实把检视整改贯穿巡回督导全过程集团公司党组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三个巡回督导组,始终把推动检视整改摆在巡回督导的突出位置,用好“一册一案一清单”三个抓手,提前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第一时间编制发布巡回督导组《工作手册》,细化8项工作职责,明确主要任务和6项工作要求,提出调阅抽查整改整治台账比例不低于所督导三级单位总数30%的要求。研究编制巡回督导工作方案,明确成员工作分工,细化六个方面16项督导任务,统筹安排重点工作,对检视整改提出明确要求,制定针对性措施。为推动主题教育检视整改问题准、措施实、效果好,督导组督促二级单位上下联动抓检视整改,指导三级单位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问题等7个方面,结合中央巡视、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党组巡视、党委巡察、审计监督发现的问题,深刻检视剖析,形成1054项问题清单,建立整改整治工作台账,采取挂图作战方式加快推进。用活“五项机制”推动形成同题共答同向发力良好格局集团公司主题教育三个巡回督导组建立每周学习、每周计划、双周督导、联动整改、红旗评比等五项机制,推动形成巡回督导组与所督导单位同题共答同向发力良好格局。每周学习吃透精神实质。巡回督导组带头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运用“学思践悟验”五步法,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吃透主题教育相关文件要求,做到实施方案、任务目标、最新要求、基层情况“一口清”,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巡回督导工作效能。每周计划强化统筹督导。每周编制巡回督导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涉及三级单位的现场督导工作,采取“视频现场”等多种方式,增强督导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针对性,确保上下步调一致。双周督导推进整改整治。巡回督导组坚持每两周跟踪督办一次检视问题清单,全面统计分析185家三级单位整改进展情况,对临期项目进行预警督办,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确保整改整治工作受控。联动整改确保落地见效。督促二级、三级单位做好第二批与第一批问题的有效衔接和联动整改,开展第一批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工作“回头看”,对问题清单落实情况、专项整治进展情况、上下联动整改情况逐项盘点,确保真落实、真解决。截至目前,各所属单位、总部各部门列入第二批主题教育检视联动整改问题共108项,已完成整改37项,其余71项均取得阶段性进展。红旗评比营造良好氛围。巡回督导组聚焦完成时限、质量两个方面,对所督导单位调查研究、检视整改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动态打分,择优授予流动红旗,月底评出当月主题教育“红旗单位”,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践行“四下基层”扎实推动检视整改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巡回督导组将“四下基层”作为做好巡回督导工作的重要法宝,下沉基层严督实导,做到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在充分掌握面上情况的基础上,巡回督导组找准薄弱单位,先后到36个三级单位、23个基层站队开展现场督导,深入了解其主题教育特别是检视整改情况,对办结事项进行“回头看”,确保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对每家被督导单位至少抽查1个三级单位,同时抽查部分基层党支部,做到横向覆盖、纵向穿透。针对督导中发现的短板弱项,巡回督导组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动真碰硬,及时进行针对性督导,编发《巡回督导工作通知单》9期,提出督导意见和建议58条。在巡回督导过程中,巡回督导组对基层主题教育检视整改中的好做法和鲜活案例及时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经验,加强推广应用,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以实干实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24日电 (吴细专 安静)近日,降温天气推动甘肃省内天然气用量激增,国家管网西部管道甘肃输油气分公司向辖区内的张掖、金昌、武威3个城市日分输天然气更是突破100万立方米。截至11月1日,甘肃分公司所辖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的3座分输站场,今年已经累计向张掖、金昌、武威地区供气2.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1%,创历史新高。甘肃分公司将聚焦天然气分输开口利民工程,积极推进西一线55号阀室和金昌压气站新增下载点项目,以满足武威市古浪县和金昌市永昌县对引进管道天然气的迫切需求。西一线55号阀室新增下载点项目,设计年输气量4.5亿立方米。西一线金昌压气站新增下载点项目,设计年输气量3.8亿立方米。目前,两个项目均已取得批复,正在稳步推进中。待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在保障武威市古浪县、金昌市永昌县安全生产和生活用气的同时,降低管线辐射区域范围内用气成本,缓解区域内供气不便的问题,也对促进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为检验上下游应急联动机制的有效性,永昌作业区主动联合下游武威市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开展武威天然气分输站供气中断事件实战应急演练,通过实战演练进一步磨合上下游应急保供联动机制,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协同作战水平,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够及时预警、准确响应,保证应急时段和民生用气需求。(完)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刘园园)记者13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由该集团组织开展的国内首次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放喷射火试验与封闭空间泄漏燃爆试验日前成功实施,填补了我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掺氢泄放燃爆验证试验的空白,为实现天然气长输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自主可控奠定了重要基础。据介绍,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是将氢气与天然气进行不同比例混合后,利用现有天然气管网进行输送。掺氢天然气可被直接利用,能够改善天然气品质;也可以将氢和天然气分离后单独使用,实现氢的低成本远距离输送,对促进能源行业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试验是我国最大尺度的管道掺氢天然气燃爆工业验证试验。试验选用X65钢级、323.9毫米管径管道,放空立管高度为5米,试验压力高达12兆帕,最大掺氢比例为30%,模拟的封闭空间结构参照输气管道阀室建设。“试验通过获取全尺度喷射火热辐射强度、封闭空间燃爆压力、火焰温度及长度等参数,揭示掺氢天然气火焰传播与燃爆机理,确定管道输送最佳掺氢比例,为建立掺氢天然气管道安全标准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国家管网集团研究总院新能源储运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彭世垚说。记者了解到,掺氢天然气管道的安全性一直是该技术领域探索和研究的重点。因氢气自身特性,掺氢管道一旦发生泄漏,高温高压破坏性巨大。“长距离、大口径、高钢级和高压力管道输送是未来氢能源供应的发展趋势。我们通过这次试验,制定工业验证实验方案,提高掺氢燃爆特性的模型精度,为我国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和运行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参与试验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李玉星表示。此次试验由国家管网集团联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科研团队共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