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3.11
国资委:国家管网集团魏荆新线原油管道顺利投产

日前,国内凝点最高的长输原油管道魏荆新线一次投产成功,对保障区域成品油及化工原料稳定生产、更好服务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魏荆新线起自河南南阳,途经河南、湖北两省三市,终至湖北荆门,全长232公里,设计年输油量90万吨,全线设7座输油站,对原油进行全程加热。工程于2022年11月14日全面开工,投产后将替代魏荆老线,承担将河南油田原油输至荆门石化的重要任务。魏荆新线输送的河南油田原油具有凝点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蜡含量高的特点。其中一种混合原油凝固点达45摄氏度,在国内属于罕见的高凝固点原油,是航空航天等领域特种润滑油的紧缺原料之一,从中提炼的石蜡也是用途广泛的化学工业原料。老旧管道更新替换工作是国家管网集团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安全隐患整治的重要举措。魏荆老线在役运行45年,输送原油6200余万吨。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管道沿线附近人口密集区和厂矿企业逐渐增多,对管道的依赖进一步增强,对管道绿色安全平稳运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国家管网集团坚持安全生产,在管道沿线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的支持下,有序开展老旧管道的更新替换工作,对控制性工程提前开展技术攻关,仅用337天就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8.88%。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在国内首创保温管外加钢套管的“管中管”双管异径结构体系,完成全长2555米的汉江主河道段定向钻穿越,确保了回拖过程中管道保温层不受卵石、砾岩等损伤。通过选用节能加热设备和变频输油泵,大幅降低了整个管输系统燃料消耗和耗电量。

13
2023.11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冷空气叠加雨雪 如何保障群众温暖过冬·北京 完成设备维护...

12
2023.11
天津日报: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项目二阶段工程投产

本报讯(记者 王睿)11月10日,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项目二阶段工程一次投产。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依托16.94公里外输干线,接入蒙西天然气管道,与中俄东线、陕京管道等多条天然气主干管道互联互通,为今冬明春保供添动力。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项目二阶段工程包括3套气化外输设施,气化能力为1400万立方米/日;1条10兆帕外输管道,设计输气能力达300亿立方米/年;1座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液态储气能力为22万立方米;另外,还有一些配套设施。此次新投产管道与周边地区骨干管道互联互通,将发挥国家管网集团“全国一张网”优势,为京津冀地区引入新气源,同时,增强海上液化天然气保供能力,缓解冬季用气紧张局面。投产后,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单日最大气化外输冲锋能力可提升至4100万立方米,储气能力提升至4.2亿立方米。据了解,今冬明春保供季,该接收站预计接卸31船液化天然气,能满足京津冀地区4600万户民生用气需求。

12
2023.11
央视新闻:温暖过冬!多地全力保障供暖季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

近日,随着我国多地气温下降,有着天然气“粮仓”之称的储气库开始陆续供气。我国最大储气库开始今冬供气11月9日,我国最大的储气库——呼图壁储气库开始了今冬的供气工作。随着呼图壁储气库注采井采气阀门的开启,600万立方米清洁天然气进入管网,呼图壁储气库正式启动第十一周期供气运行。今年,呼图壁储气库夏季按照应储尽储、力争多储的原则,完成注气储备任务29.7亿立方米,较去年多注气6000万立方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储气库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徐长峰:冬季保供期我们将以新井逐步扩容达产、老井优化压差增供等有效措施,多措并举提升储气库调峰保供能力,切实发挥储气库压舱石作用。呼图壁储气库储气量达百亿立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储气库,承担着西气东输干线沿线城市、新疆北疆地区应急供气和季节调峰双重功能。截至目前,已累计注气213.17亿方,累计供气159.07亿方,居全国首位。我国最大产气区全力保障冬供期安全稳定在我国最大产气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7000多名采气员工加快新井投产、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进度,日产天然气量超1.48亿立方米,全力保障冬季保供期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把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作为一次大考,以全员出动、全力以赴、全速推进的姿态做实做细天然气保供工作。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气田开发事业部副经理 李莲明:今年春季供暖结束后,我们就着手编制了新一轮冬季保供工作手册,对19座天然气净化处理厂、300座集气站、3万多公里天然气集输管网进行拉网式“体检”,确保每一口气井以最佳状态迎峰保供。长庆油田2023年计划投产新井2401口,新增日产气量可达3000万立方米,新投气井接连加入冬季保供序列,为冬季保供增添“底气”。被称作地下“天然气粮仓”的储气库,是应对冬季用气高峰的重要保障。今年初以来,长庆油田加快储气库群建设,不断提升长庆气区储气调峰能力,超前组织储气库群注采轮换,为冬供提前“囤粮”。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储气库管理处副处长 张林:长庆陕224、苏东39-61、榆37、雷龙湾四座储气库已累计注气12.8亿立方米,将于11月中旬完成注采转换,冬季日调峰能力将达到1000万立方米以上。目前,长庆油田日产天然气量在1.48亿立方米以上运行,为新一轮冬季保供做好了准备。天津:液化天然气外输管道投产 助力冬供昨天(10日),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外输管道一次投产成功,实现与中俄东线、陕京管道、蒙西管道等多条天然气主干管道联通,为该接收站增加了一条重要外输通道。天津液化天然气外输管道是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可将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通过16.5194公里的管道接入我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和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今冬明春保供增添动力。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副总经理 孙晓彤:除外输管道外,本次我们还投产了三套气化外输设备和一座22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将天津液化天然气的气化能力提升至2900万立方米/天,储气能力提升至4.2亿立方米,更好保障今冬明春华北地区天然气可靠供应。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是国内已建占地面积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液态外输基地。投产至今已外输天然气超350亿立方米。项目是国家“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和能源保供项目,其总体规划包括6座2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及其配套设施,整个项目计划于2024年全面建成,项目全部投产后,该站的总储气能力将提升至9.6亿立方米,可供京津冀地区民生用气26个月,每年可发电850亿度电,减排二氧化碳7528万吨。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副总经理 孙晓彤:今冬明春的保供季,预计接卸31船液化天然气,相当于气态天然气28亿立方米,可满足4600万户家庭保供季的民生用气需求,通过新投产管线实现与周边地区骨干管网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增强地区海上液化天然气资源保供能力。北京:完成设备维护保养 天然气保供平稳有序为确保迎峰度冬期间北京天然气保供平稳有序,国家管网集团统筹资源,多措并举保障天然气供应。记者日前探访了位于北京顺义区的高丽营供气站。位于北京顺义区的陕京管道高丽营站是向北京市供气的重要站场之一,这里汇聚了来自大唐煤制气管线、陕京四线的天然气,同时陕京四线在高丽营站为密马香支线转供,实现了北京环网的互联互通。记者日前探访了这个供气站。由于供暖日提前,这里的供气量超过1900万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密云作业区主任 韩铭:入冬前,我们完成了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按照冬季保供方案全面落实安全升级管理措施,采取了增加专业巡检频次、强化天然气泄漏检查、开展防冻堵应急演练、优化配备物资等措施,全力备战冬季保供。国家管网集团所辖陕京管道系统被誉为“首都城市供气生命线”,北京市95%以上的天然气由该系统输送。每年冬天,陕京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四条主干管网将中俄天然气、中亚天然气、长庆天然气、塔里木天然气等源源不断地输向北京的16座站场,形成了环北京10兆帕高压环城供气网,对保障首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起到重要作用。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生产调度中心副主任 赵天浩:目前陕京管道系统单日输气量已达2亿立方米,预计今冬明春单日最大输气量将超3亿立方米,总输气量将超过400亿立方米。确保首都及管道沿线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11
2023.11
中国青年网:守护万家温暖 天然气冬季保供有“底气”

中国青年网西安11月11日电冬季保供工作是连着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工程,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甘陕输气分公司持续开展冬季保供工作,应对冬季“大考”,确保今冬明春供气“不间断”,安全“不下线”,服务“不打烊”。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甘陕输气分公司所辖管道位于国内天然气管道西进东出的重要咽喉要地,途经甘肃、陕西2省8市19县、区,管道总里程1119千米,沿线共有18个场站、40座阀室。其中,高陵作业区是西安市及周边地区冬季保供的主力军,供暖期向市场供应天然气量占西安供气量的40%。靖边作业区则联通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陕京一线、二线、四线共六条天然气大动脉,肩负着向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供气重任。为顺利完成今冬明春保供任务,甘陕输气分公司在入冬前对所辖场站输气设备进行了全面“体检”,排查各项设施设备隐患。同时升级管理工作方案,实施24小时带班制度,加强对压缩机组、分输设备、干线阀室等各系统关键参数的监控。此外,甘陕输气分公司不仅在内部组织各区队开展保供突发异常事件应急演练,制定场景化的应急预案,还向外开展了“秋冬季农田户主专项走访宣传”活动,发动管道沿线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筑天然气管道安全防线。(乔丽娜)

09
2023.11
央视新闻:多地供暖启动 能源供需情况如何?跟随镜头直击冬季保供现场

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低迷,北方多地供暖陆续启动,能源需求逐渐增加。为确保能源保供平稳有序,各地正积极备战迎峰度冬。今冬明春,国内煤炭、天然气供需形势如何?现在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了解下。  煤炭、电力企业多举措备战冬供天气转冷,各煤炭、电力企业多措并举,全力做好今冬能源保供工作。在我国首个2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神东矿区,百米井下,采煤机滚筒飞速旋转,开采的煤炭从运煤皮带送出。在这里,每天约有110列车煤炭从这里发出。在我国最北端的煤炭生产现场,一辆辆矿山卡车来回穿梭。随着第一场冬雪的到来,企业充分发挥极寒工况下,5G无人驾驶卡车的运输作业能力,高效助力煤炭供应。国家能源集团雁宝能源总调度室主任 曲建成:随着蒙东和东三省地区用煤旺季的到来,我们全力释放优质产能,目前宝日希勒露天矿每日生产煤炭10万吨以上。在包神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大厅,运输作业画面在屏幕上实时显现着,崇山峻岭间,一列列满载煤炭的重载列车不断穿梭;场站内,装煤列车不断解编。据统计,每年有3亿吨以上煤炭从这里装车运出。国能包神铁路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值班主任 裴洪涛:紧盯煤炭主产区煤炭产能和港口煤炭存量,精准制订煤炭保供计划,10月份以来日均运输煤炭87万吨。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黄骅港,运煤的货轮正在加紧装卸。在这里,平均每天有近130列火车从这里卸货、近13艘万吨巨轮从这里装货离港。在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电厂机组火力全开,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在山东日照,华能日照电厂机组应发尽发、稳发满发,国网日照供电公司组织专家上门排查隐患22项,对8条220千伏电厂外送输电线路进行无人机立体巡检,保障度冬电力可靠供应。在济南,能源集团的38处大中型热源厂,134台锅炉全力保障热源供应,整体存煤量不低于30天以上用量。济南热力集团生产管理部副经理 于昌灏:96969热线和供暖管家电话24小时在线,全力做好用户服务保障工作,为今冬供暖做足准备。在去年我国煤炭产量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国煤炭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煤炭工业协会预计,今冬明春我国煤炭资源保障将比较充足,煤炭需求有望保持增长,煤炭供需形势或将相对平衡。今冬明春海上天然气供应计划超80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海上勘探开发力度,组织采暖季产能建设,努力提升在产气田供应能力,推动在建气田提前投产。今冬明春采暖季,初步计划供应海上天然气超80亿立方米。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这里是位于海南的“深海一号”操控中心,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周边所有海上气田的生产情况。为了应对眼下即将到来的冬季保供期,可以看到,现在气田基本上都已经处于高位生产状态。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用能高峰,中国海油依托“多气源调度决策系统”,生成海上天然气输送管网的总体运行情况,并根据下游用户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海上平台的产能配置,制订最新生产计划,保证环海南岛海上气田群的日产量始终稳定在2000万立方米以上,为冬季保供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中国海油“深海一号”气田总监 宋金龙:“深海一号”气田在保供季开始前,就全面做好生产处理系统的维保工作,保证关键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能够有效应对冬季寒流等恶劣的天气影响。同时,我们采用“一井一策”精密管理策略,精心呵护气田的11口深水气井,确保在下游用户需求增加时能够有效地提产。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珠江口盆地的海上油田,以“1天1船油”的高频次及每天超23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为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和经济社会发展加“油”提“气”。在渤海首个大型、整装千亿方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Ⅰ期开发项目进入投产冲刺阶段,预计投产后高峰每日可以供应天然气约530万立方米,进一步夯实今冬明春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天然气保供的底气。中国海油预计今冬明春采暖季,初步计划供应海上天然气超80亿立方米。风光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全力保供今年以来,我国加大风光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在冬季电力保供中,风光水电等新能源也在积极发挥着保供增供作用。这几天,全国各地一些新能源项目陆续并网发电。重庆巫山两坪光伏二期、福建圣农光泽分布式光伏等一批新能源电站也在前不久实现并网发电,新增装机约18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3亿千瓦时,为冬季电力供应增添了新动力。在四川省盐源县,华电白乌风电项目在日前刚刚完成调试并网发电,这里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整县高海拔风电基地,11月份以来,已经累计发出清洁电能5000万千瓦时。华电新能盐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 宋海东:这里规划建设了12个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风电场,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出清洁电能52.3亿千瓦时。同时,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能源智能化、一体化运营模式,在提升新能源运维能力,提高新能源发电效率。在贵州北盘江清洁能源基地集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协调流域内4座水电站和3座光伏电站的发电出力,通过利用水电机组启停灵活和水光打捆送出的优势,提升流域内水电、光伏的整体发电效率。华电贵州黔源电力集控中心调度运行部调度长 杨贤箕:截至10月,我们利用流域水电站配合该区域光伏电站出力波动,共调整水电出力64次,累计调整发电量3200万千瓦时,全力保障区域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平衡。走进这家智能运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运营中心目前已经覆盖了风、光、水、储等新能源全业务场景,实现远程集中监控、现场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比传统模式提高运维效率约70%。三峡能源电力生产与营销部主任 王允:我们充分利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加强电力生产运维管理,目前已经建设一个总部智能运营中心,26个省级区域集控中心,安全高效运维近300家电站,极大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为迎峰度冬提供坚实的保障。(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李清波 张伟 古峻岭 张丛婧)

08
2023.11
人民日报:央企专业化整合取得新进展(新视点)

近日,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取得新进展:14组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在京集中签约,项目涵盖新型基础设施、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涉及23家企业单位。14组项目中,既有央企间的资源整合,也有央地间的协同发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专业化整合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企业共实施专业化整合项目1272个。其中,央企内部资源整合项目803个、央企间整合项目154个、央地整合项目138个、外部资源整合项目177个。今年以来,已有两批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经过探索,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整合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整合范围更加多元,涌现出一批改革样板和标志性案例。”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说。国家管网集团积极整合广东、浙江等省份管道资产,推动“全国一张网”新格局加快形成;中煤集团着力推进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煤炭资源重点地区企业专业化整合,更好发挥区域一体化管理优势;中国联通整合多家专业公司组建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构建起创新能力组织体系。王宏志表示,通过深入实施专业化整合,中央企业主责主业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保障国家安全、推动创新发展、畅通产业循环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不断彰显。下一阶段,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如何进一步深化?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四个聚焦”:聚焦横向合并,通过专业化整合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力。加大对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关系未来发展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推动资源持续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等集中,重点培育行业内专业领军企业。聚焦纵向联合,通过专业化整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把握好中央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综合运用股权合作、交叉持股、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保障供给畅通有序;发挥中央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建立产业联盟、产业生态圈,促进中央企业与各类企业融通发展。聚焦创新攻坚,通过专业化整合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引擎。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整合上中下游企业资源,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卡点”“堵点”。聚焦内部协同,通过专业化整合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基。坚持“一业一企、一企一业”,实现内部资源应整尽整、应合尽合,塑造更加规范有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坚持有进有退,腾挪更多资源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王宏志表示,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专业化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本报记者 李心萍)《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8日第 18 版)

06
2023.11
新华网:魏荆新线输油管道成功投产

国家管网集团魏荆新线建设工程3日成功投产,将为区域成品油及化工原料稳定生产提供更有力保障,服务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魏荆新线起自河南南阳,途经河南、湖北两省3市,终到湖北荆门,全长232公里,设计年输油量90万吨,全线设7座输油站对原油进行全程加热。工程于2022年11月14日开工,投产后将替代魏荆老线,承担将河南油田原油输至荆门石化的任务。据介绍,魏荆新线输送的河南油田原油具有凝点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蜡含量高的特点,在夏季常温下呈奶酪状,流动性差、输油成本高,却含蜡丰富,从中提炼的石蜡是用途广泛的化学工业原料。魏荆老线在役运行45年,输送原油6200余万吨。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管道沿线附近人口密集区和厂矿企业逐渐增多,对管道的依赖进一步增强,对管道绿色安全平稳运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国家管网集团在管道沿线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的支持下,有序开展了老旧管道的更新替换工作,用时330余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沈大鸣)

03
2023.11
中国电力报:古浪—河口天然气 管道工程实现“绿色”投产

本报讯 (见习记者赵悦婧)10月26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古浪—河口天然气联络管道工程实现“绿色”投产,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多通道供气网络。古浪—河口天然气联络管道工程起点为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古浪压气站,终点为涩宁兰双线河口压气站,途经甘肃武威、白银、兰州3市,线路全长188.4公里,设计年输气量50亿立方米,设计压力10兆帕。管道投产后,将在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形成由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和涩宁兰管道系统组成的“双气源”供气格局,日供气能力增加2905万立方米,同时兼顾青海西宁及周边地区用气需求。该工程首次创新采用“绿色”方式投产。投产前夕,国家管网集团严格控制管道线路等关键工序质量,有效控制水露点,高标准开展设备维护保养及阀门内漏测试,实现一次投产成功,减少天然气放空140万立方米;投产期间,有效利用涩宁兰管道、西气东输管道两个不同压力气源进行置换和升压,节约电加热设备能耗6160千瓦时;工程配套建设的7座光伏发电系统,每日可发电68千瓦时,年发电量超2.38万千瓦时。

03
2023.11
新华网:西部管道公司:打响开拓“维抢修”服务市场第一枪

今年10月中旬,中油国际管道(新疆)有限公司(简称:中油国际)与独山子输油气分公司(简称:分公司)在阿拉山口市联合举办2023年中哈原油管道腐蚀穿孔泄露应急演练获得圆满成功,为西部管道公司创收40万元,成功打响开拓新疆“维抢修”服务市场的第一枪。中油国际负责运营中哈原油管道和中亚A/B/C线境外段管道及国内两座计量站,与分公司运营管道仅一墙之隔。今年以来,分公司了解到中油国际下属两家合资公司——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AGP)及中哈管道中国分公司(KCPC)在国内无自有维抢修力量,亟需其他单位提供抢修服务。分公司立足自身维抢修力量现状及自有优势,主动与中油国际对接,并邀请其到分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尝试为对方提供定制化维抢修服务。经现场观摩分公司维抢修基地及演练现场,先后召开4次协调会,讨论保驾协议和应急演练工作内容相关细节,最终签订了《2023年度中油国际管道抢修保障协议》、《2023年度中油国际管道应急演练服务合同》,委托分公司提供抢修保驾及演练服务。为成功打响开拓“维抢修”服务市场第一枪,分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次演练服务,并联合独山子维抢修中心、阿拉山口输油站成立联合工作组,落实演练资源、编制演练脚本、协调地方政府及应急救援队伍等工作。本次模拟演练中哈边境军事缓冲区内管道发生腐蚀穿孔泄露,共设有警戒探边、对开式堵漏卡具安装焊接4个演练科目,得到地方政府及应急救援队伍的大力支持。分公司今后将进一步拓宽上下游企业油气合作领域,不断开拓油气托运、“维抢修”服务等各类市场,为西部管道公司提质增效走出一条新路。(周尧)

首页 29 3031 32 33 末页
页数:31/9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