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3.12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 中俄东线今年已累计输气超200亿立方米

27
2023.11
加速“织网”,提升天然气保供冲峰能力

小雪时节,寒潮来袭,多地气温断崖式下跌,迎峰度冬能源保供迎来关键期。作为天然气供应“大动脉”,国家管网集团各路“通道”积极推进工程建设,织牢织密“全面一张网”,保障天然气稳定有序供应。《中国能源报》记者近日从国家管网集团了解到,今冬明春供暖季,该集团天然气管网输送资源总量预计将超1000亿立方米,进口管道气、国产气、LNG(液化天然气)外输、储气库采气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可全力保障高峰时段顶峰供应充足。加速“组网织网”我国天然气消费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供热供暖,受地域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冬季用气量较大,天然气消费存在明显的峰谷差和供需异地的错配现象。“天然气开采和生产是稳定连续的,由此产生稳定生产和消费需求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所以有必要利用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加以调节。”一位天然气基础设施领域资深专家说。基于此,国家管网集团自成立以来加速“全国一张网”建设,提升站管库协同运营和管网冲峰能力,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国5.4万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网实际资源入网能力达9.9亿立方米/日,可满足今冬明春高月高日保供冲峰需求和冬季供气总量的管输需要;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天津LNG接收站外输管道投产成功,实现与中俄东线、陕京管道等多条天然气主干管道互联互通;中俄东线北段正式投产运行,可提升中俄东线日输气能力2000万立方米,更好保障东北三省、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能源供应。据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杨安介绍,国家管网集团加速天然气“织网组网”,通过新建主干管道和已建设施扩容,进一步提升天然气保供冲峰能力。其中,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公司山西煤层气稳产上产外输通道得到进一步拓展,年输气能力新增10亿立方米,可最大化将沁水盆地煤层气新增产能接入国家天然气“全国一张网”骨干管网,推动山西地区煤层气高效勘探、高效建产、长效稳产,为京津冀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区提供更充足的用气保障。协同运营保平稳“随着高效集输、下游市场化良性竞争的‘X+1+X’体系不断推进,我国油气行业特有的上中下游‘一般粗’结构将逐步转变为‘哑铃型’结构。整合主要设施,形成全国性天然气接卸及应急调峰能力,市场也有不少新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说。郭焦锋指出,在全国“一张网”格局不断完善、优势渐显的当下,国家管网集团在原有天然气管道网络基础上持续拓展省级管网,将其以市场化方式纳入。“目前看,国内长输天然气管网布局更加合理,同时境外天然气管网与国内段衔接向好,将境外天然气资源‘丝滑’接入。此外,俄气东线还增加了山东、江苏输送路径,天然气管网体系不断完善。”▲图为国家管网乌鲁木齐输气站。国家曾网/供图在上述天然气基础设施领域资深专家看来,天然气平稳有序供应,不能仅靠管输单一环节。“从接收到输送再到储存,提升资源入网量,一体化协同运营重要且必要。”11月10日,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接收站迎来今冬首船LNG。该船运载的LNG卸载至二期项目新投产的22万立方米储罐中,可气化为8500万立方米气态天然气。今冬明春,天津LNG接收站还将迎来31艘来自世界各地的LNG巨轮,保障华北地区应对寒潮低温。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国家管网集团统筹安排7座LNG接收站超100个窗口期,全力维持罐存合理高位运行。“与管网相连的18座储气库应注尽注,最大采气入网能力达2亿立方米/天,较上年增加11%,金坛储气库等三座储气库储气量创历史新高。”杨安介绍。“进口管道气、进口LNG、国产气、储气库‘接收站-管网-储气库’一体化协同运营对接不断顺畅,将协调推动保供资源落实。”郭焦锋说。保供离不开便捷高效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家管网集团已具备全国性的天然气接卸输转及应急调峰能力,已运营LNG接收站2760万吨/年,储气库54.36亿立方米/年。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我国油气行业将更加聚焦资源保障和配置、市场竞争和发展两条主线,因此管网资源如何更加公平开放、便捷高效利用备受关注。受访人士表示,将来在实际运行中,应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整合主要设施,形成全国性天然气接卸及应急调峰能力。随着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和油气管网市场公平公开交易推进,引入托运商制度和金坛储气库储气容量竞价交易,都是打破制度和业务瓶颈、促进新市场主体对下游消费市场的探索和尝试,以此带动各类资本和企业进入,联通断点,打通堵点,实现管网互联互通,持续完善“全国一张网”。另外一个业内共识是——供给端可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需求方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天然气购入方式。两方均可在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加稳定的成本及收益,有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更好地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环境保障。郭焦锋认为,信息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助力安全生产和冬季保供。“要加大力度建立高效的运营管理平台,将数字化技术与现有管网输送机制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及时的调度和运行,借力大数据,大幅提高天然气运输和使用准确性和协同性。”《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管网集团油气调控中心持续开展天然气管网一键启停、自动分输、远控功能改造工作,通过前期建设应用在线仿真系统、运行数据应用平台和压缩机动态效率监测平台,提升了天然气管网运行数据分析水平和冬季保供期间的预测预警能力。文 | 本报记者 渠沛然 吴莉

27
2023.11
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坚持安全保供 守护万家温暖

黔山贵水,沃土之中,两条钢铁气龙静卧。它的名字,是中缅天然气管道、中贵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从缅甸西部海岸兰里岛皎漂,经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全长2800多公里;中贵天然气管道起于宁夏中卫,终于贵州贵阳,全长近1900公里。两条管线在贵阳连接后呈“T”字形贯通贵州全境。成贵铁路交叉段改线工程一级动火作业现场。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供图中缅天然气管道、中贵天然气管道以天然气鼓动磅礴脉搏,涌进城市乡村,助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经济社会迈开高质量发展步伐,蓝色火焰点靓了万户千家。历史长河标注着闪光坐标。2013年10月,中缅管道(贵州段)贵阳站、中贵管道(贵州段)遵义站相继点火成功,结束了贵州没有管道天然气的历史,也标志着国家管网西南管道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以下简称“贵阳输油气分公司”)所辖管道全线投产贯通。时间和实践镌刻发展变迁。这10年,贵阳输油气分公司拓荒创业,工程建设迎难而上,市场培育用心用情,多气源保供初心如磐,安全生产落细落实,奋斗足迹熠熠生辉。这10年,贵阳输油气分公司越重山、跨沟壑,将天然气输送进贵州千家万户,累计向贵州输送天然气超过100亿方,供气范围覆盖全省9个市州中心区域,占贵州省天然气使用量的75%以上,为改善区域能源结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价值。锚定目标 温暖万家灯火2023年3月27日17时45分,是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特殊节点——通过3个压力台阶升压并经过72小时试运行结束后,黔南州天然气“县县通”独山支线天然气管道投产一次成功。这是2013年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中缅、中贵天然气管道投产以来第一次新建管道和站场的投产。管道跨越罗细河。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供图据了解,黔南州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共规划6条支线,此次投产的独山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作为贵州省“十三五”油气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助推黔南支线成网战略布局,对改善黔南大气环境、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等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也是贵阳输油气分公司融入地方发展的生动缩影。自2020年10月国家管网集团正式运营以来,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加快推动贵州省基础设施“六网会战”的关键网之一的油气网建设,积极推进天然气进社区、进园区、进院落,加快管道和储气能力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六网会战”中的关键一环,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围绕构建“全国一张网”的目标,提出天然气管网“两横三纵”的中缅线、中贵线管道建设和成品油管网“管库联通”的“十四五”规划,并顺利融入贵州省油气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有效推动6条支线、9个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及投产准备工作;完成国家管网成立以来首个贵州地区干线开口项目投产输气,实现市场开拓“零的突破”……在先行先试中,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将探索探路、守正创新的成果书写在建设的火热奔忙中。这10年,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在西南的天然气运输枢纽,不仅承担了南气北上、北气南下、海气西进等重要任务,还先后完成了贵州省内管道沿线16个分输下载口的投产运行。如今,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供气范围覆盖贵州全省市(州)和贵安新区中心区域,天然气惠及居民200余万户,点滴实践正点靓着黔贵儿女的美好新生活。安全生产 底线坚如磐石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平稳供气,是燃气企业的立足之本。2012年9月,贵阳输油气分公司挂牌成立,主要负责中缅、中贵天然气主干管道(贵州段)运营管理,管道里程超过1000公里。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贵阳输油气分公司所辖管道途径地区90%以上处于云贵山区,管道沿线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灾害频发,管道运营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越是艰难越向前。2019年4月底,被业内称为“陆上管道建设难度实属罕见的工程”——晴隆县沙子镇段高风险区改线工程由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实施投产和运营管理。据贵阳输油气分公司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工程投资全长40多公里,相对高差约1000米,最大坡度达到90度左右。越是艰难越向前,贵阳输油气分公司配合建设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工程项目。管道跨越乌江(中贵)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供图这样的案例在贵阳输油气分公司还有很多。正因如此,在艰难险阻的生产环境中稳稳立住管道安全的根基,更显不易和珍贵。一直以来,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坚持安全生产“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如磐意志,将狠抓安全管理、消除风险隐患践行于生产全过程。数据成果最能说明问题:目前,贵阳输油气分公司累计巡线300多万公里;及时处置十余处地灾滑坡、汛期管道水灾隐患,安全管控90多处高后果区……乘势而上再奋进。近年来,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以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实现管道沿线场站、阀室安全隐患排查全覆盖;在管道沿线两侧200米范围内实现管道保护入户宣传及住户登记造册全覆盖;联合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站场、阀室、大型跨越等重点风险点的安保防控工作实现全覆盖。艰辛耕耘,守正创新,收获丰盈。2022年,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作为贵州省应急管理厅推荐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试点单位。锚定目标犹需铆足干劲,当前,贵阳输油气分公司正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充分发挥国家管网西南大枢纽作用,全力践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的企业宗旨。

27
2023.11
湖南人今冬用气有保障 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全力确保湖南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

长沙晚报11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傅雨)天气渐冷,湖南人今冬用气有保障吗?国务院日前召开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中央企业提出了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要求。记者26日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获悉,作为湖南省天然气冬季保供调度协调主体单位,该公司目前已正式进入战斗状态,确保湖南地区天然气平稳供应、人民群众温暖度冬。冬季保供,有备无患。“我们坚持多措并举,夯实安全生产根基,铸牢天然气分输铜墙铁壁。”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冬季气温极低,做好输气站防冰堵、防冻胀至关重要,公司提前做好了站场电气设备检查维护、自动化系统升级维护、设备设施冬防保温,部署防冰堵、防冻胀措施以及备品备件物资储备,提前落实冬季保供期间可靠的注氮、大型机械、无损检测等资源,确保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迅速到位。在多气源供应上,长沙输气分公司主动调研冬季保供资源和市场情况,摸清“三桶油”采暖季气价政策,掌握客户冬供用气缺口,积极探寻零散气托运商入湘,为上下游客户合理搭建资源匹配通道,争取增输上量;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促进二级用户与托运商“直供”,创建“三赢”良好局面,累计增加管输量3000万立方米。在对接二级用气需求时,成功引进晋气、川气优质托运商资源入湘,为湖南新增非采暖季管输量1000万立方米,补齐需求缺口。此外,积极促进“液态上岸”,引导省内LNG及其他气源贸易企业办理托运商准入,帮助客户打通准入堵点,新增管输托运商客户5家。通过深挖客户潜在需求,助推社会用能需求高效响应,保障能源市场供应稳定。

26
2023.11
无人机为输油管线巡检装上“千里眼”

本报讯(记者董晴晴 通讯员李磊 颜文婷)“嗡……”随着地面操作民警下发指令任务,无人机飞向天空,遥控器画面里同时出现了无人机实时传输的管线上方影像。11月22日,为完善辖区输油管线的日常管理,确保辖区输油管线畅通,市公安局临淄分局警务保障室联合无人机中队、国家管网齐鲁站点开展无人机巡查输油管线安全检查。据了解,相比于传统人巡方式,无人机巡检拓宽了巡检范围,提高了巡检效率,已成为管道巡检的“得力干将”。利用其高空视角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可单次覆盖大面积管线网络,将人不能到达的地方纳入巡检范围,发现并识别潜在问题及隐患。夜间还可利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及时发现破坏输油管线和盗油行为,并作现场取证。此次无人机巡检是市公安局临淄分局不断深化“无人机+”实战警务理念的现实应用,无人机管线巡检使巡护更加智能化,切实提高了隐患监控质量和巡护效率,加强了辖区输油管线的安全管理。

26
2023.11
受寒潮天气影响,多地供暖供能需求攀升——全力保障煤电气稳定供应

近期,强冷空气频频来袭,多地气温大幅下降,供暖供电需求攀升。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国家管网、中国石化等央企积极行动,加大煤、电、气等资源保障力度,全力保障平稳应对寒潮。11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专题会,督促指导中央企业采取更有力措施,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会议要求,各中央企业要加强机组设备检修、维护管理,确保机组顶峰发电时发得出、顶得上。要完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动调峰电源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加强能源联保联供,补强薄弱环节,夯实保供基础。对遭受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地区,督促各地抓紧修复受损的能源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用能服务。做好煤炭、天然气、电力稳定可靠供应。据悉,为保障存量清洁供暖设施持续稳定运行,国家能源局推动将已改造的清洁供暖设施纳入当地政府供暖管理体系统一管理,建立清洁取暖信息平台,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组织有关企业做好检查、维修工作,安排专门抢修队伍和应急物资。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国家电网公司近期召开会议,部署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智刚表示,要抓好电力供应保障,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强化电源增发稳供,用足用好通道能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做好负荷精益管理。要把确保民生用电和群众温暖过冬作为重中之重,守住民生用电底线,持续提升服务质效。今年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加速“全国一张网”织网组网,安排14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新建主干管道和已建设施扩容“双管齐下”,消除输送瓶颈,提升冲峰能力。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天津LNG接收站外输管道于近期成功投产,实现与中俄东线等多条天然气主干管道互联互通。今冬明春供暖季,进入国家管网集团天然气管网输送的资源总量预计将超1000亿立方米,全力保障高峰时段顶峰供应充足。地热供暖更智能。11月15日,中国石化全面启动今冬地热供暖服务,900余座换热站陆续投入运行。本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11个省市的百万余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服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聚焦供热生产“数智化”,通过自主开发新能源智慧化生产运维管理平台,将738座地热余热站信息化数据接入平台,推动节能降耗、质量提升。核能供暖技术也迎来新突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推动下,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11月25日正式投运,海阳核电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开启核能“双城”供热新阶段。本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在“暖核一号”两期工程顺利推进实施和4个供暖季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不断开展核能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和新场景拓展,发挥核能供热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建成世界最大单台核电机组抽汽供热项目,投运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实现了核能零碳供热的创新式跨越式发展,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 王轶辰 周 雷

24
2023.11
今冬明春,国家管网长沙输气分公司预计向湖南地区供应天然气超20亿立方

近日,国务院召开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央企提出了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要求。11月23日,记者了解到,作为湖南省天然气冬季保供调度协调主体单位,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已经正式进入冬季保供阶段,确保湖南地区天然气平稳供应、人民群众温暖度冬。在运行管控上,长沙输气分公司细化基层场站巡检和值班值守要求、强化站场工艺设备运行参数监测,做好安沙、湘潭转供场站天然气气质监测,监控各关键设备设施运行状况;提前做好电气设备检查维护、自动化系统升级维护、设备设施冬防保温,部署防冰堵、防冻胀措施以及备品备件物资储备,提前落实冬季保供期间可靠的注氮、大型机械、无损检测、注醇等社会依托资源,确保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迅速到位。主动调研冬季保供资源和市场情况,掌握客户冬供用气缺口,积极探寻零散气托运商入湘,为上下游客户合理搭建资源匹配通道,争取增输上量;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促进二级用户与托运商“直供”,累计增加管输量3000万方。成功引进晋气、川气优质托运商资源入湘,为湖南新增非采暖季管输量1000万方,补齐需求缺口。此外,引导省内LNG及其他气源贸易企业办理托运商准入;新增管输托运商客户5家,另有3家在湘LNG资源商正在持续对接。长沙输气分公司还组织基层站队针对管线冰堵、分输失效、低压运行等情形开展实战演练,参加了2023年湖南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演练。通过以演练促提升,强化队伍在极端天气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应急预案熟练程度以及政企协作配合能力。据悉,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2022年冬季保供期间为全省供气超16.8亿立方米,日均供气量最高超1700万立方米,实现输气量连续18年增长。记者还了解到,今年11月-2024年3月,长沙输气分公司预计要向湖南地区供应天然气超20亿立方,确保百姓温暖过冬,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用能保障。

24
2023.11
气温断崖式下跌 能源行业“火力全开”备战迎峰度冬

受新一轮强冷空气影响,暴雪、寒潮、大风纷纷来袭,多地气温断崖式下跌,供暖供电需求攀升,能源供应迎来“大考”。

为做好能源保供,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提早谋划部署,要求加大资源保障力度,确保煤、电、气稳定供应。

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


11月10日,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变电修试所工作人员在110千伏太平哨变电站进行融冰电缆搭接及升流试验工作。(徐志杰 摄)

初冬的福建沿海,碧波万顷,海风劲掠。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福建莆田南日海上风电场的100台风机,迎风转动,满负荷状态下每天可发电960万千瓦时,源源不断送往千家万户。

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张星表示,迎峰度冬期间,预计全国用电最高负荷较去年同期增加1.4亿千瓦,增幅较大。我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局部面临一定压力。

国家电网结合东北雨雪冰冻导致用户停电等情况,制定7方面25项重点举措,全面梳理各级电网薄弱环节,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在公司总部,成立电力保供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所属各单位成立工作专班,按照“一区一案、一省一策”落实保供措施,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力,确保各类电源“应并尽并”,深挖跨区跨省通道送电潜力,做好省间精准错峰余缺互济,最大限度保障电力电量平衡。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冰雪凝冻天气,南方电网结合冰区分布图,实施231项配网防冰加固项目改造升级,对3.8万余处冰区通道隐患进行整治,提前做好防冰、抗冰准备。面对南方区域近期来水偏枯局面,南方电网及时开启西部检修结束的火电机组,加大统筹全网资源调配力度,持续做好网间优化调剂。

张星说,目前来看,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但部分省份电力保供压力较大,其中云南存在电量缺口,内蒙古西部存在电力缺口。此外,极端天气、主要流域来水、部分地区燃料保障存在不确定性。

电厂存煤处历史高位


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生产现场俯瞰图。(崔龙 摄)

煤炭是迎峰度冬时期能源保障的“压舱石”。

11月2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矿区里,电铲昼夜不息、卡车轰鸣,一列列运煤专列鸣笛出发奔赴大江南北。

截至11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10月份以来累计生产煤炭8742.6万吨,同比增加140.4万吨,自产煤连续25个月保持5000万吨峰值水平。

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镇,中国中煤所属母杜柴登煤矿产出的原煤经洗选后整装待发。一列列满载“保供煤”的“万吨大列”缓缓驶出,每列编组105节,每节车厢装载煤炭80吨,抵达曹妃甸港口后再通过水路运往南方电厂。

今年以来,中国中煤累计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1.48亿吨、占自产动力煤比重90%,创历史新高。1至10月,电煤中长期合同100%安排,为冬季保供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生供热企业,中国华能供热面积已突破10.2亿平方米。在酷寒的呼伦贝尔,其所属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员工浴“雪”奋战。他们在确保东北和蒙东地区能源保供情况下,还肩负着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各单位和周边8000余户牧民的用煤保供。

全长653公里的“西煤东运”大动脉大秦铁路西起山西大同,东至河北秦皇岛,承担着全国铁路煤炭总运量的近五分之一。

10月下旬,大秦铁路完成秋季集中修施工,为电煤保供夯实基础。随着集中修施工结束,大秦铁路日运量快速回升至120万吨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运输得到有力保障,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可用33天,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清洁供暖“绿色”过冬

北方地区进入采暖季后,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期。如何既让千家万户“温暖过冬”,又能让“蓝天常在”?能源行业不断探索清洁供暖的新方式。

11月15日,装载2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阿尔达夫那号”轮从卡塔尔驶来,停靠进曹妃甸港区中国石油所属接收站码头。目前接收站液化天然气储罐总存储量居于高液位,开启为期5个月的高负荷送暖模式,最高日外输量达4200万立方米。

作为国内首个500亿立方米大气区,今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已开展气井增产措施6.5万井次,增产气25亿立方米以上,累计生产天然气421.88亿立方米,日产量提升至1.46亿立方米。

截至11月9日,中国石油储气库注气量达171.4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5.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今年注气目标,为天然气保供攒足“底气”。

国家管网集团的输气管道犹如通达千家万户的血脉。当前,管网系统马力全开,确保不短供、不断供。今冬明春供暖季,进入国家管网集团天然气管网输送的资源量预计超1000亿立方米,进口管道气、国产气、LNG外输、储气库采气均有增长。

中国石化也启动地热供暖,900余座换热站陆续投入运行。今冬明春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天津、陕西等11个省市62个市县的百万余户居民清洁供暖,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强化电力供需监测和分析,保障煤炭产量维持高位,推动电源电网项目加快建设。”张星表示,还要充分发挥大电网统筹配置能力,指导电力企业优化水库蓄水,做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确保民生和重点用户用电。(记者戴小河、王希)

23
2023.11
温暖过冬,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全力确保湖南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

近日,国务院召开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中央企业提出了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要求。作为湖南省天然气冬季保供调度协调主体单位,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于11月中旬正式进入战斗状态,确保湖南地区天然气平稳供应、人民群众温暖度冬。强化安全运维,提升管控能力长沙输气分公司坚持多措并举,夯实安全生产根基,铸牢天然气分输铜墙铁壁。在运行管控上,细化基层场站巡检和值班值守要求、强化站场工艺设备运行参数监测,扎实做好安沙、湘潭转供场站天然气气质监测,严密监控各关键设备设施运行状况;在运维管控上,提前做好电气设备检查维护、自动化系统升级维护、设备设施冬防保温,部署防冰堵、防冻胀措施以及备品备件物资储备,提前落实冬季保供期间可靠的注氮、大型机械、无损检测、注醇等社会依托资源,确保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迅速到位;在资源保障上,紧盯管输计划执行,强化上下信息畅通,加强客户服务和协调保障,通过降低高负荷分输支路、管线运行压力等举措,保证场站天然气分输可靠运行;在管道安全上,聚焦管道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在巡护、布控、宣传、监护及安保防恐等5个方面全面升级管理措施,筑牢管道安全运行防线。图为场站值班员在日常巡检中查看生活自用气撬(单位供图)深化客户服务,拓展多气源供应做好能源保供工作,更要抓牢靠实管输资源。今年以来,长沙输气分公司坚持以“一站式”服务温暖客户,采用“线下走访电话回访”形式开展客户拜访近百次,不断跟踪客户需求,解决客户急难愁盼问题百余次,获得客户一致认可。主动调研冬季保供资源和市场情况,摸清“三桶油”采暖季气价政策,掌握客户冬供用气缺口,积极探寻零散气托运商入湘,为上下游客户合理搭建资源匹配通道,争取增输上量;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促进二级用户与托运商“直供”,创建“三赢”良好局面,累计增加管输量3000万方。在对接二级用气需求时,成功引进晋气、川气优质托运商资源入湘,为湖南新增非采暖季管输量1000万方,补齐需求缺口。此外,积极促进“液态上岸”,引导省内LNG及其他气源贸易企业办理托运商准入,帮助客户打通准入堵点,新增管输托运商客户5家,另有3家在湘LNG资源商正在持续对接。通过深挖客户潜在需求,助推社会用能需求高效响应,保障能源市场供应稳定。图为分公司员工严格落实集团公司高风险作业安全管理细则对现场作业进行“双监护”管理(黄马甲是作业监护人,红马甲是外来单位作业监护人)(单位供图)深化应急管理,筑牢安全用气防线长沙输气分公司坚持以练促备。在冬季保供前,组织基层站队针对管线冰堵、分输失效、低压运行等情形开展实战演练,同时积极参加2023年湖南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演练。通过以演练促提升,融合各方应急抢修机制,锻炼与其他单位应急队伍通力协作应急抢险能力,持续强化队伍在极端天气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应急预案熟练程度以及政企协作配合能力。提前修订完善天然气保供预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升级管理方案和高风险作业专项安全管控方案,确保包保责任制在冬季保供期间全面落实,基层管理人员坚守项目实施现场带班作业,进一步强化作业安全管控,筑牢工业和民生安全平稳用气防线。图为作业区员工集中对场站阀门执行机构进行全面“体检”和维护(单位供图)据悉,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去年冬季保供期间为全省供气超16.8亿立方米,日均供气量最高超1700万立方米,实现输气量连续18年增长。长沙输气分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提供优质、稳定的天然气供应,确保百姓温暖过冬,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用能保障。(傅雨)

23
2023.11
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独行高原只为守护祖国“气脉”

昆仑山脉,巍峨磅礴,万仞巅峰竞天高。广阔的天地间,有几个小小的身影正沿着一条管道行进,不时停下来记录、检查。他们是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德令哈作业区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日常巡检工作。强化设备巡检质量和效率(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供图)这条天然气管道绵延千里,是西部大开发十大重点工程中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工程,作为甘青两省重要的能源战略通道,源源不断把发展的动力东输。德令哈作业区就矗立在这条管线的关键节点上,管辖着2座压气站、1座分输站、23座阀室和666公里的管道。在平均海拔3100米的高原上,高原管网人在这里用青春与热血守望着国家能源安全。德令哈作业区管辖着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输气站,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顶着沙漠的烈日、冒着高原的狂风、踩着戈壁的碎石,沿着管道进行着每日的管道维护工作。管道标识桩二维码实际测试(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供图)高原地区最危险的便是缺氧,有些工作人员刚来的时候因为缺氧连路都走不动,整晚整晚头疼得睡不着觉。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他们的皮肤也被镀上了一层“黑膜”。技术的应用减轻了工作负担,但是原始数据采集的背后有着更多的辛酸。整整三年,为了落实辖区管道里程数据测量工作,工作人员采集近百万条数据。管道班工作人员测量时,与平常的巡线不一样,他们必须一米一米、一步一步用脚步去丈量,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夏天多雨,高原的蚊子又大又狠,叮得人奇痒无比;冬天大雪,管道班人员为了防止积雪湿了鞋子而冻脚,将塑料袋套在鞋上,半天时间就要用四、五个。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手工记录的原始数据汇聚成13本近一尺厚的工作记录,为天然气管道的运行维护奠定了数据基础,用汗水诠释了管网人的履职担当。党员团员联合开展徒步巡线 用脚步丈量责任(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供图)“百面红旗迎风飘,红旗飘飘我最高……”德令哈作业区被这里的员工亲切地称为“红旗大院”。作为他们的高原之家,建成投产至今,德令哈作业区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基层建设百面红旗单位”“新时期十大标杆集体”国家管网集团“思想文化教育基地”等荣誉。这些荣誉,是驻扎在“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高原保供第一线的员工用坚守换成的,凝结成“高原奉献精神”,飘扬在高原之上。“我们这每个人都想上‘光荣榜’,当标兵,当先进。”一名工作人员说。创业易,守业难。如何保证天然气管道维护的安全运行?如何帮助员工成长?是德令哈作业区一直关注的方向。为此,德令哈作业区持续以研究机组安全运行、场站各类设备安全运行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为契机,通过以干代练提高大家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朝着一专多能方向培养员工,实现运行人员由操作运行向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端技术人员的转变,推动核心业务自主运维和关键设备自主检修。2023年,德令哈作业区组织自主完成了乌兰站1#压缩机组30K检修和压缩机50K大修,完成6台机组“健康体检”和全年春秋季两次共计完成场站及阀室697台阀门维护保养工作,自主完成各类过滤器维护保养共计44台、发电机5台,空压机12台,确保了设备设施安全平稳过冬。缺氧不能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亘古不变的昆仑依旧挺立,大地上多了一些足迹,浅显而又深刻,随着一条管道指向东方。(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分公司 任旭江 供稿)

首页 37 3839 40 41 末页
页数:39/10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