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电 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日前,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到哈密段建成投产,全长583公里,这也是西气东输四线投产的首段工程。西气东输四线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管道之后,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战略通道,起自新疆乌恰县,经轮南、吐鲁番至宁夏中卫。其中,率先投产的吐鲁番到哈密段设计压力12兆帕,年设计输气量达150亿立方米。据介绍,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到哈密段沿线以戈壁、荒漠为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管道穿越火焰山下的吐鲁番市高昌区和鄯善县,夏季最高气温超47摄氏度;途经“百里风区”,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近140天,局部地段阵风超过12级。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创新应用多项先进技术克服挑战。在沿线7处地震断裂带,首次采用管径1219毫米、厚度33毫米、X80高钢级的大应变钢管,提升大输量长输管道在复杂地区应对地震变形的能力;首次大规模推广应用18米加长管,与使用常规钢管相比,环焊缝数量减少约1/3。与此同时,新疆段全部站场和阀室均推广应用光伏发电系统,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超36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362吨。据介绍,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包括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全长超2万公里。其中,西气东输一线干线起自新疆轮南,终至上海;西气东输二线干线起自新疆霍尔果斯,终至广东广州;西气东输三线干线起自新疆霍尔果斯,终至福建福州,分西段、东段、中段建设,目前西段、东段均已投产,中段正加紧建设。(丁怡婷)《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3日 第18 版)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题:西气东输:气贯神州的能源大动脉新华社记者 戴小河它横亘西东、纵穿南北、联通海外、延绵万里,织就了气贯神州的能源大动脉;它将清洁能源通过一座座场站,输送到华夏大地,点亮万家灯火,开启我国利用清洁能源的新时代。这,就是西气东输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作为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工程有力地支撑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国庆节前夕,随着吐鲁番联络压气站318号进气阀门的开启,来自中亚和我国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通过该站进入西气东输四线,标志着西气东输四线首段工程建成投产。当前,西气东输工程由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组成。2000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的重大决策,作为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一线于2002年7月开工,2004年10月建成投产,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东西横贯9个省份,全长约4200公里,最终到达上海。国家管网集团工程部副总经理刘海春表示,西气东输采用的输送方式是管道运输,途中穿越戈壁、荒漠、高原等地形地貌和多种气候环境,施工难度世界少有。工程师通过间隔建设压气站,为天然气过滤和增压,增压后的天然气通过输气管道直接送达用户。因此,西气东输一线建成后便成为当时我国距离最长、管径最大、压力最高、施工条件最复杂、运输能力最强的输气管道工程。随着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加,西气东输二线于2007年启动,2011年投入运营,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将来自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进口气,输送至我国华中和华南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速。2012年,西气东输三线东段、西段陆续开工,实现工程技术自主化和技术装备国产化,建成后与一线、二线相连接,实现由管道输气向管网输气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管网集团工程部总经理齐建华说,“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建主干天然气管道2万公里以上,将带动我国天然气管网形成西北、西南、东北和海上“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的干线管网新格局。累计输送天然气超9800亿立方米天然气被视为清洁能源。截至今年9月底,西气东输工程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9800亿立方米。这也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低碳、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为美丽中国赋能。当前,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供气范围覆盖我国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的400多座城市、3000余家大中型企业,惠及近5亿人口。在亚洲最大的天然气枢纽站——宁夏中卫联络压气站,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在此汇集。今年以来,该站的日均输气量超过1.8亿立方米。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之初,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仅有2.4%左右;西气东输投产以后,截至2023年底,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占到8.5%。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杨安表示,目前我国干线天然气管网的一次入网量为每年约24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工程输气量占到约四成,对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带动我国国产气资源的开发、进口气入网量的增加和下游清洁能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在西气东输工程起步前,我国建成的输气管道只有1.2万公里,年输气量不到200亿立方米,主要以区域性管道为主,分布零散,跨省的输气管道只有陕京一线,且管道管径小、压力等级低,与国际水平尚未接轨。西气东输工程拉开我国天然气管道大规模发展的序幕,随着西气东输二线、三线西段(霍尔果斯-中卫)等管道的相继建成,我国实现通过长输管道从境外引进天然气资源。杨安说,这也意味着西气东输从单条管道,上升为输气系统,从“线”到“网”的转变构成了“气化中国”的能源大动脉,让我国中东部地区用户的用气更加高效且灵活。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全国在役天然气管道里程约5.7万公里,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总经理田中山表示,随着西气东输工程互联互通能力进一步提升,上游供应主体将更加多元化,下游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从打通“大动脉”到畅通“毛细血管”,加强能源管网公平开放仍是能源领域未来的重点。
10月19日,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地下储气库——国家管网储能技术公司文23储气库全面停注,本轮注气总量达26.5亿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今年注气目标任务,为今冬明春天然气调峰保供储足了“底气”。据了解,为做到“安全平稳高效,确保应注尽注”,国家管网中原储气库有限责任公司干部员工强化责任落实,加密开展重点注采井、压缩机及管道等设备维护保养,加快注采流程转化,深入开展气藏地质分析与产能潜力挖掘,通过智能化储气库实时监测井的压力、流量数据,开展生产趋势分析,及时优化调整注气计划,推进储气库达容达产率稳步提升。中原储气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蒋平介绍,截至目前,文23储气库自投用以来,累计注气量突破150亿立方米,今年日注气量最高达2225万立方米,持续18天保持在2000万立方米,再次刷新建库以来历史纪录。压缩机作为注气生产运行强大动力“心脏”,文23注采作业区员工紧盯关键参数变化,及时分析异常变化原因,通过开展远程一键启停智能化升级改造,强化自主运维保养,有效降低压缩机运行故障率,压缩机运行稳定性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在为期195天的注气生产中,随着文23储气库二期工程扩容扩能,新增4台压缩机组和4座丛式井场试运行,首次实现18台压缩机注气生产,90口注气井全部开启,源源不断的天然气通过加压注入地下3000米储层,创文23储气库运行以来投运机组最多、开井数量最多、注气进度最快的新纪录。据悉,国家管网储能技术公司文23储气库库存气量已超97亿立方米,有效工作气量提升至26.9亿立方米,将持续在“全国一张网”冬季保供中践行主力军作用。目前,文23储气库正式进入注采转化期,中原储气库有限责任公司将加快设备设施检修和维护工作,梳理安排部署采气各项准备工作,全力备战即将到来的冬季保供“大考”,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马红梅 何现波)
近日,在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川渝鄂段项目线路一标段的全自动焊1机组焊接作业现场,3个焊接工棚的34名操作人员正形成一条工序流水线,一道直径约1.2米的环焊缝40分钟即可焊接完成。截至目前,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负责建设的国家重点长输管道工程全面推广连续机械化作业,实现100%全自动化焊接、100%全自动超声检测、100%全机械化防腐补口。国家管网集团创立之初即围绕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主流方向,引领行业技术前沿,推动以自动焊为代表的第三代管道建设技术在国家重点油气长输管道工程中全面应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率先为全自动焊技术发展提供实践平台。中俄东线黑河-长岭段的外径1422毫米、728公里长的管道线路,100%采用自动焊焊接工艺,为8万余条环焊缝保驾护航。不仅如此,国家管网集团还通过优化设计标准、强化市场导向等多种形式,推动开发适用于国内外多种焊机、多种壁厚的内焊机+双焊炬外焊机全自动焊工艺技术及世界首创的连头组合自动焊工艺技术,形成覆盖一系列复杂地段的全自动焊工艺。今年,该集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口径油气管道柔性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提前完成柔性内焊机器人样机研制和产品测试,并于7月、8月完成柔性内焊机器人中试验证及新产品鉴定,后续按计划将在国家骨干油气管道工程实现6万道焊口、20万米焊缝长度的应用示范。(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徐新星 通讯员王鹏宇 郭祥 王瑞)
金秋送爽,丰收在望,工程建设亦进入“黄金期”。国家管网集团坚持扩网立企强企,全面提速构建“全国一张网”,今年预计新增管道里程超4000公里。全体参建将士勠力奋战、抢抓工期,管网干线通道、互联互通、储气调峰,重点项目“进度条”再度刷新,取得突破性进展。9月29日,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建成投产,进一步畅通西部天然气资源后路,提升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整体输气能力,向沿线地区稳定供应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能源。9月30日,虎林—长春管道连珠河定向钻回拖一次成功,连珠河定向钻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穿越长度627米。虎林—长春管道是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建成后将优化我国东北地区管网布局,每年新增天然气供应量100亿立方米,极大提升我国东部能源通道保供能力。9月29日,川气东送二线川渝鄂段(威远/泸县—铜梁)主体焊接任务圆满完成。该段管道90%穿越丘陵地带,呈“两山夹一谷”地貌特征,地形起伏频繁,山区焊接任务77.5公里。川气东送二线是川渝地区千亿立方米大气田和百亿立方米储气库的战略输送通道,建成后每年将为沿线地区输送天然气超200亿立方米。中俄东线南通—甪直段最后一条定向钻工程常嘉高速匝道定向钻近日顺利开钻。这是继今年5月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后中俄东线项目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国庆前夕,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天津LNG接收站二期项目迎来投产后“首船”。该船满载6万吨液化天然气,为国庆节日期间京津冀地区提供能源保障。9月26日,中俄东线与西气东输一线甪直联络站互联互通特级动火作业圆满完成,实现中俄东线与西气东输一线正式连通,日均输气量增加超4000万立方米,为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备足“底气”。国庆前夕,西气东输三线吉安联络站新增压缩机组项目顺利完成特级动火作业。吉安联络站新增压缩机组投用后将提升西气东输三线输送能力,同时打通广东、福建地区LNG资源北上外输新路径,进一步发挥LNG资源的调峰和应急保供作用,更好满足赣湘鄂苏四省冬季天然气保供需求。9月28日,中俄东线肇源压气站增压工程特级动火作业圆满完成,成功实现肇源压气站二期压缩机与站内一期管线物理连通。中俄东线肇源压气站动火作业圆满完成中俄东线秦皇岛增压工程也于近日完成第二次窗口期动火作业,全部动火作业完成过半,为中俄东线秦皇岛压气站新增压缩机顺利投产实现中俄东线增输目标和东北地区天然气南下起到关键作用。中俄东线秦皇岛增输工程首次动火作业现场9月29日“气化吉林”重要惠民工程梅桦线项目成功投产,进一步优化吉林能源结构,加快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梅桦线投产现场近日,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甘肃段张掖站动火作业圆满收官,实现西气东输三线、四线管道连通。这是继新疆段投产后的又一突破性成果。随着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速,管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全国一张网”保供能力持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更加牢固。
“今天听到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建成投产的消息,自豪又骄傲!我18岁从技校毕业进入到管道局工作,成为一名电焊工,正好赶上西气东输一线全面开工。22年的时间里,参加过西气东输一二三四线的建设,不知道还有没有五线,如果有,我还想参加!”9月29日,在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施工的中国石油管道局二公司CPP213机组的机组长马庆乐高兴地对记者说。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段于2022年9月28日正式开工,马庆乐带领31名工人奋战了一年多,顺利完成主体焊接任务。随后,他又相继转战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刚刚于今年9月初来到东北。“目前,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全长超2万公里,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9000亿立方米,惠及我国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及中原地区的400多个城市、近5亿人口。”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党委书记司刚强介绍说,从西气东输一线建成的那天起,一经一纬织就的能源网络,逐渐凝聚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正以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供应,助力大半个中国的高质量绿色发展。“能够参加一二三四线建设,很自豪!”如今的马庆乐是管道行业有名的电焊特级技师,他回忆说:“2002年8月,在西气东输一线,我作为学徒参与了27标段的建设。50多公里的工程都处于水网和工业区,非常难干,我跟着师傅边学边干,战战兢兢的。当时使用的是手工下向焊焊接工艺,全是人力人工操作。”2008年5月,马庆乐参加西气东输二线新疆呼图壁施工,在焊接2机组参与30余公里的焊接任务。2022年5月,他在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参与了自动焊机组开工前磨合和2公里的焊接任务。2022年9月到2023年5月,他又在西气东输四线一标段参与完成百里风区山区段37.62公里的焊接任务。马庆乐总结说:“到了西气东输二线,随着焊接技术的提升和钢管强度的增加,改成了半自动焊接。到了西气东输三、四线,都改为使用管道全自动焊接施工,焊接起来高效省力,更能保证焊接质量。”马庆乐是参加过西气东输建设者中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员。普通在于,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是西气东输建设的主力军,成千上万的员工都参加过西气东输的建设;不普通在于,西气东输一二三四线全都参加过的人并不多。管道局提供给记者的名单上,参加过西气东输一二三四线的管道主体施工人员有8位:马庆乐、霍佃奎、郭强、程梦君、杜国双、范培华、王志虎和姜爱明。他们都表示:“能够参加一二三四线建设,很自豪!”“我们祝福祖国75岁生日的方式,就是今年国庆假期不放假,趁着9月、10月东北地区的施工黄金期,抢抓进度,争取让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早日完工,缓解东北冬季天然气紧张的局面。” 马庆乐告诉记者,9月28日,机组焊接了9道焊口,前进了108.46米。小站变迁见证管网建设与发展多年来,记者曾沿着西气东输管道延伸的方向前往全国几十个城市采访,看到、听到许多西气东输职工酸甜苦辣的故事。在采访西气东输工程20多年的时间里,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西气东输带动了X70、X80管线钢及钢管、装备等项目国产化,推动我国管线钢生产、制管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依托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建设了我国首个高压力大口径天然气实流计量站,完善了我国天然气流量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结束了我国长输管道天然气流量计送国外检定的历史。位于安徽省定远县的西气东输定远站,在20年间由一座小小的分输站跃迁升级为西气东输一线关键压气站,见证了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由“线”织“网”、提速智慧管网建设的发展历程。“定远站于2003年10月投产运行,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输气站,设计年分输能力只有3.4亿方,而实际年输送量不足200万方,每天的分输量也就是几万方。”西气东输定远分输压气站站长李成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定远分输压气站的设备总量从最初不足100台套增加到了如今的700余套,实现了量的飞跃。截至目前,定远分输压气站的设计年输气能力已达23.93亿立方米,2023年实际分输量达到了15亿立方米,成为西气东输在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最关键的枢纽场站。定远分输压气站高级技师董安春说:“随着站场设备数量的增多,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使用新技术提升设备的监控质量,把员工从重复性的巡检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设备维护上。”“声阵列设备配置有声学摄像头,用于监测管线、调节阀、过滤分离器、计量撬、压缩机组等的运行声音;同时配置有高清光学摄像头,利用激光遥感技术,远距离对甲烷浓度进行高精度测量。”李成补充说道,“它的基本原理类似于听见一辆小汽车鸣笛,大脑经过分析后,眼睛就会找到那辆小汽车,从而实现定位。”(记者 王冬梅)《工人日报》(2024年10月18日 04版)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2024年8月全国天然气运行快报显示,今年8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5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1—8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844.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6%。各地供暖季陆续到来,今冬我国天然气供需形势如何?相关资源方是否做好准备?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日前主办的天然气产业发展大会暨今冬明春形势分享会上,来自油气及管网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一致认为,整体来看,今冬明春我国天然气供需形势总体平衡,但不排除极端气候条件下局部时段和地区出现供应紧张的可能。市场供需整体平衡与会专家介绍,上个供暖季结束后,全国天然气供应略显宽松,市场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今年以来,国内天然气价格整体下行,促进天然气消费规模扩大。”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销售管理部副经理席海宏分析指出,受成本波动和供应充足等因素影响,国内天然气价格重心同比整体下移。1—8月,全国LNG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跌447元/吨,城燃管道气非居民零售价同比下降1.3%,天然气与煤炭等热值价差处于较低水平,与柴油价差处于较高水平。“天然气经济性较好,给工业、交通和发电等部门用气带来利好。”具体来看,今年1—8月,我国工业用气93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45亿立方米,增幅5.1%;发电用气量454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2亿立方米,增幅7.5%。此外,LNG重卡销量为交通用气提供支撑,前8个月全国LNG供应2708万吨,同比增长383万吨,增幅16.5%。对于今冬明春天然气市场供需情况,席海宏指出,从需求侧看,正常情况下预计今冬明春(2024年11月—2025年3月)天然气需求规模为2030亿立方米,增速3.5%;工业需求旺盛叠加冷冬情况下需求规模可能达到2080亿立方米,增速6.0%。从供应侧看,国内筹集资源规模预计为2135亿立方米,可满足市场需求并预留一定变动空间,供需延续“总体平衡,局部偏紧”态势。但也不排除极端气候条件影响下,可能出现局部时段和地区紧张情况。”“预计今冬明春全国总体资源状态明显好于去年,进口管道气、国产气、储气库采气、地方储气能力和长协LNG资源均有一定增长。正常场景下整体资源平衡,LNG现货资源需求较去年实际略有降低;极端场景下资源处于紧平衡状态。考虑到资源和市场分布差异,局部区域仍存在保供风险。”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杨安表示。各气源供应量将持续增长今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国产资源量、进口资源量均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国内天然气产量16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1亿立方米,增幅6.6%。进口天然气8713万吨,同比增长12.3%。其中,进口增量主要来自中俄东线供气增加、新LNG进口合同履约量增加及现货LNG增加等。杨安表示,预计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产量有望达到108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供应商品量约98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46亿立方米,增幅5%,主要增加自新疆、四川、山西、陕西等省区。“根据国家能源局信息,初步统计今年入冬前全国储气库工作气量达223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3亿立方米。另外,俄气有望今年12月提前达产。”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公司资源与市场部副总经理王欣指出,预计今冬明春各气源供应量将持续增长,但进口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储气库气量同比大幅增加,供暖季前可采气量22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5亿立方米;国产气将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增速6.5%;中俄管道东线冬季将进一步增量,预计2024年合同量300亿立方米,2025年合同量380亿立方米;进口LNG方面,近期国家管网漳州等多座LNG接收站陆续投产,使得接受能力由年初的1.3亿吨/年提升至1.5亿吨/年,但由于LNG现货价格波动,现货供应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天然气供应能力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已形成以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南海四大区域为主的天然气生产格局,未来将持续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预计2035年国产气将达到3000亿立方米。同时建成中亚、中缅、中俄三条陆上天然气进口通道,正在规划多条进口气管道。未来三年新增LNG接收能力超1亿吨/年,预计2025年底总接收能力达到近2亿吨/年。”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市场研究所所长段兆芳指出。央企保供齐发力冬季天然气安全保供,各大油气央企是“主力军”。“今年国家管网继续加快干线管道建设,加速‘全国一张网’织网组网。中俄东线增输工程、金坛储气库地面设施扩能、漳州LNG及外输管道等管线建成投产。”杨安指出,国家管网今年开展冲峰能力建设,其中资源通道建设类项目12项、管输能力提升类项目15项、互联互通类项目8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增加管网冲锋能力1.38亿立方米/日。其中今年建设的6项资源通道项目可增加管网冲锋能力0.46亿立方米/日,预计今年管网冬季保供冲峰能力将提升至10.5亿立方米/日。此外,国家管网还推动按合同保供的负荷管理机制落地实施,加速市场化保供进程;持续推动上下载项目投产见效、积极开发创新服务产品,让公平开放成果惠及更广泛经营主体。王欣介绍,中海油主要的保障措施包括强化运营管理,提升设施调峰能力;全力上产国产资源,提前筹措足量进口资源;签足签实合同,稳定资源价格。“中海油目前已签署12份LNG长协,锁定资源3224万吨/年,通过优化LNG历史长协、引入新增长协,长协挂钩油价的平均斜率大幅下降。LNG现货来源遍及25个以上国家和地区,通过持续优化资源结构,LNG资源中的现货比例由2016年的7%增至近年的20%—30%。”席海宏表示,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坚持“按合同保供”原则做好供暖季天然气市场保供,充分统筹内外部设施能力,提高采暖季特别是高峰月冲峰保供能力在2亿立方米/日水平。“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制定调峰产品,坚定市场化交易方向,充分发挥上海、重庆等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功能开展合同外管道气量、LNG液体贸易量、储气库调峰经营产品线上交易,满足用户差异化调峰需求。”(记者 李玲)
新华社客户端海口10月9日电(记者陈子薇)国庆期间,国家管网集团海南省管网有限公司累计向海南输送天然气4771万立方米,全省天然气能源供应安全平稳。企业按照“早计划、早准备、早组织、早动手、早落实”的工作思路,制订国庆期间保供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与政府相关部门、上下游企业建立常态化天然气保供工作机制,提前组织开展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海南环岛天然气管网全线899公里管道、14座站场、42座阀室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问题隐患297项,确保所有关键设备完好运行,为管网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节日期间,企业全面落实安全升级管理措施,严格实行领导带班制,增加管网设施巡检频率,重点做好工艺管线、电气设备等巡检工作,400余名保供人员坚守岗位,生产调控体系24小时不间断运转,30余名应急抢修人员和40余部生产抢险车辆随时待命,以应对突发事件,做到准确、快速处置,最大限度确保管网供应能力。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境内的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西气东输第一站。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近日,国网安徽省芜湖供电公司与国网安徽省送变电公司联合组织电力工人对直流500千伏宜华线路开展检修工作,保障“西电东送”能源大动脉安全稳定运行。图为电力作业人员对直流500千伏宜华I、II线进行带电更换绝缘子工作。肖本祥摄(人民视觉)今天,在中国的版图上,长江黄河奔流不息、河湖水系密布。与此同时,一条条特高压输电通道、油气管网就像大江大河,跨越数千里,源源不断输送着电力、油气,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最近,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为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加快建设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的能源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大范围远距离输送能力。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油气电全国网络正越织越密,能源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西电东送”:输电能力约3亿千瓦,支撑东中部约1/5用电需求只需约0.01秒,就能将西北丰沛的电能,瞬间送到2000多公里以外的东部沿海省份——这就是特高压输电工程。西起甘肃武威,东至浙江绍兴,全长2370公里,途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浙江六省区——7月29日,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将为中国“西电东送”再添一条大动脉。这是一条互利共赢的电力“高速路”:对甘肃而言,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有了更多出路。目前甘肃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5700万千瓦,工程投运后将汇集新能源电源1120万千瓦。“甘肃至浙江特高压输电工程接入配套风电、光伏等新能源1120万千瓦,将有力推动甘肃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实现更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陈振寰说。对浙江而言,大电网稳定运行有了更强保障。浙江约1/3的用电为外来电,工程投运后将使全省外来电接纳能力提升约20%。“2023年,浙江全社会用电量达6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8%,面临保供、转型双重压力,亟须加快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接受区外清洁电能。”国家电网有关负责人介绍,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投产后,每年可向浙江输电超360亿千瓦时,实践多能源互补、集约式开发、规模化输送、大范围消纳的新型能源供给模式。中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不均。实施西电东送跨省跨区输电,是中国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银线飞架,纵横神州,作为远距离电力输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特高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穿行数千公里,成为跨越天堑的电力通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建成特高压交流线路19条、特高压直流线路20条;特高压线路的输电长度超过4万公里,建成以来,总输送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成为当今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的输电工程。据介绍,目前中国形成“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的跨省跨区输电格局,西电东送输电能力约3亿千瓦,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全国一张网”: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公里,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互保水平显著提升5月3日,位于江苏南通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关键控制性工程——长江盾构穿越工程完成管道敷设,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随着长江盾构项目的加速推进,中俄东线南段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提前实现全面贯通。目前,中俄东线黑龙江黑河至江苏泰兴各段管道均已相继投产,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互联互通,实现“北气南下”抵达上海。9月9日,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天津LNG接收站二期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天津LNG接收站总供气能力达到1200万吨/年,成为国内单日气化能力最大的LNG接收站。项目投产后,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液态外输基地和千万吨级接收站,天津LNG接收站将成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保供的重要能源储备和调峰基地。此外,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建成投产,川气东送二线、虎林到长春天然气管道等管道工程也在稳步推进。近年来,中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加速建设,2023年,全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较上年增加超4000公里,预计今年还将新增管道里程超4000公里。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管网集团加速推进管网互联互通,推动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在长三角地区与中俄东线、苏皖管道等互联互通,织“线”成“网”,形成了“西气东输、俄气南下、南气北上、川气东送、海气登陆、灵活调配、全面保障”的供气格局。随着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能源供应能力持续提升。目前,我国主干油气管网输气能力从2020年2230亿立方米增加到3290亿立方米,增幅达48%,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超10亿立方米。“‘全国一张网’互联互通,按照市场和用户需求灵活调运,保供形势稳中向好。”近日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4)》显示。一条条管道,让能源通道不断延伸拓展。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基本形成油气“全国一张网”,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互保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公里,其中原油管道3.3万公里、成品油管道3.3万公里、天然气管道12.4万公里。互联互通:仍是能源管网未来建设的重点从西电东送到西气东输,从打通“大动脉”到畅通“毛细血管”,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仍是能源领域未来建设的重点。据监测,今年上半年,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7%。“这既充分反映能源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说。随着一项项重点工程项目建成投产,能源管网加速互联互通,带来多方面利好。——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13年至2023年,西电东送累计输送电量超过9万亿千瓦时。国家管网集团6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包含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已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突破5000亿立方米,供气量约占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4,超2亿人口从中受益。——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全国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超过55%,实现了西部清洁能源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干线天然气管网的一次入网量每年超过22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输量约占其中50%,对下游清洁能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推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西电东送跨省跨区输电、西气东输、南气北上等增进了区域能源合作,有力推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例如,中国基本掌握了特高压核心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技术,依托西电东送跨省跨区输电工程建设,一大批电力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有力促进了发电和输电技术进步。未来,油气电全国网络还将不断织密。电力方面,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介绍,将持续完善电网主干网架,推进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和配电网升级改造,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跨省跨区输电容量将达到3.6亿千瓦,配电网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的充电桩接入能力,电网对电力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配置能力将显著提升。油气方面,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将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同时建成“五纵五横”的天然气干线管网,进一步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记者 李 婕)《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08日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