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杜燕飞)国家管网集团发布消息,国家天然气储气库重点建设项目——金坛储气库地面设施扩能工程22日正式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了储气库调峰能力。金坛储气库完成扩能改造。受访者供图据介绍,金坛储气库扩能工程投产后,日注气能力从820万立方米提高至1320万立方米,增幅60%;日调峰采气能力从600万立方米提升至1800万立方米,增长2倍;日应急采气能力由1500万立方米提高至2700万立方米,应急保障能力提升80%。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本次扩能工程,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内天然气行业首台套一缸两段式电驱离心式压缩机组,提升了我国关键核心设备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建成2套三甘醇脱水处理装置,日处理规模达1200万立方米,实现注采气一体化高效运行。“作为全国首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通过此次扩能实现了运行效能的跨越式提升,增强了注采吞吐能力,为长三角地区能源供给注入新动能,对提升区域天然气调峰与应急保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管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今天(9月21日),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完成扩能,实现了运行效能的跨越式提升,显著增强了注采吞吐能力,对提升区域天然气调峰与应急保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金坛储气库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是区域能源保供的关键“粮仓”。本次扩能将该储气库日注气能力从820万立方米提高至1320万立方米,增幅60%;日调峰采气能力从600万立方米大幅提升至1800万立方米,增长2倍。工作人员表示,扩能工程充分释放了金坛储气库深地盐穴空间储气调峰潜力,工程投运后金坛储气库应急保障能力提升80%,显著增强了储气库在冬季天然气保供和极端天气应急调峰中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金坛储气库已累计注采气量150亿立方米,按照规划,金坛储气库将加快推进二期、三期等项目建设,到“十五五”末,整个储气库储气能力将达到14亿立方米,可满足8000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气需求。(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 张伟)
内蒙古秋天的清晨,有三个穿橘色工装的背影比太阳醒来更早。来自国家管网集团储运技术公司的工程师李东昕、芦思宇、孔佑健,开始对570多公里的长呼原油管道“做体检”。长呼原油管道是国内第一条长距离保温原油管道,西起陕西,冬至呼和浩特,途中穿越或跨越黄河等大中型河流20处、铁路7处、高速公路6处。长呼原油管道的建成投产,将来自鄂尔多斯盆地的原油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内蒙古,对陕西和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巴特尔,蒙语里意为“守护草原的勇士”。三位工程师对记者笑称自己是“管道巴特尔”——弯腰听诊、抬头看天,一脚沙一脚泥,守护着草原上的管道安全。尽管日复一日的巡检,像一场与风沙、寂寞和未知对峙的“马拉松”,但李东昕、芦思宇、孔佑健却时常保持乐观心态,采访中不断抛出的“段子”让记者捧腹大笑。一滴汗,落进沙;万千车轮,托举人间烟火。守护,从未宕机;致敬,正在路上。记者:王晖摄像:蔺子贤(实习)鸣谢:国家管网集团储运技术公司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17日电(记者 林艳华)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开幕,国家管网集团首次亮相。国家管网首次亮相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本届东博会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吸引东盟各国及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约3200家企业、机构参展。首次亮相东博会,国家管网集团聚焦“数智管网联东盟,共享能源新未来”,围绕“数智化交易平台”“智能调控技术”“管网服务新生态”“智能技术与设备”等内容,通过沙盘模型、视频动画、图文展板、交易签约、现场互动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其向“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目标迈进的实践成果。展会现场,国家管网集团展区的“天地江海”管道AI巡防系统成为中央展区“人气焦点”。该系统通过“空、天、地”三个维度设备协同,结合智能技术打造高效、全域、自动化巡护监测模式,打破单一维度监测局限,构建起“全域感知、智能分析、快速响应”的巡护体系。借助光纤预警、视频监控和无人机等技术,系统可实现“第一时间现场溯源”,显著提升管道防护核心能力。除这一系统外,国家管网集团展台的数智化开放服务及交易平台同样备受合作伙伴青睐。该平台构建标准化业务体系,提供油气管输全流程一站式采购服务,实现业务受理透明化与服务效能集约化升级。展会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积极深化区域产业协同与国际能源合作,与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扶绥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围绕能源服务网络优化,就下载点接入与应急抢修服务业务签订合作协议,完善区域能源保障体系。与国家管网集团储运技术公司签署检测技术合作协议,以技术赋能提升能源储运安全与效率。期间与越南石油天然气公司就跨境能源合作展开洽谈,凝聚合作共识,为中越能源领域务实合作与区域能源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资料图:处理安全切断阀故障“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是能源基础设施向海发展的天然桥梁。此次首秀东博会,既是展示中国油气管网技术实力的窗口,更是深化与东盟合作的起点,未来将开启驶入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油气管道信息技术互联互通的快车道,为深化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和加快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注入‘管网力量’。”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负责人表示。自成立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致力于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培育创新成长新生态,持续向国际能源界传递“深化开放共享”的中国声音。
国家管网集团“非凡‘十四五’ 奋发向前行”主题优秀故事暨AIGC创意作品展播——《这根线,与你有关》从北疆黑河到黄浦江畔,一条改变中国能源版图的“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连接你我,在冷暖之间,这根线将灯火里的中国绘成星空下最璀璨的画卷。
近日,国家管网集团自主攻关的“大型枢纽油库智慧运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顺利通过权威鉴定。该成果中多源融合智慧运营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油气储运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该科技成果以山东公司黄岛智慧油库项目为依托,于2025年3月15日在黄岛油库全面使用。截至目前,已平稳完成107次油品移动,其中4次库内转油作业、39次卸船作业以及64次外输作业,均为一键生成调度令和操作票。智能诊断系统报警及提示数量超1.3万次,智能确认率达90%以上。各系统运行状态与成果预期指标高度契合,充分验证了该技术在效率、安全及经济方面的显著优势,可在同类油库中推广,并进一步拓展至油气储运、化工等领域,助力行业智能化转型。黄岛油库始建于1973年,占地面积约76.6万平方米,库容210万立方米,集原油接卸、存储、转输、装船功能于一体,是国家管网集团自有资产规模最大的油库。库区内工艺流程体系复杂、设备繁多,数据采集量大、系统整合难度高、流程逻辑复杂。为破解传统油库管理难题,国家管网集团将黄岛油库列为智慧油库建设试点,聚焦生产运行监控与作业流程管控两大核心领域,运用高精度三维建模、实时数据融合、动态仿真推演等技术工具,秉持“运、检、维”一体化理念,深度融合AI模型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黄岛油库实施全面智慧化升级,构建起涵盖智能运行、智能巡检、智能诊断、智能安防、智能应急、智能报警的六大核心模块智慧运营体系。相较于传统油库管理模式,智慧油库通过减少作业区人员在现场暴露频率,实现了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运营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管理模式从“局部优化”向“全局协同”的三大转型,推动库区管理迈向“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国家管网集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按照“分类试点、集成示范”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化“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推广”模式,从储罐全生命周期安全诊断、工艺系统异常诊断、智能巡检全面推行等多个维度,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推动模型数据与机理融合驱动,全力推进黄岛智慧油库二期项目建设,为油气行业智能化发展贡献更多实践经验。
今天(27日),位于新疆伊犁的西部油气能源大通道,西气东输果子沟管道控制性工程的首条山岭隧道将贯通,工程创多项行业纪录,我国长输管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设能力实现新的突破。果子沟地处西天山腹地,是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穿越天山山脉的必经之路,由于该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对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平稳运行构成挑战。据了解,西气东输二三线果子沟管道工程预计2027年9月全线投产。截至目前,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管道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5570亿立方米,惠及了管道沿线5亿人口。创多项行业纪录为能源大动脉加“双保险”被誉为“伊犁第一景”的果子沟,这里是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穿越天山山脉,抵达广东深圳、福建福州的必经之路,现在,正在建设的西二三线果子沟管道工程正在为此处加上“双保险”。这项管道工程线路全长32公里,控制性工程由4条长距离山岭隧道组成。4条隧道自西向东,经过持续爬升,总长23.16公里,首尾落差达到668米,相当于1.5个小蛮腰的高度,是目前国内油气管道领域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单次掘进长度最长(6612米)、断面尺寸最大(6870mm)、海拔最高(2005米)、高差最大(324米)和正洞坡度最大(10.61%)的山岭隧道,也是该领域首次穿越地震活动断裂带的隧道项目。隧道掘进采用目前油气行业直径最大、施工距离最长的双护盾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保证了平均每月450米的安全平稳掘进。工程建成后将与现役管道联合运行、互为备用,对实现西部油气能源大通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张伟 新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