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靠泊(无人机照片)。当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顺利靠泊。这是该接收站在三天内连续进行的第二艘大型LNG船舶天然气接卸作业,将进一步强化华北地区迎峰度夏天然气供应能力。据了解,此批次将有12.7万吨LNG(液化天然气)到港。新华社发(杜鹏辉摄)7月27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靠泊(无人机照片)。当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顺利靠泊。这是该接收站在三天内连续进行的第二艘大型LNG船舶天然气接卸作业,将进一步强化华北地区迎峰度夏天然气供应能力。据了解,此批次将有12.7万吨LNG(液化天然气)到港。新华社发(杜鹏辉摄)7月27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靠泊(无人机照片)。当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顺利靠泊。这是该接收站在三天内连续进行的第二艘大型LNG船舶天然气接卸作业,将进一步强化华北地区迎峰度夏天然气供应能力。据了解,此批次将有12.7万吨LNG(液化天然气)到港。新华社发(杜鹏辉摄)7月27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靠泊(无人机照片)。当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顺利靠泊。这是该接收站在三天内连续进行的第二艘大型LNG船舶天然气接卸作业,将进一步强化华北地区迎峰度夏天然气供应能力。据了解,此批次将有12.7万吨LNG(液化天然气)到港。新华社发(杜鹏辉摄)7月27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进行靠泊作业(无人机照片)。当日,一艘来自海外的LNG船舶在国家管网天津LNG接收站码头顺利靠泊。这是该接收站在三天内连续进行的第二艘大型LNG船舶天然气接卸作业,将进一步强化华北地区迎峰度夏天然气供应能力。据了解,此批次将有12.7万吨LNG(液化天然气)到港。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焕新 产业共赢”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重磅发布了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应用成果,共40个高价值场景入选,国家管网集团“全国天然气管网供销运预测与资源优化”成功上榜。在此前一周,国家管网集团“油气储运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也刚刚入选国家数据局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这两项成果标志着国家管网集团在推动油气行业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推进数据要素安全可信流通、高效利用等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全国天然气管网供销运预测与资源优化”场景,是基于超过13万条天然气行业运行数据,结合影响天然气消费量的关键因素,应用管网大模型和以自主可控技术底座能力自研的时序预测模型,打造的覆盖全国天然气消费预测、管容销售预测及运行调控优化的应用场景。管网大模型等AI技术在该场景的深度应用,有效提升了对全国及试点地区天然气消费的预测能力,可实现全国和试点地区天然气消费的日预测,相关预测准确率达96%,为提升天然气供需匹配能力、强化合同履约监测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该场景也为国家管网集团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市场洞察和资源预测数据,支持管网科学高效完成资源调度和配置,助力管容销售策略的动态优化,有效提高了管网基础设施的资源利用率,未来将在冬季保供、极端天气应对等关键节点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管网大模型全面赋能集团公司统建系统及低代码应用,已正式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组织的专业能力评测认证,其模型通用能力、行业能力均达到“引领级”标准(最高级)。自成立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全力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及互联互通工程,同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建成了开放服务及交易平台、全国天然气决策支持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平台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广泛链接油气资源、油气设备、能源安全、油气科研等油气储运产业链上下游多方主体。通过高效运作,正在逐步打通全产业链数据堵点,努力打造油气储运全流程业务场景应用,以“高价值应用场景在哪里,高质量数据集就建在哪里”为目标,持续通过数据中台和可信数据空间沉淀油气储运行业高质量数据,为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核心数据流通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夯实基础。未来,国家管网集团将持续深化AI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以科技赋能能源安全保供,为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7月1日,国家管网集团工程技术创新公司与建设项目管理公司等单位联合攻关的“大坡度山区管道钨极氩弧自动焊接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专家鉴定。该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氩弧自动焊接装备的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成功破解了山区大坡度管道采用手工焊或“手工根焊+自动焊填充盖面”组合焊接方式存在的焊接质量控制难度大、焊接效率低、留头多等突出难题。通过创新应用谐波振动、弧长控制及焊缝跟踪等理论研制全位置钨极氩弧自动焊装备,开发了适于管道氩弧自动焊接的U型窄间隙坡口及全自动焊接工艺,并应用概率统计分布理论,建立了适于管道氩弧自动焊接的缺陷检出率计算方法与缺陷定量分析方法,实现了15°-30°大坡度山区复杂地形的无断点连续焊接施工。目前,该技术已在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中成功应用,提升了全自动焊应用比例,保障了焊接质量与焊接效率。未来,国家管网集团工程技术创新公司将拓展整合外部优势资源,持续深耕油气能源储运工程技术领域,以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推进“全国一张网”高质量建设,推动行业升级发展,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近日,云南省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启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赵攀峰、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党委书记李军参会并讲话,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团委相关负责人,100支高校志愿服务团队、近2000名青年志愿者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会。云南省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启动会现场(7月18日摄)。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团组织聚焦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等群体,按照“强引领、重关爱、护成长、聚合力”的工作思路,打造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品牌项目。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等爱心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组织青年员工参与关爱行动志愿服务,努力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会议对青年志愿者提出期望,希望广大青年志愿者要珍惜机会,认真参加培训,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要倾情投入,时刻牢记志愿精神,用专业知识、爱心和耐心,引导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严守纪律,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服从统一安排和调度,确保“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安全、平稳、有序进行。此外,会议还要求各志愿者团队在服务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工具包资源,精心设计关爱活动,确保服务内容专业、多元、有效;各级团组织要发挥“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专业队伍优势,与爱心企业深化合作,整合资源,高校团委要落实管理责任,共同为活动提供有力支持,汇聚护航青少年成长的强大社会合力。启动会后,现场开展了集中培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苏州工学院等单位专家围绕“关爱行动”志愿服务工具包课程资料、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完)
大暑时节,夏已至盛;骄阳似火,热浪腾腾。在这“炎”值拉满的节气,管网铁军用烈日下丈量管道的脚步书写使命,用责任扛起守护红色能源动脉的硬核担当,以一帧帧画面定格这个盛夏,绘就一幅生动的夏日奋斗图景。在港枣成品油管道曲阜作业区施工现场,山东公司济南维抢修中心队员的工服被泥水和汗水浸透。在西气东输二线枣阳分输压气站,华中公司枣阳作业区员工正在闷热的设备间进行动力涡轮设备维保。云南公司昆明维抢修分公司封堵队员在烈日下,攻坚封堵作业。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管理公司天津LNG操作工在高温下开展设备巡检。身着安全监护服的东部原油储运公司岚山站安全员在高温下监督自控系统改造作业施工现场。华南公司员工在酷暑下的户外开展“零死角”管道隐患排查,守牢能源动脉安全防线。山东公司临邑作业区管道保护工在临济复线管道巡护中途喝水补充体液应对高温天气。东部原油储运公司赣州站管道保护工戴着斗笠,在管道沿线进行管道标识定位验证工作。浙江省天然气管网公司金华作业区运维员工在烈日下排查设备隐患,确保高温下生产安全。头戴草帽的福建公司泉州作业区员工在烈日下进行管道线路巡护,途中认真检查管道标识桩。北方管道公司濮阳作业区员工在烈日下打开油罐阀门,进行油品处理。西气东输公司宣城输气站综合维修工在烈日下转动阀门,进行设备维护保养,护航安全生产。入夏以来,国家管网集团各单位通过科学调整户外作业时间,发放防暑清凉饮品药品、配备遮阳帽、遮阳伞等防暑物资为管网员工筑起酷暑中的“清凉防线”。向每一位顶着烈日酷暑的奋斗者,致敬!
2025年征程过半,国家管网集团全年重点任务目标的冲锋号角愈发嘹亮。这个七月,全国各地的管网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处处涌动着如火如荼的奋斗热潮。无数的建设者们,正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全力加快“全国一张网”建设,力保每一个项目安全、优质、按期投产。全国重点工程川气东送二线,管道全长4269公里,西段于2023年开工建设,已累计焊接超520公里,东段于2025年开工建设,已累计焊接170公里。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起自中卫,终到吉安,全长2090公里。2021年9月开工,目前中卫至枣阳段线路和阀室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预计今年9月具备投产条件该工程将实现全线贯通。西气东输四线,管道全长3340公里,年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6月26日,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至中卫段全线贯通投产。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管道全长2073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100亿立方米。2024年1月开工建设,目前工程主体焊接已完工,将于今年底具备投产条件。漳州LNG接收站,2024年5月一期一阶段已投产,目前二阶段正在加紧建设,完成LNG储罐内有关施工和试验,将于今年8月底具备投产条件。广西LNG外输管道复线(百色—文山)工程,全长346.8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10亿立方米,2024年8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管道焊接217公里。天津LNG外输管道复线,管道全长136.84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156亿立方米。2023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河北段投产。连云港至仪征原油管道工程,管道全长435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1850万吨,2024年10月连淮段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管道敷设133公里,工程进度超85%。金坛储气库地面设施扩能工程,于2023年开工建设。今年上半年已完成采气系统、投产注气系统、压缩机安装,110千伏外电线路一次送电成功。省级重点工程龙口南山LNG接收站配套外输管道工程,项目线路全长29.4公里,日输气能力8900万立方米。2022年12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并具备投产条件。深圳LNG应急调峰站,项目一期建设两座20万立方米,深基坑下沉式LNG储罐,是国内最大半地下式储罐,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中交验收。海南LNG接收站二期工程,于2024年12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3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桩基,施工进入储罐基础施工阶段。6月3日,南宁—凭祥支线(南宁—崇左段)成功投产,崇左市首次连通国家天然气主干管网有效缓解了当地天然气市场供需矛盾。嫩江直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管道全长194公里,设计年输量8.63亿立方米。2023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全线贯通,将于今年9月具备投产条件。国家管网集团广大建设者们正以昂扬奋斗姿态,安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全年目标圆满完成。为织密织牢“全国一张网”,再创佳绩、再攀高峰!
东南网7月17日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蓝毅辉 孙艳青)一辆辆白色槽车整齐列队,在装车臂下高效充装。它们满载的是零下162摄氏度的液化天然气。近日,位于漳州龙海区的国家管网集团闽投(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漳州LNG”)接收站,槽车外输突破万辆次大关。这座总投资71.1亿元的能源基地,一期年处理能力达300万吨,与莆田秀屿接收站构成福建双气源环路,通过西三线管道辐射赣、湘等内陆省份,形成“海上进气—陆上输配”的立体供应网络。作为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项目之一,槽车外输业务是LNG输送的“最后一公里”。LNG主要成分为甲烷,由天然气经超低温(约-162℃)液化。LNG如何外输?“主要是气态和液体两种外输模式。最常见的是高压气化外输,LNG经储罐低压泵加压后,由高压泵增压至约10MPa,再通过气化器加热气化,最终注入高压管网。”漳州LNG生产运行部负责人殷先平介绍,气态天然气经1800万立方米/日的高压管道直连国家管网,适用于大规模连续供气。然而,管网覆盖存在盲区,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和不发达地区。在漳州LNG,有一支特殊的“极寒快递”队伍,每日穿梭于多个管网覆盖盲区,将超低温LNG送往180个偏远站点。殷先平说,槽车运输灵活性强,如同能源网络的“毛细血管”。它能深入山区、工业园等分散区域,为无法接入管网的用户提供定制化供气,最远可运输至浙江的偏远山区。在冬季用气高峰或管道检修期,又能化身应急调峰的“机动部队”,填补供应缺口。7月2日,一辆槽车缓缓进场过磅,司机下车进行身份认证,进入LNG智能化物流平台取卡,电子磅单显示槽车重量为24.16吨。“这个环节称为‘开票’。平台根据车辆容积和高速限重荷载数等参数,测算出这辆槽车核定充装LNG的重量,再前往充装环节。”殷先平说,通过集成销售、采购、物流、仓储、财务等全流程管理,实现数据集中化与实时监控,减少人为错误。这种多式联运依托物联网平台全程监控温压参数,使用国际标准罐箱确保零泄漏转运,将传统能源运输的“断点”变为“连续线”。记者在中控室看到,当日计划为37辆液化天然气槽车,最高峰时,单日装车量突破160辆。在充装环节,哪怕是高温天气,操作人员也要按照要求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执行充装。在ESD紧急切断阀与低温探测器的双重监控下,将LNG注入双层真空绝热槽罐,每次充装约需1小时。“极寒快递”少不了全链条守护。运输途中,车辆严格限速并绕行人口稠密区,罐体三重安全装置构筑起钢铁防线:降压调节阀通过低压先导泄压避免安全阀骤启喷溅,70℃熔断的易熔塞在火灾时自动阻断燃料源,陶瓷环阻火器则隔绝外部火焰蹿入。龙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郭鼎亮说,LNG气化释放的冷能不只是副产品,也是产业的原材料。冷能回收再利用,不但减排降碳,还能带来经济效益。随着《漳州市“零碳”产业园发展规划及开发策划》编制完成,龙海区提出构建“1+3”综合能源及衍生产业体系,规划建设2.9万亩“零碳”产业园。郭鼎亮说,LNG接收站蕴含的冷能通过换冷站对冷能进行回收,输送余冷给下游产业,可用于加工、制冰、冷冻、冷链等相关项目。在建的冷能交换中心年回收160万吨气化冷能,通过集中供冷系统输送至园区企业,终端制冷售价仅为等量电价的50%。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吸引冷链物流、生物制药等高耗冷产业集聚,创造600余个就业岗位。
新华网黑河7月11日电(张昊哲)10日,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以下简称东北公司)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举办“看管网、进站场、亮品牌”媒体公众开放活动。在现场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输送的1000亿方天然气,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8.2亿棵冷杉,也相当于五分之一个大兴安岭的碳汇能力。“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北公司通过优化管网运行、建设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等措施,实现用能精细化。2024年,实现绿电消纳超0.9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5.5万吨,取得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这条融汇中国智造与绿色理念的”能源动脉“,正以创新为擎,以科技为笔,绘就绿色低碳发展蓝图。”依托智能站场建设,以数字化管理手段降低人工巡检频次67%,推动少人化、无人化转型,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工作人员表示。东北公司积极探索“AI+”等新兴技术应用场景,加速推进智慧管网建设,着力构建“集中调控、智能监视、专业巡检、预防维修、无人操作、有序应急”的运检维一体化高效体系。走进智慧管控中心,大屏上排布着丰富的生产数据。依托20余万个数据直采点,实现了对1.2万公里管道、99座站场及352座阀室运行状态的24小时动态可视化智能管理。并通过融合应用光纤预警、视频监控、地灾监测等多源数据,升级打造了“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线路管理模式。此外,面对东北地区寒冷气候,还推出《极寒环境压缩机组调试标准化流程手册》,为高寒及类似工况下的国产机组投产试运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同时,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特殊地形抢险装备套装,成功攻克65°坡面运输难题,有效提升了复杂地形下应急处置能力。自2019年“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北段投产通气以来,通过持续优化增输工程、提前布局压缩机组投运等举措,已连续4年实现冬季保供高峰月提前增输。2024年12月成功实现年输气量380亿立方米满负荷运行,显著提升了我国天然气资源的调配与供应能力。截至目前,“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在东北三省已建成4条支线,服务98家下载用户,覆盖24市137县,有效激活沿线经济、保障民生用气。未来五年,随着虎林-长春、长春-石家庄等管道建成,东北地区天然气管道总里程将增加近5千公里,年输气能力提升520亿方。
今天(7月10日),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作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建成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途经9个省区市。大通道自2014年9月开建,2019年12月北段率先投产通气,投产初期,日输气量仅为1500万立方米。2024年实现全线投产,日输气量增长6倍,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张伟 黑龙江台 黑河台)
今年7月,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将一面“技臻术湛解难题,一脉同源情谊长”的锦旗赠予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部管道公司)“技术服务尖兵”,表示谢意与专业认可。自2018年以来,“技术服务尖兵”已经完成20次对外技术服务,覆盖输油泵、压缩机等多领域核心设备维修,用一次次“解围之战”赢得了外国专家、厂家与同行的高度信赖。图为西部管道公司“技术服务尖兵”黄伟带领技术人员在燃机解体现场开展检修作业。(摄影:索闻)从“主场突围”到“客场亮剑”在我国清洁能源集输领域,有这样一支“技术铁军”:他们扎根天山南北,足迹遍布全国,用16年时间,从依赖厂家的“追随者”成长为行业认可的“领跑者”。这就是西部管道公司的“技术服务尖兵”品牌。西部管道公司所辖的天然气站场,是他们的“练兵场”。2012年冬季,西气东输二线红柳压气站,他们首次自主完成压缩机失效干气密封现场更换,在核心设备维修领域实现“破冰”;次年,西气东输一线酒泉压气站,国外机组燃气发生器附件齿轮箱更换首战告捷,让行业看到了这支队伍的潜力。真正的考验,来自2018年的“客场首秀”。当时,西气东输武汉分公司武穴压气站急需更换国外机组燃气发生器附件齿轮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六届全国技术能手黄伟带领3人团队驰援。“对方找我们,是因为听过我们的‘战绩’,但陌生环境里,每一步都得更谨慎。”黄伟回忆。最终,他们精准完成作业,不仅解了武穴站的燃眉之急,更让“西部管道公司技术服务尖兵品牌”的名号首次在行业内传开。“那次之后,我们敢闯了,也更懂了:技术没有边界,服务才能让信任生根。”自治区劳动模范、管网十大楷模沈登海说。如今,他们的服务范围已从国家管网集团兄弟单位拓展至中石油系统,从西北一隅延伸到全国各大地市。从破局“卡脖子”到铸就“拳头产品”动力涡轮是压缩机的“心脏”,其现场解体大修曾长期被国外厂家垄断。2016年,西气东输一线轮南压气站,4名技术人员用50天完成了国内首次国外设备动力涡轮现场解体大修。这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硬仗,国外厂家专家听说这件事后惊叹不已,直言“难以置信”。这场突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技术自主的大门。随后,他们在乌苏、四道班等压气站持续攻坚,为动力涡轮做过“手术”,恢复了压缩机的活力,将检修周期从50天压缩至25天,还创新研制出专用工具优化工艺。“现在内地站场动力涡轮出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西部管道公司生产技术服务中心机械技术服务部部长田永文自豪地说。2021年12月,广州压气站“南气北送”关键机组振动超标,国内外专家束手无策。国家管网集团五一劳动奖章、“管网工匠”王刚带着同事胡玉华赶到现场,默默记录数据、分析症结,连夜两次调试就让机组恢复正常。“第二天厂家专家来,都惊呆了。”王刚笑称,这是“细节里的功夫”。2023年在完成西气东输南昌分输站2号压缩机组动力涡轮烟气泄漏治理后,这项作业一枝独秀的地位在行业内得到巩固。2024年4月,他们再次出征,成功完成了华中公司枣阳压气站3号机组动力涡轮烟气治理,验证巩固了检修能力、锻炼了队伍。黄伟介绍说:“枣阳站3号压缩机组在运行期间发生动力涡轮排气蜗壳高温烟气泄漏,存在高温着火安全隐患,难度很大。”从“工匠”培养到“梯队”建设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人才的托举。今年5月榆林压气站,面对国外机组的疑难故障,黄伟团队调取近5年12例同类案例,用故障树分析锁定“排气末端盖板密封碳化”“迷宫密封磨损”两大核心问题。最终,不仅成功修复,黄伟的徒弟李开宏改进的专用工具大大提升了效率。“一次对外服务的积累,胜过平时干几年。”黄伟看着年轻人成长,语气里满是欣慰。西部管道公司多年来利用“师带徒+现场实战+远程指导”的“组合拳”培养人才,实行项目经理制100余人次,“揭榜挂帅”攻克13个重点项目,80余人通过“以干代练”快速成长。如今,这些技术力量已经形成梯队,“80后”的郭小磊、颜项波已成技术中坚,“95后”杨世杰、许华瑸也能独当一面。每到夏天,他们的办公室里经常唱起“空城计”,所有人都在生产一线,那里才是最好的“练兵场”。从最初的常规维护,到如今能自主完成燃气发生器叶片更换、15兆帕干气密封研发;从依赖国外厂家,到向同行输出技术标准与培养模式,西部管道公司7年间累计节省资金超过3亿元,对外服务创收达400万元。西部管道公司“技术服务尖兵”的终极目标是:“掌握核心技术、建设专家团队、提供高端服务”。未来,西部管道公司将继续擦亮“技术服务尖兵”品牌,让这把“技术利剑”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征程中,守护国家清洁能源集输的“动脉”,更在推动行业技术自主化的路上不断前行。(邵洪涛 张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