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1.08
北京新闻:国家管网陕京四线张家口市支线项目开工 绿色天然气将辐射所有张家口地区冬...

8月10日,国家管网陕京四线张家口市支线项目开工,绿色天然气将辐射所有张家口地区冬奥会驻地及场馆。

11
2021.08
中国新闻网:国家管网陕京四线张家口市支线项目开工建设

    国家管网陕京四线张家口市支线图。 国家管网 供图中新网张家口8月10日电 (刘文文)10日上午,在现场机械的轰鸣声中,国家管网集团陕京四线张家口市支线项目率先在涿鹿县张家堡开工建设。该支线项目是张家口市“气代煤”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也是惠及民生福祉的重点工程,对进一步提升张家口地区清洁用能水平、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被张家口市誉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保障冬奥会的支撑点。国家管网陕京四线张家口市支线项目开工建设现场。 国家管网 供图该支线项目总长度173.7公里,由6条支线组成,沿线设置分输站场11座,设计年输气量32亿立方米,总投资12.6亿元人民币。其中作为张家口“气代煤”工程的怀安支线、怀来支线、下花园(含涿鹿)支线、应张联络线计划在2021年10月具备投产条件。届时,通过该支线项目,陕京四线天然气管道每日可实现向张家口地区输送近900万立方米天然气,惠及张家口市约22万户家庭,实现张家口市天然气“县县通”;同时为办好“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提供能源保证。据悉,陕京四线天然气管道起自陕西靖边,途经陕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四地,是西部进口中亚天然气和国产天然气输送的重要通道,最大日输气能力达8571万立方米,于2017年11月建成投产,有效保障了华北地区的天然气供应、提高了冬季调峰供气能力。(完)

10
2021.08
经济日报:油气管道数据将实现“全国一张网”

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油气管道“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日前正式启动,到2023年,我国油气管道数据将实现“全国一张网”。8月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召开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油气管道行业试点启动会在国家管网集团总部召开。本次会议上,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油气管道行业试点建设方案,并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我国运营管道里程最长、资产规模最大的油气管网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国家管网集团将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在有关部委指导下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油气管道行业试点示范。据悉,《方案》将“工业互联网+”与油气管道安全生产紧密结合,以提升本质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智慧管网为主要抓手,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设油气管道“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管理平台,有效提升油气管道安全管控水平。未来,该平台还将打通企业广域网与互联网的数据通道,将管道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打造成为面向全国油气管道的服务平台,为国内、国际其他管道企业提供开放的数据标准、数据资产及工业APP资源池,实现油气管道数据“全国一张网”,赋能全国管道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整体发展。(周雷)

10
2021.08
新华社:2023年我国油气管道数据将实现“全国一张网”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记者刘羊旸)记者9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为提升我国油气管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油气管道“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日前正式启动,2023年我国油气管道数据将实现“全国一张网”。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工业互联网+”与油气管道安全生产紧密结合,以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智慧管网为主要抓手,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设油气管道“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管理平台,有效提升油气管道安全管控水平。据介绍,油气管道“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从管道行业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构建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及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为目标,实现油气管道线路管理、站场管理、应急管理等多个场景智能化,为智慧管网的构建提供数据驱动和平台支撑。

09
2021.08
证券时报网:三部门召开油气管道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启动会

8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国务院国资委在国家管网集团公司联合召开油气管道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启动会。会议提出,国家管网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把试点建设摆在集团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场景研究、问题攻关和应用推广,确保在“十四五”期间圆满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09
2021.08
央广网:打造智慧数据“全国一张网”!油气管道“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建设启动

由工信部、应急管理部、国资委联合组织开展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油气管道行业试点建设昨天(6日)在北京正式启动。通过融合应用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安全生产全过程、全要素的链接和监管,打造覆盖全国的油气管道安全智能物联数据网络。管道作为当今世界第五大运输方式,是石油天然气能源输送的主动脉,管道安全生产关系国家能源保障。目前,我国油气管网总长度已超过17万公里,规模世界第三,具有点多、线长、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且是埋地隐蔽运行,极易受到第三方损伤、地质灾害等高风险威胁。国家管网集团安全环保与运维本部总经理 王振声:试点项目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主题,通过构建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和系统评估等五种新型安全能力,实现安全生产全过程、全要素的链接和监管。油气管道“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预计2023年底实现在我国油气主干管网全覆盖,将管道基础设施“全国一张网”升级成为智慧数据“全国一张网”。

06
2021.08
新华网:筑牢防汛“安全堤”,确保天然气稳定供应

 近日,多地出现多轮持续强降雨,加上台风“烟花”的影响,汛情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合肥输气分公司闻汛而动,严阵以待,立足防大汛、防台风,时刻保持战斗姿态,全力以赴坚决打赢防汛安全攻坚战,确保天然气输送安全平稳。 高度戒备,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到位 落实责任,确保应急处置到位。分公司严格落实汛期领导带班制度,重要岗位24小时值守。组织开展防汛演练,各级汛期值班不漏岗、不缺岗,维抢修人员24小时待命。 定期检查,确保物资储备到位。进一步落实应急处置队伍、物资、装备的备用储备,提前配备了充足的防汛物资,并定期对防汛物资进行检查,做好防汛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完好备用。 沟通走访,确保汛情信息到位。与各级地方水利局、防汛指挥办、气象局、大型水库管理单位等相关部门建立了联络机制,在汛前和汛中开展了沿线村委、乡镇的走访,确保汛情信息及时收集,做到汛情早预报、早准备、早处置。 突出重点,确保汛期管道运行安全积极开展汛期排查,摸排输气站场、阀室周边区域环境,结合历史防汛信息,明确重点防汛部位,将重点部位设置GPS巡检点,并对排查存在的隐患进行紧急整治,提前将山区管道挡土墙进行了修复,清理排水沟内树枝、淤泥,保证排水通畅。加强对站场和阀室的巡检,对风险重点部位提前设置阻水围堰,实时监视阀室及周边水位情况。7月16日晚间,安徽蚌埠、淮南区域突降暴雨,严重超出预期,因阀室周边排水不畅,西一线121阀室进水被淹,合肥输气分公司迅速组织人力开展加筑拦水坝,抽排水,及时排除了风险,保证了阀室正常运行。积极开展雨后风险排查,在道路泥泞的路段,徒步踏线排查,对淮河、茨淮新河、西淝河等防汛重点地段进行现场实地勘查,检查现场水保情况,记录损毁程度并组织进行修复。7月23日,由于雨水冲刷造成合肥北站某管道附近水土流失、塌方并形成冲沟。合肥输气分公司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立即组织填装沙袋,对冲沟源头水流进行围挡,防止雨水再次冲刷管道附近土层,造成大面积塌方,用沙袋对管道附近塌方处进行覆盖,确保土层稳固。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28日凌晨1点前后,台风“烟花”进入滁州市。合肥输气分公司全面进入临战状态,迅速做出应急响应,加强部门协调,做好信息报送、提前预警、防范部署、应急联动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台风期间、汛情期间的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 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合肥输气分公司全体员工秉持国家管网集团“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企业宗旨,坚守一线、履行职责,落实防台各项举措,筑牢防汛“安全堤”,确保汛期输气站场、管道线路、阀室安全运行,为天然气平稳输送至千家万户保驾护航。(傅红霞)

06
2021.08
北京日报:天津LNG前7个月液态外输量突破200万吨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天津LNG)获悉,截至7月底,天津LNG液态2021年外输量已达200万吨,累计充装槽车97146辆,较2020年同期增长12.04%。2021年4月,天津LNG接收站正式向第三方开放后,日均槽车计划量由原来的500多车增加到600多车,总量已达1.2万辆,约27.26万吨。为提升槽车区整体装车效率,天津LNG编制了《托运商管理办法》和《作业计划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健全液态分销制度管理体系,极大提升了槽车区的整体装车效率。(记者 白波 通讯员 陆祎辰 李轲颖)

05
2021.08
广州日报:首卸世界最大LNG运输船!深圳LNG抗台风迎巨船

今日,记者获悉,国家管网集团液化天然气管理分公司深圳LNG(以下简称深圳LNG)7月27日顺利接卸了Q-MAX船型的LNG船舶——“莫扎”号运输船。该船长度为345米,比辽宁舰还长约4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LNG运输船舶。接卸此艘巨船是深圳LNG自2018年投产以来的首次。 此次接卸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卸船前的几天里,“查帕卡”“烟花”“尼伯特”三大台风依次在太平洋生成,给深圳LNG的船舶接卸及调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按照计划,“莫扎”号运输船于7月26日靠泊深圳LNG码头,但由于“查帕卡”台风路径的不确定性,靠泊计划迟迟未能敲定。7月20号,深圳地区在“查帕卡”台风的影响下,悬挂了蓝色风球并发布了红色暴雨信号。如果要保障民生,“莫扎”号运输船必须抢在台风7月26日抵达珠江口前在深圳LNG进港卸货;而如果要确保安全,“莫扎”号运输船就必须等待台风强度减弱后再靠泊。二者如何抉择,成为深圳LNG的一个难题。为做好本次卸货保障与客户服务工作,深圳LNG各级领导主动与海关、海事、引航站等进行沟通协调,提前商量制定了几版船舶进港靠泊与下游供货的应急保障计划,为卸船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幸运的是,“查帕卡”台风在7月25日二次登陆海南后,锐气大减,逐渐消散,没有再往珠江口发展的趋势。当晚22时,台风预警取消,深圳LNG果断采取行动,最终敲定了“莫扎”号运输船于明日靠泊的计划。7月26日10点,庞然大物“莫扎”号运输船在五条拖轮及护航船的辅助下,以低于每秒10厘米的速度,小心翼翼地实现了在深圳LNG码头的靠泊。“莫扎”号运输船本次计划在深圳LNG完成约6万方LNG的卸载后,转到其他港口卸下剩余的货物。而由于扫舱使用的扫舱泵流量小,大大增加了作业的时长。如果在此进度下,“莫扎”号运输船将在深圳LNG码头多滞留一天,导致资源方和船方支出高昂的滞期费和停泊费。深圳LNG本着“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客户需要”的理念,积极提供优质的卸货服务。为了避免发生滞期,深圳LNG在“莫扎”号运输船抵港前就提前向上级公司申请增加外输量,提前调低罐压,为顺利接卸打好基础;卸货期间,深圳LNG与船方通力配合,提前调度,紧凑衔接,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成功将原计划19个小时的卸载时间,压缩至了16个小时,顺利完成卸货。LNG接收站是传送清洁能源的重要枢纽,深圳LNG接收站地处粤港湾大湾区的核心,是辖区清洁能源供应的龙头企业之一。做好每一条船舶的接卸工作,给LNG船舶和国内外货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夏季用电高峰期大湾区的能源供应,是深圳LNG不懈的工作追求。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轩慧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轩慧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轩慧通讯员:林斌、黄晗

05
2021.08
央视网: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丨许迎春:真情和孝心撑起温暖的家

日前,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审核确定了由各地和军队系统推荐的包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5类、322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许迎春的丈夫谭纯慧从小患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症。2002年,为了爱情,她放弃原先优越的生活条件,从四川远嫁到辽宁锦州,生活中对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 为帮助丈夫实现公益梦想,许迎春考取社工证,帮助丈夫成立锦州市“瓷娃娃”爱心协会,为危重病残疾人士提供救助服务。 国家管网北方管道锦州输油气分公司职工 许迎春:这种病的特点就是骨质非常脆,而且你看他个子非常小,抱的时候轻轻地抱,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有什么剧烈的运动,伤及到他。  2016年,许迎春的婆婆患重病,经过她的精心照料,转危为安。2020年,88岁的婆婆彻底卧床不起,临终前的3个月,她每天下班后陪在婆婆身边守护。 19年来,许迎春用真情和孝心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首页 76 7778 79 80 末页
页数:78/9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