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成功了!”近日,国家管网集团华南公司(以下简称华南公司)珠海站传来一阵欢呼,我国首套全国产化成品油管道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系统顺利上线运行。SCADA系统指成品油管道工控系统(包括全套硬件和软件),是数据采集与监督控制系统,是管道输送的“心脏”,广泛应用于成品油管道等领域。为了打破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降低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安全风险,华南公司自2016年起便成立了攻关领导小组,与行业领先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了SCADA系统软件国产化,并在珠三角管网连续5年平稳运行。但受制于国内芯片技术水平难以突破,系统底层硬件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对进口的依赖。针对此情况,华南公司联合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联手开发了国内首台(套)自主芯片和操作系统100%国产化的成品油管道SCADA系统。“这是第一个实现全流程国产化的SCADA系统,真正实现了所有硬件、软件的国产化,毫不夸张地说,芯片上的螺丝钉都是中国制造。”成品油管道SCADA系统研制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华南公司高级专家杨昌群自豪地说。杨昌群介绍,该系统实现了轻量化、高性能、国际水准,可适配工业领域三种主流体系架构CPU,支持多系统高效协同。系统以核心控制系统内生安全为基础,结合多层次、多维度防护与监控技术,嵌入安全可信芯片,防止恶意程序攻击,创新实现了可信计算在工业嵌入式控制的突破性应用,构建了核心控制系统的内生安全可信与动态主动防护,满足成品油管道运行操作可靠性高及安全性高的需要,达到“自主可控、安全可信、高效可用”的目标。国内首台(套)基于自主可控100%国产化成品油管道SCADA系统成功上线运行,是自主工业领域芯片、数据库、操作系统、工业软件、自动化技术与大型油气管道运输行业技术的完美耦合,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叶青 通讯员钟吉森 李凌波)
人民网天津8月26日电 近日,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莱斯姆斯”号LNG船携带6.5万吨LNG(液化天然气)靠泊在天津LNG码头,完成此艘LNG的接卸工作后,天津LNG本年度接卸量将超过300万吨,达到302.2万吨,年度接卸量比2020年达到300万吨提前了1个多月,是历史同期LNG接卸量最高纪录。未来几个月,天津LNG的外输量还将持续增加,充分满足今冬明春华北天然气保供需求。此前,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等部门于8月21日发布《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报告指出,我国天然气多元供应体系持续完善,“全国一张网”基本成型。自2020年10月并入国家管网集团后,天津LNG在国家管网集团、LNG分公司的总体部署框架下,持续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增强基础设施保供能力,目前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将在今年冬季保供前完成3台浸没燃烧式气化器、3台高压外输泵、配套工艺设施,以及17.6公里外输管线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津LNG接收站的基础设施,提升气化外输能力,为“全国一张网”,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气管线互联互通提供新设施、新通道。
8月23日,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莱斯姆斯”号LNG船运载6.5万吨LNG(液化天然气),靠泊在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码头,完成此艘LNG的接卸工作后,天津LNG本年度接卸量将超过300万吨,达到302.2万吨,比2020年提前1个月多突破300万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未来几个月,天津LNG的外输量还将持续增加,满足今冬明春华北天然气保供需求。此前,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等部门于8月21日发布《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报告指出,我国天然气多元供应体系持续完善,“全国一张网”基本成型。自2020年10月并入国家管网集团后,天津LNG在国家管网集团、LNG分公司的总体部署框架下,持续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增强基础设施保供能力,目前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将在今年冬季保供前完成3台浸没燃烧式汽化器、3台高压外输泵、配套工艺设施,以及17.6公里外输管线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津LNG接收站的基础设施,提升气化外输能力,为“全国一张网”,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气管线互联互通提供新设施、新通道。(记者 白波 通讯员 陆祎辰 郭睿亨)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 刘羊旸)记者11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自2019年12月投产通气以来,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
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日输气量达2800万立方米,到今年底预计提升至4300万立方米,可有效保障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满足冬奥会用能需求。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我国境内途经9个省区市,境内段新建管道3371公里,利用已建管道1740公里,按照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设。目前北段、中段均已建成投产;南段计划2025年全线贯通。贯通后,最大输气能力可达每年3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亿人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12日 第 02 版)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截至8月10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自2019年12月2日投产通气以来,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中俄东线工程北起黑龙江省黑河市,途经9个省区市,南至上海,管道全长5111公里,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中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国境天然气长输管道。 国家管网集团生产经营本部天然气调控部经理杨毅表示,目前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日输气量达2800万立方米,到年底预计达到4300万立方米,可有效保障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满足冬奥会用能需求。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我国首条建设的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的国家能源动脉工程,全线分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南段(河北永清—上海)三段核准和建设。目前北段、中段均已建成投产;南段于2021年1月全面开工,计划2025年全线贯通。贯通后,最大输气能力可达每年3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亿人口。
8月10日,陕京四线天然气管道张家口市支线开工建设,供气可覆盖所有张家口冬奥会驻地及场馆。
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陕京四线天然气管道张家口市支线项目10日开工建设,建成后供气可覆盖张家口地区所有冬奥会场馆。陕京四线天然气管道张家口市支线项目建设现场。(图片由国家管网集团提供)该项目总长度173.7公里,由6条支线组成,沿线设置分输站场11座,设计年输气量32亿立方米,总投资12.6亿元。项目建成后,每日可实现向张家口地区输送近900万立方米天然气,惠及张家口市约22万户家庭,实现张家口市天然气“县县通”。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中的4条支线将于今年10月投产,对进一步提升张家口地区清洁用能水平、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刘羊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