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至2022年采暖季期间,各大能源企业采取一系列举措,做好去冬今春能源保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提供保障。为此,人民网聚焦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保供举措,推出“聚焦能源保供”系列报道。随着天气逐渐回暖,2021-2022年采暖季已落下帷幕。针对去冬今春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速快、峰值高、波动大等特点,多家油气企业加大气田增储上产,筹措进口LNG资源,提升储气库调峰能力,发挥“全国一张网”互联互通优势,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数据显示,去冬今春,中国石油累计向市场供应天然气超1000亿立方米,供气量占全国63%;中国海油累计供应天然气超250亿立方米;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石化累计供应天然气23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2%;国家管网集团累计输送天然气超过9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11%。长庆油田采气四厂作业一区员工进行站内巡检。受访者供图各大气田加大增储上产去冬今春,截至3月17日,长庆油田保供期间累计生产天然气179.92亿立方米;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同比增幅超7.55%;塔里木油田向西气东输管网供气超100亿立方米,保障了西气东输管道等沿线百姓温暖过冬。去冬今春中国石油最高日供气量达8.3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日供气量共有17天超过8亿立方米。“ 3月17日至22日,我国华北、东北、黄淮等地区平均气温较往年偏低,北京、河北延长了供暖期。我们较计划增加国产气资源400万立方米/日,整体销量较计划增加1500万立方米/日。”中国石油有关负责人表示。“进入供暖季以来,截至2月底,上游气田实现自产气量119.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9%。”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表示,普光气田天然气日供商品气量峰值达1880万立方米;元坝气田日供天然气量也超千万立方米,保障沿线上千家企业和2亿多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气需求。中国海油也加大了海上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稳产增产。去年12月27日,在全国多地遭受寒潮降温天气影响下,中国海油单日向国内供应天然气2.42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完成LNG船舶夜航靠离泊作业。受访者供图多方筹措进口LNG资源在加大国产气量的同时,多家油气企业优化海外LNG资源采购,发挥LNG接收站接卸能力,保障天然气供应。“整个采暖季,LNG接收站常态化实施‘无接触式接卸船作业’模式,保障用气需求。特别是去年12月15日,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完成国内首次LNG船舶夜航靠离泊作业,具备了全时段进行LNG船舶靠离泊作业的能力。”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发挥LNG接收站接卸能力,采暖季累计进口LNG资源10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7%。中国石油也合理安排LNG接收站气化量,进一步优化船期。“在本次采暖季中,我们依托LNG接收站窗口期公平开放引入更多的保供主体,共有12家LNG托运商参与保供,实现入网资源同比正增长;统筹LNG船期安排,安排LNG窗口期154个,同比增长40%,创历史新高。”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该集团在役的7座LNG接收站年接卸能力达3060万吨,日最大外输能力近1.3亿立方米。金坛储气库按期实现扩容达产。受访者供图提升储气库调峰能力储气库被称作地下“天然气银行”,承担着天然气区域调峰、应急供气等功能,在冬季天然气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国家管网集团介绍,采暖季期间,金坛、文23、刘庄等储气库按期扩容达产,新增储气能力15亿立方米,储气库总采气量达110亿立方米,增幅14.9%。其中,文23储气库累计采气12亿立方米,向华北地区供应天然气逾10亿立方米,平均日采气量超2000万立方米,采气总量同比增长近一倍。同时,提前采购5亿立方米应急气,并于今年2月22日首次使用该应急气向河北省供气。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储气库采气峰值达到每日1.55亿立方米以上,较上一个采暖季峰值提高约2500万立方米/日,储气库采气量连续40天维持在1.2亿立方米/日以上。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加大储气能力建设,文96储气库、黄场储气库等储气库均有新增储气能力。西气东输苏北管理处员工巡检天然气管道。受访者供图发挥“一张网”互联互通作用去年,随着中俄东线等管道按计划增输,陕京管道、泰青威管道等部分管段提升运行压力,粤东LNG外输管道等新建管道投产运营,国家管网集团所属4.9万公里天然气管道年一次管输能力达到2680亿立方米。“为最大发挥高峰时段天然气管网冲峰能力,我们优化管输方案,进一步提升应急冲峰空间。落实南气北上、俄气南下专项方案,提升管网整体供气保障能力。”该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粤东两座LNG接收站合计日气化外输量突破4400万立方米;潜江-韶关输气管道郴州至韶关段及韶关联络线投产,提升日供气能力2000万立方米;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日供应突破4000万立方米。为确保天然气管网安全运行,该集团统筹大型动火时间窗口,发挥“全国一张网”调控优势,保障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超前部署入冬前隐患排查治理、冬防保温及关键设备维护保养,提升设备设施可靠性。整个采暖季期间,403套压缩机组运行时间超过44万小时,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突破6200小时,4.9万公里天然气管道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3月15日,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武汉输气分公司圆满完成了去冬今春天然气冬季保供任务,自2021年11月15日冬季保供季开启以来,累计为湖北省供气27亿方,同比增长20.2%。与此同时,西气入“鄂”18年,为湖北省供气总量突破500亿方,相当于替代了7322万吨标煤燃烧,减少了8045万吨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和3988万吨粉尘排放,为绘就美丽湖北新画卷贡献着重要力量。据了解,该公司负责运营西二线(湖北段)、忠武线2条干线、4条支线、4条联络线,管辖34座工艺站场、70座阀室、4个维抢修单位,管理管道总长2030公里,途经湖北省近80个市县。该公司所辖管网,北承中亚、西连川渝、东通川气、南接海气,在湖北省内形成了互联互通、互保互供的多气源供应格局,承担着为湖北省内55家下游用户供气的任务,供气量占湖北省内总用气量的73%。在冬季保供期间,该公司认真落实天然气保供方案和生产计划管理,全面开展冬防保温专项检查和设备维护保养,梳理排查整治管网运行风险,针对冬季用户用气量增大情况开启双路分输,严密监控高负荷管道运行状况,储备充足的关键设备备品备件,积极落实外部应急资源,强化应急演练及应急保供联动,确保输气安全平稳运行。同时,该公司积极响应“全国一张网”“保供一盘棋”的号召,充分发挥“X1X”油气市场体系中“1”的作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提前与托运商对接气源,了解下游用户用气需求,科学合理调配天然气资源,做好上下游的天然气对接及备用气源供应协调工作,保障湖北人民温暖过冬。目前,西气东输三线中段(湖北段)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与前期建成投产的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及东段联通后,将加强湖北在国家天然气主干网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为湖北实现“双碳”目标、绘就美丽湖北水清岸绿、风光旖旎的新画卷注入清洁新动能。(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武汉输气分公司 刘志方)
人民网长沙3月16日电 3月15日,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圆满完成湖南省境内天然气冬季保供任务,累计向湖南省境内输送天然气16.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26%。去冬今春天然气保供期间,长沙输气分公司以安全生产为根基,以应急处置为抓手,以市场开发为动力,多举措确保湖南地区用上平稳供应的清洁能源,为湖南省经济高速发展、千家万户安宁生活筑牢用气屏障。首次开启互联互通工程安沙分输站转供支路入冬以来,湖南省境内迎来多轮次降温雨雪天气,夜间气温持续低至零下,给天然气保供增添了多重阻力。长沙输气分公司领导员工连续10天蹲守安沙分输站场,持续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协调保驾单位调集发电机、中频加热器、电伴热带、保温棉等应急保驾物资以待备用,顺利接收新气管道向长沙支线安沙分输站转供的5521万立方米天然气,扩展多气源供应格局,有力缓解了长沙地区冰冻雨雪天气下紧张的用气局面。首次实行醴陵压气站“双机”联动运行2022年元月初,分公司醴陵压气站正式启动备用压缩机组投用运行,标志着压气站自2018年12月建成投产以来首次实现“双机”运行。据悉,该压气站2台压缩机为国产6.6MW变频电驱离心式压缩机组,其中天然气压缩机组(EB35-2)制造厂商来自西安陕鼓,驱动电机制造厂商为上海电气,是西气东输较早实现压缩机组国产化的分输场站。在冬季保供投用以来,针对特殊工况点,压气站提前做好预判,编制多项风险应对措施,升级日常管理、双人轮换值班、关注天气变化、积极与地方电力部门沟通联动,24小时无间断监控两台压缩机运行状态,确保双机运行安全可控。“橙色铁军”合力攻坚,提前研判保供措施分公司在秋检工作期间,针对分离器、调节阀等重要设备,组织分输场站、维修队工作人员及时进行“问诊”检修,防止阀门卡滞,杜绝设备失效;入冬前夕,全面开展所有场站关键设备维护检修及分离器排污清灰作业,更换西二线过滤式分离器及组合式分离器滤芯,完成场站RMG调压阀大修和水套加热炉维修;冬季保供期间积极联系属地应急保驾队伍,储备自身保供力量,加密设备巡检及关键设备运行参数监控。强化管道保护风险管控,压实企业责任制定冬季保供管道保护专项工作方案,明晰目标、落实到人,重点强化第三方和高后果区风险管控,积极推进隐患整治,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形成政企管道保护联防合力。保供期间,对220个管道沿线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走访,送去“一旗、一册、一信”,感谢对天然气管道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38个沿线第三方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技术再交底,布控预控再升级,春节后第一时间核实管道附近各项施工点的复工时间、人员信息、施工方案及施工计划等,进一步巩固管道保护安全防线,确保管道风险持续受控。(熊杰 惠海军)
新华社客户端宁夏频道3月16日电(记者苏醒)记者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银川输气分公司中卫压气站获悉,截至3月15日,中卫压气站在2021-2022年度冬季保供期已累计向下游输送天然气209亿立方米,有效完成了冬季输气保供任务。走进中卫压气站,一根根大口径的明黄色管道整齐排列,旁边密布着各种仪表阀门,5台压缩机轰鸣作响……中卫压气站是“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中的一座重要枢纽站,每天有接近2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在这里中转后,源源不断被送往下游地区。中卫压气站站长姚东告诉记者,通过这个枢纽,可以将西北方向的来气,输送至北上广深等地,也可将西南地区北上来气,转供至华北和东部地区。该站也由此成为中国天然气行业输气量最大、工艺最复杂、系统性最重要的枢纽场站,有6条天然气管道在这里互联互通,设计年输气能力达870亿立方米。输气量超200亿立方米 中国最大天然气枢纽站完成今冬保供任务压缩机厂房内,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新华社记者 苏醒 摄)设备设施维护保养,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在冬季保供之前,我们就对所有设备设施,开展了一次全面的精细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设施状态良好,以最健康的状态,投入到冬季保供。”姚东说,在冬季保供期间,中卫站还增加了一次凌晨4点的重点巡检,结合北方大风和严寒天气影响,针对天然气泄漏风险点和关键设备,开展专项的重点巡检,及时观察设备运行动态,加强风险辨识的能力。为做好突发事件应对,中卫压气站针对冬季可能发生的低温冰堵、阀门卡滞等突发事件,开展针对性应急演练,精准提升员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应急抢险能力,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消除故障,恢复供气。同时,中卫压气站也针对冬供,储备了充足的设备维修备品备件,确保在设备故障时能第一时间维修处理。输气量超200亿立方米 中国最大天然气枢纽站完成今冬保供任务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新华社记者 苏醒 摄) 此外,该站还有一支管道巡护队,负责巡护辖区382公里线路管道,防止因第三方施工、地质灾害等对管道造成损坏。“仅在中卫市,输气管道就要穿越沙漠、山区、高原、平原、河流等多种复杂地形。除借助高科技手段全程监控外,每一段管道都有巡线员每天巡检,巡检人员平均每天步行约2万步,相当于徒步15公里。”43岁的巡线员魏全华说。
春回大地,又一个供暖季即将落幕。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郑州输气分公司圆满完成了去冬今春天然气冬季保供任务,在2021年11月15日至2022年3月15日期间累计为河南省供气约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供气量再创历史新高,切实保证了河南百姓温暖过冬。本轮冬季保供适逢2022年全国“两会”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郑州输气分公司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理念,科学制定“冬夏一体化”保供方案,全面落实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冬季保供方案各项工作要求,确保管网设施安全平稳高效运营。在冬季保供准备阶段,郑州输气分公司充分利用国家管网“全国一张网”运营优势,深入践行“人人都是服务员”“一切围绕客户转”的理念,积极主动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基石托运商协商接洽,在采暖季前完成了供气合同签订,靠实冬季天然气保供“压舱石”。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下游用户的沟通交流,克服多重困难,科学合理调配气源,做好上下游的天然气对接及安全供应。在迎峰度冬期间,郑州输气分公司把安全平稳供气当作头等大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细化入冬前检查和维护保养方案,全面梳理储备备品备件,完善补充设备厂家应急联系人,做到战则有备、有备无患。及时开展设备设施秋检作业,做好风险分析,制定预防措施,严格执行作业方案,对发现的设备缺陷和故障当即处理,保证关键设备“健康上岗”。协调客户实现多气源下载,实现“场站客户”冰堵演练全覆盖,进一步加强站场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突发情况“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得到妥善处置,多方位提升保供能力。数百名“橙衣战士”驻守一线,防疫情、战严冬,加强管道巡护、信息收集和管道保护宣传等工作力度,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分级管控措施,分类推进隐患整改,科学应对用气调峰需求,守牢天然气供应“生命线”,上下同心完成3307万标方单日最大管输商品量供应。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郑州输气分公司作为河南省最主要的天然气管道运营商,所辖1415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网连通着上游天然气资源与下游终端市场,占据了河南省天然气供应市场份额的62%,拓展形成了9家托运商、下游分输口41个的上下载格局,为河南出彩持续“加油添气”。近日,西气东输公司专题组织召开2022年河南区域客户服务座谈会,畅通“X1X”间的交流渠道,与上下游客户共同分析河南省天然气供需动态,谋划发展与合作机遇,更好地服务河南天然气市场。“郑州输气分公司将进一步做实做细做优管网公平开放和客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 ‘X1X’油气市场体系中‘1’的桥梁作用,全力保障管道天然气稳定供应,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郑州输气分公司党委书记、经理王世君表示。 (杨黎明、刘冬)
春回大地,又一个供暖季进入尾声。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郑州输气分公司圆满完成了去冬今春天然气冬季保供任务,在2021年11月15日至2022年3月15日期间累计为河南省供气约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供气量再创历史新高,切实保证了河南百姓温暖过冬。在冬季保供准备阶段,郑州输气分公司充分利用国家管网“全国一张网”运营优势,积极主动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基石托运商协商接洽,在采暖季前完成了供气合同签订,靠实冬季天然气保供“压舱石”。
早春时节,江苏南通,长江江面以下50米处,世界级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正全力推进……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是两国元首亲自商定并关注的中俄能源合作重大战略性项目,是中俄能源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对深化两国全方位合作,促进两国利益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中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国境天然气长输管道。中国境内段工程全线长度5111公里,起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中俄边境,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九个省区市,最终抵达上海。工程按照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设,计划2025年6月全线投产通气,与我国现有区域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向东三省、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每年稳定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亿多百姓。
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后,每年可输送俄罗斯天然气380亿立方米,与燃煤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84万吨,对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量,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段建成投产,南段加快建设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吉林长岭—河北永清)——中俄东线中段工程于2019年7月4日全面开工建设,2020年12月3日,国家管网集团组织该段管道正式投产运营,来自俄罗斯的清洁天然气正式抵达首都北京和京津冀腹地,为首都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俄东线中段建成投产,有利于改善环渤海地区空气质量,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完善区域能源结构;同时与已建的东北管网、华北管网、陕京管道系统及大连LNG、唐山LNG、辽河储气库等互联互通,有效增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和调峰应急保障能力,提升供气能力2700万立方米/日,助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河北永清—上海)——中俄东线南段工程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届时,俄气直通上海,实现“北气南下”,该管段联通已建成的东北管网、华北管网及华东管网,投产后日输气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比现有输送能力提升近3倍,将打破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天然气输送能力瓶颈,进一步提高油气管网的应急保供能力。
中俄东线南段工程所经四省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网密布,施工技术复杂、安全环保要求高。国家管网集团在中俄东线南段建设过程中优化路由设计,近1/5的线路管道采用非开挖穿越方式,最大程度保护生态自然原貌,既维护了“绿水青山”,又在工程质量、科技、安全、环保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万里长江第一长隧”有序推进
被视为俄气入沪最后的“卡脖子”工程的长江盾构穿越项目,是目前世界油气管道领域单次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直径最大的管道穿江盾构工程,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长隧”。
因施工区域位于长江主航道以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小直径常压刀盘盾构机“畅通号”,独头掘进 10.226千米,创下全球单台盾构机独头掘进里程最长纪录。其中盾构过长江段7.5公里,是在建穿越长江最长的隧道。中国盾构机“畅通号”2021年5月18日始发以来,不断刷新掘进纪录,特别是在2021年11月,单月掘进1003.5米,创造了泥水盾构机单月掘进新的世界纪录。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及弃渣密封船运等环保措施,综合应用迷宫型泥浆池、多级筛分系统、细颗粒离心系统,实现泥浆不落地、弃渣不漏失,达到“零渗漏、零排放、零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长江自然生态。
按照计划,到2023年底,“畅通号”将完成这场“江底马拉松”,进入隧道管道安装阶段。横贯中国东部的这条能源大动脉预计2025年可实现全线贯通,把途经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的俄气送至长三角地区,提高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的应急保障能力。
“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
2019年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视频连线,共同见证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仪式。习近平主席对中俄东线管道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管道运营管理提出了打造“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的指示要求。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对新时代国家管网发展的新要求,凝结着对管道行业的政治嘱托和殷切希望,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广大干部员工受到极大的鼓舞。
国家管网集团坚持把安全作为管道行业的第一生命线,全力保障管道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打造成为党和人民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大国重器”。严抓工程质量,夯实本质安全;严抓关键环节,确保风险受控;严抓高危作业,保证施工安全。
在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施工管理、优化运行节能降耗、加强日常环保管控,以中俄东线绿色发展、节约发展、低碳发展助力国家早日实现“双碳”战略。
国家管网集团充分发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设备国产化进程、培育创新发展优势、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数字化设计应用、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推动管道智能化建设及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管道业务发展规划与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管道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和人民。
以中俄东线、中俄原油管道为媒介,国家管网集团与俄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打造有效交流平台;积极推广应用中俄油气管道建设运营经验,总结10年来中俄双方在中俄原油管道管理、应急演练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果,为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过境段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按照《中俄东线跨境段运行协议》,建立定期联合演练工作机制,进一步交流经验、互补短板、增进友谊。(记者 王哲)
《中国报道》2022年3月刊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唐玮峰 实习生 邬振)记者10日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获悉,截至3月9日,该公司圆满完成湖南区域冬季保供生产任务,整个冬季保供期间累计完成向湖南下游用户分输供气1.1亿立方米,转供天然气2.9亿立方米。今年,西气东输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将在湖南衡阳和郴州地区新增4个分输点,这意味着湖南1100万居民将用上清洁、环保、安全的管道天然气。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负责运行的潜江——韶关输气管道是国家“北气南下”“南气北上”中部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境湖南总里程为602千米,以湖南地区为重点服务市场,主要保障长沙和郴州地区天然气供应,同时担负着向潜湘支线补充气源的任务。自2021年11月1日冬季保供开始,该公司按照国家管网集团部署和要求,牢固树立“运行一刻不能停,供气一刻不能断”的意识,加强上下游沟通协调,优化资源调配,严格运行管控,加强关键设备设施维护和隐患排查整治,有效保证了湖南区域冬季保供期间管道运行的安全平稳。经过精心安排、全力应对,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圆满完成湖南区域冬季保供生产任务。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唐玮峰 摄影报道“特别是春节前后,湖南地区遭遇连续低温和雨雪天气,给冬季保供工作带来不小难度和压力。”湖广输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将冬季保供工作做实做细,最大程度降低恶劣天气给居民用气带来的影响,公司精心安排、全力应对,在组织对全线站场、阀室、线路开展“拉网式”安全排查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做到战则有备、有备无患,确保了恶劣天气条件下分输供气的平稳高效。管道天然气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不少居民都盼望家中能早日用上管道天然气。记者了解到,今年西气东输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将在衡阳和郴州地区新增4个分输点,分别位于郴州市宜章县、衡阳市衡南县和衡东县,投产后预计年内可增加输气量5000万立方米,将为沿线1100余万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气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支撑。据测算,5000万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每年减少原煤消耗约6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二氧化硫0.2万吨,为进一步改善湖南地区能源结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戴小河、王子凯)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储气库——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2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文23储气库一期项目建设正式完成。俯瞰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你或许想不到地下竟埋藏着一个“庞然大物”,那就是文23储气库,它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和国家发改委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中原储气库公司经理常大伟说,文23储气库设计总库容103亿立方米,工作气量40亿立方米,地面工程总体注气规模1800万立方米/日、采气规模3000万立方米/日,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库容最大、工作气量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具备季节调峰和应急储备双重功能,承担着华北地区天然气应急调峰、市场保供的重要任务,可为榆济管道、中开管道、鄂安沧管道、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联络线、山东南干线等多条长输管道的平稳运行提供供气保障,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文23储气库工程主要是利用已经枯竭的文23气田,项目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先后获得3项国家技术专利,形成10项技术规范,获得6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和1项部级优质工程奖。2019年7月,一期工程投产试运,库容达8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32亿立方米。截至目前,文23储气库已累计注气81亿立方米,采气26亿立方米;去冬今春天然气保供期间,采气量达13.2亿立方米,单日采气量峰值突破24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人勤春来早 铁军踏线忙
“行走的雷锋”春季徒步踏线活动全面启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月25日讯(记者 王文 通讯员 蒲昭军 傅雨)今日,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正式启动“行走的雷锋”春季徒步踏线专项工作,工作人员将携带雷迪探测仪、甲烷遥测仪、线路布控设施,对湖南境内的天然气供气管线进行巡检,确保管道安全运行。
自2018年起,长沙输气分公司每年春秋两季常态化开展覆盖辖区全部管道的徒步踏线活动,深入长沙、岳阳、湘潭、株洲等地,对天然气供气管道桩牌编号、位置信息、偏移等问题进行核实整改,对在建及预控第三方施工点位标准化硬隔离、沟渠警示布控进行维护修复,对断线报警器、监控摄像头等技防设施进行统一测试,对高后果区重点区段及管道线路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切实掌握管道运行基本情况,多维度、多角度排查隐患,及时治早治小,在汛期到来之前夯实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基础。同时,在踏线路上走访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村委会、土地户主以及信息员,确认三桩补偿费、管道周围施工信息举报奖励发放情况,并对沿线群众开展管道保护“六告知”宣传活动,全面打响管道安全保卫战。
据悉,西气东输管道进入湖南地区17年来,湖南省已形成“多气源、多管道、多主体”供应格局。作为省内重要的天然气管道运营商,长沙输气分公司2021年向湖南地区平稳输送天然气突破36亿立方米,占全省管道天然气消费总量的85%以上,为推动“气化湖南”实施,助力湖南绿色、低碳、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