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管网集团发布消息称,集团通过河南省慈善总会向河南灾区捐款1000万元,支持河南省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国家管网集团在河南省内的天然气管道总里程1777公里,共有6条原油成品油管道。汛情发生后,国家管网集团优化运行调整,做好管道巡护和抢修,确保油气管输资源和销售不受影响,为救灾提供可靠的“能源通道”。7月20日至21日,国家管网集团向河南地区供应天然气近4500万方。7月21日,了解到郑州急需大批防汛装沙编织袋后,国家管网集团与管道沿线各企业联系调用库存,并多方寻找编织袋生产厂家。目前,向郑州捐赠的第一批3000个防汛编织袋已在路上。
自4月以来,贵州全面入汛,全省多地遭遇区域性阵雨、雷雨天气。据贵州省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截至6月上旬,全省降水量在15.2~170.3毫米之间,平均降水量为79.0毫米,较往年同期偏多8.6%。管道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国家管网西南管道贵阳输油气分公司遵义作业区积极响应,开展防汛度汛工作,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极大程度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遵义作业区管道工开展徒步巡线
早在春节后,遵义作业区就通过沿线地灾排查,识别地质岩层、裂缝、水流、人类工程活动等地灾隐患,通过治早治小、重点地段巡护、全方位监视等手段,把防汛期间恶劣天气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危害指数降到最低。
桐梓县保护站所管辖段全长约44公里,每5公里设置一名管道巡线员,途径5个乡镇、12个村。每天,桐梓站9名巡线工都会按照“巡线GPS”路线排查近5公里的路段及沿线情况,段长时刻督促看护工开展设备设施巡检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与危及阀室设备安全平稳运行的故障隐患,保障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遵义作业区管道工汛期雨后排查
巡线工王德海介绍到:“每天至少2遍以上巡线,特别是雨后,巡线工作更不能落下,每到一个巡查点,我都停下来观察一会,没有异样才放心离开,回到家后,再把当天的情况记录在工作手册上。”
提到地质灾害,桐梓保护站站长余朝炫清楚记得去年6月的紧张时刻:“去年6月22日,云雾山特大暴雨,当时正在休假的我被紧急召回。云雾山的长坡斜面存在大大小小的沟壑,在雨水的冲刷下,该区域的管道露出表面,情况十分危险,好在及时发现,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抢险处理,管控周边道路,才得以让危机情况转危为安。”
桐梓保护站员工介绍“三色预警图”
2020年,贵阳输油气分公司遵义市桐梓县管道“保护站”正式成立使用,创建5+1人员配置,每当发生紧急情况时,保护站人员便能及时响应、速至现场,缩短了以往从遵义作业区中心站赶往现场路程中损耗的时间及精力,让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遵义作业区管道工清除管道周边杂草巡线
走进“保护站”大门,一眼便可以看见铁锹、石笼、钉耙等抢险工具,侧方还有独立房间放置着汛期应急物资及物资领用和定期检查记录卡,以确保所有应急物资处于“热备用”状态。“保护站虽小,但应急抢险的物资设备和中心站一样,一样不少” 桐梓保护站站长余朝炫介绍。
管道工加装新桩
据了解,遵义作业区存在Ⅲ级高后果区4处,桐梓保护站管辖内就有2处,共2.2公里,此外,还有Ⅱ级高后果区6处,共5.1公里,管辖内高后果区共有8段,共7.8公里,管道防控压力大。眼下,汛期如约而至,桐梓保护站6名员工放弃休假已经充分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央视网消息:能源企业在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在油气保供、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供应等方面提供保障。目前,郑州超过百座加油站正常运行。中国石油在郑州市设置25座抢险保供加油站,全省范围内200余座加油站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为应急抢险车辆加油,特殊情况实行先加油后结算。预备了49台带泵油罐车满载油品,随时待命支援救灾。中国石化从新乡、许昌、开封紧急调运柴油80余吨,保供郑州抢险。目前,中国石化在郑州恢复营业的加油站有91座。国家管网集团采取预防性降压等措施,降低运行风险,及时调配上游资源,增启冀宁线机组增加下游天然气输量,组织金坛储气库应急采气,保证油气供应。截至目前,全国油气供应正常,河南省及华东地区市场均未受影响。
近日,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部分社区停水停电,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国家管网集团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第一时间迅速反应,积极行动,有效应对,全力保障全网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有效供给。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和属地单位迅速制定并采取预防性降压等措施,降低运行风险,及时调配上游资源,增启冀宁线机组增加下游天然气输量,组织金坛储气库应急采气,保证油气供应。截至目前,全国油气供应正常,河南省及华东地区市场均未受影响。
集团公司党组要求驻河南各企业在关键时刻扛起新时代管网铁军的使命担当,确保管道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尽最大努力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开展应急工作,全力保障油气稳定供应。
7月21日,国家管网集团发布消息称,针对近日河南防汛形势,国家管网相关部门和属地单位制定并采取预防性降压等措施,降低运行风险,及时调配上游资源,增启冀宁线机组增加下游天然气输量,组织金坛储气库应急采气,保证油气供应。截至目前,全国油气供应正常,河南省及华东地区市场均未受影响。
在广阔的云岭大地上,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青春热血、甘于奉献,黝黑的皮肤见证了高原的烈日和辛苦付出,他们坚守岗位、忠诚向党,守护中缅油气管道的平安。
今年32岁的彝族小伙起发金,既是西南管道昆明输油气分公司楚雄作业区一名普通的管道管理人员,也是一名兼职党务工作者。他常说:“用双脚丈量土地已经成为管道人的习惯。”而驻守在玉溪作业区的管道技术员王春雄,带领党员同志为村里修桥亮灯,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难题。
党员同志在楚雄州百花山进行管道巡护
在施工作业现场,一群年轻党员同志坚守动火作业一线,安宁作业区技术员田润就是其中一员。动火作业在即,克服身体不适,挺在一线的他说:“我对其中两个作业点的情况比较熟悉,临上场突然交给别人我不放心。”他选择坚守岗位,经过72小时的连续奋战,全体人员为油气保供打赢了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
党员同志坚守在夜间动火作业现场
“做好每一项交办工作是我作为党员的基本自我要求。”作为曲靖作业区的“大管家”,也是一名有着1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罗锐敏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使命,从事无巨细的财务工作到党史学习教育,都有她的身影。
罗锐敏工作照
在昆明输油气分公司,像他们一样守护中缅油气管道平安、为管道沿线人民群众服务的普通党员同志共有98名,他们扎根彩云之南近3000个日夜,做中缅油气管道的忠诚守护者,把管道平安献给党。(完)(孙群)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于2020年10月1日接管原分属于三大石油公司的相关油气管道基础设施资产(业务)及人员,全面转入实质性运营阶段。国家管网集团科技业务建立了涵盖工程设计施工、材料与装备、油气输送与储存、完整性管理、决策与管理5大领域的技术体系,形成了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油气储运设施高效建设运行提供了支撑和保障。高钢级、大口径输气管道建设技术实现领跑近年来,国内天然气长输管道逐渐向大口径、高压力、高钢级方向发展,攻克了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关键技术,同时在高钢级管道设计、机械化施工等方面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为西气东输、中缅、中俄东线等一批大型管道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国家管网集团形成了管道机械化施工技术装备体系,开发了系列自动焊及机械化补口、山地/水网等特殊地区施工成套装备及施工工艺,在中俄东线实现规模化应用,北段全自动焊应用率超过90%,焊接一次合格率超过95%;建立了以水平定向钻穿越为主、盾构和顶管穿越为辅的非开挖穿越整体解决方案。油气储运关键装备国产化实现突破4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公司管道完整性技术试验基地,这里的管道序列齐全,是油气管道检测与评价技术试验基地。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公司管道油气储运技术分公司经理陈朋超和他的团队正在这里进行油气管道检测牵拉实验。“管道内检测是给管道‘做核磁’。相当于人体健康体检的核磁共振,能够准确、完整地收集管道腐蚀状况以及管材缺陷等数据。”陈朋超告诉记者,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及时发现管道缺陷及位置、排查评价安全风险、制定风险控制对策和科学修复建议,从而确保管道本质安全。近年来北方管道公司研制了三轴超高清漏磁及应力综合状态内检测器、管道投产前长距离自动力内检测器、智能测径内检测器等检测装备,实现了对管道金属损失、几何变形、中心线坐标测绘等及时有效检测。为了保障油气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国家管网集团所属单位,前期依托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科技专项,联合国内优势企业,基本实现了管道、LNG接收站、储气库等关键装备国产化,建立了一套可持续的装备及设备国产化研制体系,为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以及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易凝高黏原油输送技术独树一帜“在不增加任何投资或设备改造的情况下,向管道中仅仅注入5~20百万分比浓度的减阻剂,增输最高可达30%,有效解决油品输送难题。”在国家管网北方管道公司管道科技中心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安全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李春漫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由科技中心研制完成的“输油管道α-烯烃系列减阻剂开发及其制备工艺”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研制成功的EP系列减阻剂,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我国原油多为易凝高黏原油。为保障其安全高效输送,科技人员创新原油改性及评价方法,形成了新一代易凝高黏原油安全高效输送技术体系,并研究形成了以集中调控为核心的管网运行优化技术,为油气资源高效输送提供技术保障。科技工作者研发原油综合热处理改性技术,降低凝点和黏度,为东北及西北原油管网的安全高效输送、保障国家能源供应提供了技术支撑,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十四五”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创新需要学习前人优秀经验,更需要打破常规。国外油气管道调控多以单条管道为主,我国实现了世界最大规模油气管网集中调控及优化运行,形成了超大型复杂天然气管网集中调控技术,建立了涵盖区域管网运行方案库、管网适应性分析、稳态优化和指定时段优化的天然气管网运行优化技术体系,实现了全国油气资源的管网集中、优化调配,为油气资源保供提供了坚实基础。据了解,国家管网在管道完整性管理及其检测评价、地质灾害防护、监测预警、维修抢修等技术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形成多项国际及国家标准,为保障管网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国家管网建立了管道完整性数据模型和风险预控方法,为管道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牵头制定并发布“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等ISO、国家、行业标准,完整性管理及支持技术走出了国门。“国家管网集团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集中央企优势资源,主导或参与央企创新联合体,依托优势科研力量集中攻克高钢级管道缺陷检测评价、油气管网仿真软件等一批油气储运方面的核心技术,实现关键设备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管网集团副总经理刘中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本报讯(记者叶小钟 通讯员徐玉柱)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网公司获悉,广东近年各行各业对天然气需求与日俱增,今年上半年,公司输气量较2020年同期增长76%,创历史新高。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网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田中山表示,截至6月30日,广东建成天然气管道1550公里,途经广东21个市、50个县区,已基本建成以珠三角为中心、横跨粤东西北的“全省一张网”。据统计,自投产以来,广东省网公司向广东省累计供气超过410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等,相当于替代标煤53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5亿吨,植树5.83亿棵。
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网公司以实干成效献礼建党百年7月1日,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喜日子。这天一大早,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网公司调控中心主任徐迁来到办公室,打开生产数据系统平台,高兴地发现,今年上半年输气量较2020年同比增长76%,创历史新高。“这是公司献给党的百岁生日最好的礼物,是公司全体干部员工辛勤劳动的结晶。”广东省网公司已经建成天然气管道1550公里,基本建成以珠三角为中心、横跨粤东西北的“全省一张网”;自投产以来,向广东省累计供气超过410亿立方米;实现连续安全运行3500余天。“肩负着广东省天然气供应和全国冬季保供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遵循立党为公、忠诚职守的原则,切实保障老百姓对天然气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广东省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田中山说。成绩来之不易。身处全国经济先行大省,面对近年各行各业对天然气需求与日俱增的严峻考验,广东省网公司沉着应对,无惧风雨。从设计到施工,从运营到管理,处处精益求精,为全省天然气事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截至6月30日,已建成天然气管道1550公里,途经广东21个市,50个县区,已基本建成以珠三角为中心、横跨粤东西北的“全省一张网”,形成以海气、西气东输二线、进口LNG等多气源互补供气格局。特别在冬季保供期间,公司累计保供天然气2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北方冬季用气紧张局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省网公司牢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殷殷嘱托,以实际行动助力广东从能源消费大省向清洁能源强省转型。自投产以来,广东省网公司向广东省累计供气超过410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等。相当于替代标煤53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5亿吨,植树5.83亿棵,为广东省低碳、环保、快速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成为广东省清洁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的排头兵。安全生产高于一切。广东省网公司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以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严格的执行力确保公司安全形势稳定,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实现连续安全运行3500余天。今年以来,广东省网公司开展“庆党百年华诞,攻坚百日奋战”专项安全活动,共投入巡线力量4万余人次,完成5万多道环焊缝底片复查、布控水沟水渠3260处、光缆复测738公里、管道探测1026公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39项、桩牌维护8401个,开展管道保护宣传1777次,整合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49项。实现违章占压“零新增”,第三方施工“零损伤”,光缆“零中断”,扎紧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海西天然气管网(福州-三明段)昨天(28日)全面开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结束闽西北没有天然气管网的历史。 海西天然气管网(福州-三明段)是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天然气管网建设规划“两纵两横”输气主干管网的“一横”,途经福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8个行政县区,总长286.6公里,将于2022年12月建成。未来,项目将向南与海西天然气管网(漳州-龙岩段)对接,并向北深入武夷山脉,辐射南平市各县区,实现福建省九地市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向西与新粤浙闽赣联络线对接,实现与江西省、浙江省天然气管网的互联互通,有利于福建管网加快融入“全国一张网”。 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副总经理 罗志立:随着省网各支干线的建成和投产,福建省网(公司)天然气年管输能力将达到138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