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记者刘羊旸)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油气管道“长江第一长隧”——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18日正式掘进开钻。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工程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口径最大、施工环境最复杂的油气管道穿江盾构工程。隧道总长度10.226公里,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独头掘进最长的水下隧道;掘进开挖直径为7.95米,隧道内径6.8米,外径7.6米,隧道内将埋设3根1422毫米直径管道。为该工程专项研制的“畅通号”盾构机于2021年3月底下线,4月开始现场组装和调试工作。接下来,“畅通号”盾构机将按照每月450米的速度掘进。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咽喉”项目。该工程预计2025年可实现全线贯通。竣工后,可顺利把途经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的俄气送至长三角地区,提高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的应急保障能力。据负责施工的中铁隧道局技术人员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及弃渣密封船运等环保措施,综合应用迷宫型泥浆池、多级筛分系统、细颗粒离心系统,以实现泥浆不落地、弃渣不漏失,最大程度保护长江自然生态。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杜燕飞)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油气管道“长江第一长隧”——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穿越工程18日在江苏南通正式掘进开钻。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工程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口径最大、施工环境最复杂的油气管道穿江盾构工程。据介绍,隧道总长度10.226公里,掘进开挖直径为7.95米,隧道内径6.8米,外径7.6米,隧道内将埋设3根1422毫米直径管道,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独头掘进最长的水下隧道。为该工程专项研制的“畅通号”盾构机于2021年3月底下线,4月开始现场组装和调试工作。接下来,“畅通号”盾构机将按照每月450米的速度掘进。记者了解到,该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咽喉”项目,预计2025年可实现全线贯通。项目竣工后,可顺利把途经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的俄气送至长三角地区,提高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的应急保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该穿越点位于长江入海口,穿越长江一级航道、锚地、长江大堤、码头等构筑物;该区域也是长江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施工技术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负责施工的技术人员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及弃渣密封船运等环保措施,综合应用迷宫型泥浆池、多级筛分系统、细颗粒离心系统,以实现泥浆不落地、弃渣不漏失,最大程度保护长江自然生态。
据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刘羊旸)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油气管道“长江第一长隧”——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18日正式掘进开钻。 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工程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口径最大、施工环境最复杂的油气管道穿江盾构工程。 隧道总长度10.226公里,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独头掘进最长的水下隧道;掘进开挖直径为7.95米,隧道内径6.8米,外径7.6米,隧道内将埋设3根1422毫米直径管道。为该工程专项研制的“畅通号”盾构机于2021年3月底下线,4月开始现场组装和调试工作。
18日上午10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穿越工程在江苏海门正式掘进。掘进距离、埋深等多项参数挑战油气领域世界之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穿越工程,是中俄东线南段的关键控制性工程。穿越点位于长江入海口,穿越长江一级航道、锚地、长江大堤、码头等构筑物;该区域也是长江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施工技术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总经理 赵赏鑫:采用盾构隧道方式穿越长江,综合应用迷宫型泥浆池、多级筛分系统、细颗粒离心系统,实现泥浆不落地、弃渣不漏失,达到“零渗漏、零排放、零污染”。 隧道总长度10.226公里,工程最深处距离江面约60米,盾构施工水压0.73兆帕,是目前世界油气管道领域单次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施工环境最复杂的管道穿江工程。 据介绍,盾构穿越隧道内径6.8米,也是国内第一个独头掘进最长的水下隧道。 中铁隧道局集团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现场负责人 古艳旗:盾构机始发之后,会下穿众多风险源和构筑物,盾构计划以每个月450米的平均速度进行掘进,计划2023年9月30日隧道贯通。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全长5111公里,年输气量189亿立方米,分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设。北段、中段均已投产,南段全长1509公里,目前已有500公里线路工程焊接完成。长江穿越工程是整个建设工程的“咽喉”工程,是其最后的“收官”一公里。竣工后可顺利把途经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的“俄气”送至长三角地区,将提高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的应急保障能力。
工人日报客户端5月18日电(通讯员周湃 记者车辉)5月18日上午10点,在位于江苏南通的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现场,中国盾构机“畅通号”顺利始发,标志着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正式掘进开钻。该工程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口径最大、施工环境最复杂的油气管道穿江盾构工程。多项之最 堪称油气管道“长江第一长隧”据了解,该工程以隧道形式穿越长江,施工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前期已完成位于海门的北岸竖井开挖和盾构机吊装下井安装,此次将启动隧道破洞掘进作业。隧道总长度10.226公里,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的盾构隧道,也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独头掘进最长的水下隧道;工程最低点处隧道顶标高为-60.2米,最大覆土厚度42.5米,均为油气管道盾构设计埋深最大值;盾构施工水压0.73兆帕,是目前水压最高盾构工程;掘进开挖直径为7.95米,隧道内径6.8米,外径7.6米,隧道内将埋设3根1422毫米直径管道,是世界输气管道直径最大项目之一。为该工程专项研制的“畅通号”盾构机是世界首台最小直径(Φ7.95)的常压刀盘盾构机,于2021年3月底下线,4月份开始现场组装和调试工作。接下来,“畅通号”盾构机将肩负重任,按照每月450米的速度掘进,挑战油气领域五项世界之最。生态优先 打造长江大保护“绿色名片”长江盾构穿越点位于长江入海口,穿越长江一级航道、锚地、长江大堤等构筑物,临近海新重工、招商重工等既有及规划码头;该区域也是长江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施工技术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管网集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及弃渣密封船运等环保措施,综合应用迷宫型泥浆池、多级筛分系统、细颗粒离心系统,实现泥浆不落地、弃渣不漏失,实现对污染物排放以及环境敏感目标的有效控制,达到“零渗漏、零排放、零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长江自然生态。“俄气”南下助力长三角实现双碳目标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是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后自主开工建设的首个关键控制性工程,是国家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的“咽喉”项目。项目隶属中俄东线(河北永清-上海)段,与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等现役管道互联互通,年输气量189亿立方米,与燃煤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14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9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23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42万吨,对于改善区域大气环境,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量,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该工程已于2020年7月底正式启动,2021年1月全面推进、加速建设,预计2025年可实现全线贯通。竣工后,可顺利把途经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的“俄气”送至长三角地区,提高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的应急保障能力。
5月18日,国家管网发布消息称,当日上午10点,位于江苏南通的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正式掘进开钻。该工程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口径最大、施工环境最复杂的油气管道穿江盾构工程。国家管网介绍,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是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后自主开工建设的首个关键控制性工程,是国家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的“咽喉”项目。该项目所属的中俄东线(河北永清-上海)段,与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等现役管道互联互通,年输气量189亿立方米。
5月18日上午10点,在位于江苏南通的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现场,中国盾构机“畅通号”顺利始发,标志着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正式掘进开钻。该工程是国家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的“咽喉”项目,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口径最大、施工环境最复杂的油气管道穿江盾构工程。多项之最 堪称油气管道“长江第一长隧”据了解,该工程以隧道形式穿越长江,施工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前期已完成位于海门的北岸竖井开挖和盾构机吊装下井安装,此次将启动隧道破洞掘进作业。隧道总长度10.226公里,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的盾构隧道,也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独头掘进最长的水下隧道;工程最低点处隧道顶标高为-60.2米,最大覆土厚度42.5米,均为油气管道盾构设计埋深最大值;盾构施工水压0.73兆帕,是目前水压最高盾构工程;掘进开挖直径为7.95米,隧道内径6.8米,外径7.6米,隧道内将埋设3根1422毫米直径管道,是世界输气管道直径最大项目之一。为该工程专项研制的“畅通号”盾构机是世界首台最小直径(Φ7.95)的常压刀盘盾构机,于2021年3月底下线,4月份开始现场组装和调试工作。接下来,“畅通号”盾构机将肩负重任,按照每月450米的速度掘进,挑战油气领域五项世界之最。生态优先 打造长江大保护“绿色名片”长江盾构穿越点位于长江入海口,穿越长江一级航道、锚地、长江大堤等构筑物,临近海新重工、招商重工等既有及规划码头;该区域也是长江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施工技术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管网集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及弃渣密封船运等环保措施,综合应用迷宫型泥浆池、多级筛分系统、细颗粒离心系统,实现泥浆不落地、弃渣不漏失,实现对污染物排放以及环境敏感目标的有效控制,达到“零渗漏、零排放、零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长江自然生态。“俄气”南下 助力长三角实现双碳目标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是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后自主开工建设的首个关键控制性工程,是国家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的“咽喉”项目。该项目所属的中俄东线(河北永清-上海)段,与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等现役管道互联互通,年输气量189亿立方米,与燃煤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14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9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23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42万吨,对于改善区域大气环境,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量,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该工程已于2020年7月底正式启动,2021年1月全面推进、加速建设,预计2025年可实现全线贯通。竣工后,可顺利把途经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的“俄气”送至长三角地区,提高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的应急保障能力。
新华社广州4月29日电(记者 周强)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开工仪式在广东省梅州、韶关、清远三地举行。同时,全国多地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中俄东线南段、蒙西管道等多条管线建设加速推进,这是国家管网集团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实际行动。施工现场吊管作业“县县通工程”是“十四五”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在该省投资的重大民心工程。该项目管道全长1050公里,总投资80亿元,预计2022年底全面建成。届时,绿色清洁的管道天然气将覆盖粤东、粤西、粤北22个区县,其中革命老区18个,惠及1384万人。根据测算,该项目建成后,每年输气33亿方,可替代使用标准煤4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05万吨、二氧化硫16万吨、碳粉尘7万吨、氮氧化物3万吨。当日,项目在梅州、韶关、清远三地同时开工,采用IPMT+监理+设计(E)+采购(P)+施工(C)管理模式建造。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管网公司将充分协调参建单位,让人民群众早日用上绿色经济的管道天然气,助力广东省能源结构转型进一步提速升级。施工现场焊接作业作为能源领域新的“国家队”,国家管网集团将进一步强化天然气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推进LNG接收站和储气库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多点共保、管网联通、灵活高效、安全高效的储气调峰体系,提升管网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国家管网集团董事长张伟在广州市出席开工仪式。省领导林克庆、张少康,国家管网集团总经理侯启军、副总经理姜昌亮,省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国资委、能源局、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网公司、广东能源集团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4月29日,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开工仪式在广东省梅州、韶关、清远三地举行。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国家管网集团董事长张伟在广州市出席开工仪式,广东省领导林克庆、张少康,国家管网集团总经理侯启军、副总经理姜昌亮等同志参加活动。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大省,“县县通工程”是“十四五”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在该省投资的重大民心工程。该项目管道全长1050公里,总投资80亿元,预计2022年底全面建成。届时,绿色清洁的管道天然气将覆盖粤东、粤西、粤北22个区县,其中革命老区18个,惠及1384万人,真正做到“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居民用气难”。根据测算,该项目建成后,每年输气33亿方,可替代使用标准煤4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05万吨、二氧化硫16万吨、碳粉尘7万吨、氮氧化物3万吨。当日,项目在梅州、韶关、清远三地同时开工,采用IPMT+监理+设计(E)+采购(P)+施工(C)管理模式建造。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管网公司将充分协调参建单位,打造精品工程、百年工程、合作典范工程,让人民群众早日用上绿色经济的管道天然气,助力广东省能源结构转型进一步提速升级。作为能源领域新的“国家队”,国家管网集团将进一步强化天然气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推进LNG接收站和储气库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多点共保、管网联通、灵活高效、安全高效的储气调峰体系,提升管网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4月29日,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开工仪式在广东省梅州、韶关、清远三地举行。同时,全国多地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中俄东线南段、蒙西管道等多条管线建设加速推进,这是国家管网集团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实际行动。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大省,“县县通工程”是“十四五”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在该省投资的重大民心工程。该项目管道全长1050公里,总投资80亿元,预计2022年底全面建成。根据测算,该项目建成后每年输气33亿立方米,可替代使用标准煤4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05万吨、二氧化硫16万吨、碳粉尘7万吨、氮氧化物3万吨。作为能源领域新的“国家队”,国家管网集团将进一步强化天然气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推进LNG接收站和储气库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多点共保、管网联通、灵活高效、安全高效的储气调峰体系,提升管网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