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历时120余天的冬季保供工作落下帷幕。3月19日从国家管网集团川气东送公司获悉,自去年11月进入供暖期,该公司累计向湖北省供气超16亿立方米。其中单日最高输气量6252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冬季保供任务。川气东送公司始终把冬季保供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完善方案,按照“保民生、保公服、保重点”的原则,积极与用户沟通,掌握其用气负荷情况,确保站场或阀室关键仪表、重要设备运行完好,电伴热等加热装置及时投运,各维(抢)修队进入临战状态,提前部署好应急物资设施,调控中心随机指派维(抢)修队伍,指定演练科目,不提前通知、不提前布置,强化实战演练,做到重点要害部位和关键站场全覆盖,全力以赴做好冬季天然气保供和安全生产工作。在冬季保供期间,川气东送公司按照国网调度指令调整压缩机组运行模式,尤其是利川压气站首次投入运行3台压缩机组,确保资源稳定外输、管道压力合理受控、用户需求充分满足。充分发挥“全国一张网”互联互通优势,平稳应对了春节、寒潮、市场波动等因素引起的进销失衡状态。保供期间,该公司主动拜访地方政府部门,深入走访沿线村民,解决多项线路巡护难题,获得了政府部门对管道保护的支持。对重点场站,恢复24小时值班,并每两小时开展1次巡检,持续为沿线用户提供了安全、稳定的供气服务。(通讯员张佳丽、赵佩芸)
中新网甘肃新闻3月21日电 (石建强)近日,共青团中央、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公告,全国486个“2023年度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张榜公示,国家管网集团甘肃公司临洮作业区荣登榜单。这也是自甘肃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取得“国”字号荣誉,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临洮作业区通过抓实专业技能培训,建立“4+2”技能培训平台、持续性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常态化开展“师带徒”等活动,将技能培训与日常工作充分融合,形成了模块化实操培训体系,构筑管网铁军培育“新平台”,厚积人才发展“软实力”。截至目前,临洮作业区已拥有高级工程师1名,技师1名,高级工占比65%,11名员工拥有“双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名员工被聘为集团公司2022年输油工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9名员工荣获分公司“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全员均已获得L1数字化能力认证及FCA-简道云低代码证书。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助力作业区实现了生产作业规范化、预防维保专业化、故障处置高效化、技能提升常态化。图为改作业区青年员工发送清管器。石建强 摄为有效激发员工创新动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临洮作业区还积极开展“创新创效促发展 青年担当保安全”主题活动,梳理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鼓励和引导青年员工发挥首创精神,充分利用五新五小、QC活动、管理创新等多样化创新载体,基于系统性思维,构建以问题导向为核心,以完善常态培训、过程管控、考核激励3项机制为保障,力推研究人员专业化、研究过程协作化、研究督查动态化、研究成果实用化4维转变的“134” 创新创效活动工作法,全方位提升作业区创新创效工作水平,锻造了一支敢创造、会创造、能创造的高素能创新人才队伍。目前,临洮作业区创新创效团队已累计完成五新五小、QC小组活动、管理创新等创新课题21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5篇,获得公司“QC小组活动”“五新五小”等优秀创新成果奖项11项,《一种输油主泵润滑油箱用排油装置及排油系统》参加集团公司2022年首届输油工输气工一线创新成果展示。为持续抓实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筑牢企业安全“天”字号工程,临洮作业区组织全体员工签订“两书一卡”87份,全面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为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区根据作业活动开展动态风险辨识,组织全员辨识危害因素338条,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有力推进作业区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此外,临洮作业区常态化开展“我是安全吹哨人”隐患排查整治活动,梳理生产管控过程中各类计划性作业以及非计划性作业,对于常规关键作业以及非常规高风险作业,识别作业全流程中的各个风险点及管控要点,通过固化作业模板及风险防控措施,对各作业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降低作业风险,实现生产作业规范化。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展安全隐患排查144次,发现并整改隐患305项,累计获得分公司“安全吹哨人”奖励16次。同时,临洮作业区以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宣讲、主题团日为切入点,持续推进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走深走实,深入开展“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爱国情怀”“橙暖管网”“传承雷锋精神 青春奉献之行”等一系列专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团员青年持续以安全生产责任为指引,坚持深化思想教育,持续淬炼岗位本领,全力打造安全氛围,筑牢思想之基。
3月19日,载运约6.3万吨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希腊籍“古德”轮由澳大利亚入境天津,靠泊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码头55号泊位,这是今年京津地区供暖季结束前,该码头接卸的最后一艘LNG船舶。3月20日零时,天津地区将结束供暖,一年一度的保障冬季天然气供应工作即将落下帷幕。本年度供暖季期间,天津边检总站南疆边检站和天津南疆海事局共保障27艘次LNG船舶高效通关作业,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输送液化天然气突破160万吨。(记者:李帅)
自去年11月冬季保供开展以来,截至3月15日,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塔里木输油气分公司轮南作业区通过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轮吐支干线累计向下游输送天然气90.18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下游居民温暖过冬。开展站场静密封点排查。安阳 摄西部管道轮南作业区作为西气东输一线和西二线轮吐线的“龙头”站,也是塔里木气源地的末站,被誉为“塔里木天然气的心脏”,一直担当着“两线”冬季保供工作“桥头堡”的角色。图为特殊天气下党员开展特殊巡检。安阳 摄进入冬季保供以来,随着输气量的逐步增大,轮南作业区员工在设备巡检中坚持对运行设备“勤听、勤看、勤摸、勤查”,对设备的各项运转参数、状态监测进行加密,总结分析和认识,使设备运行状态在受控之中;对可能发生渗漏的部位进行全天候检查,杜绝跑、冒、滴、漏等问题的发生。同时,针对巡检发现的振动、发热、渗漏等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紧固,将运行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让每个员工都成为设备安全运行的“保驾人”。图为开展组合式过滤器滤芯更换作业。安阳 摄与此同时,轮南作业区员工克服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细化冬季安全生产工作环节,强化电气风险预控管理,积极落实现场冬防保温工作具体措施,严守安全生产底线红线,通过落地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与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持续筑牢安全生产堤坝,为下游企业居民站好岗、供好气,保万家温暖提供了安全保障。图为结合电气运行风险清单开展隐患排查。安阳 摄据悉,轮南作业区作为南疆油气资源外输通道的“桥头堡”,年输气能力达340亿立方米,保障着上海、广州、香港等160多个城市、3000多家大中型企业、近4亿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气。“轮南作业区下一步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一岗一清单、一岗一培训、一岗一考核’,落实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完善“冬夏一体化”保供模式,持续推进核心业务自主运维,在关键设备自主维检修等发面发挥‘龙头首站’作用,坚决打好冬季保供收官战,奋战油气生产开门红。”轮南作业区负责人表示。(安阳)
春回大地暖,又一个供暖季落下帷幕。3月18日,记者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郑州输气分公司获悉,2023年11月15日至2024年3月15日,西气东输共向河南供气36.35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4.02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冬供开始前,郑州输气分公司全力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完成一批下游用户通气投产,实现增量1735万立方米;成功促成一家用户首批摘得国家管网新产品储运通100万立方米天然气,一家用户间接享受文23储气库300万立方米天然气,解决用户冬季保供难题。冬供期间,受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影响,河南区域用气量波动频繁,单日用气量屡破纪录,1月23日创下3581.20万立方米的单日输气量历史新高。郑州输气分公司紧密结合生产现状和保供形势,密切跟踪下游用户用气动态变化,先后联合多家下游用户分别开展保供应急演练,实现了保供异常零事件;及时和上游托运商做好沟通衔接,调整输气量,做到应输尽输,全力保障河南地区天然气供应。目前,郑州输气分公司运营河南境内西一线、西二线2条干线,平泰支干线、淮武联络线、中开—平泰联络线以及洛阳支线、长铝支线5条支(联络)线,管道全长1441.74千米,途经省内12个省辖市48个县(市、区),供气业务覆盖省内各地市,天然气分输量占省内天然气供应量的60%以上。(记者 宋敏 通讯员 李双柱)
据统计,今年1月至2月,酒泉输油气分公司已累计输送天然气7618万立方米,其中2月10日至24日,强降温天气下受寒潮天气影响,向沿线输送天然气最高日输气量已达到140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10.8%。酒泉输油气分公司辖区内天然气分输下载点西起瓜州县,东至张掖市,目前共包含8条支线,形成惠及酒泉、嘉峪关、张掖三市县的天然气供气格局,向河西走廊沿线用户源源不断供应来自西气东输主管道的优质天然气,2023年天然气供气量已累计3.39亿立方米。自进入冬季保供期,酒泉输油气分公司管道一线员工始终坚守岗位,积极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在位于安西极旱荒漠保护保护区的红柳作业区,各班组人员加强巡检力度、提高巡检质量,利用技术手段,对人员无法抵达的区域采用视频实时监控,确保巡检无死角,以实际行动把好安全生产第一关。在酒泉作业区,电气专业人员重点对站内设备设施、外电线路开展巡护,保证设施和线路完整性,确保风险隐患安全受控。在张掖作业区,严格落实管道巡护、冬巡冬训、防打孔盗油及第三方施工相关管理要求,针对管道巡护、夜巡、第三方施工物防、现场监护等方各项工作执行到位,确保管道线路的平稳运行。同时,在酒泉维抢修中心,全体人员时刻待命,在愈发寒冷的大雪天里持续开展岗位练兵、应急演练。他们以守护油气管道安全为职责,以实际行动践行管网铁军输油输气输温暖,铁军铁肩铁担当的硬作风,全力守护“气龙”畅行,保障沿线群众屋暖灶热。(毛丹)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 童丁伟)国家管网集团大冶输油站负责黄石市境内114.5公里仪长原油管道运维管理工作,该站下设的站控班为24小时连续作业岗位,以确保能源保供安全平稳。3月8日,该站女工正在巡回检查和设备维保,在岗位上度过国际劳动妇女节。
寒潮天气导致多地近期气温骤降,供暖供电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天然气生产销售企业开足马力,保障天然气供应稳定。我国最大的储气库——新疆油田呼图壁储气库已提前做好设备保温和应急预案工作。通过一井一策的精细管理措施,他们提升了储气库的调峰保供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同时,作为京津冀天然气供应的主要气源之一的大港油田储气库群,也在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生产装置的运行状态,努力提升供气能力和关键时段冲峰能力。大港油田天津储气库分公司经理 夏国朝:当前库群开井64口井,日采气量1693万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一天高峰用气量的近1/5。全力守护着民生用气。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的靖边、榆林、苏里格等主力气田在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塔里木油田的日均天然气生产量达到了9750万立方米。位于四川盆地的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也在提高生产调度效率,保障昼夜产能的平稳释放,日供气量达到了2500万立方米。此外,山东省目前唯一在用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青岛液化天然气也在采用“双船双泊位”接卸作业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华北、华东地区的天然气供应能力。中国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吴斌:今年供暖季以来,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接收站已累计接卸了36船、260万吨液化天然气,气化外输天然气超32亿立方米。自2月19日起,中国石化向北方6省市每天增供天然气近3000万立方米;中国石油的日供气量也达到了7.76亿立方米,确保国内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加强智能监测应用确保油气管网平稳运行面对持续的雨雪冰冻天气带来的严峻保供形势,国家管网集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站场和管线的冰堵防范工作。他们最大限度地化解寒冷天气给油气管网运行带来的风险挑战,确保能源的安全可靠供应。在河南新乡的输油站里,员工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将不同凝点的国产原油油和进口原油进行精确的配比混输操作。由于连续降雪导致气温骤降,给输油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公司濮阳输油站综合运行工 张振:这个阀门就是用来调节中原油注入量的。现在我们每个小时到现场巡检一次,每次巡检大概30分钟,同时检查和加固保温措施,确保现场和远程电脑上的设备参数一致。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粮仓”——文23储气库,日采气量最高已超过3000万立方米,已累计采气超18.5亿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中原储气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蒋平:我们坚持每天加强智能监测应用,并针对本次冻雨影响,对丛式井场开展6次日常巡检和1次集中巡检,确保压力、温度、流量等各项参数处于正常状态,采气设备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国家管网集团通过灵活调整转供、优化管存分布等措施,确保 “全国一张网”安全平稳运行。2月9日至今,国家管网集团累计输送天然气超90亿立方米,最高日输气量8.4亿立方米;与国家管网相连的近20座储气库外输量达1.5亿方/天。
央视网消息:近期,多地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为保障“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不少地方都加强了设施蔬菜的产销对接。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这一轮寒潮雨雪冰冻天气以来,各类产品调运周期相应变长,价格稍有波动。针对这一情况,市场加大货源组织力度,同时采取在库保供和在田保供两种模式做好蔬菜储备工作,确保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河北首衡市场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应对寒潮天气,市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根据周边重点区域实际需要,优先匹配农产品需求。同时,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准确掌握市场供需和价格情况,精准调配,调整供货品类、数量,适度扩大货源组织,充实库存储备。能源企业多措并举积极应对 确保用能需求寒潮天气也导致多地近期气温骤降,供暖供电需求急剧上升,能源企业迅速行动,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确保用能需求。在全国最大的整装煤田——新疆准东煤田,生产人员精心组织,确保产、运、装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满负荷生产优质原煤。在国能准能集团的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值班人员全员在岗,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着生产情况。各环节协同作战,确保煤矿的日产煤炭量接近18万吨。国家能源集团的数据显示,自2月份以来,他们的煤炭生产量超过了3500万吨,煤炭保障供应持续有力。天然气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保障天然气供应寒潮天气导致多地近期气温骤降,供暖供电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天然气生产销售企业开足马力,保障天然气供应稳定。我国最大的储气库——新疆油田呼图壁储气库已提前做好设备保温和应急预案工作。通过“一井一策”的精细管理措施,他们提升了储气库的调峰保供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同时,作为京津冀天然气供应的主要气源之一的大港油田储气库群也在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生产装置的运行状态,努力提升供气能力和关键时刻的冲峰能力。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的靖边、榆林、苏里格等主力气田在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塔里木油田的日均天然气生产量达到了9750万立方米。位于四川盆地的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也在提高生产调度效率,保障昼夜产能平稳释放,日供气量达到了2500万立方米。此外,山东省目前唯一在用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青岛液化天然气也在采用“双船双泊位”接卸作业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华北、华东地区的天然气供应能力。自2月19日起,中国石化向北方6省市每天增供天然气近3000万立方米;中国石油的日供气量也达到了7.76亿立方米,确保国内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加强智能监测应用 确保油气管网平稳运行面对持续的雨雪冰冻天气带来的严峻保供形势,国家管网集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站场和管线的冰堵防范工作。他们最大限度地化解寒冷天气给油气管网运行带来的风险挑战,确保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在河南新乡的输油站里,员工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将不同凝点的国产原油和进口原油进行精确的配比混输操作。由于连续降雪导致气温骤降给输油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粮仓”——文23储气库,日采气量最高已超过3000万立方米,已累计采气超18.5亿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通过灵活调整转供、优化管存分布等措施,确保 “全国一张网”安全平稳运行。2月9日至今,国家管网集团累计输送天然气超90亿立方米,最高日输气量8.4亿立方米;与国家管网相连的近20座储气库外输量达1.5亿方/天。
春节假期刚过,龙年首场寒潮随即“登陆”新疆大部分区域,北疆、东疆和南疆先后出现大范围降温,富蕴县吐尔洪乡气象观测站日最低气温降至-52.3℃,打破新疆有记录以来最低气温极值。在此期间,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员工依然值守在天然气站场,一遍又一遍地巡检设备、巡护管道,保障着天然气向下游平稳输送。截至2月24日,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已为新疆本轮采暖季供应28.8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共下载天然气达4亿立方米。图为西部管道塔里木输油气分公司轮南作业区员工在异常天气下的特殊巡检。王立军 摄从去年10月15日新一轮采暖季开始以来,新疆境内经历过两轮低温降雪天气。每次寒潮来临,西部管道公司员工都是积极利用严寒天气开展冬季低温天气风险识别训练,有效提高冬季极寒天气下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能力,并积极对应急发电机和移动式应急发电机进行维护保养和带载测试。同时,对西部管道与下游分输单位积极开展分输管线冰堵联合应急演练,强化突发天然气管线冰堵事件时的联合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冬季保供期间首府人民的温暖工程有保障。特别是春节期间寒潮期间,西部管道积极与上游站场和下游重点用气单位畅通联络,持续监测气量和工况变化,为应对天然气下游需求增加、储气库超负荷运行等连锁反应做足提前量,确保设备设施整体运转平稳、首府市民温暖过冬。图为西部管道乌鲁木齐输油气分公司春节前开展安全自检自查。李梦然 摄春节前夕,为让下游用户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西部管道提前对所有站场压缩机、电伴热系统、应急备用电源等关键设备进行充电维护,并制定防护措施,优化大风、暴雪天气外电及线路巡护工作频次。雪停后第一时间对所辖长输管线及阀室的电气设备开展全面“体检”,重点对绝缘子桥接情况、导线覆冰情况及铁塔覆冰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管网设施以最佳运行状态运行。(杨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