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2.12
新华社 :“北气南下” 东部能源通道全面贯通实现俄气入沪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记者戴小河)记者7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以下简称中俄东线)泰安—泰兴段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东部能源通道全面贯通。来自西伯利亚的清洁能源,从小兴安岭入境,经东北三省、京津冀、环渤海南下抵达上海,为我国东部地区能源保障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负责人李波说,中俄东线北起黑龙江黑河,途经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南至上海。管道全长5111公里,其中新建管道3371公里,利用在役管道1740公里,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中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国境天然气长输管道。随着中俄东线全线投产通气,该管道年输气量将逐年增加,到2025年时可向东北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年,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为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重要贡献。李波说,随着这一东部能源重要通道的全面贯通,中俄东线在大幅提升了东北地区资源供应能力、推动“气化东北”进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环渤海地区陆上资源供应通道,缓解该区域对进口LNG的依赖,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气成本;同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东、西、南、北四方供气格局,有效缓解区域管输瓶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调配和互供互保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保障高峰期供气安全、促进管道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7
2022.12
中国能源网:“北气南下” 东部能源通道全面贯通实现俄气入沪

12月7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以下简称中俄东线)泰安-泰兴段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东部能源通道全面贯通。来自西伯利亚的清洁能源,从小兴安岭入境,经东三省、京津冀、环渤海南下抵达上海,为我国东部地区能源保障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俄东线泰兴站员工正在进行投产前检查据悉,此次投用的中俄东线泰安至泰兴段管道全长750公里,管径1219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设计年输气量189亿立方米,历时23个月提前半年建成投产。投产后,该管段可在江苏泰兴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联通,“北气南下”通道延伸至长三角地区,提升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保供能力约5000万立方米/日。中俄东线南段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广泛开展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助推工程建设中俄东线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天然气管道工程。南段工程沿线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所经地区水网交织、湖荡密布,长距离与已建、在建、规划管道并行敷设,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挑战。建设过程中,先后攻克了工程设计、管材制造、建设施工等技术难题,全面推动管道核心控制系统和关键设备国产化,并首次将18米加长钢管应用于我国油气长输管道建设。全面推广应用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补口技术,焊口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高于国家优质工程标准3个百分点。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管道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成为我国新一代智能管道的样板工程。中俄东线泰安站随着这一东部能源重要通道的全面贯通,中俄东线在大幅提升了东北地区资源供应能力、推动“气化东北”进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环渤海地区陆上资源供应通道,缓解该区域对进口LNG的依赖,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气成本;同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东、西、南、北四方供气格局,有效缓解区域管输瓶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调配和互供互保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保障高峰期供气安全、促进管道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东线泰安至泰兴段建设现场中俄东线北起黑龙江黑河,途经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南至上海。管道全长5111公里,其中新建管道3371公里,利用在役管道1740公里,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中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国境天然气长输管道。全线按照北段(黑河-长岭)、中段(长岭-永清)、南段(永清-上海)分段核准、分期建设。北段工程和中段工程已分别于2019年12月2日、2020年12月3日建成投产,南段工程于2021年1月6日全面开工建设,今年9月已实现永清至泰安段投产通气。截至目前,中俄东线已安全平稳输送天然气超280亿立方米,到2025年时可向东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年,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为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重要贡献。(记者 吴莉)

05
2022.12
央视新闻客户端:历时28个月,穿越长江,全面贯通→

国家管网集团12月3日发布消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关键控制性工程——长江盾构穿越工程历经28个月顺利穿越长江,隧道全面贯通。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以盾构隧道形式穿越长江,隧道总长10.226公里,隧道内设计敷设3根直径1422毫米的天然气管道,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的盾构隧道。工程最低点处隧道顶标高为-60.2米,最大覆土厚度42.5米,均为油气管道盾构设计埋深最大值;盾构施工水压0.73兆帕,是目前水压最高盾构工程。长江盾构穿越点位于长江入海口,穿越长江一级航道、锚地、长江大堤等构筑物,临近海新重工、招商重工等既有及规划码头;该区域也是长江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施工技术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建设者通过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及弃渣密封船运等环保措施,全力保护两岸湿地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长江穿越工程隶属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南段贯通后将与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等管道互联互通。长江盾构穿越隧道全线贯通,为中俄东线早日实现全线贯通创造了必要条件。

05
2022.12
央视网:冬季能源保供 储气库全面开启 保障天然气供应

央视网消息:作为天然气“粮仓”的地下储气库,是季节调峰、天然气保供应急和能源战略储备设施。随着近期寒潮天气的影响,我国各大储气库陆续投入供气,应对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国家管网集团加快推进储气能力建设,今年建成文23储气库一期加密井、金坛储气库达容达产和刘庄储气库扩容等工程,3座储气库新增工作气量3.4亿立方米,入冬前形成总工作气量近30亿立方米,为供暖季储气库发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2022.12
人民网: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确保全国人民温暖过冬有“底气”

随着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供暖季,国务院近期召开的今冬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做好今冬保暖保供工作,关键在于形成合力、落实责任。要充分挖掘潜力,积极推动天然气增储增产。“从当前供应情况看,尽管国际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对我国冬季保供带来一定影响,但经过各方面提早准备,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今冬供暖季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总体上是有保障的,高峰时段、部分区域受持续寒冷天气等影响可能会出现供需偏紧情况。”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1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说。为保障百姓温暖过冬,多家能源企业提早部署,气田加大增储上产力度、储气库加大入库量、增加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发挥“全国一张网”优势,全力备战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加大增储上产力度 增加国内天然气产量11月24日,西南油气田川中油气矿台内灯影组气藏孔洞型储层首口试采井——磨溪019-H3井顺利投产,为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提供了增量资源。当前,各大油气企业正加大增储上产力度,深挖资源侧潜力,发挥能源保供“压舱石”作用。采输气增压东站员工调节汇管阀门开关。受访者供图“长庆油田保障今冬明春京津冀、陕甘宁等地区40个大中城市民生用气,五大气田日产天然气产量升到1.4亿立方米以上高点运行;西南油气田确保最大日产量达到1.1亿立方米以上。”中国石油有关负责人介绍,塔里木油田加快推进5项冬季保供重点工程、博孜-大北超深气区10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工程,8口高产气井加入冬供行列,新建产能8.6亿立方米,保障天然气产能释放。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表示,西南石油局自10月进入冬季保供以来,投产新井23口,新增产能140万方/天,累计产气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日生产天然气2600万立方米,可满足3400万户城市居民日用气需求,创历史新高;截至11月20日,普光气田生产井口气74.13亿立方米,净化后气量55.61亿立方米,外输商品气量51.82亿立方米;涪陵页岩气田在供暖季来临之前,已抢建抢投59口新井,新建产能6.71亿方,日供气量增加310万立方米。今冬明春保供期间,中国海油海上天然气日供应量可达到5500万立方米,整体供应量约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4%;陆地天然气总供气量预计超过1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中国海油勘探开发部副总经理潘亿勇介绍说:“为了能给天然气保供季提供更多资源供给,今年新增的7口天然气调整井将在今冬全部完成,为冬季的天然气保供提供更多‘底气’。”多方筹措进口LNG资源11月21日,中国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了为期27年的LNG长期购销协议,卡塔尔能源公司将每年向中国石化供应400万吨LNG。这是中国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的第二个LNG长期购销协议,也是双方就卡塔尔北方气田扩能项目开展一体化合作的重要部分。天津LNG接收站。受访者供图“供暖季期间,天然气分公司紧盯国际LNG进口价格走势,加强与资源方沟通,优化船期安排,保障供区天然气产业链平稳运行,利用第三方LNG接收站,提升资源保障能力。”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介绍,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储罐建设逐步推进,青岛LNG接收站预计年底投用“二号泊位”,年接转能力由700万吨增长至1100万吨,助力华北地区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中国石油加强进口资源统筹,保障进口气源平稳供应。唐山LNG接收站、江苏LNG接收站高效运行,江苏LNG接收站制定系列冬供方案,成立五个专班工作组,今年以来该站累计接卸总量超570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保供季前,我们适当补充采购LNG现货供应,优化资源调度计划,提前落实采暖季资源。”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首批20辆LNG外输槽车发车,向江苏省供应LNG400吨,相当于58万立方米天然气。未来“绿能港”供应范围还将覆盖至安徽、河南两省,预计日均发车200辆,外输4000吨LNG,保障江苏、安徽、河南能源稳定供应。国家管网集团与三大石油公司等资源企业对接,统筹协调国家管网LNG接收站窗口期安排,初步落实109个窗口期;优化LNG资源使用安排,维持罐存高位运行,确保冬季高峰时段顶峰供应。加大储气库注气量11月19日,我国最大的天然气储气库——新疆油田公司呼图壁储气库正式启动今冬采气,为千万户家庭送去温暖。今年夏季,呼图壁储气库按照应储尽储、力争多储的原则,较去年多注气5.8亿立方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蓄足“底气”。储气库是天然气季节调峰的重要保障。当前,相国寺储气库、呼图壁储气库等中国石油所属储气库发挥“调节阀”作用,辽河油田储气库群、大港油田储气库扩容达产与注采转换工作稳步推进,为冬季保供屯足“粮草”。文96、黄场、金坛、文23等9座储气库形成有效工作气量20亿立方米,确保高峰月供气稳定。文23储气库。受访者供图“我们通过公平开放最大化提高储气库利用率,组织文23储气库库容公平竞拍和定向开放,中国石化、河南储运、新奥能源等8家托运商获得共计18亿立方米库容使用权益,最大化发挥储气库夏注冬采调峰作用。”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入冬前,与国家管网相连的各储气库超额完成注气任务,累计注超160亿立方米,为提升管网调峰保障能力添加强劲“底气”。发挥“全国一张网”互联互通优势11月18日,随着4台17兆瓦压缩机组正式投入运行,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沈阳联络压气站日增输能力提升至1亿立方米左右,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枢纽压气站,为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为主、哈沈线和秦沈线为辅的“北气南下”通道建设和今冬明春东北天然气管网系统增输上量奠定了基础。沈阳联络压气站。受访者供图“今年以来,我们投资近百亿元实施6项管网冲峰能力建设专项工程,将资源入网能力提升至近9亿立方米/天,确保满足高月高日和今冬明春供气管输需求。”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自今年初以来,累计焊接管道里程已突破3000公里,较2021年同比增长14%,“全国一张网”进一步织牢织密。具体来看,中俄东线安平至泰安段已于9月份投产,泰安至泰兴段将于12月底提前投产,届时“俄气南下”通道能力将增加2000万立方米/天,增强了环渤海、华东地区保供能力。位于长三角区域的青宁线与西一线青山站联通工程,推动形成了西一线、川气东送、青宁线之间相互转供的“三角支撑”,有效加强环渤海、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天然气资源互供互保能力;10月底完成的陕京三线永清分输站向河北省天然气公司供气项目,可将陕京管道系统天然气转输至京石邯管道,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冬季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我们在空间上最大限度发挥‘全国一张网’优势,通过‘西气东输’‘俄气南下’‘南气北上’‘海气登陆’,将资源输送到冬季保供重点地区。”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孟玮表示,在推进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方面,支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上游供气企业加大增储上产力度,尽可能增加冬季高峰期国内天然气产量。发挥国家管网公司调度协调作用,推动已建成储气设施应储尽储,统筹用好储气资源,保障整个供暖季特别是高峰保供的需要。(记者 杜燕飞)

02
2022.12
央视新闻客户端:我国冬季能源保暖能力提升 天然气资源量超千亿立方米

为应对寒潮天气,天然气保供企业全力以赴攒足保供“底气”,中国石油日前表示已落实采暖季天然气资源量超千亿立方米。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油气田,是川气东送的主要气源地。在科学合理开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气井产能,今年产气量有望突破380亿立方米。在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塔里木油田加快增储上产步伐,提前编制冬供方案,今年已投产天然气新井22口,新建天然气产能18亿立方米。今冬明春约80亿立方米海上天然气“入网”在海上,中国海油持续加快建设海上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加大海上200余口气井的精细化管理力度,气田生产时率高达98.5%,日产同比增长超300万立方米,今冬明春将有约80亿立方米的海上天然气通过海底天然气管网和智能配气系统源源不断地注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国内油气管网建设提速 冬季供应能力提升当前,国内油气管网建设正在提速,将进一步提升冬季能源保障能力。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了解到,中俄东线南段、滨海液化天然气外输管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投产正在加快推进,近期,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安平至泰安段顺利投产,与已建陕京管道、山东管网、冀宁联络线、泰青威管道等有效联通,进一步提升了环渤海地区的能源供给能力。近日,在广东揭阳,国家管网集团粤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完成了首次船舶夜航进港作业。该接收站年接卸能力500万吨,是保障华南地区天然气供应的重要企业。储气库全面开启 全力保障天然气供应作为天然气“粮仓”的地下储气库,是季节调峰、天然气保供应急和能源战略储备设施。随着近期寒潮天气的影响,我国各大储气库陆续投入供气,应对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国家管网集团加快推进储气能力建设,今年建成文23储气库一期加密井、金坛储气库达容达产和刘庄储气库扩容等工程,3座储气库新增工作气量3.4亿立方米,入冬前形成总工作气量近30亿立方米,为供暖季储气库发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2022.12
光明日报:西气东输上游多管齐下全力保冬供

光明日报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温源)今冬以来最强寒潮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负责西气东输上游运营的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全力应对极寒天气,日输气量不断攀升,最大程度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为提高冬季保供能力,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夯实上游保供资源“底气”,统筹推进设备设施维检修、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应急保供等工作。据了解,今年5月,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实现了中国石化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正式上载,为天然气供应日均增气200余万立方米,还全力保障进口及国产天然气应接尽接,推进中国石化输气管线在轮南站与西气东输管网互联互通。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负责运营西气东输一、二、三线管道上游,输送的天然气资源包括中亚天然气、新疆塔里木盆地生产的天然气、煤制气等。截至11月底,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今年已累计输送天然气718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6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西气东输下游沿线省市5亿多居民的用气需求。《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1日 03版)

02
2022.12
新华社:西气东输上游多管齐下全力保冬供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30日电(记者顾煜)今冬以来最强寒潮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负责西气东输上游运营的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全力应对极寒天气,日输气量不断攀升,最大程度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副总经理付明福告诉记者:“这几天我们天然气管网每日进气量超2.15亿立方米,其中29日向乌鲁木齐市供气超2272万立方米,向兰州市供气达843万立方米,向西宁市供气580余万立方米,日输气量均创今冬以来新高。”为提高冬季保供能力,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夯实上游保供资源“底气”,统筹推进设备设施维检修、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应急保供等工作。付明福说,今年5月,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实现了中国石化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正式上载,为天然气供应日均增气200余万立方米,还全力保障进口及国产天然气应接尽接,推进中国石化输气管线在轮南站与西气东输管网互联互通。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负责运营西气东输一、二、三线管道上游,输送的天然气资源包括中亚天然气、新疆塔里木盆地生产的天然气、煤制气等。截至11月底,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今年已累计输送天然气718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6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西气东输下游沿线省市5亿多居民的用气需求。(完)  

02
2022.12
央广网: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兰州输气分公司多举措保供气保运营

冬季保供工作开展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兰州输气分公司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自觉扛起“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政治担当,紧紧围绕冬季保供、管道运营、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运维,确保所管辖2500余公里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和42家下游用户稳定供气。履职尽责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11月20日上午,兰州输气分公司工程科杜鹏甲在西宁南川工业园区规划区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改线现场,一边搓着手、哈着气检查施工单位扫线,一边电话联系新到人员的食宿安排。一上午,从设备材料的摆放、布局,到检测、监理人员的协调,用杜鹏甲的话说:“都划拉了一遍”。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争取按计划完成改线工作,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南川工业园区改线施工现场(央广网发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兰州输气分公司 供图)在此次南川工业园区改线项目推进中,兰州输气分公司从合规手续、公路通过权的办理、临时用地的征调补偿,到施工单位、检测及监理人员、设备及材料的进驻运送等各环节,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所有参与员工率先垂范,始终冲在前、干在先,当好管道改线工程施工的排头兵和先锋队,切实发挥好国有企业的优势和担当,以实际行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坚守高原 添足冬季保供“底气”11月21日一大早,在兰州输气分公司所辖羊肠子沟压气站驻站的德令哈作业区副主任穆博睁开眼,便一骨碌爬起来吼了一嗓子:“兄弟们,干活喽!”简单的洗漱之后,他和大家一起走出宿舍。羊肠子沟压气站是涩宁兰管道的第二座增压站,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境内,所处地理环境为高原戈壁地貌,海拔3450米,是亚洲海拔最高的输气站,地理环境恶劣,管理着三台索拉燃驱机组,站内常年两台机组运行。自主开展压缩机50K抽芯大修作业(央广网发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兰州输气分公司 供图)羊肠子沟站员工马帅介绍,羊肠子沟压气站2#压缩机50K抽芯大修作业11月11日“鸣枪开战”,同一天,羊肠子沟迎来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与站外方圆百里荒无人烟不同的是,站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来自生产技术服务中心的专家、分公司压缩机业务主管和德令哈维抢修队人员,让压缩机厂房内人头攒动,工具碰撞声、号子声此起彼伏。为全面落实冬季保供任务,确保运行管控万无一失,兰州输气分公司要求全体作业人员要持续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的高原奉献精神,秉承“安全第一、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确保每日开展作业前安全分析,识别作业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严守作业过程中的红线底线,全力以赴做好抽芯大修各项工作,为机组无故障运行12000小时目标夯实基础。截至11月29日下午,已完成2#压缩机抽芯、解体、清洗及组合回装工作,具备试运行条件。笃行实干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11月11日,国家管网集团举行天然气冬季保供誓师大会。兰州输气分公司全体员工同时发出誓言:牢记嘱托,笃行实干,守好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的第一道关口。为确保顺利完成冬季保供任务,兰州输气分公司针对管道及站场区域所处地段地形复杂、温差变化多等特点,精心梳理本年度冬防保温重点事项工作内容,落实天然气“冬夏一体化”保供工作要求,动态分析研判下游用户需求,对外常态化协调上游企业增产增供,对内提前谋划筑牢“最后防线”。密切关注设备运行参数(央广网发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兰州输气分公司 供图)同时,结合兰州输气分公司2022—2023年度冬季保供实施方案,编写切实可行的各项专项应急预案,各作业区(站、队)组织地方政府、下游用户开展冬季保供桌面推演,建立企地联合有效机制,提升抢修人员冬季保供应急能力,打造“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应急抢修队伍,为管道安全运行和冬季保供提供安全保障。冬季保供工作事关国计民生,兰州输气分公司将坚持安全生产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原则,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切实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依靠顽强斗志扛稳扛牢保供、保暖的主体责任,保障管道沿线1600万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裴子华)

01
2022.12
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聚焦冬季能源保供 国内天然气保供提前进入高峰期 我国...

2022年12月1日20:40[经济信息联播]《聚焦冬季能源保供 国内天然气保供提前进入高峰期 我国最长煤层气长输管道全线贯通》

首页 63 6465 66 67 末页
页数:65/10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