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戴小河)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文23储气库二期工程项目23日开工建设,这是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该项目建成后,文23储气库储气能力可整体提升20%,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气管网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23储气库位于河南濮阳,地处华北平原中心,设计总库容103亿立方米,工作气量40亿立方米,规划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32亿立方米,已于2019年7月建成投运。本次开工建设的二期工程项目拟新钻注采井24口,扩建现有注采站,增加注气压缩机组,配套建设4座丛式井场及注、采气集输支干线工程。二期工程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库容19.3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7.35亿立方米,实现总注气规模2400万立方米/日、采气规模3900万立方米/日的建设目标,极大提升文23储气库的储气调峰能力。文23储气库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库容最大、压力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2022年注气量已突破10亿立方米,日均注气量达1450万立方米。
6月23日,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文23储气库二期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文23储气库储气能力可整体提升20%,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气管网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23储气库位于河南濮阳,地处华北平原中心,设计总库容103亿立方米,工作气量40亿立方米,规划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32亿立方米,已于2019年7月建成投运。本次开工建设的二期工程项目拟新钻注采井24口,扩建现有注采站,增加注气压缩机组,配套建设4座丛式井场及注、采气集输支干线工程。二期工程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库容19.3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7.35亿立方米,实现总注气规模2400万立方米/日、采气规模3900万立方米/日的建设目标,极大提升文23储气库的储气调峰能力。文23储气库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库容最大、压力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通过榆济管道、中开管道、鄂安沧管道等多条主干天然气管道与天然气“全国一张网”联通,2022年注气量已突破10亿立方米,日均注气量达1450万立方米。2020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推进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储备能力。作为能源领域“国家队”,国家管网集团承担储气调峰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职责,除文23储气库外,今年将持续推进所辖金坛、刘庄储气库达容达产和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山东龙口LNG接收站一期、漳州LNG接收站一期(一阶段)、深圳LNG应急调峰站工程建设,预计年底前总储气能力将突破120亿立方米,较2021年新增储气能力6.5亿立方米。此外,按照储气能力建设规划,国家管网集团“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LNG接收站和地下储气库建设,快速提升LNG接收规模和储气调峰能力,新增储气能力超百亿立方米,为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记者 孙杰)
文/王微微 孙佳星 孙凯 王堃
近年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疫情持续、俄乌冲突升级,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管道高后果区(即管道泄漏后可能对公众和环境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区域——编者注)数量呈上升态势,违章占压清理工作难度陡增,给油气管网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家高度重视油气管网建设发展,明确提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到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
一边要做好日常油气管网的运营管理,另一边要做好管网的发展建设。两者如何统筹?
2014年6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2017年10月,能源安全新战略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油气管网发展的大趋势和大逻辑,对于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做好油气管网事业、更好保障能源安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19年9月30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正式成立。2020年10月1日,国家管网集团收购原分属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主要油气管网基础设施资产和人员,全面转入实质性运营。作为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举措,国家管网集团主要负责全国油气干线管道、部分储气调峰设施的投资建设,干线管道互联互通,并与社会管道联通,形成“全国一张网”,负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管道输送,并统一负责全国油气干线管网运行调度,定期向社会公开剩余管输和储存能力,实现基础设施向所有符合条件的用户公平开放。
国家管网集团自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做能源安全新战略的践行者,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推进管网公平开放、构建“全国一张网”的过程中,促进油气能源保供能力持续提升。
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下称“公司”)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子公司,运营管理着陕京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以及配套支干线等天然气基础设施,保障了京津冀、陕晋蒙4省2市的天然气供应,在全国一张网中发挥着“连接西北、东北、华东,贯通海上、内陆”的重要枢纽作用。为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用气需求,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以安全为中心,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坚持安全生产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理念,以管道完整性管理为主线、以风险管控为核心,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隐患问题排查与整治,提高管道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安全生产队伍“三湾改编”和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修订专项实施方案,分解重点任务,排查整治较大隐患、一般隐患合计80余项。加强高后果区和交叉工程管控,落实人防、物防、技防、信息防措施。推动标准化作业区达标晋级和示范作业区建设,突出“岗位作业标准化”,持续完善“一票两卡”,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常态化开展安全“大讨论、大排查、大反思”活动,定期组织安全经验分享,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纠正管理上的偏差,从根本上提升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并对整改情况“亮牌”提示,确保隐患动态清零,避免了重大事故发生。公司运营管理的管道累计输送商品天然气超5300亿立方米,切实保障了首都及管道沿线70多座城市、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及近1.2亿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气,为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二是以客户为中心,提升能源消费服务水平。为加快建设区域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游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公司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举办“认识市场、提升服务”等专题讲座,树立市场意识、客户意识、服务意识,推动企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紧盯客户需求,跟踪分析市场、客户运销情况,持续优化管网运行,不断拓宽上游渠道、增加下游分输,新增托运商32家、托运量31.6亿立方米,挖掘潜在用户20家,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增产增供潜力,满足人民清洁用能需要。同时,积极主动为下游用户提供技术、维修等增值服务,协助处理安全隐患,赢得“消费者”认可。
三是以工程建设助推“一张网”运营,构建能源“共同体”。做深项目可行性研究,提前掌握地方城镇发展规划,多方面入手,将成本效益、管道与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充分结合,更好满足“建得快、运费低、保障强”的客户诉求。发挥建设、管理融合优势,加强运行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用气单位的“四方协调”,优化流程、缩短工期,助推“全国一张网”加速形成。近年来,公司先后建成投运陕京四线及配套增压、互联互通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打通了中俄东线及唐山LNG接收站供应北京市场的通道,改善了北京市供气格局,提高了首都供气管道的网络化程度,增强了供气可靠性和灵活性,筑牢“全国一张网”基础,为北京冬奥会,以及党和国家重大会议、重大政治活动天然气保供打下了扎实基础。
四是以改革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完善公司章程,理顺公司党委和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打造基础管理“一套体系、一个平台”,优化业务流程、精简各类表单超50%。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确立“本部决策服务、分公司管理、作业区执行”的架构,促进权责匹配,强化责任落实。持续深化区域化改革和“大岗位、大专业、大工种”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强化效益意识、效率意识,坚持向本质安全要效益、向增输降耗要效益、向高效管控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自主开展压缩机组维保,持续推进降库利库、国产化替代,累计降本增效15亿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资源投入,优化创新布局,完善技术体系,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混氢输送、二氧化碳捕捉储运、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创新,让清洁能源再添“绿色”。推进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在站场实现100%自动分输的基础上,开展压气站“一键启停”和生产调度中心“五大功能”建设,举办“论道陕京 智能未来”业务发展论坛,为“数字管网”建设建言献策。
笔者认为,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锻造敢闯敢拼、履职担当的过硬队伍,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团结的良好氛围,为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地生根提供强有力保障。必须坚持用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将“安全”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各领域和全过程,做好应对各种极端天气和大气量输送工况的安全预案,夯实管道安全平稳高效运营的基础,确保能源安全新战略稳步实施。必须始终坚持“敢于亮剑”的精神,大力整治“庸懒散慢拖”等作风顽疾,破除好大喜功、坐而论道的不良倾向,解决空泛表态、敷衍塞责等突出问题,为能源安全新战略提供过硬作风保障。
油气管网企业唯有坚定不移做能源安全新战略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难题、防范风险,才能在国家油气管网事业新征程中大有可为,更好履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作者均供职于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
央视网消息:今天(6月23日),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文23储气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文23储气库储气能力可整体提升20%,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气管网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23储气库位于河南濮阳,地处华北平原中心,设计总库容103亿立方米,工作气量40亿立方米,规划分二期建设,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库容最大、压力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32亿立方米,已于2019年7月建成投运。文23储气库通过榆济管道、中开管道、鄂安沧管道等多条主干天然气管道与天然气“全国一张网”联通,2022年注气量已突破10亿立方米,日均注气量达1450万立方米。此外,按照储气能力建设规划,国家管网集团“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地下储气库建设,快速提升液化天然气接收规模和储气调峰能力,新增储气能力超百亿立方米,为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发布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6月17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重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项工作整体成效如何?在企业改革整体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下一步是否将继续加大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力度,加快国企改革进程?对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共完成了26组47家中央企业的重组,并且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新组建、接收国家管网集团、中国星网等9家中央企业。大家对去年的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应该是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去年12个月,除了2月没有重大的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其他每一个月都“放响了鞭炮”,而且产生了比较好的作用。翁杰明表示,通过一系列重组整合,中央企业主责主业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创新发展、畅通产业循环、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不断彰显。一是有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央企业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发挥。整合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资源,组建中国稀土集团,有效提升稀土资源掌控力和国际影响力。组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推动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系统集成,综合方案解决能力大幅增强。设立中国物流集团,加快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步伐,更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二是有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宝钢、武钢重组组建中国宝武,促进行业产能利用率和企业经营效益快速提升,并带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542万吨。整合油气管网资产组建国家管网集团,切实减少重复投资建设,提升运行效率。南车、北车重组组建中车集团,加大集中研发投入力度,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三是有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两化”重组新设中国中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双突破万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两船”重组组建中国船舶,2021年企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造船行业三大指标占全球总量均超过20%,均居全球第一。中国远洋海运成立后,集装箱运力跃居世界第三,实现综合船队、散货运输、油气运输、杂货特种运输、码头运营及船员管理六个世界第一。翁杰明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一是在总体方向上,更加注重整体谋划、重点推动。二是在推进方式上,更加注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三是在实施效果上,更加注重发挥重组整合协同效应,确保实现“1+1>2”的重组整合目标。
“救命啊!救命啊!……”休假在家的姜国荣结束上午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后,驱车行到河北沧州市盐山县城关镇宣惠河桥时,听到一声高过一声的呼救声。他立刻停下车查看情况,看到一对母子困在河中的水草和青苔之中,宣惠河宽94米,水深处约3米,湍急的水流时刻威胁着河中母子的生命。紧要关头,姜国荣立刻跑向河岸对母子俩实施救援。他对这片水域比较熟悉,落水处水深地滑,直接下水风险很大。当看到倒在河里的水泥杆子时,姜国荣急中生智,于是迅速爬上水泥杆快速靠近母子。由于水泥杆长期泡在水里,长满了青苔,姜国荣要想一次救上母子二人根本无法借力,他只能利用双腿夹紧水泥杆,靠腰部和臂部力量实施营救。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将母子先拉至水泥杆处,然后再一手用力拖着小男孩,一手平衡着身体,艰难地往岸边移动,将男孩拉上岸。母亲看到儿子获救,也略微平静了下来,积极配合姜国荣的营救,最终母子二人脱离了危险。事后获悉,落水的母子中,母亲叫张晓(化名)今年32岁,男孩叫张滕滕(化名)今年11岁,当天张晓(化名)带着儿子在河边抓鱼,男孩顽皮,抱着水泥杆溜向水边,由于杆子底部长满青苔,一下子掉入水中。张妈妈情急之中下水救人,两人都被困在水草和青苔之中遭遇险情。获救后的张晓化名)母子,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登门致谢。姜国荣是国家管网北京管道维抢修分公司一名普通的管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是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分公司的岗位能手。先后获得公司技能竞赛金牌、银牌,并三次参加管网集团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他还是入党积极分子,“踏实、肯干、上进、热心”是身边员工对他的评价。(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车辉)
央广网西安6月16日消息 6月15日,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吉安,简称“西三中”)项目线路工程第七标段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杨寨村正式打火开焊。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线路工程第七标段在蓝田县打火开焊(央广网发 蓝田县委宣传部供图)西三中线路工程第七标段途径蓝田县玉山镇、厚镇、九间房镇、蓝桥镇,全长33.99公里,管道直径为1219毫米,设置监控阀室2座。线路主体采用全自动焊接,线路横穿秦岭山脉等复杂地形。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作为国家重点项目,既是国家能源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政治工程,2021年4月列入陕西省“十四五”重大项目,2021年9月在宁夏中卫正式启动,加快推进该项目建设,对落实区域天然气资源、构建多气源供气格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管道建成投产后,将连通已建成的西气东输三线西段(霍尔果斯-中卫)、东段(吉安-福州),实现西部资源和东部天然气市场有效连接,进一步完善我国中东部地区天然气管网布局,与现有区域输气管网、全国主干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畅通国内外资源供应双循环渠道,提高天然气调配供应灵活性,为沿线地区的能源供应、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提供重要保障,助力“十四五”期间构建天然气管网“五纵五横”新格局。目前,该工程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蓝田县委宣传部供稿)
霍尔果斯压气站累计输气量突破4000亿立方米霍尔果斯压气站累计输气量突破4000亿立方米霍尔果斯压气站累计输气量突破4000亿立方米
霍尔果斯压气站累计输气量突破4000亿立方米霍尔果斯压气站累计输气量突破4000亿立方米霍尔果斯压气站累计输气量突破4000亿立方米
5月27日14时30分,随着国家管网调控中心一声“开阀”指令,作业人员转动进气阀门手柄,绿色清洁的天然气奔腾涌入新管线,储气库输气联络线正式投产进气。在5月27日-6月5日期间,国家管网川气东送管道江汉储气库输气联络线顺利完成天然气置换、升压作业以及72小时试运行,投产一次成功。江汉储气库工程采取“统筹规划、分期实施、依次投产”的建设原则,分“二期三阶段”实施。本次完成建设并投产的是一期一阶段联络线工程部分。该联络线工程总长34.97千米,管径813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设计日输气能力为2250万立方米,涉及16个穿跨越工程、潜江压气站改扩建及相关配套工程,并在沿线设置4座线路监控阀室。江汉储气库输气联络线是继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上海反输工程、新气管道、港华储气库、西气东输一线联络线、青宁管道联络线、新塍管道及清溪储气库之后,川气东送管道的第十处互联互通保供渠道。它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缓解管道运行压力,大大提高管道天然气保供能力,有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湖北全域的协调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为更好建设中部大市场发挥重大作用。(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李洁羽 通讯员 张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