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睿)昨日,国家管网天津LNG二期项目储罐升顶作业收官,距离实现按期投产供气目标迈出坚实一步。该项目是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也是“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要民生工程和能源保供项目。据介绍,升顶是向罐内密封空间输送低压空气,使罐顶结构匀速提升,形成完整穹顶结构。据了解,天津LNG二期项目总体规划6座22万立方米储罐及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LNG气化外输能力7000万立方米/天,LNG存储能力154万立方米,将成为京津冀鲁豫地区天然气冬季保供的重要基地。
津云新闻讯:7月19日,随着国家管网天津LNG二期项目7号储罐穹顶混凝土浇筑作业的结束,第6座22万方储罐的升顶作业完美收官,标志着二期项目距离实现按期投产供气目标又迈出坚实一步。天津LNG二期项目储罐拱顶直径达91米,是目前国内直径最大的22万方储罐项目。为保证施工质量,项目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克服了不少的施工难题。比如,为了防止弧形穹顶混凝土表面开裂,消减裂纹,施工过程中采用三次抹面的方式,并用塑料薄膜封闭,封闭前混凝土要涂刷养护液,薄膜用滚刷压实在混凝土面上,形成封闭环境,上部用棉被覆盖并洒水长期湿润。除此之外,为控制穹顶表面弧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及施工缝弧度,工人在施工缝位置架设定型的造型木控制施工缝弧度,纵向设置弧度管,并附于钢筋网上,纵向设置,就可以控制纵向弧度了,这些都保证了穹顶的施工质量和外观形象。据天津LNG二期储罐项目经理王磊介绍,升顶就是向罐内密封空间输送低压空气,使罐顶结构克服自重及与罐壁之间摩擦力,匀速提升至设计高度,与抗压环顺利连接,形成完整穹顶结构。在7号储罐进行升顶作业时,现场各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利用平衡系统、密封系统、鼓风机系统等,依靠空气浮力将储罐拱顶和铝吊顶顺利提升到安装标高位置。为确保顺利升顶,升顶过程中施工安全、质量一直处于高标准受控状态。据介绍,天津LNG二期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推进的“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国家“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要民生工程和能源保供项目,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助力节能减排,践行绿色发展,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改善区域空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天津市重点工程,天津LNG二期项目总体规划6座22万立方米储罐,6座储罐及配套设施。此项目建成后,天津LNG气化外输能力达到7000万方/天,较目前增加6000万方/天;LNG存储能力达到154万方(折合天然气9.2亿方),储存能力增加132万立方米(折合天然气7.9亿方),将成为京津冀鲁豫地区天然气冬季保供的重要基地,极大增强华北及周边区域天然气供应和应急调峰能力。天津LNG二期项目将通过提高外输压力,联通国家主干网,建成环渤海地区最大的LNG仓储物流中心。天津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拥有较好的天然航线,天津又是“京津冀”版块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北方重要的能源枢纽城市,作为区域LNG调配中心、储备中心作用明显。同时,天津也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等有利条件为天津LNG未来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津云新闻记者董立景)
2022年7月12日上午,国家管网集团与浙江省能源集团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天然气管网融入国家管网签约仪式,标志着“全国一张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2022年7月12日上午,国家管网集团与浙江省能源集团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天然气管网融入国家管网签约仪式,标志着“全国一张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2022年7月12日上午,国家管网集团与浙江省能源集团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天然气管网融入国家管网签约仪式,标志着“全国一张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海南日报金江7月11日电 (记者高懿 通讯员王望林)7月11日,随着阀门缓慢开启,天然气徐徐进入站场管道,国家管网集团海南省管网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的海口天然气分输站(以下简称海口分输站)正式投产运行。新建的海口分输站由原老城站异地搬迁新建,位于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金马现代物流园,占地面积35亩,输气规模约730万立方米/天,设计压力为7兆帕,新建及改建进出站管线6段,站内工艺主要包括过滤、计量、调压等。根据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片区总体规划,原老城站周边开发建设了海南中学美伦校区以及其他居民小区。本着保障城市居民安全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央企担当,海南省管网决定对原老城站及相应管线进行整体搬迁,重新选址新建海口分输站。海口分输站建成后将实现与东方—洋浦—海口输气管道、海口—文昌输气管道、海南LNG外输管线以及福山油田外输管线等已建成的海南环岛天然气骨干管道的互联互通,可向大唐海口电厂以及海口、澄迈等地供应天然气,同时为华能海口电厂预留接口。目前,站内所有工程施工已经全部完成。
郁郁葱葱的山野间,一条直径1米多的黑色管道穿梭而过,几十个由吊管机和焊接移动电站组成的工作机组正开足马力,对管道进行焊接。机组旁,几名头戴安全帽、身着橙红色工服的工人对技术细节做最后的检查。这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泰安-泰兴段的施工现场。“这项互联互通工程是今年冬季打通天然气管输瓶颈的关键,最近施工进度有些滞后,要想方设法把耽误的进度赶上来。”近日,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纪委紧盯进度背后的责任和作风问题,对某项目部工程项目人员开展监督谈话。面对前期人手不足、物流不畅等导致的工程项目进度滞后问题,该公司纪委聚焦责任二字强化监督督促,推动党委建立工作突击专班,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合规手续办理,协调畅通上游物资供应链,合理调整施工组织设计,通过组织开展劳动竞赛等方式,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全力抢回汛前施工“黄金期”。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血脉,油气骨干管网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实现重点工程提早贯通投产,构建“全国一张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管网集团纪检监察组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和释放深化改革效能,强化监督检查,紧盯西气东输三线、川气东送二线等重点工程项目,组织集团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围绕工程进度、招投标、物资采购、质量控制、安全环保等关键环节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为重点工程按期合规投产提供坚强纪律保障。为克服不利影响,江苏工程项目部纪委利用各参建单位党组织组成的党建联盟平台,加强基层纪检机构联动协同,采用双周报制度、听取汇报、谈话函询等方式,对各工程建设项目责任落实情况等开展联合监督检查。抢抓进度的同时,还要防控廉洁风险,确保工程合规。前不久,建设项目管理公司纪委组织召开评标过程监督抽查分析会,纪检部门有关负责人联合规划计划部、工程管理部、物资采办部等部门负责人集中观看了随机抽取的工程招标和物资招标全程视频录像,全面了解招评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并对风险点进行分析研判。“我们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评标过程抽查分析会,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招评标线索重点检查,必要时引入第三方审计力量,确保监督盯到点子上。”建设项目管理公司纪委书记张旭升说,针对审计和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公司纪委督促各部门强化结果运用,及时查缺补漏,明确责任到人;后续将根据问题整改情况和所造成的影响严肃追责问责,坚决防范“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20年前的今天,拉开我国“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20年来,在央企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它横亘西东、纵穿南北、联通海外、延绵万里,织就了气贯神州的能源大动脉。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世纪工程西气东输让5亿国人“底气”十足!一场持续20年的接续奋斗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总里程超过20000千米,相当于半个赤道的长度。管道5次穿(跨)越黄河,3次穿越长江,是我国覆盖范围最广的天然气管道。20年来,我国陆续建成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新疆霍尔果斯—宁夏中卫,江西吉安—福建福州),陕京二线、三线、四线,中贵线,川气东送,中俄东线(黑龙江黑河-河北永清)等天然气管道,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天然气时代。建设历程2000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的重大决策,将其作为拉开我国“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工程。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2004年12月30日,全长3836公里的西气东输一线全线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西气东输一线以新疆塔里木气田为主供气源,以长三角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西气东输一线黄河跨越施工2005年3月,随着下游市场对天然气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西气东输启动了增输工程建设,提升输气能力超40%。2007年,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正式启动。西气东输二线先后有近5万人、55万人次投入工程建设中,是世界天然气管道建设史上最为浩大的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供应覆盖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翻越果子沟2011年,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投入运营,将来自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进口气,输送至我国中部、南部和珠三角地区。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气东输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速。2012年,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西段、东段陆续启动建设,全面实现工程技术自主化和技术装备国产化,建成后与原有的一线、二线相连接,实现了由管道输气向管网输气的跨越式发展。2021年9月,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启动建设。同年,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年输气量也突破1000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2022年,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将启动建设,“十四五”期间国家管网集团将新建主干天然气管道2万千米以上,这将带动我国天然气管网形成西北、西南、东北和海上“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的干线管网新格局。一项助推中国制造升级的伟大工程关键设备国产化是工业自立与民族自强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在轰轰烈烈的建设期,还是投产运营的十几年间,西气东输工程推动我国管道建设技术一举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例如,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刚启动时,国际上采用的X70钢材,需要依赖进口。西气东输一线建设之时实现突破,使我国管道用钢等级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到了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时,我们已经能制造这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X80钢管,相较X70钢管,整个二线工程节约钢材约42万吨,在当时大大降低了西二线投资控制压力。西气东输工程引领带动了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图为位于西气东输二线高陵压气站的我国首台套20MW级电驱压缩机组厂房一景。压缩机,高达6米、重约100吨,是管道内天然气增压的大型机组,被称为天然气管道的“心脏”,能使管道内的天然气保持一定压力输送到下游。在西气东输一线,所有压缩机和相关备件都是从国外进口。而到了2011年,我国实现了管道压缩机组国产化“零”的突破。西气东输一线戈壁滩施工西气东输在建设过程中,穿越戈壁、沙漠、水网等地形地貌,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西气东输一线创造了首次采用盾构技术穿越长江、首次大规模采用全自动焊进行管道施工等15项国内第一,是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高钢级输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建成国内首条天然气长输海底管道。图为2012年3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海底管道铺设施工现场。整个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累计取得管道设计建造、储气库建设运行、天然气计量、长输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等12个方面的系统技术创新,获得专利138项,形成标准规范70余项,促进了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诸多行业装备制造的国产化进程和技术进步。一条造福百姓的能源大动脉经过多年的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不仅推动了我国天然气管网形成互联互通的新格局,而且成为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造福沿线百姓生活的能源大动脉。早在西气东输工程起步前,我国建成的输气管道只有1.2万千米,年输气能力不到200亿立方米,以区域性管道为主,分布零散,跨省的输气管道只有陕京一线,且管道管径小、压力等级低,与国际水平尚未接轨。西气东输工程拉开了我国天然气管道大规模发展的序幕,到2021年底,全国在役天然气管道里程约为11万公里,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气东输二线于2012年12月正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供气,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方之珠。图为管道进入香港前的最后一站——位于深圳的大铲岛压气站。而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之初,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仅有2.4%左右。截至2021年底,西气东输工程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7000亿立方米,占我国新增天然气消费量的近50%,促进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由2003年的2.4%提高至8.4%,综合减排1.6亿吨。惠及管道沿线400多座城市,为近5亿人口绿色美好生活赋能。铿锵之路二十载,气贯华夏惠民生。如今,这项举世瞩目的宏大工程,将天然气绿色能源通过一座座场站,输送到华夏大地,点亮万家灯火,连接起追赶幸福生活的中国梦想,开启了一个中国利用清洁能源、推进双碳战略的新时代。
新华社广州7月2日电(记者李雄鹰)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广东运维中心(广东省管网)了解到,截至6月30日,内地近十年通过国家管网海底管道累计向香港输送天然气近120亿立方米,促进香港天然气发电比率提升至50%以上,转化电力满足香港四分之一居民用电需求。由于地域等多种因素限制,香港居民在内地为港供气前未能大规模使用天然气。为推动香港绿色可持续发展,国家将香港纳入供气统筹规划,确定通过铺设海底管道方式,将天然气送至香港千家万户。香港支线管道由广东省管网负责运行管理,管道总长度近30公里。2012年12月19日建成投产,具备向香港供气条件;2013年3月9日正式向香港供应天然气。供港天然气海底管道穿越大铲航道、龙鼓航道和铜鼓航道,每天有3000多艘船只经过。为防止船只在海底管道附近抛锚等问题,主管部门每天安排船只沿线巡护,每年巡航约700次。“近10年来,香港支线持续为香港输送优质天然气清洁能源,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000多万吨。”广东省管网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少川介绍,安全、平稳、高效为香港供应天然气,对改善香港能源结构、助力香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未来,国家管网将持续加强粤港油气管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进一步实现天然气互联互通,促进保供调峰能力再提升。
新华社广州7月2日电(记者李雄鹰)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广东运维中心(广东省管网)了解到,截至6月30日,内地近十年通过国家管网海底管道累计向香港输送天然气近120亿立方米,促进香港天然气发电比率提升至50%以上,转化电力满足香港四分之一居民用电需求。由于地域等多种因素限制,香港居民在内地为港供气前未能大规模使用天然气。为推动香港绿色可持续发展,国家将香港纳入供气统筹规划,确定通过铺设海底管道方式,将天然气送至香港千家万户。香港支线管道由广东省管网负责运行管理,管道总长度近30公里。2012年12月19日建成投产,具备向香港供气条件;2013年3月9日正式向香港供应天然气。供港天然气海底管道穿越大铲航道、龙鼓航道和铜鼓航道,每天有3000多艘船只经过。为防止船只在海底管道附近抛锚等问题,主管部门每天安排船只沿线巡护,每年巡航约700次。“近10年来,香港支线持续为香港输送优质天然气清洁能源,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000多万吨。”广东省管网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少川介绍,安全、平稳、高效为香港供应天然气,对改善香港能源结构、助力香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未来,国家管网将持续加强粤港油气管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进一步实现天然气互联互通,促进保供调峰能力再提升。
新华社广州7月2日电(记者李雄鹰)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广东运维中心(广东省管网)了解到,截至6月30日,内地近十年通过国家管网海底管道累计向香港输送天然气近120亿立方米,促进香港天然气发电比率提升至50%以上,转化电力满足香港四分之一居民用电需求。由于地域等多种因素限制,香港居民在内地为港供气前未能大规模使用天然气。为推动香港绿色可持续发展,国家将香港纳入供气统筹规划,确定通过铺设海底管道方式,将天然气送至香港千家万户。香港支线管道由广东省管网负责运行管理,管道总长度近30公里。2012年12月19日建成投产,具备向香港供气条件;2013年3月9日正式向香港供应天然气。供港天然气海底管道穿越大铲航道、龙鼓航道和铜鼓航道,每天有3000多艘船只经过。为防止船只在海底管道附近抛锚等问题,主管部门每天安排船只沿线巡护,每年巡航约700次。“近10年来,香港支线持续为香港输送优质天然气清洁能源,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000多万吨。”广东省管网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少川介绍,安全、平稳、高效为香港供应天然气,对改善香港能源结构、助力香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未来,国家管网将持续加强粤港油气管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进一步实现天然气互联互通,促进保供调峰能力再提升。
记者从国家管网了解到,截至6月30日,内地近十年通过国家管网海底管道累计向香港输送天然气近120亿立方米,促进香港天然气发电比率提升至50%以上,转化电力满足香港四分之一居民用电需求,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香港龙鼓滩站疫情防控期间工作现场香港支线是内地向香港输送天然气的唯一海底管道,由国家管网集团广东运维中心(广东省管网)负责运行管理。供港天然气海底管道位于世界第二繁忙的海域,总长度近30公里,按照30年免维护高质量标准建设,是当时国内口径最大的海底管道,施工难度极大,运维管理史无前例。2012年12月19日投产,具备向香港供气条件;2013年3月9日正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供应天然气。广东运维中心作为国家管网负责在粤天然气管道运营的企业坚决扛起为香港供气的重任。位于香港支线上的大铲岛分输站往香港地区的天然气日分输量最高可达760万立方米,四台压缩机组常年“三用一备”满负荷运行,创造了连续4年“零故障停机”的行业领先业绩,保持外贸计量10年零失误、海底管道零损伤的纪录。地处香港的龙鼓滩站,作为香港天然气保供的最后一站,已安全平稳运行3385天。特别是在香港疫情防控期间,龙鼓滩站保持安全生产严管态势,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底线,每名员工连续坚守岗位超过180天,确保香港供气不受影响,实现安全“零事故”,疫情“零感染”。大铲岛分输站压缩机维保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