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1.12
北京日报:保供京津冀,国家管网天津LNG迎来河北天然气“首船”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白波 通讯员 欧阳虎 )12月3日,来自阿曼的“维尔福斯号”LNG船携带6.5万吨LNG(液化天然气),靠泊在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码头。据了解,这是天津LNG与河北省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首船”,更是河北天然气在国家管网集团接收站接卸的首船LNG。河北“首船”的靠泊接卸,将为河北省能源供给储备充足货源,同时也为天津LNG冬季保供注入强劲动力。“维尔福斯号”是自今年4月1日天津LNG“第三方开放”工作开展以来的第14艘LNG船,也是今年的最后一艘LNG船。进入冬季保供以来,天津LNG全力迎战冬季保供,以实际行动助力保障华北地区清洁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今冬明春保供期,预计将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输送约300万吨清洁能源,及时为华北地区的居民百姓和生产企业注入“管网暖流”。

06
2021.12
工人日报:武汉输油处为长江沿线油气保供织牢“保障网”

工人日报客户端 (记者邹明强 通讯员王冀明 )国家管网东部储运武汉输油处管理的仪长原油管道及仪长复线管道长度达938公里,横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12地市,担负着安庆石化、九江石化、中韩石化、荆门石化和长岭炼化等5家炼厂90%以上的原料(原油)的供给,是沿江地区重要的能源大动脉。近期,伴随着强冷空气的到来,仪长管道原油输量屡创全年新高,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再次迎来大考。为做好沿江5家炼厂今冬明春原油保供任务,该处8个基层站队党支部充分发挥冬季保供期间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牵头开展设备设施隐患排查治理,提前研判关键设备运行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夯实安全运行根基。黄梅输油站高质量完成输油泵大保养工作,抢维修队设备、电气、仪表三个专业对输油泵机组及配套系统进行全面“健康体检”,为冬季原油保供填足动力;安庆计量站联合安庆石化开展流量计检定、过滤器清理和清管作业,提升管线运行效率;安全生产部门全面梳理风险管控要点,制定冬供期间风险清单、保障清单。从运行管控、作业管控、信息管控、应急保障、管道管控、疫情防控等方面着手,细抓保供前准备、落实保供中任务执行,全方位提升保供能力,全方位保障今冬明春保供任务的安全、顺利完成。

03
2021.12
新华社客户端:通气两周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累计输气约136亿立方米

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公司哈尔滨输油气分公司黑河作业区获悉,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迎来投产通气两周年,累计输气量约136亿立方米,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注入动力。据了解,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中国境内途经9个省区市。目前北段、中段均已建成投产;南段计划2025年全线贯通。贯通后,最大输气能力可达每年3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亿人口。(记者:刘赫垚 孙晓宇)

02
2021.12
央视新闻: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通气两周年 累计向我国输气近136亿立方米

截至今天(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安全平稳运行两年,记者了解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我国输送俄罗斯天然气近136亿立方米。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国内部分北起黑龙江省黑河市,南至上海,管道全长5111公里,2019年12月2日正式投产通气。全线分北、中、南三段建设,途经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天津、江苏、上海在内的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目前,北段和中段均已投产运营。

01
2021.12
新华社客户端:惠及近5亿人 我国最大天然气枢纽站保供一线见闻

“中卫压气站具有流程互转的功能,既可以将新疆、国外上游来气输送至北上广深等地,也可以将川渝等南方地区的天然气通过反输补充到北方地区。”国家管网西气东输中卫压气站党支部书记叶恒说。

中卫压气站位于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边缘,是“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一座重要枢纽站,也是我国天然气行业输气量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场站,6条天然气管道在这里互联互通,设计年输气能力达870亿立方米。经这里输出的天然气,惠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及管道沿线近5亿人口。


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西气东输”中卫压气站(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靳赫 摄)

在这一占地17万平方米的“超级气站”,有5000余台设备在安全、平稳地运行。“当前正值管网冬季保供期,管道安全责任重大,为保证天然气的连续供应,我们每天加密人工巡检频次,并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天然气泄漏风险的24小时连续性监测。”叶恒说。


压缩机厂房内,员工正在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新华社记者苏醒 摄)

为做好突发事件应对,中卫压气站针对31种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开展模拟应急演练,强化“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保障天然气平稳输送。

压缩机组是天然气管网的“心脏”。记者走进场站“西三线”区域看到,4名技术人员正在对压缩机组进行检修。“近期,我们加大了全面排查机组风险隐患的力度,开展预防性维护保养,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压缩机组运行的可靠性。”中卫压气站技术员郑双杰说。


压气站员工正在进行巡检(新华社记者靳赫 摄)

为提升故障设备的维修效率,站里还提前储备了维修使用的备品备件,并加大了管辖范围内380余公里管道的巡护力度。“通过全员徒步踏线、企地联合巡护等方式加强人口密集的管道沿线区域巡护,并强化第三方施工信息收集及风险管控,实现施工信息收集关口前移,确保管道线路平稳可靠。”叶恒说。

记者:于瑶、靳赫、苏醒

01
2021.12
南方日报:天然气需求大增!冬季保供“南气北上”分输量超5亿立方米

记者从国家管网广东运维中心广州分输压气站了解到,今年入冬以来,截至11月15日,广州分输压气站冬季保供“南气北上”分输量已经达5.09亿立方米。自2017年12月26日实现“南气北上”以来,广州分输压气站冬季保供分输量已累积达37.36亿立方米,极大程度缓解我国北方供气紧张局势。作为“南气北上”第一站,广州分输压气站在国家基础能源“互联互通”战略中,贯通东西、连接南北,担当了“南气北上”桥头堡的重任。根据国家管网集团统一部署,自2021年4月份起,广州分输压气站已全面展开冬季保供准备工作,关键设备设施完好备用,工艺流程流畅可靠,应急资源充足备用。进入11月,北方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冬季保供悄然拉开序幕,启动压缩机组,导通北供流程,混合气源反输北上,广州分输压气站充分发挥“南气北上”核心枢纽作用,高质量开展冬季保供目标任务。广州分输压气站,隶属于国家管网集团广东运维中心,2011年6月30日建成投产,期间经过4年“互联互通”工程改造,具备“四进五出”输气功能,主要工艺流程多达35种,担负着高频次的工艺操作任务,每年临时调度任务超200次,已连续5年安全操作零失误。2台套国产电驱18兆瓦级压缩机组,是“互联互通”国家战略中的核心配套设备设施,是实现反输功能和“南气北上”的“动力心脏”,每日输气量最大可达5000万立方米,仅用时6个月完成施工改造及调试投产,机组一次顺利启机投产。为保障安全平稳供气,广州分输压气站在保证日常维护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管理、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三三工法”加强关键设备维护管理,自主开展压缩机组维护保养;高质量开展设备春、秋检作业,确保关键设备安全高效运行;10月16日,国家管网广东运维中心广州分输压气站完成“一键启停”项目工艺改造特级动火,对站场实施全自动化改造,进一步提升站场运行安全可靠性。【记者】刘倩【通讯员】张晓蕊 周少成

01
2021.12
中国新闻网:陕京管道累计输气突破5000亿方 惠及近1.2亿人口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曹年润)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获悉,日前,该公司负责运营的陕京管道系统累计输气量突破5000亿立方米,切实保障了首都及管道沿线70多座城市、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及近1.2亿人民的生活和工业用气,为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其中,北京市超过95%的天然气由陕京管道系统输送。陕京管道系统由陕京一线、二线、三线、四线、永唐秦、唐山LNG外输管线等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组成,总里程5387公里,设计管输能力800亿立方米/年;配套建设大港、华北两个储气库群9座储气库,总工作气量23亿立方米,日最大调峰供气能力4000万立方米。1997年,陕京管道系统首条管道陕京一线建成投产,这是我国首条长距离、高压力、大口径的输气管道,在当时为首都北京及管道沿线人民送去了他们盼望已久的“福气”。自1997年陕京一线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行以来,陕京管道系统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国产天然气、煤层气、进口液化天然气等9大气源的供气格局,管道辐射范围覆盖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三省两市一区。30年来,陕京管道系统输送的5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87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52.5万吨,产生的环保效益相当于植树4.37亿棵。此外,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陕京管道系统已经在关键设备的运营管理上实现了自主维护和国产化升级替代。据介绍,今年10月,陕京三线阳曲压气站2号压缩机组72小时试运行结束,标志着陕京管道系统首台套压缩机5万小时自主大修顺利完成,并一次启机成功;11月初,陕京一线榆林压气站和陕京三线阳曲压气站部分机组完成了控制逻辑系统的国产化升级,榆林压气站压缩机组水冷系统的“首次”国产化改造也顺利完成。

29
2021.11
经济参考报:首都“供气生命线”陕京管道30年累计输气突破5000亿方

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负责运营的陕京管道系统输送了北京市超过95%的天然气,被誉为首都的“城市供气生命线”。《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截至11月25日14时23分,陕京管道系统30年来累计输气量突破5000亿立方米,切实保障了首都及管道沿线70多座城市、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及近1.2亿人民的生活和工业用气。“2021-2022年冬季陕京管道销气量约为264亿方,较去年增加11亿方。最大供气能力为3亿方/天,预测今冬明春高月高日用气2.95亿方/天,输气能力满足需求。”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总经理唐善华透露。为助力冬奥“节能减排”,国家管网集团规划了陕京四线张家口市支线项目群,设计年输气能力32亿方,供气可覆盖张家口地区及冬奥会所有运动员驻地和场馆,日供气能力900万方,将惠及张家口市约22万户家庭。其中,冬奥支线应张联络线于10月23日建成投产,怀来支线、淮安支线、下花园支线也将于近期陆续投产。据了解,陕京管道系统由陕京一线、二线、三线、四线、永唐秦、唐山LNG外输管线等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组成,总里程5387公里,设计管输能力800亿立方米/年;配套建设大港、华北两个储气库群9座储气库,总工作气量23亿立方米,日最大调峰供气能力4000万立方米。自1997年陕京一线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行以来,陕京管道系统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国产天然气、煤层气、进口液化天然气等9大气源的供气格局,管道辐射范围覆盖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共计三省两市一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压气站是陕京一线、二线、三线首座压气站,日输气量高达1.06亿立方米,通过应用“余热发电”技术,每年发电量7700万度,自投产以来共发电约2.8亿度,相当于替代3万吨煤燃烧发电量,既推动了环保工作,又创造了经济效益。30年来,陕京管道系统输送的5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87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52.5万吨,产生的环保效益相当于植树4.37亿棵,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升级转型。

26
2021.11
中国能源网:筑牢管道安全防线,国家管网川气东送多措并举保冬供

为确保冬季供气平稳,进入冬季保供以来,国家管网川气东送管道狠抓线路巡护,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强化第三方施工管控,加强地灾风险点监测,多措并举筑牢管道安全防线,确保冬季保供期间管网平稳运行、天然气高效输送。切实加强线路巡护,拧紧冬季保供“安全阀”。川气东送管道各单位强化巡护责任制落实,结合冬季管道巡护特点,主管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区段长强化考核管理,加强对巡检人员巡护到位率、出勤率的监督考核,巡护人员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确保信息畅通。针对重点阀室、长江盾构、支井河跨越等重点区域落实专人巡检,明确巡护频次,野三河悬索落实24小时值守,第三方施工点安排专人24小时监护,确保各类问题及时发现、有效处置。全面排查隐患风险,筑牢冬季保供“防火墙”。川气东送管道各单位结合实际,编制秋季踏线方案,落实区段踏线承包,开展“万里秋踏保安全”徒步踏线,重点对地面标识维护、巡检点位检查、第三方施工管控、管道保护宣传、有效信息收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地毯式”细致检查。针对踏线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隐患,定人、定时、定措施落实整改,确保每一寸管道在冬季保供期间不“带病上岗”。强化施工信息收集,织密冬季保供“防护网”。川气东送管道各单位对第三方施工进行详细排查,掌握底数,建立台账,同时结合万里秋踏活动,与管道沿线群众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打好管道保护“人民战争”,及时收集掌握施工信息,按照“一点一方案一微信群一监护一小时一照片”原则强化过程管控。针对大型第三方施工点实施24小时监护,对小型第三方施工按照“探测监护”原则快速通过,确保施工风险安全受控。加强地灾风险监测,戴牢冬季保供“紧箍咒”。川气东送管道各单位严格按照工作部署,对管道沿线各地灾风险点进行重点巡护,利用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实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调控中心24小时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同时,加强与管道沿线属地排查机构、专家队伍的联系沟通,落实应急抢险队伍人员、设备、物资等资源准备,保持维抢修力量“热备状态”,确保突发情况下应急处置及时高效。

25
2021.11
人民网:全国储气设施建设进展良好 有能力保障各地用气需求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能源供应持续偏紧。随着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供暖季,各大能源企业采取一系列举措,做好今冬明春能源保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提供保障。为此,人民网聚焦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保供举措,推出“聚焦能源保供”系列报道。人民网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杜燕飞)记者日前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当前全国储气设施建设进展良好,储气能力不断增强,地下储气库超计划完成全年计划任务,有能力保障各地用气需求。受当前全球天然气供需形势紧张、气价暴涨影响,今年供暖季全国天然气供需总体紧平衡,高峰时段部分区域供需矛盾可能较为突出。而储气库被称作地下“天然气银行”,承担着天然气区域调峰、应急供气、能源战略储等职能,在冬季天然气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北方地区进入供暖季,国内油气企业正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坚持“应储尽储”原则,加大储气库注气力度,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呼图壁储气库加快完成采气前各项准备工作。受访者供图11月22日,新疆油田呼图壁储气库自进入第九采气周期后,“开仓放气”两周来保持安全平稳运行,13口天然气井高效有序生产。该储气库自3月18日开始注气,9月23日完成注气任务,截至目前,呼图壁储气库共完成“九注八采”,累计注采气量均逾百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冬季天然气的供应。11月12日,辽河油田双台子储气库群——双6储气库扩容上产工程正式采气投产,加入天然气冬季保供队伍,大幅提升其在东北及京津冀地区的调峰保供能力。入冬以来,大港油田储气库群累计注气量突破20.48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注气计划。自11月8日该储气库群正式采气生产以来,截至目前,该储气库群已开井采气16口,每天可满足京津冀地区5000多万户家庭的用气需求,地下开井采气2个小时即可到达北京中心城区。金坛储气库。受访者供图10月18日,中国石化卫11储气库正式建成注气,标志着中原储气库群建成投产,整体库容气量达到100.3亿立方米。目前,中国石化自有金坛、文96储气库已全部注满,根据调峰需求,当前已完成注采流程转换,随时可开展采气调峰,已在文96、金坛、文23、港华等储气库形成17.9亿立方米有效工作气量。国家管网集团表示,目前公司正紧盯各储气库注气进度,督促托运商保障储气库注气。同时,克服国际LNG现货价格高企等因素,提前组织应急气采购,10月底前已全部到货并进入所属管道、储气库、接收站,保证应急用气需要。文23储气库。受访者供图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成多个督导组,分赴全国9省区市对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运行以及“应储尽储”责任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导。督导情况表明,当前全国储气设施建设进展良好,储气能力不断增强,地下储气库超计划完成全年计划任务,有能力保障各地用气需求。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将加强工作协调力度,持续跟踪调度,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持续增强储气能力,切实保障民生用气需求。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能源局以“应开尽开”“应储尽储”为工作主线,全力抓好储气能力建设,今年地下储气库注气计划可在采暖季前提前超额完成,为冬季天然气调峰保供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国家能源局抓好项目开工建设,列入年度计划的新建扩建储气项目实现“应开尽开”,印发《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lt;全国储气能力建设实施方案gt;的通知》,加强“十四五”和中长期储气能力建设。

首页 70 7172 73 74 末页
页数:72/9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