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宁夏频道3月16日电(记者苏醒)记者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银川输气分公司中卫压气站获悉,截至3月15日,中卫压气站在2021-2022年度冬季保供期已累计向下游输送天然气209亿立方米,有效完成了冬季输气保供任务。走进中卫压气站,一根根大口径的明黄色管道整齐排列,旁边密布着各种仪表阀门,5台压缩机轰鸣作响……中卫压气站是“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中的一座重要枢纽站,每天有接近2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在这里中转后,源源不断被送往下游地区。中卫压气站站长姚东告诉记者,通过这个枢纽,可以将西北方向的来气,输送至北上广深等地,也可将西南地区北上来气,转供至华北和东部地区。该站也由此成为中国天然气行业输气量最大、工艺最复杂、系统性最重要的枢纽场站,有6条天然气管道在这里互联互通,设计年输气能力达870亿立方米。输气量超200亿立方米 中国最大天然气枢纽站完成今冬保供任务压缩机厂房内,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新华社记者 苏醒 摄)设备设施维护保养,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在冬季保供之前,我们就对所有设备设施,开展了一次全面的精细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设施状态良好,以最健康的状态,投入到冬季保供。”姚东说,在冬季保供期间,中卫站还增加了一次凌晨4点的重点巡检,结合北方大风和严寒天气影响,针对天然气泄漏风险点和关键设备,开展专项的重点巡检,及时观察设备运行动态,加强风险辨识的能力。为做好突发事件应对,中卫压气站针对冬季可能发生的低温冰堵、阀门卡滞等突发事件,开展针对性应急演练,精准提升员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应急抢险能力,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消除故障,恢复供气。同时,中卫压气站也针对冬供,储备了充足的设备维修备品备件,确保在设备故障时能第一时间维修处理。输气量超200亿立方米 中国最大天然气枢纽站完成今冬保供任务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新华社记者 苏醒 摄) 此外,该站还有一支管道巡护队,负责巡护辖区382公里线路管道,防止因第三方施工、地质灾害等对管道造成损坏。“仅在中卫市,输气管道就要穿越沙漠、山区、高原、平原、河流等多种复杂地形。除借助高科技手段全程监控外,每一段管道都有巡线员每天巡检,巡检人员平均每天步行约2万步,相当于徒步15公里。”43岁的巡线员魏全华说。
春回大地,又一个供暖季即将落幕。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郑州输气分公司圆满完成了去冬今春天然气冬季保供任务,在2021年11月15日至2022年3月15日期间累计为河南省供气约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供气量再创历史新高,切实保证了河南百姓温暖过冬。本轮冬季保供适逢2022年全国“两会”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郑州输气分公司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理念,科学制定“冬夏一体化”保供方案,全面落实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冬季保供方案各项工作要求,确保管网设施安全平稳高效运营。在冬季保供准备阶段,郑州输气分公司充分利用国家管网“全国一张网”运营优势,深入践行“人人都是服务员”“一切围绕客户转”的理念,积极主动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基石托运商协商接洽,在采暖季前完成了供气合同签订,靠实冬季天然气保供“压舱石”。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下游用户的沟通交流,克服多重困难,科学合理调配气源,做好上下游的天然气对接及安全供应。在迎峰度冬期间,郑州输气分公司把安全平稳供气当作头等大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细化入冬前检查和维护保养方案,全面梳理储备备品备件,完善补充设备厂家应急联系人,做到战则有备、有备无患。及时开展设备设施秋检作业,做好风险分析,制定预防措施,严格执行作业方案,对发现的设备缺陷和故障当即处理,保证关键设备“健康上岗”。协调客户实现多气源下载,实现“场站客户”冰堵演练全覆盖,进一步加强站场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突发情况“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得到妥善处置,多方位提升保供能力。数百名“橙衣战士”驻守一线,防疫情、战严冬,加强管道巡护、信息收集和管道保护宣传等工作力度,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分级管控措施,分类推进隐患整改,科学应对用气调峰需求,守牢天然气供应“生命线”,上下同心完成3307万标方单日最大管输商品量供应。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郑州输气分公司作为河南省最主要的天然气管道运营商,所辖1415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网连通着上游天然气资源与下游终端市场,占据了河南省天然气供应市场份额的62%,拓展形成了9家托运商、下游分输口41个的上下载格局,为河南出彩持续“加油添气”。近日,西气东输公司专题组织召开2022年河南区域客户服务座谈会,畅通“X1X”间的交流渠道,与上下游客户共同分析河南省天然气供需动态,谋划发展与合作机遇,更好地服务河南天然气市场。“郑州输气分公司将进一步做实做细做优管网公平开放和客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 ‘X1X’油气市场体系中‘1’的桥梁作用,全力保障管道天然气稳定供应,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郑州输气分公司党委书记、经理王世君表示。 (杨黎明、刘冬)
春回大地,又一个供暖季进入尾声。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郑州输气分公司圆满完成了去冬今春天然气冬季保供任务,在2021年11月15日至2022年3月15日期间累计为河南省供气约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供气量再创历史新高,切实保证了河南百姓温暖过冬。在冬季保供准备阶段,郑州输气分公司充分利用国家管网“全国一张网”运营优势,积极主动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基石托运商协商接洽,在采暖季前完成了供气合同签订,靠实冬季天然气保供“压舱石”。
早春时节,江苏南通,长江江面以下50米处,世界级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正全力推进……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是两国元首亲自商定并关注的中俄能源合作重大战略性项目,是中俄能源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对深化两国全方位合作,促进两国利益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中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国境天然气长输管道。中国境内段工程全线长度5111公里,起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中俄边境,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九个省区市,最终抵达上海。工程按照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设,计划2025年6月全线投产通气,与我国现有区域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向东三省、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每年稳定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亿多百姓。
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后,每年可输送俄罗斯天然气380亿立方米,与燃煤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84万吨,对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量,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段建成投产,南段加快建设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吉林长岭—河北永清)——中俄东线中段工程于2019年7月4日全面开工建设,2020年12月3日,国家管网集团组织该段管道正式投产运营,来自俄罗斯的清洁天然气正式抵达首都北京和京津冀腹地,为首都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俄东线中段建成投产,有利于改善环渤海地区空气质量,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完善区域能源结构;同时与已建的东北管网、华北管网、陕京管道系统及大连LNG、唐山LNG、辽河储气库等互联互通,有效增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和调峰应急保障能力,提升供气能力2700万立方米/日,助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河北永清—上海)——中俄东线南段工程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届时,俄气直通上海,实现“北气南下”,该管段联通已建成的东北管网、华北管网及华东管网,投产后日输气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比现有输送能力提升近3倍,将打破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天然气输送能力瓶颈,进一步提高油气管网的应急保供能力。
中俄东线南段工程所经四省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网密布,施工技术复杂、安全环保要求高。国家管网集团在中俄东线南段建设过程中优化路由设计,近1/5的线路管道采用非开挖穿越方式,最大程度保护生态自然原貌,既维护了“绿水青山”,又在工程质量、科技、安全、环保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万里长江第一长隧”有序推进
被视为俄气入沪最后的“卡脖子”工程的长江盾构穿越项目,是目前世界油气管道领域单次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直径最大的管道穿江盾构工程,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长隧”。
因施工区域位于长江主航道以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小直径常压刀盘盾构机“畅通号”,独头掘进 10.226千米,创下全球单台盾构机独头掘进里程最长纪录。其中盾构过长江段7.5公里,是在建穿越长江最长的隧道。中国盾构机“畅通号”2021年5月18日始发以来,不断刷新掘进纪录,特别是在2021年11月,单月掘进1003.5米,创造了泥水盾构机单月掘进新的世界纪录。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及弃渣密封船运等环保措施,综合应用迷宫型泥浆池、多级筛分系统、细颗粒离心系统,实现泥浆不落地、弃渣不漏失,达到“零渗漏、零排放、零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长江自然生态。
按照计划,到2023年底,“畅通号”将完成这场“江底马拉松”,进入隧道管道安装阶段。横贯中国东部的这条能源大动脉预计2025年可实现全线贯通,把途经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的俄气送至长三角地区,提高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的应急保障能力。
“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
2019年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视频连线,共同见证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仪式。习近平主席对中俄东线管道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管道运营管理提出了打造“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的指示要求。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对新时代国家管网发展的新要求,凝结着对管道行业的政治嘱托和殷切希望,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广大干部员工受到极大的鼓舞。
国家管网集团坚持把安全作为管道行业的第一生命线,全力保障管道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打造成为党和人民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大国重器”。严抓工程质量,夯实本质安全;严抓关键环节,确保风险受控;严抓高危作业,保证施工安全。
在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施工管理、优化运行节能降耗、加强日常环保管控,以中俄东线绿色发展、节约发展、低碳发展助力国家早日实现“双碳”战略。
国家管网集团充分发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设备国产化进程、培育创新发展优势、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数字化设计应用、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推动管道智能化建设及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管道业务发展规划与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管道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和人民。
以中俄东线、中俄原油管道为媒介,国家管网集团与俄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打造有效交流平台;积极推广应用中俄油气管道建设运营经验,总结10年来中俄双方在中俄原油管道管理、应急演练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果,为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过境段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按照《中俄东线跨境段运行协议》,建立定期联合演练工作机制,进一步交流经验、互补短板、增进友谊。(记者 王哲)
《中国报道》2022年3月刊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唐玮峰 实习生 邬振)记者10日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获悉,截至3月9日,该公司圆满完成湖南区域冬季保供生产任务,整个冬季保供期间累计完成向湖南下游用户分输供气1.1亿立方米,转供天然气2.9亿立方米。今年,西气东输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将在湖南衡阳和郴州地区新增4个分输点,这意味着湖南1100万居民将用上清洁、环保、安全的管道天然气。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负责运行的潜江——韶关输气管道是国家“北气南下”“南气北上”中部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境湖南总里程为602千米,以湖南地区为重点服务市场,主要保障长沙和郴州地区天然气供应,同时担负着向潜湘支线补充气源的任务。自2021年11月1日冬季保供开始,该公司按照国家管网集团部署和要求,牢固树立“运行一刻不能停,供气一刻不能断”的意识,加强上下游沟通协调,优化资源调配,严格运行管控,加强关键设备设施维护和隐患排查整治,有效保证了湖南区域冬季保供期间管道运行的安全平稳。经过精心安排、全力应对,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圆满完成湖南区域冬季保供生产任务。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唐玮峰 摄影报道“特别是春节前后,湖南地区遭遇连续低温和雨雪天气,给冬季保供工作带来不小难度和压力。”湖广输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将冬季保供工作做实做细,最大程度降低恶劣天气给居民用气带来的影响,公司精心安排、全力应对,在组织对全线站场、阀室、线路开展“拉网式”安全排查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做到战则有备、有备无患,确保了恶劣天气条件下分输供气的平稳高效。管道天然气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不少居民都盼望家中能早日用上管道天然气。记者了解到,今年西气东输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将在衡阳和郴州地区新增4个分输点,分别位于郴州市宜章县、衡阳市衡南县和衡东县,投产后预计年内可增加输气量5000万立方米,将为沿线1100余万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气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支撑。据测算,5000万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每年减少原煤消耗约6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二氧化硫0.2万吨,为进一步改善湖南地区能源结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戴小河、王子凯)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储气库——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2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文23储气库一期项目建设正式完成。俯瞰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你或许想不到地下竟埋藏着一个“庞然大物”,那就是文23储气库,它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和国家发改委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中原储气库公司经理常大伟说,文23储气库设计总库容103亿立方米,工作气量40亿立方米,地面工程总体注气规模1800万立方米/日、采气规模3000万立方米/日,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库容最大、工作气量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具备季节调峰和应急储备双重功能,承担着华北地区天然气应急调峰、市场保供的重要任务,可为榆济管道、中开管道、鄂安沧管道、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联络线、山东南干线等多条长输管道的平稳运行提供供气保障,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文23储气库工程主要是利用已经枯竭的文23气田,项目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先后获得3项国家技术专利,形成10项技术规范,获得6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和1项部级优质工程奖。2019年7月,一期工程投产试运,库容达8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32亿立方米。截至目前,文23储气库已累计注气81亿立方米,采气26亿立方米;去冬今春天然气保供期间,采气量达13.2亿立方米,单日采气量峰值突破24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人勤春来早 铁军踏线忙
“行走的雷锋”春季徒步踏线活动全面启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月25日讯(记者 王文 通讯员 蒲昭军 傅雨)今日,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正式启动“行走的雷锋”春季徒步踏线专项工作,工作人员将携带雷迪探测仪、甲烷遥测仪、线路布控设施,对湖南境内的天然气供气管线进行巡检,确保管道安全运行。
自2018年起,长沙输气分公司每年春秋两季常态化开展覆盖辖区全部管道的徒步踏线活动,深入长沙、岳阳、湘潭、株洲等地,对天然气供气管道桩牌编号、位置信息、偏移等问题进行核实整改,对在建及预控第三方施工点位标准化硬隔离、沟渠警示布控进行维护修复,对断线报警器、监控摄像头等技防设施进行统一测试,对高后果区重点区段及管道线路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切实掌握管道运行基本情况,多维度、多角度排查隐患,及时治早治小,在汛期到来之前夯实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基础。同时,在踏线路上走访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村委会、土地户主以及信息员,确认三桩补偿费、管道周围施工信息举报奖励发放情况,并对沿线群众开展管道保护“六告知”宣传活动,全面打响管道安全保卫战。
据悉,西气东输管道进入湖南地区17年来,湖南省已形成“多气源、多管道、多主体”供应格局。作为省内重要的天然气管道运营商,长沙输气分公司2021年向湖南地区平稳输送天然气突破36亿立方米,占全省管道天然气消费总量的85%以上,为推动“气化湖南”实施,助力湖南绿色、低碳、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祖国最西北,有一群常年坚守戈壁荒漠、奋战在保供一线的“管网人”,他们以忠诚担当劲舞西部“气龙”,为“绿色冬奥”倾情助力。设备运行一刻不打烊2月15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7点,天空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今晚有暴雪,通知各专业负责人紧急集合,咱们按要求开展特殊巡检,确保在低温降雪天气设备运行正常!”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玛纳斯作业区值班干部何超在对讲机里安排。“好的,收到!这就通知大家!”值班员立即回复。巡检结束的时候,已接近凌晨。“我们现在施行的是‘13特殊’巡检,就是每天一次综合巡检、三次常规巡检,遇到异常天气和其他情况就要增加特殊巡检。”何超说,“今晚的巡检主要是为了防止突然的降雪、降温,对运行机组燃料和进气等附属系统带来影响,及时消除隐患确保管道平稳运行。”西部管道公司地处西气东输管网国内段最上游,压缩机平稳运行是保障下游稳定供气的前提。冬奥会期间,公司最高峰时段压缩机组开机达到57台套,累计向下游转供天然气26.8亿方。应急保障二十四小时热备在线“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支国家级油气管道应急救援队伍,我们严格落实各项冬季保供任务,人员设备机具24小时在岗热备值守。为进一步提升队伍整体应急处置能力,我们开展了‘双盲’状态下的天然气管输设备冰堵应急处置演练,并在低温环境下测试中频加热器等抢修设备的性能,验证设备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极限,时刻做好应急准备。”西部管道公司乌鲁木齐应急抢险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郑承勇说。据了解,为切实做好冬季保供工作,西部管道公司制定了2022年春节、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期间专项工作方案,提前与上下游单位进行运行衔接沟通协调,严格执行油气管道生产经营计划,公司所辖10支管道维抢修队伍、158名维抢修人员和879台套设备全部热备,有效保障了春节及冬奥会期间油气资源持续稳定供应。精准研判为客户提供“惊喜”体验每天上午9点30分,西部管道公司调度监控中心副调度长林小飞都会准时出现在调度室。冬供数月以来,他累计核验分输量、指定量、计划完成率等近万条数据。“核验这些数据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手段,目的是通过数据系统分析管输计划的落实情况,提前预判后续管存及资源量变化,为客户提供精准、可靠的支撑。”林小飞说,“如果发现资源缺口,还要及时与上下游沟通协调,确保春节和冬奥会期间资源的充足供应。”兰银线是兰州市冬季供气的主要通道。1月1日和2月9日,针对涩宁兰日指定过高等问题,林小飞和同事们两次与中石油天然气西部销售公司对接,强调要按照进销平衡的原则加强日指定管理,通过提高甘塘下载压力、增加LNG补充等手段,确保了兰州市平稳供气。据了解,去年11月1日冬季保供以来,西部管道公司累计为乌鲁木齐、兰州、西宁三座省会城市供应居民用气35亿方,有力保障了百姓温暖过冬。(吕喆明)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地下”粮仓,国家管网西气东输中原储气库公司文23储气库充分发挥天然气“全国一张网”高效输送的利器作用,切实肩负起华北地区用气季节应急调峰与战略储备任务。2021年冬季至2022年春季已累计采气12.02亿立方米,其中2022年文23储气库已向华北地区供应天然气达10.35亿立方米,平均日采气量超2000万立方米,采气总量同比增长近一倍,连续稳定高气量采气天数、供暖季累计完成采气量均创历史新高。
为进一步完善储气库井网部署和地面配套能力,目前文23储气库正在加快推进储气库工程建设进度,一期2口加密井已完成二开钻井,二期工程已完成2口先导井的钻井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制定,稳步推动储气库调峰保供能力提升。
为坚决打赢冬季保供攻坚战,西气东输中原储气库公司结合经验提前谋划,采取预防性措施。并且,精密开展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可靠运行。此外,结合秋检组织基层站队开展入冬前设备维护保养,强化风险辨识与管控措施,开展设备设施隐患排查及整改,消除设备冬季运行各类隐患。
冬季保供期间,面对采气冲锋期日采气量达历史峰值的形势,文23储气库强化值班纪律,加强井场巡检,注采井每4小时巡井一次,站内每2小时巡检一次,寒冷天气下注采站值班人员加密巡检验漏,实行夜间值班技术干部陪同巡检,密切监控运行参数,对运行工况及时进行调整。同时,为保障春节及北京冬奥会期间稳定供气,注采站关键岗位和应急抢修人员24小时待命,领导干部每日“驻站跟班”,有效保证了冬季保供期间生产运行的安全平稳。
为保证年度采气任务安全、平稳完成,西气东输中原储气库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管网管输计划及PPS系统日指定计划进行采气,结合实际情况调整采气井配产方法,同时密切关注地层压力变化,结合气藏动态分析,优化采气运行方案,为采气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保障储气库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记者 王璐)
2月18日,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表示,应对“战疫情、保冬供、保冬奥”三重挑战,北京管道日输气量创历史新高,供暖季累计输气量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特别是冬奥期间,其运行的“首都供气生命线”陕京管道系统单日输气量突破2.8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自去年11月供暖季以来,截至今年2月17日,北京管道公司已向首都及管道沿线地区累计输送天然气超224亿方,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期间,北京管道公司生产调度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积极协调LNG、储气库及互联互通资源,精心优化资源流向,保持管网运行平稳可控;北京分公司及时调整工艺流程,采用多路分输,及时保障下游用户需求,实现单日向北京地区分输0.95亿方以上。为保证安全平稳输气,去年11月29日,北京管道公司所属榆林压气站和阳曲压气站的10台压缩机组控制逻辑系统首次完成国产化升级。压缩机组为管道输气提供动力,而控制逻辑系统就相当于“大脑”,决定着压缩机的正常运行。此次国产化升级为压缩机组智能化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为“保冬供、保冬奥”提供了新动能,更让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疫情干扰等实际困难,北京管道优化细化各支线工期安排,提前落实物资采购、施工人员设备进场等,去年管道建设里程达到172公里,超额完成国家管网集团下达的工程建设里程任务。去年12月6日,保障冬奥供气的陕京四线张家口四条支线全面成功进气投产。借助这些支线,北京管道公司每天可向张家口地区输送近900万立方米天然气,惠及约22万户家庭,供气范围可覆盖张家口地区冬奥会所有运动员驻地及场馆。当前,北京管道共有4条主干线、11条联络干线向冬奥场馆供气,同时连通调峰储气库12座,形成了完备的天然气“输储配”保障体系,为“绿色冬奥”清洁能源供应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