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唐玮峰 实习生 邬振)记者10日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获悉,截至3月9日,该公司圆满完成湖南区域冬季保供生产任务,整个冬季保供期间累计完成向湖南下游用户分输供气1.1亿立方米,转供天然气2.9亿立方米。今年,西气东输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将在湖南衡阳和郴州地区新增4个分输点,这意味着湖南1100万居民将用上清洁、环保、安全的管道天然气。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负责运行的潜江——韶关输气管道是国家“北气南下”“南气北上”中部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境湖南总里程为602千米,以湖南地区为重点服务市场,主要保障长沙和郴州地区天然气供应,同时担负着向潜湘支线补充气源的任务。自2021年11月1日冬季保供开始,该公司按照国家管网集团部署和要求,牢固树立“运行一刻不能停,供气一刻不能断”的意识,加强上下游沟通协调,优化资源调配,严格运行管控,加强关键设备设施维护和隐患排查整治,有效保证了湖南区域冬季保供期间管道运行的安全平稳。经过精心安排、全力应对,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湖广输气分公司圆满完成湖南区域冬季保供生产任务。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唐玮峰 摄影报道“特别是春节前后,湖南地区遭遇连续低温和雨雪天气,给冬季保供工作带来不小难度和压力。”湖广输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将冬季保供工作做实做细,最大程度降低恶劣天气给居民用气带来的影响,公司精心安排、全力应对,在组织对全线站场、阀室、线路开展“拉网式”安全排查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做到战则有备、有备无患,确保了恶劣天气条件下分输供气的平稳高效。管道天然气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不少居民都盼望家中能早日用上管道天然气。记者了解到,今年西气东输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将在衡阳和郴州地区新增4个分输点,分别位于郴州市宜章县、衡阳市衡南县和衡东县,投产后预计年内可增加输气量5000万立方米,将为沿线1100余万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气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支撑。据测算,5000万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每年减少原煤消耗约6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二氧化硫0.2万吨,为进一步改善湖南地区能源结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戴小河、王子凯)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储气库——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2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文23储气库一期项目建设正式完成。俯瞰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你或许想不到地下竟埋藏着一个“庞然大物”,那就是文23储气库,它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和国家发改委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中原储气库公司经理常大伟说,文23储气库设计总库容103亿立方米,工作气量40亿立方米,地面工程总体注气规模1800万立方米/日、采气规模3000万立方米/日,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库容最大、工作气量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具备季节调峰和应急储备双重功能,承担着华北地区天然气应急调峰、市场保供的重要任务,可为榆济管道、中开管道、鄂安沧管道、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联络线、山东南干线等多条长输管道的平稳运行提供供气保障,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文23储气库工程主要是利用已经枯竭的文23气田,项目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先后获得3项国家技术专利,形成10项技术规范,获得6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和1项部级优质工程奖。2019年7月,一期工程投产试运,库容达8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32亿立方米。截至目前,文23储气库已累计注气81亿立方米,采气26亿立方米;去冬今春天然气保供期间,采气量达13.2亿立方米,单日采气量峰值突破24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人勤春来早 铁军踏线忙
“行走的雷锋”春季徒步踏线活动全面启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月25日讯(记者 王文 通讯员 蒲昭军 傅雨)今日,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长沙输气分公司正式启动“行走的雷锋”春季徒步踏线专项工作,工作人员将携带雷迪探测仪、甲烷遥测仪、线路布控设施,对湖南境内的天然气供气管线进行巡检,确保管道安全运行。
自2018年起,长沙输气分公司每年春秋两季常态化开展覆盖辖区全部管道的徒步踏线活动,深入长沙、岳阳、湘潭、株洲等地,对天然气供气管道桩牌编号、位置信息、偏移等问题进行核实整改,对在建及预控第三方施工点位标准化硬隔离、沟渠警示布控进行维护修复,对断线报警器、监控摄像头等技防设施进行统一测试,对高后果区重点区段及管道线路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切实掌握管道运行基本情况,多维度、多角度排查隐患,及时治早治小,在汛期到来之前夯实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基础。同时,在踏线路上走访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村委会、土地户主以及信息员,确认三桩补偿费、管道周围施工信息举报奖励发放情况,并对沿线群众开展管道保护“六告知”宣传活动,全面打响管道安全保卫战。
据悉,西气东输管道进入湖南地区17年来,湖南省已形成“多气源、多管道、多主体”供应格局。作为省内重要的天然气管道运营商,长沙输气分公司2021年向湖南地区平稳输送天然气突破36亿立方米,占全省管道天然气消费总量的85%以上,为推动“气化湖南”实施,助力湖南绿色、低碳、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祖国最西北,有一群常年坚守戈壁荒漠、奋战在保供一线的“管网人”,他们以忠诚担当劲舞西部“气龙”,为“绿色冬奥”倾情助力。设备运行一刻不打烊2月15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7点,天空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今晚有暴雪,通知各专业负责人紧急集合,咱们按要求开展特殊巡检,确保在低温降雪天气设备运行正常!”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玛纳斯作业区值班干部何超在对讲机里安排。“好的,收到!这就通知大家!”值班员立即回复。巡检结束的时候,已接近凌晨。“我们现在施行的是‘13特殊’巡检,就是每天一次综合巡检、三次常规巡检,遇到异常天气和其他情况就要增加特殊巡检。”何超说,“今晚的巡检主要是为了防止突然的降雪、降温,对运行机组燃料和进气等附属系统带来影响,及时消除隐患确保管道平稳运行。”西部管道公司地处西气东输管网国内段最上游,压缩机平稳运行是保障下游稳定供气的前提。冬奥会期间,公司最高峰时段压缩机组开机达到57台套,累计向下游转供天然气26.8亿方。应急保障二十四小时热备在线“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支国家级油气管道应急救援队伍,我们严格落实各项冬季保供任务,人员设备机具24小时在岗热备值守。为进一步提升队伍整体应急处置能力,我们开展了‘双盲’状态下的天然气管输设备冰堵应急处置演练,并在低温环境下测试中频加热器等抢修设备的性能,验证设备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极限,时刻做好应急准备。”西部管道公司乌鲁木齐应急抢险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郑承勇说。据了解,为切实做好冬季保供工作,西部管道公司制定了2022年春节、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期间专项工作方案,提前与上下游单位进行运行衔接沟通协调,严格执行油气管道生产经营计划,公司所辖10支管道维抢修队伍、158名维抢修人员和879台套设备全部热备,有效保障了春节及冬奥会期间油气资源持续稳定供应。精准研判为客户提供“惊喜”体验每天上午9点30分,西部管道公司调度监控中心副调度长林小飞都会准时出现在调度室。冬供数月以来,他累计核验分输量、指定量、计划完成率等近万条数据。“核验这些数据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手段,目的是通过数据系统分析管输计划的落实情况,提前预判后续管存及资源量变化,为客户提供精准、可靠的支撑。”林小飞说,“如果发现资源缺口,还要及时与上下游沟通协调,确保春节和冬奥会期间资源的充足供应。”兰银线是兰州市冬季供气的主要通道。1月1日和2月9日,针对涩宁兰日指定过高等问题,林小飞和同事们两次与中石油天然气西部销售公司对接,强调要按照进销平衡的原则加强日指定管理,通过提高甘塘下载压力、增加LNG补充等手段,确保了兰州市平稳供气。据了解,去年11月1日冬季保供以来,西部管道公司累计为乌鲁木齐、兰州、西宁三座省会城市供应居民用气35亿方,有力保障了百姓温暖过冬。(吕喆明)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地下”粮仓,国家管网西气东输中原储气库公司文23储气库充分发挥天然气“全国一张网”高效输送的利器作用,切实肩负起华北地区用气季节应急调峰与战略储备任务。2021年冬季至2022年春季已累计采气12.02亿立方米,其中2022年文23储气库已向华北地区供应天然气达10.35亿立方米,平均日采气量超2000万立方米,采气总量同比增长近一倍,连续稳定高气量采气天数、供暖季累计完成采气量均创历史新高。
为进一步完善储气库井网部署和地面配套能力,目前文23储气库正在加快推进储气库工程建设进度,一期2口加密井已完成二开钻井,二期工程已完成2口先导井的钻井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制定,稳步推动储气库调峰保供能力提升。
为坚决打赢冬季保供攻坚战,西气东输中原储气库公司结合经验提前谋划,采取预防性措施。并且,精密开展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可靠运行。此外,结合秋检组织基层站队开展入冬前设备维护保养,强化风险辨识与管控措施,开展设备设施隐患排查及整改,消除设备冬季运行各类隐患。
冬季保供期间,面对采气冲锋期日采气量达历史峰值的形势,文23储气库强化值班纪律,加强井场巡检,注采井每4小时巡井一次,站内每2小时巡检一次,寒冷天气下注采站值班人员加密巡检验漏,实行夜间值班技术干部陪同巡检,密切监控运行参数,对运行工况及时进行调整。同时,为保障春节及北京冬奥会期间稳定供气,注采站关键岗位和应急抢修人员24小时待命,领导干部每日“驻站跟班”,有效保证了冬季保供期间生产运行的安全平稳。
为保证年度采气任务安全、平稳完成,西气东输中原储气库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管网管输计划及PPS系统日指定计划进行采气,结合实际情况调整采气井配产方法,同时密切关注地层压力变化,结合气藏动态分析,优化采气运行方案,为采气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保障储气库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记者 王璐)
2月18日,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表示,应对“战疫情、保冬供、保冬奥”三重挑战,北京管道日输气量创历史新高,供暖季累计输气量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特别是冬奥期间,其运行的“首都供气生命线”陕京管道系统单日输气量突破2.8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自去年11月供暖季以来,截至今年2月17日,北京管道公司已向首都及管道沿线地区累计输送天然气超224亿方,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期间,北京管道公司生产调度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积极协调LNG、储气库及互联互通资源,精心优化资源流向,保持管网运行平稳可控;北京分公司及时调整工艺流程,采用多路分输,及时保障下游用户需求,实现单日向北京地区分输0.95亿方以上。为保证安全平稳输气,去年11月29日,北京管道公司所属榆林压气站和阳曲压气站的10台压缩机组控制逻辑系统首次完成国产化升级。压缩机组为管道输气提供动力,而控制逻辑系统就相当于“大脑”,决定着压缩机的正常运行。此次国产化升级为压缩机组智能化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为“保冬供、保冬奥”提供了新动能,更让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疫情干扰等实际困难,北京管道优化细化各支线工期安排,提前落实物资采购、施工人员设备进场等,去年管道建设里程达到172公里,超额完成国家管网集团下达的工程建设里程任务。去年12月6日,保障冬奥供气的陕京四线张家口四条支线全面成功进气投产。借助这些支线,北京管道公司每天可向张家口地区输送近900万立方米天然气,惠及约22万户家庭,供气范围可覆盖张家口地区冬奥会所有运动员驻地及场馆。当前,北京管道共有4条主干线、11条联络干线向冬奥场馆供气,同时连通调峰储气库12座,形成了完备的天然气“输储配”保障体系,为“绿色冬奥”清洁能源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西气东输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干线管道长度超过1万公里,将西部和进口天然气输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沿线近200个城市5亿多人受益。近日,记者来到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银川输气分公司中卫压气站。进入站场,只见天然气压缩机轰鸣,大口径黄色输气管道耸立,仪表阀门明光锃亮。中卫压气站不仅是西气东输工程、也是中国天然气行业输气量最大、工艺最复杂、系统性最重要的枢纽场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设计年输气能力达870亿立方米。“冬季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春节期间和北京冬奥会天然气供应。作为枢纽场站,我们精心组织生产,全力以赴保安全、保畅通。”中卫压气站站长姚东说。作为西气东输工程重要的枢纽场站,中卫压气站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可自动实现干线管道之间的天然气计量分输,保证天然气精确分输到全国各地。相比以前,中卫压气站又有了新的变化。“我们探索推进智慧管网、智能管道发展。2018年,启用PPS智能报表系统,自动开展报表数据采集和运算,提升了数据计算和传输的速率,同时消减了人工操作出错的风险。2019年,引进智能穿戴设备,采取远程视频方式开展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支持,有效提高了突发故障应急处置效率。”姚东说。场站内共有24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生产运行管理及辖区站场、阀室内的设备设施巡检、维护保养、维修等工作。此外,该站还有一支管道巡护队伍,巡护辖区382公里线路管道,防止因第三方施工、地质灾害等给管道带来损坏。“仅在中卫市,输气管道就要穿越沙漠、山区、高原、平原、河流等多种复杂地形。为此,西气东输公司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安保措施,除了用高科技手段全程监控外,每一段管道都有巡线员每天巡检,中卫沙坡头穿越黄河的管道还有武警保卫。”巡线员魏全华告诉记者。为确保万无一失,西气东输公司银川输气分公司还积极与管道沿线的地方政府、农户、企业等密切联系,建立了通报协调机制,多举措保安全、保畅通。中卫压气站既是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输气能力的计数器,也是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四通八达、互联互通的见证,记录着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历史变化。目前,中卫压气站每天输送转供天然气接近2亿立方米。建站17年来,累计输气量已经超过6000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下游管道沿线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气。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增加社会民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发挥投资在优化民生供给中的关键作用。新的一年,全国各地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以重大工程补齐发展短板、以有效投资推动结构升级,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几天,南水北调首个后续工程——引江补汉工程正在加快准备,年内开工。这项工程也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一步。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不仅是新建水利工程,当下,围绕着“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的要求,一个个重大工程项目正在按照进度有序推进。清洁能源重大工程接续开工,引领经济绿色动能。在塔里木盆地,我国陆上设计最深砂岩气井——大北401井正以每天100米的速度向超深地层钻进,为西气东输寻找优质气源。在海拔3300米的青海果洛,黄河上游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的水电站——国家重点能源项目玛尔挡水电站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建成后它将成为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在江苏南通,长江江面以下50米处,世界级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穿越工程正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也加快步伐。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枢纽工程——深中通道计划年内实现中山大桥合龙等项目完工。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重点交通工程,总投资约42亿元、全长4.6公里的杭州市江东大道项目正在攻克隧道沼气防治难题。今年以来,多个部门、多个地方推出一系列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成为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今年要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领域有效投资。广东在2022年度计划投资的9000亿元中规划,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4993亿元,占比55.5%。上海提出2022年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布局以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
最近召开的各地两会上,多地公布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施工图”。北京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上海将启动崇明碳中和岛、长兴低碳岛、横沙零碳岛建设,积极打造碳中和示范区;浙江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各地正在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之年。节能降耗扎实推进,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清洁能源消费快速发展,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消费比重达到25.3%,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达到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45.6%、42.1%……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才能更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难在“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难在“全面”,关键在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比如,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就要统筹能源保供稳价、能耗双控等。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7%,有效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和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现能源消费逐季回落。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需要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工作全过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各地来说,绿色低碳发展,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比如,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广东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新投产海上风电549万千瓦、光伏发电225万千瓦、抽水蓄能70万千瓦。在北京,为助力“绿色冬奥”提供具有低排放特点的天然气和氢能源,国家管网集团新建的4条线路去年底全部完成投产供气,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相继建成30多个加氢站投入使用。这背后,是北京冬奥会对绿色清洁能源的高度重视,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全部场馆100%绿色供电,预计共将消耗绿色电力约4亿千瓦时,可减少标煤燃烧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抓住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才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小到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建筑光伏一体化,大到环境托管服务的推行、绿色环保产业的壮大,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地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们一定能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周人杰)
新华网贵阳2月9日电 春节假期期间,贵州大部分地区迎来低温雨雪天气,群众用气需求激增。为保障群众在春节期间能够安全稳定用气,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贵阳输油气分公司100余名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一线,对重点设备加密巡检、对重点管段加强监控管理,全力保障天然气平稳运行。
面对冬季保供任务,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全力做好隐患排查。节前,分公司领导班子开展冬季保供“驻站跟班”活动,深入站场、线路和员工队伍中,检查安全生产,了解设备运行,巡查高风险地区,开展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夯实天然气冬供期间安全基础。
“为确保群众能够过上安稳的春节,我们要随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时刻关注设备运行情况,不能冻坏一台设备,不能出现一刻断供停供。”贵阳输油气分公司贵阳作业区值班人员表示。
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贵阳输油气分公司都匀作业区人员大年初一巡线。新华网发(莫文钊 摄)
春节期间,贵阳输油气分公司坚守在岗100余人,平稳分输天然气4362.6665万标方,转供天然气 8219.8981万标方。(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