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21.12
湖北日报:西气东输 向湖北日供气量突破2400万方

为确保湖北人民温暖过冬,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武汉输气分公司迅速行动,多举措全力做好保障。12月24日,该公司向湖北日供气量已突破2400万立方米,较降温前增长约400万立方米。公司表示,随着气温降低,输气量还将持续提升。作为湖北地区重要的天然气保供单位,该公司承担着我省70余个市县的民生用气输送任务。在进入冬季保供关键期之前,该公司就已经制定了完善的冬季保供方案,并进一步加强了线路、阀室、场站的日常巡检力度,组织开展了设备秋检、入冬维护、机组维保等工作,确保设备设施运行可靠;加强对湖北省内天然气主干网黄陂联络压气站、枣阳分输压气站、武穴分输压气站、十堰末站等天然气保供关键节点的运行管理,实时监控压力、温度、水漏点等关键参数信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全面保障冬季输气平稳运行;提前做好运行协调、备件储备、应急预防等工作,严格落实日指定分输计划执行,优先确保湖北省内民生供气。(记者彭一苇、通讯员姜飞)

20
2021.12
羊城晚报:粤西天然气主干管道启动投产

粤西天然气主干管道投产后,将实现向粤东西北、珠三角等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资源。广东省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少川宣布投产启动“我宣布,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网公司粤西天然气主干管道启动投产”。12月20日,茂名市茂南区茂名分输站彩旗招展、气氛热烈,随着广东省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少川铿锵有力的声音,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标志着管道沿线百姓和工商企业将在今年春节前用上安全、清洁、实惠的管道天然气。据悉,粤西天然气主干管道项目,全长324公里,设计输量66亿方/年,途经茂名市、湛江市、阳江市、江门市的11个区县,惠及2705万群众。项目贯通后,西与广西管道粤桂支线互联,增加天然气冬季保供新通道,东与广东省内环管网互通,共同构成横跨东西、连接省外气源的粤西天然气干线主动脉,助力“全省一张网”建设。启动仪式现场粤西天然气主干管道是广东省政府、国家管网集团投资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广东省天然气“全省一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X+1+X”天然气市场体系形成、持续推进广东省能源消费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2020年9月,广东省政府和国家管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广东省网公司是全省天然气主干管网的唯一建设运营主体,双方将加快推进广东省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省、资源共享、公平开放的省天然气主干管道“一张网”,完善市场机制,减少供气环节,降低用气成本,确保天然气持续安全稳定供应,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启动仪式现场从2020年10月开始,广东省网公司将粤西天然气主干管道项目作为“一号工程”,加快建设进度,最高峰时投入焊接机组19个、施工机械439台、日焊接焊口数85道、日推进1.02公里。经过500余天的持续奋战,于2021年9月28日实现全线贯通。开阀通气现场管道建设过程中,广东省网公司以创建优质工程为目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工程建设提质增效,实现了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97.89%,核心控制系统和关键设备全面国产化。在河流、湖泊、森林、路桥等高敏感区,采取非开挖定向钻穿越等技术手段,实现绿色管控,保护了“绿水青山”的原始风貌。为早日完成投产运行,助力冬季保供,广东省网公司精细编制了投产方案、突发情况应急预案、疫情防控方案,反复进行演练。赖少川表示,粤西天然气主干管道投产后,将实现向粤东西北、珠三角等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资源,进一步优化区域用气结构,形成多元供应渠道,对于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冬季天然气保供能力和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重大意义。(文/通讯员:徐玉柱、高津汉、邓泉;图/陈阳鸿 拍摄)

14
2021.12
人民日报:打造更加紧密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日前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和莫斯科两地举行。习近平主席向论坛致贺信指出,双方能源合作的显著成绩诠释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广阔发展潜力。中方愿同俄方一道努力,打造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两国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在两国元首亲自关注和推动下,双方能源合作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保持了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能源贸易再创新高,重大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新合作领域不断涌现。实现能源贸易逆势增长今年以来,中俄能源合作顺利推进,双边能源贸易实现逆势增长,显现出强大韧性。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俄能源贸易额达349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34.3%,成为稳定两国贸易的“压舱石”。俄罗斯持续稳居中国第一大能源进口来源国,保持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地位。能源合作的显著成绩,诠释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广阔发展潜力。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郑重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就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全面部署。今年11月初,俄罗斯批准《俄罗斯到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俄罗斯将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温室气体低排放目标,并计划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俄经济发展部将在6个月内制定实施关于该战略的行动计划。中俄原油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田湾核电站1至4号机组等重大能源供应项目稳定运行,为两国能源贸易增长提供了持续、可靠的动力。据俄方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俄罗斯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向中国的供气量已累计超过130亿立方米。特别是11月以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日供气量均较协议规定增长近33%,11月21日的单日供气量更是较历史最高纪录增长35.8%。中俄两国电力贸易量也持续攀升。俄罗斯电力能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自11月1日以来对中国的电力供应增加了近1倍。据中国国家能源局预测,今年中俄全年的电力贸易量预计将达到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3。俄罗斯总统能源发展战略和生态安全委员会秘书长、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表示,俄罗斯不仅是中国的邻居,更是中国最可靠、最亲密的能源供应伙伴。顺利推进重大合作项目重大战略性项目在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去年底,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段正式投产运营。今年1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河北永清—上海)江苏段第七标段正式开工,标志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段工程在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全面开工建设。南段工程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将打通俄罗斯天然气进入上海的主通道,联通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日输气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比现有输送能力提升近3倍。11月29日,经过90天约1.3万海里的航行运输,由俄罗斯供应的徐大堡核电站3号机组首批大件设备顺利抵达并完成通关,为后续大件运输和施工建设开创了良好的开端。今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通过视频连线共同见证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正式开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7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68万吨。在谢钦看来,田湾和徐大堡核电项目“体现了俄中合作的高水平”,俄中核能合作也将有助于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另一项由中俄两国元首见证签署的能源合作大单——阿穆尔天然气化工综合体项目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据项目负责人阿列克谢·韦列夏金介绍,截至今年11月中旬,项目建设进度已完成27%,较原计划有所提前。韦列夏金表示,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快,预计于2024年5月完成施工并提前投入试运营。该项目设计年产能为230万吨聚乙烯、40万吨聚丙烯,装置规模居世界前列,是中俄两国最大的化工合作项目。项目建设期5年,计划于2025年正式运营,建成后主要产品将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石化产品。拓展合作新领域新方式随着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拓展能源合作新的领域和内涵,成为中俄双方共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已从企业单点对接迈向多方协作,从单纯的能源产品拓展到金融、数字化等深度融合,从项目合作跃升到规划合作和标准对接。在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上,中俄与会代表和企业除了在能源开发、生产、供应等传统领域进一步密切合作外,还重点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人工智能、电网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新能源发展、绿色金融合作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并就俄罗斯油层水力压裂建模和设计技术软件使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风电场项目风能潜力研究等新技术、新能源领域合作达成协议。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强调,俄中两国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作为引领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中俄能源合作对优化全球能源发展和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传统能源领域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逐步推进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以及能源标准、科技创新、本币结算等合作,将有助于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实现长期可持续高水平发展。论坛期间,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以及中国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在脱碳、低碳化等领域合作培训人员。展望两国能源合作的未来,谢钦表示,俄中两国拥有巨大的低碳能源发展潜力,俄罗斯企业已经着眼于向消费者提供低碳绿色能源,这符合两国能源发展的长期愿景。(本报莫斯科电)《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4日 03 版)

13
2021.12
湖北日报: 每天送气800万方—— 9人小站保供全省近四成天然气

冬季的清晨,寒气入骨。在距离武汉市区约40公里的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武汉输气分公司武汉西分输气站,全天24小时都有身着“温暖橙”工作服的身影。“输气站面积不到1万平方米,常驻站内的职工不过9人,但它的职责却很重要。”12月8日上午,站长王凌翔照例走进输气站工艺区,这里布满了错综复杂的黄色管道,他逐一检查分输设备情况。从千里之外延伸过来的西气东输管道,将天然气带到这里,经过分离、计量、调压后分成几股,分别供应给武汉市天然气公司,孝感中燃、武汉中油等城市燃气公司,再由这些企业将天然气输送给千家万户。目前,西气东输管道在鄂形成了“两干四支四联络”管道网络,10条管道总长2030公里,以干线、支线、联络线相互连接的调配网络,在冬季保供期间发挥巨大作用。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武汉输气分公司承担着湖北70多个市、县近2000万居民安全平稳用气的重任,供气量占湖北省内总用气量的73%。武汉西分输气站在这一管道网络中举足轻重,它是全省天然气供应重要枢纽站,目前日转供气量800多万方。该站向武汉市用户下载量日均300多万方,保障了武汉市大部分及全省近四成的天然气供应,责任重大。王凌翔介绍,入冬以来,他们保持站内每天4次的巡检频率,站外80公里管道每天巡视两遍。输气站内严格防火防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注意到,检修人员用的扳手是黄铜制成,这是因为铜比较软,万一掉落不会砸出火花。而在工艺区一角,却有一台大型加热设备。王凌翔介绍,天然气到这里调压时,压力会由4.5兆帕降低到0.6兆帕,压力每降低1兆帕,温度会降低约5℃。记者看到一处分压管道前半截表面是温热的,后半截表面却已结霜。“任由温度降低,管内结冰可能造成堵塞,适当加热是保障管道畅通的重要措施。”为保障“供气一刻不能断”,输气站内安装了近200个传感器,监测管道内的压力、温度。输气站的围墙上和站外管道周边均安有振动光缆,与中控室实时通讯。传感器每有反应,装在站长办公室的警报灯便开始闪烁,警报器同时响起,值班人员会立即去中控室进行确认,并及时处置预警信息,确保设备设施“运行一刻不能停”。每到冬季保供,是大家最紧张的时刻。为应对严峻的天然气保供形势,公司11月份完成了全部场站的入冬前秋检作业及关键设备维护保养,可以百分之百确保湖北地区冬季天然气稳定供应。今年截至目前,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武汉输气分公司已向湖北输送天然气超过50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通讯员 刘志方)

06
2021.12
北京日报:保供京津冀,国家管网天津LNG迎来河北天然气“首船”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白波 通讯员 欧阳虎 )12月3日,来自阿曼的“维尔福斯号”LNG船携带6.5万吨LNG(液化天然气),靠泊在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码头。据了解,这是天津LNG与河北省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首船”,更是河北天然气在国家管网集团接收站接卸的首船LNG。河北“首船”的靠泊接卸,将为河北省能源供给储备充足货源,同时也为天津LNG冬季保供注入强劲动力。“维尔福斯号”是自今年4月1日天津LNG“第三方开放”工作开展以来的第14艘LNG船,也是今年的最后一艘LNG船。进入冬季保供以来,天津LNG全力迎战冬季保供,以实际行动助力保障华北地区清洁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今冬明春保供期,预计将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输送约300万吨清洁能源,及时为华北地区的居民百姓和生产企业注入“管网暖流”。

06
2021.12
工人日报:武汉输油处为长江沿线油气保供织牢“保障网”

工人日报客户端 (记者邹明强 通讯员王冀明 )国家管网东部储运武汉输油处管理的仪长原油管道及仪长复线管道长度达938公里,横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12地市,担负着安庆石化、九江石化、中韩石化、荆门石化和长岭炼化等5家炼厂90%以上的原料(原油)的供给,是沿江地区重要的能源大动脉。近期,伴随着强冷空气的到来,仪长管道原油输量屡创全年新高,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再次迎来大考。为做好沿江5家炼厂今冬明春原油保供任务,该处8个基层站队党支部充分发挥冬季保供期间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牵头开展设备设施隐患排查治理,提前研判关键设备运行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夯实安全运行根基。黄梅输油站高质量完成输油泵大保养工作,抢维修队设备、电气、仪表三个专业对输油泵机组及配套系统进行全面“健康体检”,为冬季原油保供填足动力;安庆计量站联合安庆石化开展流量计检定、过滤器清理和清管作业,提升管线运行效率;安全生产部门全面梳理风险管控要点,制定冬供期间风险清单、保障清单。从运行管控、作业管控、信息管控、应急保障、管道管控、疫情防控等方面着手,细抓保供前准备、落实保供中任务执行,全方位提升保供能力,全方位保障今冬明春保供任务的安全、顺利完成。

03
2021.12
新华社客户端:通气两周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累计输气约136亿立方米

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公司哈尔滨输油气分公司黑河作业区获悉,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迎来投产通气两周年,累计输气量约136亿立方米,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注入动力。据了解,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中国境内途经9个省区市。目前北段、中段均已建成投产;南段计划2025年全线贯通。贯通后,最大输气能力可达每年3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亿人口。(记者:刘赫垚 孙晓宇)

02
2021.12
央视新闻: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通气两周年 累计向我国输气近136亿立方米

截至今天(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安全平稳运行两年,记者了解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我国输送俄罗斯天然气近136亿立方米。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国内部分北起黑龙江省黑河市,南至上海,管道全长5111公里,2019年12月2日正式投产通气。全线分北、中、南三段建设,途经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天津、江苏、上海在内的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目前,北段和中段均已投产运营。

01
2021.12
新华社客户端:惠及近5亿人 我国最大天然气枢纽站保供一线见闻

“中卫压气站具有流程互转的功能,既可以将新疆、国外上游来气输送至北上广深等地,也可以将川渝等南方地区的天然气通过反输补充到北方地区。”国家管网西气东输中卫压气站党支部书记叶恒说。

中卫压气站位于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边缘,是“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一座重要枢纽站,也是我国天然气行业输气量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场站,6条天然气管道在这里互联互通,设计年输气能力达870亿立方米。经这里输出的天然气,惠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及管道沿线近5亿人口。


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西气东输”中卫压气站(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靳赫 摄)

在这一占地17万平方米的“超级气站”,有5000余台设备在安全、平稳地运行。“当前正值管网冬季保供期,管道安全责任重大,为保证天然气的连续供应,我们每天加密人工巡检频次,并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天然气泄漏风险的24小时连续性监测。”叶恒说。


压缩机厂房内,员工正在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新华社记者苏醒 摄)

为做好突发事件应对,中卫压气站针对31种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开展模拟应急演练,强化“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保障天然气平稳输送。

压缩机组是天然气管网的“心脏”。记者走进场站“西三线”区域看到,4名技术人员正在对压缩机组进行检修。“近期,我们加大了全面排查机组风险隐患的力度,开展预防性维护保养,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压缩机组运行的可靠性。”中卫压气站技术员郑双杰说。


压气站员工正在进行巡检(新华社记者靳赫 摄)

为提升故障设备的维修效率,站里还提前储备了维修使用的备品备件,并加大了管辖范围内380余公里管道的巡护力度。“通过全员徒步踏线、企地联合巡护等方式加强人口密集的管道沿线区域巡护,并强化第三方施工信息收集及风险管控,实现施工信息收集关口前移,确保管道线路平稳可靠。”叶恒说。

记者:于瑶、靳赫、苏醒

01
2021.12
南方日报:天然气需求大增!冬季保供“南气北上”分输量超5亿立方米

记者从国家管网广东运维中心广州分输压气站了解到,今年入冬以来,截至11月15日,广州分输压气站冬季保供“南气北上”分输量已经达5.09亿立方米。自2017年12月26日实现“南气北上”以来,广州分输压气站冬季保供分输量已累积达37.36亿立方米,极大程度缓解我国北方供气紧张局势。作为“南气北上”第一站,广州分输压气站在国家基础能源“互联互通”战略中,贯通东西、连接南北,担当了“南气北上”桥头堡的重任。根据国家管网集团统一部署,自2021年4月份起,广州分输压气站已全面展开冬季保供准备工作,关键设备设施完好备用,工艺流程流畅可靠,应急资源充足备用。进入11月,北方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冬季保供悄然拉开序幕,启动压缩机组,导通北供流程,混合气源反输北上,广州分输压气站充分发挥“南气北上”核心枢纽作用,高质量开展冬季保供目标任务。广州分输压气站,隶属于国家管网集团广东运维中心,2011年6月30日建成投产,期间经过4年“互联互通”工程改造,具备“四进五出”输气功能,主要工艺流程多达35种,担负着高频次的工艺操作任务,每年临时调度任务超200次,已连续5年安全操作零失误。2台套国产电驱18兆瓦级压缩机组,是“互联互通”国家战略中的核心配套设备设施,是实现反输功能和“南气北上”的“动力心脏”,每日输气量最大可达5000万立方米,仅用时6个月完成施工改造及调试投产,机组一次顺利启机投产。为保障安全平稳供气,广州分输压气站在保证日常维护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管理、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三三工法”加强关键设备维护管理,自主开展压缩机组维护保养;高质量开展设备春、秋检作业,确保关键设备安全高效运行;10月16日,国家管网广东运维中心广州分输压气站完成“一键启停”项目工艺改造特级动火,对站场实施全自动化改造,进一步提升站场运行安全可靠性。【记者】刘倩【通讯员】张晓蕊 周少成

首页 82 8384 85 86 末页
页数:84/107
查看更多